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国 环球人口本世纪80年代将达103亿峰值 (环球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联结国:#环球人口本世纪80年代将达103亿峰值#]#环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达峰值#外地期间7月11日,联结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部)颁布《环球人口展望2024》报告。报告预测,环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到达约103亿的峰值,随先人口数量将会缓慢降低,在21世纪完结前回落至102亿人,对2100年人口数量的预测较10年前的预测数据降低6%。 报告称,目前环球已有63个国度与地域人口数量曾经到达高峰,人口数量占环球的28%。在到达人口峰值的国度和地域中,报告预测,未来30年内,其人口数量将降低超越14%,其中阿尔巴尼亚、波黑、立陶宛、波多黎各、摩尔多瓦人口数量将在2054年前迎来最大幅度下滑。 报告还预测,到2054年,环球人均预期寿命或者到达77.4岁。在2080年前,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数量将超越18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数量。央视资讯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 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 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重点发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和共同发展。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有矛盾斗争,又要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阴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类当前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全球性问题是什么
《环境问题》基本内容《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的亲和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 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环境法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毁灭与生存。 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参考资料:1.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 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 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里,“虽然没有枪炮,没有硝烟,却在残杀着生灵”,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逃避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它直接威胁着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 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环境问题-种类划分环境问题威胁人类健康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环境污染的各种分类: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这是一个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列表。 这些条目涉及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影响。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 — 全球变暖 · 化石燃料 · 海平面上升 · 手机对社会的影响Conservation保护生物学 — 基因侵蚀 · 全新世灭绝事件 · 入侵物种 · 物种灭绝 · 栖息地破坏 · 栖息地细碎化 · 授粉昆虫减少 · 珊瑚白化 · 捕鲸 · 鲸鱼搁浅Dams水坝 - 水坝的环境影响Energy能源 - 节约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利用率 · 可再生能源商业化Genetic engineering遗传工程 — 基因污染Intensive farming精耕细作 — 过度放牧 · 灌溉 · 单一栽培 · 肉类生产的环境影响Land degradation — 土地污染 · 沙漠化Soil土壤 — 土壤保护 · 水土流失 · 土壤污染 · 土壤盐化Nanotechnology纳米科技 — 纳米毒理学 · 纳米污染Nuclear issues核问题 — 放射性尘埃 · 堆芯熔毁 · 核动力Overpopulation人口过剩 — 自然安葬Ozone depletion臭氧层损耗Pollution污染 — 空气污染 · 光污染 · 噪音污染 · 热污染水污染 — 酸雨 · 富营养化 · 海洋废弃物 · 石油泄漏 · 水危机Resource depletion资源消耗 — 自然资源的开采渔业 — 炸药捕鱼 · 水底拖网 · 氰化物捕鱼 · 鬼网 · 非法的、不报告的和不管制的捕捞 · 过度捕捞· 鱼翅伐木业 — 皆伐 · 森林开伐 · 非法砍伐采矿业 — 酸性矿山废水 · 炸开山头采矿Toxins毒素 — 氯氟烃 · DDT · 二恶英 · 重金属 · 除草剂 · 农药 · 毒性物质减量使用 · 有毒废品Urban sprawl城市延伸Waste废品 — 废品处置事件 · 堆填《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口增殖应保持在适当比例内。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 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 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基本介绍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问题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 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 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 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 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 科技之光消息,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 对这个人口应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我们现在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 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人口关注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人口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统计,世界人口2005年12月19日突破65亿,预计将在1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 科学家早先的测算结果认为,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居民。 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很可能难以实现。 联合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 近几十年来,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 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在沉重的人口压力面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胁。 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 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 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 经济影响讨论人口政策问题,要算算经济账。 所谓经济帐,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么产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变动情况对这些成本效益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经济生产中才会产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对社会产生贡献。 