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机 飞机空中熄灭14秒 俄传奇航行员有多传奇 曾遇到风险 抵珠海 (一人拉飞机)
据新华社报道,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11月12日在广东珠海揭幕。参与航展的中外战机以及航展物资正陆续达到珠海,其中一架俄罗斯第五代隐形战役机苏-57备受注目。
让中国军迷兴奋的不光是苏-57战役机初次在珠海为中国观众展现飞机功能,更由于驾驶这架编号054的苏-57战役机航行员是俄罗斯传奇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现年62岁的博格丹“一人一机”飞到珠海参展,下飞机时一身休闲装扮、胸口挎着小包,吸引有数人的眼光。
▲博格丹“一人一机”飞到珠海参展 图据中国军号据央视资讯报道,11月9日,苏-57战役机在珠海再次启动顺应性训练,在珠海上空展现多项高难度举措。
▲博格丹驾驶编号054的苏-57图据央视资讯据了解,博格丹于1962年出世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的沃尔斯克市。中学毕业后,他进入鲍里索格列布斯克初等军事航空航行员学校,并在1983年以优秀效果从该校毕业。1987年,他前往列宁格勒的军区退役。在积聚了不少试飞和操作阅历后,他于1992年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并在次年成为俄罗斯国防部国度航行实验核心的一名试飞员,曾试飞过苏-27、苏-30MKK、苏-25TM、米格-29S等飞机。因在俄罗斯惟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上驾驶苏-25UTG和苏-33飞机试测,博格丹在2000年被授予“勇气勋章”。
2000年后,博格丹添加出名飞机制作公司苏霍伊公司负责试飞员,介入测试了包含苏-30KN、苏-30MK2、苏-30MKI等在内的飞机。2011年7月,他被授予“俄罗斯联邦英雄”名称并取得一枚“金星”勋章。
除了领有十分丰盛的航行测试阅历,博格丹还仰仗着精深的技术和谦虚的性情成为俄罗斯航展界的明星人物。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多个国际航展上,他驾驶着苏-30MK2启动了屡次航行扮演。在2005年的巴黎航展上,他驾驶着苏-27SKM“一飞成名”。在2019年的莫斯科航展中,博格丹驾驶着苏-57在摄像机面行启动了一系列十分精彩的扮演。
不只如此,博格丹十分有“摄影审美”。为了更好的视觉出现,他还驾驶着苏-57在摄影师头顶猛转并制作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飞机云”,让镜头记载下了苏-57的“美照”。
▲博格丹驾驶苏-57制作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飞机云”美国航空专栏作家汤姆·德默利称,抛停战术功能不谈,在蔚蓝的天空、明亮的云层烘托下,苏-57的迷彩机身能出现出很棒的视觉效果。德默利回想,事先,摄影师们在航行完结后检查图像时都纷繁慨叹:“太凶猛了。”据悉,当年的莫斯科航展也是苏-57初次启动空中静态展现,深受大家青睐的博格丹还被“粉丝”们围在展台前要签名和合照,德默利也上台要了一张博格丹的签名。
▲2019年莫斯科航展,博格丹驾驶着苏-57向摄影师飞吻不过,这位“英雄航行员”也曾遇到过风险状况。2016年在全俄航空资料钻研所交换时,博格丹讲述了自己曾遇到过的紧急状况。事先在约12000米的空中中,博格丹驾驶的飞机遭逢了激烈撞击。“动态很大,什么设施都看不见,警报器也出了疑问。”博格丹称,飞机在空中熄灭了14秒,不过起初还是安康起飞,“预先我检查飞机,发现发起机和机身都有洞。其中有一个洞就在燃油管旁边,假设燃油管被烧,那飞机就会瞬间爆炸。”
▲博格丹讲述自己曾遇到过的紧急状况博格丹称,自己会为每次航行预备至少1.5到3个小时,在实现航行义务后必定联合剖析作出相应的报告。“咱们须要在每次的航行中寻觅缺陷而不是好处。”
红星资讯记者 黎谨睿 综合新华社、央视资讯、全球时报、中国军号
编辑 张莉 责编 邓旆光
太平洋的死亡三角是什么?
