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华为 三大运营商公有云突围之路 (华为摆脱三个依赖)
2017年注定将是国内公有云市场风生水起的一年。
在由《互联网周刊》和eNET研究院推出的《2016年度公有云提供商TOP5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位的玩家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四大阵营: 以阿里、腾讯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阵营,以华为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厂商阵营,与微软结盟在华运营Windows Azure的世纪互联所代表的国际巨头阵营,和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阵营。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公有云市场统计数据”,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是40.67%,几乎占据公有云市场的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中国电信“天翼云”、腾讯云、金山云均只有个位数的市场份额。阿里云暂时的一家独大带给市场一个强烈信号,“胜者全赢”的互联网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云计算市场,在先发企业形成规模优势之后,留给后来者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窄。
因此,国内公有云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各路势力胶着的玩家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混战,以求在阿里之外的第二阵营中站稳脚跟,而这其中三大运营商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在美国通信运营商巨头AT&T和Verizon相继退出云业务领域的背景之下。
继去年4月关停其公有云服务之后,美国第一大无线运营商Verizon在5月2日宣布将其企业云和托管服务的业务出售给IBM公司,业界认为这标志着Verizon彻底退出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短短两天之后,美国第二大无线运营商AT&T宣布将其内部数据库迁移到Oracle的IaaS和PaaS云平台上,这也是继2015年底将其应用程序(Managed Applications)和托管服务(Managed Hosting Service)转移至IBM云端服务器之后,AT&T所作出的向外采购云服务而非自建云平台的又一举措。
Verizon和AT&T在云业务市场上采取收缩战略,对外宣称是为了更专注于核心优势业务,其实还是为美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形势所迫。 经过近10年时间的扩张,美国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已经形成了亚马逊、微软、IBM和 谷歌这四大互联网及IT巨头相互争霸的局面,当年通过在IDC数据中心上投入重金而杀入战团的Verizon和AT&T最终因为IT技术实力落后于对手而败走麦城,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宣告传统通信运营商并不能适应云计算技术和云业务市场的竞争,体面退出貌似已成大势所趋。
Verizon和AT&T的痼疾,同样出现在国内三大运营商身上。通信行业是全球标准化体系最为完善的行业,通信运营商已经习惯了与通信设备厂商在各种标准化组织框架下先制定技术标准再采购合格产品、先按标准测试再入网建设乃至运营维护的传统运营模式,进入云计算这一新领域后对于IT和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演进迭代从使用习惯到管理流程上均不适应,并且其人才积累多集中于通信领域而造成的IT人才断档也严重制约着其云计算技术的开发实力和应用能力。
此外,与通信行业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不同,云计算融合了IT、通信、互联网市场后形成了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新竞争市场,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向下游集中,原本在各自领域领先的公司直接展开竞争,对于包括通信运营商在内的所有参与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三大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对手既有以创新为引导的互联网企业,也有技术实力雄厚的IT厂家,还有在金融、电力等垂直行业形成垄断规模的大型国企,甚至连其网络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华为也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厮杀的对手,用陷入重围来形容三大运营商在云业务市场上的处境并不为过。
因此,笔者认为三大运营商对于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战略定位要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帮助其依靠竞合策略从公有云市场的混战中突围。
(一)运营商云计算的战略定位
虽然业界对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就是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不想在IT建设上多花钱,于是自己动手另起炉灶搞出云计算技术来摆脱传统IT厂商的控制,以达到降低IT成本投入的目的,通信运营商也由此搭上便车成为云计算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IT支撑系统是三大运营商的中枢,仅以中国移动为例(见下图)。其每年投资在IT资源、数据平台等IT支撑系统上的钱就将近百亿,可见三大运营商是不折不扣的IT消费大户,同时其也深受传统IT厂商硬件绑定、软件定制等销售模式之苦。 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IT资源整合和虚拟化,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IT支撑平台,逐步构建运营商企业内部私有云应当是三大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最为主要的战略方向。
但是,由于三大运营商负责IT支撑能力建设的信息化部或业务支撑部,在公司内部属于花钱的部门,其受关注的程度要低于向外开展业务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的政企客户部门,因此政企客户部门推动公司参与公有云服务市场竞争的声音盖过了内部IT私有云建设的需求。
然而,与运营商在IT私有云建设上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的效果相比,目前国内公有云全年150亿的市场规模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以率先对外公布云服务收入的中国电信为例,其在2016年的云服务收入只有区区15亿 ,可以参照的是其同期以基础设施IDC托管和带宽销售为主的收入已接近160亿元人民币。
所以,三大运营商不能本末倒置,过度抬高公有云的战略地位而轻视内部IT基础设施的私有云建设。 笔者建议在战略定位上,三大运营商更需要明确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IT业务,要以优化内部的IT支撑资源为主,首先着力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业务支撑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以适应公司网络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运营的转型需求,其次才考虑如何对外提供公有云服务。
