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颁布 外交部 无非是在寻觅借口 中国军力报告
原题目:美颁布“中国军力报告” 外交部:无非是在寻觅借口
9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掌管例行记者会。
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对于中国军力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将把核力气加倍,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同以往相似的报告一样,都是罔顾理想,充溢成见,对中国国防树立妄加评论,扭曲中方策略用意,中方对此波动推戴。中方策略用意是透明的,也是一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早已明白规则,中国保持敌对开展路线,推进构建人类命运独特体。中国不时奉行进攻性国防政策。
中国是环球敌对的树立者,环球开展的奉献者和国际次第的保养者。实践上,中国军力的开展恰好是环球敌对力气的增长。中国增强国防树立是为了保养国度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内行使主权国度合理的权益。
理想上,中国军力与美国军力相差甚远,美国军费相当于其后近十个国度的总和。美国无非是在寻觅借口,为它在追求军事畛域的相对霸权的长处来制作借口而已。
咱们督促美方摒弃热战思想和零和博弈的过期观点,中止年复一年宣布不担任任的报告,主观理性看待中方的策略用意和国防树立,多做一些无利于中美两国、两军相关的事件,而不是同样。
加长浏览
澳确认将购买美制“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美媒硬扯中国
【环球网报道见习记者李律杉】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星条旗报》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周四确认,将斥资超过10亿澳元购买“海军攻击导弹”和“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 《星条旗报》却在报道中硬扯澳大利亚“近年来对中国军力发展感到担忧”。 CNN称,澳大利亚购买上述两款新式武器的计划始于2022年春季。 而关于“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报道声称,该装备具有“毁灭性力量”,乌克兰军队利用它使俄军在战场遭受重大损失,而澳大利亚正在寻求购买同一类型的装备。 CNN称,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马尔斯1月5日发表声明,确认了这两项装备的购买合同。 马尔斯称,“阿尔巴尼斯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保证澳大利亚的安全,‘海军攻击导弹’和‘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将使我们的国防力量有能力遏制冲突,保护我们的利益。 ”不过,对于澳大利亚这一军购,同样报道该消息的《星条旗报》却扯上近年来澳大利亚加强了其盟友关系和军事能力,原因是对“中国的军力发展感到担忧”,此外,还提到南海等话题。 对于美方近来不断渲染中国军力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去年曾表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中国发展军力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针对任何国家。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完全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赵立坚说,反观美国,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约1/4,相当于其后9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 痴迷于“拳头的力量”、沉溺于“丛林法则”,不会让美国更加强大,也不会让美国更加安全。 美方应该做的是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执念,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国防力量发展,停止炒作“中国威胁论”,停止拿中国说事,为自身提升军费、扩张军力寻找借口。 延伸阅读乌军被指使用美国武器致大批俄军伤亡白宫:并未感到“焦虑不安”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据法新社1月4日报道,白宫一名高级官员4日说,对于据传乌克兰人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袭击俄罗斯军人造成大批人员伤亡一事,美国并没有感到“焦虑不安”。 据报道,乌军在新年发动的打击击中了马克耶夫卡一座被俄军用作兵营的建筑,俄罗斯官方承认有89人死亡——已经是非常高的数字了,而乌克兰军队估计有将近400名俄罗斯军人丧生。 报道称,在俄罗斯谴责乌克兰军队使用从美国运来的武器发动袭击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说,俄罗斯应受到谴责。 柯比说,“美国政府并未感到丝毫焦虑不安。 这是一场战争。 他们遭到了侵略,他们是在还击和自卫。 对乌克兰军事行动而言,在他们领土上的俄罗斯军人是合法目标。 就是这样”。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报道称,柯比不愿透露美国方面对袭击造成伤亡的估算。 各方一致认为此次袭击行动伤亡很严重,哪怕是按照已超过10个月的俄乌冲突期间的血腥标准衡量。 柯比还拒绝评论“海马斯”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在此次袭击中的作用。 这种武器系统发射毁灭性精确制导火箭弹,使乌克兰军队能够与规模更大、装备更重型的俄罗斯军队较量。 柯比说:“我们正在并将继续为他们提供自卫所需的武器系统和援助。 今后很可能包括更多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 ”乌军对俄军如何实施“跨年夜突袭”?俄媒披露细节【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柳玉鹏】新年跨年夜,俄军一个新动员营在顿涅茨克马克耶夫卡镇的临时驻地遭到乌军“海马斯”火箭炮袭击,伤亡惨重。 