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推教育信息化 将成标配 三个课堂 (教育部来了新通知)
雷锋网消息,3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
究竟什么是“三个课堂”?应该怎么应用?《意见》也做了具体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意见》的发布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为了严控疫情,教育部曾紧急下发通知,宣布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同时,教育部也提出,鼓励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统筹整合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确保“停课不停学”。
近一两个月以来,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纷纷借助“钉钉”、“腾讯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数百万传统教师变身“主播”,让全国的大中小学生都体验了一把上“网课”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看到,疫情期间巨大的用户量涌入网课平台,导致多家直播平台出现大量卡顿、网络拥堵、崩溃等现象;还有因教师不熟悉网络教学而导致了一系列尴尬“翻车”场景;甚至有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为了上网课,要步行几公里爬到悬崖上找信号……
这些新闻着实让“网课”火了一把的同时,客观上也暴露出了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论是从直播技术平台的承载能力上,还是教师的网络教学素养上,都还不是十分成熟,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依然存在,教育信息化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诚然,“停课不停学”是疫情之下的应急举措,同时也是一个被迫进行的全方位地、大规模地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试验,许多此前从未接触过网络教学的传统教师被迫进行在线教学的尝试,学生和家长也开始逐渐接受网络教学的方式,培养了全国各地师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从某种程度上看,疫情也倒逼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迈出了飞跃式的一步。
针对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现状,“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推动我国地区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早在2018年4月,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以AI、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支撑,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双师课堂、网络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落地应用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经历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洗礼”后,此次《意见》的发布,从国家层面上,要求“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实现常态化按需应用,犹如及时雨,让“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具象化,同时推动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跨地区公平教育,是暨教育信息化2.0计划以来,教育部又一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落实“三个课堂”?在具体做法上,《意见》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意见》表示,中央财政也将加大支持力度。 其中,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定“三个课堂”输出端学校和教师激励政策,为设备采购、购买服务、资源配置、教师培训、教学应用、考核激励等提供经费支持,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统筹考虑“三个课堂”建设经费、运维经费、应用经费和培训经费的合理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三个课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