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等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多位毕业于中科大 李飞飞 (邓中翰2005年度经济人物)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 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主席 John L. Anderson亲自公布了本年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入选名单,包括 87名新院士和18名国际院士。
其中新院士中有 6 位华人,分别是李飞飞、刘镇钦、范钦强、俞久平、曾亮、张捷;另有 1 位中国籍学者——邓中翰当选国际院士。在7 名华人中,其中张捷、邓中翰两人曾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工程师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对“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工程文献有重大贡献”和“开拓新的和正处于发展中的技术领域,在传统工程领域取得重大进步,或开发/实现工程教育的创新方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迄今为止,美国院士共有2309人,国际院士共有 281 人。另外,在10月4日于华盛顿举行的NAE年度会议上,新当选的院士将正式入职。
以下为几位华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国际院士理由:
李飞飞:为建立大型机器学习和视觉理解知识库做出了贡献。
李飞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 联合创始人及主席,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认知计算神经学。
范钦强:在电力系统恢复和网络安全的计算方法上有着突出贡献。
范钦强,美国高平(Kopin)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85年,范钦强曾创立了Kopin,成为用于手机和小尺寸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的HBT晶体管晶片的领先提供商,适用于军事系统以及诸如摄像机之类的移动消费设备。范钦强曾于1999年获得信息显示学会(SID)的特别表彰奖,并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5位亚裔美国人企业家之一。
刘镇钦:为电力系统恢复和网络安全的计算方法做出贡献。
刘镇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教授。刘镇钦教授毕业于台湾国立大学,并获得UC Berkeley博士学位。他于1986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于2004年度获得IEEE电力与能源学会杰出电力工程教育奖,于2014年入选华盛顿州立科学院院士。刘镇钦教授在智能电网建设、配电网系统韧性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俞久平:为海洋工程的贡献和Open Course Ware的创新,使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免费开放。
俞久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及海洋工程系的Philip J. Scolondz教授,麻省理工公开课项目(Open Course Ware)创始人。俞久平教授是水动力学及海洋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在海洋波浪动力学、非线性波及仿鱼推进等研究方向上有着突出贡献。
张捷:在地震学、地球物理成像和医疗技术方面取得进步。
张捷,中国科大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GeoTomo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兼董事长。张捷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于1991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从2009年开始,张捷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地球物理学教授。目前,他在地球物理成像、地震监测、人工智能、计算机硬件、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领域领导七个研发团队。
曾亮:为卫星的微波遥感探测及波散射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亮 ,遥感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现为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子工程系的教授。并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本硕博学位。先后任职于德州农工大学、华盛顿大学。2006-2011,出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 ;2001-2004, 被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
邓中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 CMOS 单芯片网络摄像头和中国的监视视频和音频编码(SVAC)国家视频标准。
邓中翰,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开发的 “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第一,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
参考: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报道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