俄专家对前线指挥官将众多军人集中在一座大楼内提出质疑。 除了俄军自身部署的失误,乌军又是如何实现从情报收集、目标定位到实施打击一整套袭击的呢?通过俄媒与西方媒体报道的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这次“跨年夜突袭”的关键环节。 据俄新社2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当天宣布,乌克兰武装力量使用“海马斯”火箭炮袭击了俄军某部设在顿涅茨克马克耶夫卡镇的临时驻地。 乌军共发射火箭弹6枚,其中2枚火箭弹被俄军防空部队击落,4枚配有高爆弹头的火箭弹击中临时驻地,63名俄军官兵死亡。 一枚海马斯火箭从乌克兰境内一个未披露的地点发射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俄军人集中在一座大楼内?俄罗斯“自由媒体”3日报道称,此次死亡的63名军人是从萨拉托夫地区新动员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他们甚至没有到达前线就阵亡了。 ”报道称,这一事件是由于指挥员疏忽,低估敌人及大量的客观和主观情况造成的。 现在不清楚,在战区,军事指挥员为什么要把整个营的人员集中在一个地方和一座不设防的建筑物内。 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战场上,所有人员要分散居住,各连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一个营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是违反规定的。 除了被俄专家质疑的集中部署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此次“跨年夜突袭”?俄罗斯“自由媒体”称,当时那里驻有300多人,在新年来临之际,不难想象,在这个激动人心时刻气氛是怎样的。 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这些新动员军人的手机没有被没收。 在现代战争中,打电话给朋友或妻子可能是“死亡之吻”。 新年前夜,这些人员用手机从同一个地方大量给家里打电话,这不可能不引起西方和乌克兰情报部门的高度关注,甚至乌方早就可以对这座大楼实施打击,因为这些人员在那里已经不是第一天了。 但对乌军来说,最重要的是希望用“跨年夜袭击”这种方式“祝俄罗斯人新年快乐”。 由于在新年前夜从楼内打出的电话源源不断,乌军意识到新动员的俄军人为了迎接新年不会离开这座大楼,因此实施了打击。 据俄罗斯tsargrad电视台3日报道,俄军事记者阿纳斯塔西娅·安东诺娃称,无人机没有飞到该镇,此次打击不可能是无人机引导的。 因此引导乌克兰炮兵的可能是当地的间谍。 不过,这样的间谍很难被发现,因为他们可能是一个不受关注的当地人。 “顿涅茨克共和国”领导人顾问罗斯季斯拉夫·安东诺夫称,确实,在战区人员必须被分散安置在掩体内,同时必须把人员与设备、弹药分开。 这些都是常识,不知何故指挥员却忽视了这一点。 来自社交媒体的消息称,在俄军人居住的同一栋楼里有一个装有弹药的仓库,乌军的打击引爆了所有武器。 俄战地记者阿列克谢·博尔津科也称,未经证实的证据表明,弹药和燃料存放在同一地点,从而增强了爆炸力。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3日报道称,俄军事专家认为,考虑到“海马斯”火箭弹精准飞入大楼,这表明乌军掌握了目标信息。 这可能是由于北约国家的太空侦察一直在跟踪俄军部队调动。 同时,还可能有一个间谍在当地提供坐标。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2日称,乌军对马克耶夫卡的打击造成400多名俄军人死亡,约300人受伤,但俄国防部否认该说法。 乌媒称,被摧毁的基地内有刚动员的特种部队、炮兵和通信人员。
中美关系与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
近期,以5月20日白宫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略指针》(简称《战略指针》)报告为代表,特朗普政府不断进行程式化、系统化对华战略的试水。 6月下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就“美国对华战略调整带来的挑战和中国的选择”举行了系列研讨活动,现摘编部分与会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美方试图驱动制度和价值观之争成为对华关键博弈场傅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白宫发布的《战略指针》包含了根据形势变化而更新的政策思考,更加明确地否定美国过去历届政府推行的对华接触政策,更加激昂地渲染中国崛起对美国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更加具体地描绘对华竞争的路线,意识形态对立的含义更浓,可以认为美国对华竞争性新战略朝着成型又迈进了一步。 《战略指针》和近期蓬佩奥等美国政要的一系列讲话将矛头指向中国治理和执政党,将“价值观挑战”列为中国对美三大挑战之一,突出中国内外政策的意识形态根源,似乎在刻意把中国包装成当年的苏联,其意图无非是将政治和安全因素推到美中竞争的优先位置,为胁迫企业和经济界接受“脱钩”提供依据。 究其原因,还是美国强硬势力要咬紧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想让双方在抗疫中的合作需求缓和竞争,进而分散乃至打乱他们的“战略部署”,相反,他们试图借机强化竞争。 新冠疫情前,西方思想界已经开始担心,中国作为非西式民主制度国家的成功,带来稀释西方价值观号召力的效应,这进一步印证了美西方在冷战后试图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统领世界的不成功。 中美两国迎战新冠疫情的表现大相径庭、高下立判,让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在维护国民生命安全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是有效的。 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对美国现实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挑战,更是对美国的制度稳定和价值输出的威胁,这是更具深层意义的挑战。 从中方角度看,美国从来没有放弃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现在更是试图挑衅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因此中方必须坚决斗争。 