什么叫做农历 (什么叫做农历什么叫做阴历)
农历,望文生义,降生于农事之中,或许为农业消费繁难而发生的历法。
以传统阴历为基础,揉合了阳历,由于农业消费要参照24节气,而节气是以太阳运转即阳历为基础的。
详细地说,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添加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经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顺应。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
阴历,望文生义,就是以太阴(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为基础制定的历法,详细地说,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布置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践月球运转超越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阳历,望文生义,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静止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合乎,一年12个月,闰年365天,闰年366天。
农历怎样写?
一、通常开头不用日字,例如,2019年9月19日,阴历写法为:二O一九年九月十九。
二、复数日前通常加初字,如2019年9月9日,阴历写法为:二O一九年九月初九。
三、不凡的月份驳回不凡的称呼,如1月在阴历中可写为正月,十一月可写为冬月,十二月可写为腊月。
年份也可用干支来替代,如2000年可写为农历庚辰年。
裁减资料:
农历和阴历的相关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排汇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经过“置闰法”调整来合乎回归年。
由于排汇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节令的变化,指点农业等事。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统筹太阳、月亮与地球相关的一种历法。
阴历不思考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期,不能反映节令。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发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添加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农历闰年普通有353天-355天。
)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
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静止相合乎。
“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农历的八月为什么有的年份里没有30日这一天
异曲同工,就是最繁难的回答。
至于怎样的异曲同工,我上方解释。
我是从中英文翻译和中西方历法的制定这两个的角度来回答。
我的回答为原创,并非粘贴。
年的概念,就是把春夏秋冬一个轮回计算为一年。
算出365天为一年,农耕文明使得人们须要一个方法计算耕种时期,于是就有了诉求,现代迷信家们就经过计算发现了一些不凡的日子,各国异曲同工。
举例: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 直译为夏季至日意译: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
夏至:英文 Summer Solstice 直译为夏季至日 意译: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春分:英文 Vernal Equinox 直译为春季(昼夜)平分点意译:春季,白昼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秋分:英文 Autumn Equinox 直译为春季(昼夜)平分点 意译:春季,白昼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以上都是以北半球为例,东西方国度,疏浚同归,经过这些日子,发现一年是365天多一些。
因此,隔几年会多出一天,因此也就有了闰年。
按中国阳历,也就有了一个月32天的历法。
咱们中国自己,也是找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不凡的日子,驳回平分影长的方法,吧一个周期分为24等分,(每个等份的天数并不平均,冬至前后两个节气,即大雪和小寒之间的天数为29天,夏至前后两个节气,即芒种和小暑之间的天数为32天。
即子月与午月。
)并把每个等分各取了名字,用来作为农业耕作的参照时辰表,这就是24节气。
并把24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中气,并以此作为历法,以12节气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在汉朝确定以立春为一年的第一天。
这个历法叫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纪年法,(这是历法,不是迷信,联合了命理等等才是迷信,就像西历,联合了12星座运势,雷同也是迷信一样,不要混杂!这是阳历的一种,是中国人自己的阳历!)这套历法最无心思的就是蕴含夏至这个中气的月份——午月,这个月是芒种日到小暑的前一天,以2013年为例,芒种日是6月5日,是午月的第一天,午月为6月5日~7月6日(7月7日是小暑,是未月的第一天)午月合计32天,只要太阳历才会有这样的历法。
同时驳回太阴历,以月亮的望朔周期为一个月,并发现每教训19年须要闰7个月,就会与阳历基本重合一次性,且每19年,正月初一或许是元旦这天会是立春(如1962年,1981年,2000年,2019年的立春是元旦,1905年,1924年,1943年和2038年的春分在正月初一。
发生这样的误差,与2000年是世纪数闰年有必定关联。
)。
而闰月就用无中气闰月的准则不时沿用至今。
八字,阴历和24节气合称为农历,24节气是中国历法的外围。
西方人,找到了这四个日子,并发现,春分经过夏至到秋分,要比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长几天,因此, 在在公元前46年儒略历取代古罗马历的时刻,规则为,1、3、5、7、9、11,这几个月为31天,4、6、8、10、12,闰年2月29天,闰年30天。
起初发现夏季比夏季长的还要显著一些,因此,在公元前8年扭转结构,也就是咱们如今用的,1,3,5,7,8,10,12为31天,4,6,9,11为30天,2月闰年28天,闰年29天。
由于宗教要素,将儒略历46年定为公元元年,起初,又发现,四年闰一天,也会有必定误差,在1582年,有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公布改历,调整了10天的误差,并确定为400年闰97天而不是100天的历法,即世纪数,只要能够被400整除的年份才闰年,其余世纪数不再为闰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是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都不是闰年,1600年,2000年,2400年是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从此,儒略历更名为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并沿用至今,格里历原本也会有极小的误差,3333年后会有一天的误差,然而,自从1970年,原子时的发明,环球时期一致,误差以闰秒的方式来计算,自此,各国历法之间的误差换算方法也最终固定上去。
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思考与国内接轨,丢弃了国号与年号纪元的方式,驳回环球上经常使用最多的格里高利历,并将它定名为公元。
中西方的异曲同工,就是你所说的大体分歧吧,除了这四个节气是意译以外,其余节气多是依据中文直译的,如寒露的英文Cold Dew 凛冽露水,纯正的直译。
什么叫历法
由于农历月份的天数不象公历那样有序,不是每月都有30天。
农历中的“月”,它是后人依据月亮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月亮从朔月到满月再回朔月,须要 日。
后人将朔日为每月终点(初一),朔日到下个朔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
农历为大小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历法,是依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时期隔,判别气象的变化,预示节令来临的规律。
分为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静止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阴阳合历。
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裁减资料: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
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添加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经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顺应。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发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历法有哪些
历法是依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时期隔,判别气象的变化,预示节令来临的规律,也是推算年、月、日的时期长度和它们之间的相关,制定时期序列的规律。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驳回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少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许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
按其并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如今还有驳回的农历、藏历等。
环球历法的进程如题 谢谢了
历法有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静止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有关。
历法,是依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时期隔,判别气象的变化,预示节令来临的规律。
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存的须要,依据天象而制定的计算时期方法。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期长度和它们之间的相关,制定时期的序列的方法。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期长度和它们之间的相关,制定时期的序列的方法。
繁难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消费时期的须要而创立的长时期的记时系统。
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再有限的时期中确实切位置并记载历史。
(Lifa) 以经常使用繁难为目的,按必定规律,迷信地布置年月日。
日以上的时期系统计量与布置属于历法领域。
历法是在人类消费与生存中逐渐构成的,年、月、日都间接与天体运转周期相关。