那么在中国,人口增加会对收入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很显然,人口增加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说,会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简单的分析原因的话,就是经济的形成需要市场、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种因素过多是没有用的,而在中国,就是人口过多,人口过多而经济有限时,人口再增加不会自动增加经济,而是相互竞争,使人均收入减少。 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有些国家,可能情况不一样,人口不多而资源等其它因素多,那么增加人口就会直接增加经济。 中国目前情况来说人口继续增长,而产业水平也不断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体的说,就是就业压力仍然很严重。 国家搞经济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们的确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但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不愿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边的人,没有愿意让人口增加而让自己收入减少的。 性别比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 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 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 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 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出生与死亡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上世纪出现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都在20‰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2005年下降为12.40‰,比1978年的23.33‰下降了10.93‰。 人口出生率每下降1个千分点,意味着少出生100万人口,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 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1978年为34.2%,2005年为52.5%,也就说1978年出生三个人有一个人死亡,2005年出生二个人有一个人死亡,死亡人口占出生人口的50%。 人口老龄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 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 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不堪重负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13亿这个意味深长的数目,既有“放大效应”,也有“缩小效应”;这就提醒国国家的公务员,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 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透过13亿,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大与小、多与少、贫与富的辨证关系。 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片耕地,似乎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13亿人吃饭就成了天大问题。 又如,我国许多餐馆流行一次性木筷,从一个人来说,多用几双筷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从13亿人每顿饭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加起来就要毁掉一大片森林。 这说明,在一个人口大国,再小的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再小的节约和善举,乘以13亿都是一个惊人的财富。 人口素质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 过去出国,看到国外车多人少,国内人多车少;现在出国,感到最深的是,国内城市硬件建设不比国外差,但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法律观念、生存环境等软件差距很大。 当前,我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 2004年中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 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 当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和日本尽管劳动力资源数量不多,但由于整体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更要通过教育培养来提高人力资本。 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95%,投入教育固定资产仅占全国比重的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 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口增殖应保持在适当比例内。 维基百科中与环境相关的项目。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 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2根本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的无节制。 3解决途径①实行节约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开源、节流。 (关键是利用科学技术)③跨区域调配——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④加强立法。 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结》: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 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 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 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 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 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老龄问题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 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于预测劳动力人口的数学模型
1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摘要本文解决的是中国人口增长预测问题。 莱斯利模型是进行人口预测的常用模型,但由于它的不足——这种模型容易受某一年的具体情况影响,而且预测的时间跨度越长模型的精度越低。 我们提出了基于加权的莱斯利改进模型,用以提高莱斯利模型的精度,综合利用几年的数据,并区分出数据时间远近对某一年预测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根据2001-2005 中国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预测,得出2006—2080 年的人口数量与结构;得出人口峰值在2030 左右出现,峰值为14.3亿,老龄化指数的峰值将在2050 年左右达到峰值。 又基于人口问题与经济、教育水平相互影响,建立了两个表征人口数量,结构以及人均GDP 关系的线性对数方程,并分别利用多元回归拟合出了模型参数。 考虑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突出,利用预测模型求得的数据,我们适当的改变了总和生育率的值来反映政策改变对模型的影响。 得出如果在2025 年开放二胎,人口峰值将会推迟到2050 到达,峰值为15.3 亿,老龄化水平也将有所降低。 最后对模型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人口预测 莱斯利模型 加权模型 多元回归2一.问题重述1.1 问题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比开放政策二十几年来减少了四亿多人。 