看今天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不能低估一些政客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刻意误读、误判中国和由此可能对两国关系带来的伤害,会让两国关系偏离正轨,但是也不必高估他们改变历史潮流的能力。 历史人物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美国已不具备冷战刚结束时的那种影响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绝对强势地位,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号召力掀起一场对华全面战略围堵和意识形态围猎的世界浪潮。 中国坚决维护自身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安全,反对外界任何干涉国家内政和改变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企图。 同时,中国也不以消灭其他制度为目标,更不会重走美西方向世界推广自己价值观的老路。 要实现新时期的大国关系稳定,双方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加深对彼此核心利益、制度尊严、价值体系的理解,按优先顺序梳理各自和共同关切的清单,争取就行为边界达成共识和必要的默契,逐渐培育尊重对方关切和恰当的利益交换的习惯和能力。 中美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双方既存在观念、目标、路径上的差异,同时也有着维系现存体系和总体和平合作大势的共同责任,两国人民在世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维护自身发展权是中国对美斗争主题章百家(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在中美业已开始的博弈中,美国要维护的是全球领导地位,中国要维护的是自身发展权。 这是当前中美矛盾的核心。 这一矛盾在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 然而,客观地看,中美双方的目标并不在同一层次,中国没有取代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意愿,事实上也不具备这种实力。 这就为中美避免零和博弈留下了空间,双方在这场斗争中都有一定回旋余地。 的确,现存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体系需要改进,但这种改革只能是逐步的,需要各国之间的协商与合作。 尽管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困境之中,但两国仍有机会避免走上大国争霸的老路,也可以做到竞争与合作同在,最终实现双赢。 前提是,美国认识到,造成其全球影响力下降的既有自身内部的原因,也有对外政策的失误,而不是因为中国的挑战;中国认识到,维护自身发展权是这场对美斗争的主题,而不偏离这一主题。 零和博弈只会两败俱伤。 面对困局,中美双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克制与远见。 要有耐心,保持沟通和谈判以避免紧张关系不断升级。 如若不能,也要尽量避免陷入对抗。 无论双方关系处于何种状况,都要为转圜留下余地。 美方尤须认识到,若以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作筹码,将严重破坏两国关系的基础。 政治误判反映改变中国体制的幻想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在6月24日发表讲话,“反省”过去几十年的美国对华态度,指责过去历届美国政府对中国做出了“误判”,以为美国对中国开放市场,会将中国引向“政治自由化”。 这是观察和处理对华关系的美国人中间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声称过去同中国的经济合作让美国“吃了大亏”,中国“占了大便宜”。 这两种观点相互呼应,异曲同工,都说过去美国对华接触和合作政策是“走错了路”,主张美国应向中国全面施压。 实际上,自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以后,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坚持牵制、打压与交往、合作并举的“两手”。 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美两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合作促进了中南半岛的和平,牵制了霸权主义扩张。 在本世纪初,两国的战略协作打击了国际恐怖活动,维护了朝鲜半岛和伊朗问题上的无核化原则。 上述合作,以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诸多合作,都是美国自觉自愿参与的,对美国也是有利的。 而在经贸领域,中美双向投资、双边贸易、金融合作,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美国资本向来是趋利的,哪里有美国“单方面吃亏”的道理?在国际安全和经贸领域,两国关系都是合作与摩擦并存。 至于在政治领域美国对中国的所谓“误判”,其实只反映了一部分美国观察家的幻想。 中国的政治主流一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来没有动摇过,没有给过美国人幻想的空间。 美国的政治主流、舆论主流,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才不断攻击而不是肯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美国过去的“两手”政策,从来都是有利于维护美国长远利益的,而现在改行全面打压战略,既短视,也有损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对华政策从软硬两手转向全面施压,既有中美实力日益接近的结构性原因,也有美国对中国政治的看法越来越负面的原因,同时还有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激化的背景。 