(二)运营商公有云的竞合策略
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公有云业务主要针对TO B开展,属于集团客户市场,这一市场在运营商业务收入版图中占比很小,而公有云业务也仅仅是集团客户部门面向TO B客户所提供的众多服务中的一个单项,在现阶段属于“边缘业务”。因此,与将公有云作为重要业务方向并倾全公司之力进行战略投入的互联网企业和IT厂商相比,三大运营商参与公有云市场竞争更带有玩票性质和试探意味,并且其竞争的重点也更集中于三大运营商彼此之间“你做我也做”式的内斗,是TO C市场上的竞争在TO B市场上延伸。
所以,笔者认为在传统的缠斗模式之下,能否依靠合纵连横的竞合策略,与其他阵营的玩家结成同盟,通过强强联合的跨界合作来寻求利益最大化并压制同业对手,将成为三大运营商突围公有云的最佳选择。
在市场实践中,三大运营商为了提升竞争实力也对阵营之外的力量秉持开放态度,希望把平台级、应用级和服务级的合作伙伴聚集一起,形成较为紧密的生态联盟,这其中最引入瞩目的就是中国电信与华为的合作和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
中国电信和华为的合作原本是运营商与方案供应商共同打造公有云服务的合作典范,双方在2015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2016年联合推出了天翼云3.0产品及服务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公有云市场统计数据”,中国电信以8.5%的市场份额抢到了国内公有云排名第二的位置,领先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一大步。
但是,随着华为在2017年3月高调宣布要进入公有云市场,双方的合作前景顿时被蒙上阴影。
自华为以云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身份进入云计算领域以来,一直以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为口号,推广其一体化的云解决方案,并陆续为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和中国电信等主流运营商所接受,按照华为负责技术方案,运营商负责运营的模式在公有云领域进行战略合作,这在当时一度被称为“公有云的第三条路线”。华为的领导层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华为在公用云市场采取优先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模式,以公有云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协助电信运营商实现业务转型。
但短短数月风向突变,华为轮值CEO在其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高调宣布“从2017年开始,华为将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随之,其新近设立的Cloud BU总裁郑叶来进一步对此做出阐释:“华为过去30年的商业模式是P&S,提供Product和Solution,未来我们要成为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这说明华为已经下定决心并采取行动,从运营商云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公有云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由于政策原因,华为的公有云服务还只能在国内市场开展,因此中国电信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短兵相接的公有云竞争中,依靠华为技术、采购华为产品搭建而成的天翼云在技术和成本上能PK过华为云吗?而且如果不及时与华为松绑,中国电信今后还将被迫依靠竞争对手对其云平台进行业务开发和技术升级,因此天翼云3.0的后续发展实在令人担忧。
正如网上所流传的,华为进入哪个市场,哪个市场就将很快变成焦土, 在云服务领域,首先要烧起来的就是政务云市场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政务云建设成为近期市场竞争的焦点,三大运营商凭借市场影响力和网络优势将政务云视为其势在必得的市场,并不惜在某些招标项目中以激进的价格强行切入市场,以图站稳脚跟之后谋求长期回报。
但华为的角色转变却使得这一市场陡然生变。进入2017年以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密集拜访各地政府,先后见了贵州、江苏、四川、陕西、山西、广东、浙江和湖北等多位省委书记和省长,且每到一处均与当地政府达成关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相关战略合作,风头之盛已远超通信运营商阵营。
最近,在部分省份的政务云招标中,华为与运营商同台竞标的场景已经出现,某运营商的内部人士对此的形象评价是: 养了多年的狼终于向金主露出了牙齿。
2.优势互补的互联网企业
通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以往过于强调竞争关系,OTT和管道化等话题营造出两个阵营之间的紧张气氛;但随着通信运营商进入4G时代,数据业务成为收入主流之后,运营商逐渐认识到,行业的变革源自于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与其在封闭中挣扎不如通过跨界合作实现共赢。中国移动CEO李跃就在近期举行的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互联网企业发展可带动流量增长,相信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及保持流量稳定增长。
因此三大运营商纷纷与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开展各种业务合作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跳出通信圈来以ICT的视野推动组织转型,并且通过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通信运营商也能够借助外力的推动来对其组织架构和运营理念实现倒逼式的更新,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变革和业务转型。
处在混改停牌期的中国联通就在5.17电信日宣布,和阿里巴巴联盟推出混合云解决方案。根据联通官网披露,目前双方工作将分阶段展开,首先双方资源池通过专线互联,将联通沃云与阿里云组成混合云,实现彼此用户均可达,以此发挥出双方最大空间的优势互补,真正地帮助企业实现1+1>2业务能力提升。
此前,联通沃云和阿里云的市场定位相对清晰, 阿里云主要面对的是互联网电商客户以及一些行业企业,中国联通的主要大客户则是政府和国企,此番联手,双方将在混合云市场形成合力,按照联通官网的说法,“一个由联通沃云和阿里云共赢的云生态已经形成,各行各业将会享受这次合作的成果”。
所以,相对于华为和中国电信一方采购对方的技术和设备,而另一方却用同样的技术和设备在市场上与买方展开竞争不同,阿里巴巴和中国联通是以云空间互通、云能力互补、云市场共赢为目的结成的联盟,双方也有意愿将此打造成业界成功合作的范例。
公有云市场上这一反一正的两个合作先例,相信也会影响到中国移动的竞合选择:前有电信联通先行起飞,后有华为咄咄逼人,移动实力虽强但在公有云市场上单打独斗恐怕还是难免恓惶,尤其在市场上不断爆出腾讯与甲骨文合作、万达与IBM结盟等消息的竞合氛围之下。
所以,三大运营商的公有云混战给2017年留下两个悬念, 其一,中国移动在公有云市场上将向谁伸出结盟合作的橄榄枝:是急于抢夺公有云市场领先位置的互联网企业?还是迄需扩大国内落地规模的海外巨头?其二,中国电信与华为的合作,在彼此已成竞争对手的背景之下将如何继续:是双方划定各自势力范围明确互不侵犯?还是中国电信脱离华为投向互联网企业的怀抱?
相信市场将会很快给出最终的答案。
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