同时由于现阶段人口多处于劳动年龄内使得我国人均GDP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由于2005-2020 年间,20 岁-29 岁育龄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期间的独生子女也陆续进入生育年龄,现行生育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进而导致中国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 由于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家庭组成呈现“4-2-1”的模式,劳动力负担加重,据2000 年调查显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且中国社会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的特点,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108-111-118”打破了人口性别比的平衡,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子。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受高层教育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多,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条件,再加上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建立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二.问题分析人口数量受人口结构﹑出生率﹑死亡率﹑老龄化﹑经济水平﹑城市化﹑受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首先建立了改进的加权莱斯利模型---考虑年龄结构的未来人口预测。 基于此模型预测出的数据以及老龄化指数对人口老龄化做出预测。 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影响因素循序渐进,由简及繁的层层分析处理,最终得出人口数量较全面的预测。 指出:所给数据中2003 年无论市﹑镇还是乡育龄妇女各年龄段生育率明显过分偏底,与实际不符,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其数据与其他各年份相比大致相差一个数量级,故我们把附录2003 年育龄妇女的生育率由千分率改成百分率处理。 。 三.名词解释与符号系统32.1 名词解释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 之间。 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 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 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之所以为 2.1而不是 2.0 (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一般高于 2.1 。 出生率:也称毛出生率。 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时间内某特定地区的新出生人口数与同一时期内期中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的比值,用千分比表示。 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出生率均指年出生率,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0×100 0平均人口数年新出生人口数年其中新出生人口数是指脱离母体时无论发生何种意外事故亦不管怀孕月数早晚产与否有过生命现象比如呼吸或其他的婴儿数。 平均人数年是指年初人数和年底人数的平均数当然也可以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也称毛死亡率。 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时间内某特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一时期内期中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的比值,用千分比表示。 本篇文章中出现的死亡率均指年死亡率,计算公式为:死亡率= 0×100 0平均人口数年死亡人口数年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 老龄化指数:用公式表示为老龄化指数= 0×100 0人口平均寿命人口平均年龄42.2 符号系统k:年龄组别,k=0,1,2,…,90根据基于加权的改进莱斯利模型预测出来的人口结构的数据,再参考国外教育水平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预测我国人均GDP 的增长,而预测出来的人均GDP数值又可以反过来预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4.4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严重,这就需要适时的改变一些人口政策,来缓解,解决这些问题。 政策改变的原则(1) 人口峰值总量控制在15 亿左右(2) 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3) 避免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为了避免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人口规模失去控制,政策的开放时间不应早于2020 年。 我们知道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九十年代政策执行的已经较为普遍,这一批独生子女将在2015 年左右将达到生育年龄,为了缓解老龄化问题,以及独生子女赡养老人负担过重的问题,避免连续两代人均为独生子女,政策开放的时间应不晚于2030 年。 综上所述我们把政策执行的时间定在2025 年。 我们所说的开放人口政策是指允许生育二胎。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都达到了更替水平,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 时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所以我们把政策调整后的总和生育率β (t)定为2.1。 13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人口高峰推迟到2050 年左右,而人口峰值则达到了15.3 亿,这符合了我国要把人口峰值控制在15 亿左右的目标。 而且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14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老龄化指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可以看出政策执行前后人均 GDP 改变不大,这是由于控制了人口数量,而且人口素质和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五.模型的优缺点5.1 模型的优点(1)本文建立的基于加权的改进莱斯利模型充分利用了数据,并克服了传统莱斯利模型仅仅利用某一年的数据的局限性,同时也保持了人口数据在时间的延续性,预测结果证明这种改进有一定的可行性。 (2)模型不是一味的采用加权的思想,而是区分了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本身性质方面的区别,而加以区别考虑。 (3)模型不仅预测了人口本身的数据,还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而且模型的参数拟合度和显著性都较高。 (4)模型通过对控制变量的改变来模拟政策的改变,这使得模型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比较大。 (5)模型考虑了城乡差别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符合我国的国情。 5.2 模型的缺点(1)模型未考虑人口迁移,环境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2)权重的确定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15六.模型的推广方向(1)可考虑人口迁移和环境,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2)在政策的调整中,政策的制定可以考虑从“只生一胎”到“开放二胎”之间的过度政策,可以有条件的开放二胎,比如允许夫妻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胎,这种政策改变的软着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还可以保持计划生育的成果,避免低生育水平的反弹。 (3)确定权重时可根据历史数据反复验证来确定七.参考文献[1]谭永基等,数学模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2]李政,我国人口增长的经济和教育因素的实证检验,西北人口,第 28 卷,2007 年第2 期[3]姜启源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王沫杰,MATLAB 与科学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5]刘家树,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24卷,2007 年4 月第2 期。 [6]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 MATLAB 求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