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关系中不断“甩锅”,企图以攻击前任政府对华政策来达到国内政治目的,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指责中国军事行动咄咄逼人是不讲道理姚云竹(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少将)美国政府一直关注中国军力增长,指责中方采取扩张的战略态势和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破坏地区稳定,挑战国际规则与现行安全秩序。 事实上,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国防与国家总体发展同步协调进行,不搞影响发展、损害民生的军备扩张。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广泛的海外利益,中国主要通过开展多边合作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保障这些利益。 中国少量的海外军事存在,既是为了履行国际责任(如亚丁湾护航),开展防务合作(如联合演练、舰艇互访),也是为了危机时更好地保护中国海外国民和资产的安全(如执行海外国民撤运任务)。 这与美国在全球部署兵力、建立海外基地网络、组织军事同盟、动辄发动战争的做法大相径庭。 中国所处的地缘战略环境复杂严峻。 通过和平谈判,已经顺利解决了与12个邻国的陆地领土划界,正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或控制与邻国的海洋领土权益争端。 而正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高强度海空侦察和侵犯主权的“自由航行行动”,两国舰机才会有频繁相遇的危险事态。 只要看一看危险事态发生的地点——都在中国、而不是美国周边海域,甚至不是茫茫大洋之中——就可以明白是中国还是美国正在进行咄咄逼人的挑衅!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发表的2020年鉴,中国核武器的数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18(320∶5800)。 中国实行“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保持“精干有效”的核武库,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而美国已经退出《中导条约》,不愿与俄罗斯继续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扬言要重新开始进行核武器试验,正在从全球核秩序的构建和维护者转变为破坏者。 在此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核武库横加指责,给中国贴上“破坏国际秩序”的标签,就更没有道理。 白宫对华指责充满谬误很不专业达巍(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政府要批评中国、调整对华战略,那是他们的自由,但他们发出的指责充满谬误,很不专业。 举几个例子:白宫宣称美国过去的对华战略建立在期待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础上。 然而,美国国内很多中美关系的长期研究者和实践者却认为,美国过去并没有这个期待,美战略界对此至少是没有统一意见的。 再比如,白宫总是说中国没有履行入世承诺。 这里可以引用世贸组织(WTO)前总干事、中国入世时的欧盟谈判代表拉米的观点,他在2011年就表示,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成绩可以得到“A+”。 2018年他再次表示,“中国没有欺骗,美国错了,中国遵守了当年签下的WTO承诺”。 白宫宣称中国在境外传播反西方意识形态,似乎在使用观察苏联共产党的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 中国确实重视海外传播,但是其目的是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中国共产党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形态到底包括什么系统性的内容呢?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在中国的宣传下,全面照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呢?白宫宣称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让人不解的是,如果
美国撤走挪威大部分驻军,是为了夯实亚洲军力吗?
包括挪威本地的《晚邮报》“巴伦支观察者”组织网站和俄罗斯《生意人报》在内,目前已经有若干媒体报道了美军从挪威撤军的新闻。 700名左右的美军士兵将离开这个北欧国家,不过,仍有20人会继续驻扎在挪威,为将来在挪威举行的北约军事演习提供后勤保障,为此他们还留下了一部分武器装备。 有俄媒称,美国政府决定撤回自己在挪威的驻军。 这支大约700人的驻军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使俄罗斯感到非常恼火。 不过,华盛顿的上述撤军决定和莫斯科的担忧并无关联,只是为了夯实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而已。
此前,挪威政府由于乌克兰等一系列问题和俄罗斯产生了龃龉,再加上莫斯科在北极地区积极开展各种军事活动,迫不得已之下,挪威向美国了发出协助巩固其国防的请求。 不过,奥斯陆一直在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是美军在挪威设立基地,更不是长期驻扎,而是在远离挪俄边境的地区设立军营、进行士兵轮换。 当然,奥斯陆一直强调未来的联合演习而不是美军即将撤出这一事实,目的无非是试图给华盛顿这一决定的意义降温。
有报道表示,无论挪威方面对此如何解释,美军在挪威的长期存在肯定令莫斯科感到非常恼火。 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扎伊采夫对此表示,虽然美国宣布缩减驻挪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人数规模,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认为美国的军事活跃程度将会降低,我们不排除美国借口北约进行联合军演,而大举加强在挪威北部的军事力量。
不过,从美国和挪威媒体的报道来看,华盛顿的撤军决定和俄罗斯的担忧并非没有关系,而是和美国近期以来缩减在欧存在而增兵亚洲的军事行动有很大关系。 因此,不必将从挪撤军视为美国对俄罗斯意愿的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