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
一回归年日,一朔望月为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经常使用起来很不繁难。
因此在人为规则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历法是对于时期的计算方法的迷信。
比如当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学者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世的,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统治了290年等等,这些就是时期。
这些时期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怎样来的?是从与人类相关最亲密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进去的。
计算时期的三个基本单位,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
这些原本是小在校生都懂的知识,为什么说是一种专门学识?其实并不那么繁难。
准确地计算时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要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
咱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
假设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识了。
实践状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
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须要启动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经常使用,这就是历法。
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识,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钻研对象的。
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相关,就是不同的历法。
所谓历法,繁难说就是依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时期隔,判别气象的变化,预示节令来临的规律。
中国现代天文学史,在必定意义过去说,就是一部历法革新史。
时期长河是有限的,只要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确实切位置,咱们能力记载历史、布置生存。
咱们日经常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则,这实践上就是历法在生存中最直观的表白方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
历法中的年、月、日,无实践上应当近似等于自然的时期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 要素很繁难,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
但假设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咱们又会感觉顺当,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定蕴含整数的“日”。
为了生存的便利,学术、实践必定往后站,没方法,只能近似了! 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时开展,还会继续革新。
如何在准确、繁难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联合点,过去是、未来还会是历法革新的方向与指标。
理想的历法,应该经常使用繁难,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
实践上这些要求是基本无法同时到达的,在必定长的时期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无法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齐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
因此,目前环球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践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任何一种详细的历法,首先必定明白规则起始点,即开局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则一年的开局,这叫“岁首”。
此外,还要规则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
由于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条约数,这些看似繁难的疑问其实十分复杂,不只须要常年延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须要相当的智慧。
人们想尽方法来布置日月年的相关。
在历史上,谢环球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
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陷,目前环球上通行的“公历”实践上是一种太阳历。
什么叫农历年?
农历[解释]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普通就叫阴历。
闰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依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红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循环往返。
这种历法相传开创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
也叫旧历。
2.农业上经常使用的历书。
即夏历。
(“农历”一称盛行的要素:由于文明大反派时期极左思潮众多,“横扫四旧”,以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定改名;因传统历法在乡村经常使用较广泛,故经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称号改成了“农历”。
按: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点农业消费的意义,但理想上农历月日与节令变化相差显著,指点农时的成果并不好,我国现代真正指点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践是一种不凡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补偿,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凑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辰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辰,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反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引见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称号的依据,则是由“中气”来选择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现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统筹节令气节,驳回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闰年,为一闰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局部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拟适合。
由于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考究的。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齐全是人为的规则,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反。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
以后又规则“不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如今仍沿用这个规则。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期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必定时刻,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两边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方讲过,后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记,即雨水是正月的标记,春分是二月的标记,谷雨是三月的标记……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称号与中气逐一对应起来,从而坚持了原有中气的标记。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延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延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
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散布日期很不稳固,而且日期变化的范围很大。
这样看来,农历仿佛显得十分复杂。
其实。
农历还是有必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反的。
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反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普通相反或许相差一、二天。
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一般的相差一、两天。
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许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
我国现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后人把它们依照必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后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示意年、月、日、时的序号,循环往返,不时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究竟是谁最先创立的,如今还没有证明,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示意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曾经经常使用干支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