百慕大:死亡三角在众多传媒的报道中,百慕大三角是一片神秘的海域,数以百计的飞机、船只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外星人绑架,还是……百慕大三角是指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到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的迈阿密,从阿迈密到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然后回到百慕大所连成的三角形,整个区域有100万平方千米。 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忽去,奇光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1945年12月5日,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海军航空基地正在进行飞行训练。 14时10分,第19飞行中队的5架“复仇者”飞机在中队长查尔斯·泰勒上尉率领下,前往巴哈马群岛作导航和鱼雷攻击训练。 此次飞行训练的航线似乎算不上复杂,从基地起飞后,向东飞行260千米,过巴哈马群岛,接着向北飞行60千米,然后折向西南返回基地。 当时天气很好,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 15时45分,劳德代尔堡基地突然收到泰勒上尉的呼救:“紧急情况!我们越出了航线!我们看不见陆地”!“你们的方位是多少?”基地询问道。 “我们的仪表都失灵了,我们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我们迷航了。 ”基地建议他们马上朝西飞行,但泰勒却回答:“我们不知道西在哪里,一切都不正常,我们看不出任何方向!”随后,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双方的联系中断了。 按此报告,基地人员感到困惑不解,泰勒机群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到了18时,仍然不见5架飞机的影子。 19时30分,基地派出 2架“水手”式水上飞机进行营救。 令人惊诧的是,其中的一架在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该机载有13名乘员。 另一架则无功而返。 当天夜间,美国军方派出大量飞机、舰船,在迈阿密东北450千米范围内进行搜寻,但毫无结果。 12月10日,美国海军宣布放弃营救。 5架“复仇者”鱼雷轰炸机和1架“水手”式海上搜索机失踪后,美国海军对飞机失事的原因作了多种假设,但最终都未予以确定。 有人分析了那5架倒霉的“复仇者”飞机所发回的最后一次通话,似乎证明当时确实发生过一些古怪的事情。 飞行员为何在大好的天气情况下迷航?奇怪的海洋和“白色水域”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几架飞机和机组人员会不会进人另一个世界?他们是否遭到外星人的绑架?人们对此作了广泛的推测,各种新奇的说法开始出笼了。 很多“热心人”在关注“复仇者”机群命运的同时,又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在这一海域内,其它船只和飞机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是否还发生过类似的失踪事件?有些人带着好奇心开始研究这些事情,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即所有的失踪都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1972年,美国自由作家文森特·加迪斯发表《致命的百慕大三角》一文,最先把这一海域叫做百慕大三角。 第2年,这篇文章被稍做修改和补充,变作《看不见的地平线》一书中的一章。 此后,有关百慕大三角的各种传奇故事传扬到世界各地。 除了“复仇者”失踪事件外,热衷此事的人还把目光投向更久远的年代。 经过这些人近似“贪婪”的搜集,列入百慕大三角失踪名单的船只、飞机越来越多。 其中既有1502年的老式帆船,又有20世纪的核潜艇和喷气飞机。 后有一些作者采用各种写作技巧,制造百慕大三角的神秘故事、如伊丽莎白·尼柯尔斯所著《魔海》一书封面上这样告诉读者:“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 在这神秘莫测的水域里,轮船、飞机、乘客、乘员消失得无影无踪。 直到今天毫无下落!”斯宾塞在其所著的《失踪之地》里谈及1945年美国海军搜索飞机失踪之后说:“看来在这失踪之地的确有某种窥伺人类的怪物对这场戏剧进行了小小的导演。 ”理查德·怀纳所著的《魔三角》封面上印着这样醒目的话:“不止1000人……超过100的船和飞机……都无影无踪地被吞没在这一海域!”几十年来,为了解开“百慕大三角”之谜,许多人绞尽脑汁,提出了多种假设。 有不少人把白慕大三角区发生的灾难与外星人和飞碟联系起来进行推断,认为在百慕大海域有一个外星人的海底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是被外星人掠走的,失踪者被外星人关进了他们的“宇宙动物园”。 加拿大的让·帕拉尚等人则宣称,失踪的飞机和船只已经被阿特兰蒂斯发射的激光击毁。 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国或大西洲,是传说中的大西洋的一个岛屿,最先由柏拉图提及,臆断在直布罗陀以西。 据说该岛在几万年前已达到高度文明,后来沉沦洋底,大西国人随之转入洋底生活,并在那里建立了永久的基地。 针对百慕大三角的机船失踪事件,美国的韦勒提出了“黑洞理论”。 认为太空中有一些质量很大的天体,由于内部存在强大的引力,天长日久就变成一种新的、体积很小但密度极大的天体。 任何物质,包括光线,只要在它旁边都会被吸进去。 它不向外释放任何物质,人们无法发现它。 百慕大海区有一颗1500年前坠落的陨星,犹如“黑洞”,船和飞机受其影响,未及报告就撞入海中。 原苏联舒列伊金提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称,由于地震活动和海水的旋涡运动,百慕大海区存在着危害人身安全的次声波。 失踪的飞行员和船员都是次声波的牺牲品。 还有一种解释是“高压油气说”,它是加拿大的唐纳德·戴维森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百慕大海区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水下天然气大量释放出来,使空气中含氧量大为减少,飞机的发动机因缺氧而熄灭。 从机尾排气管排出的灼热废气,引燃了四周不断喷涌出来的天然气,随即将坠落中的飞机焚烧得一干二净。 除了上述解释之外,还有诸如“平行宇宙”。 “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许多说法。 不管如何解释,只是一些散见的说法,一直无权威论断。
先别幻想太空移民了,你知道做一场太空手术有多难吗?
一间4平方米的手术室里,病人安分地躺在手术台上。 而手术台却漂浮了起来,医生不时展现“太空漫步”的移动姿态。 这是人类进行的第一例太空手术。 在失重的状态下,他们用8分钟给病人切除了一个囊肿。 为了避免物体四处浮动,所有手术器械被用强磁铁固定在金属手术台周围。 医生和助手则穿上特制的衣服,被绳子固定在滑轨上。 而病人在局部麻醉后,保持清醒地接受前臂上一个脂肪瘤的切除手术。 在失重状态下,病人出现了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等身体变化。 而在手术过程中,流出的血液在没有重力约束的空间中随意悬浮。 一颗颗像穹顶一样的饱满液珠在伤口周围聚集,并很快扩散到手术室各处。 为了避免对视野造成干扰,工作人员只好用真空吸气机吸收。 看似简单的肿瘤切除,开展起来却困难重重。 随时都可能在失重中发生预想不到的意外。 最终,这次太空手术和预计的一样完美地完成。 它展示的是太空场景,但实际上却是在一架微重力*航机上开展的。 *注:微重力是指重力或者其他外力引起的加速度接近于零的环境,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在微重力航机上开展实验 2006年9月27日,法国A300客机迎来了几位特殊的乘客。 3名外科医生、2名麻醉师、1名病人和1名摄像师登上了这架“太空飞船”。 他们没有目的地,而是要在3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完成人类第一次太空手术挑战。 飞机之所以能提供微重力的环境,是因为它采用了过山车式的飞行方式。 它在约6100~8400米的高空做环形飞行。 当飞行到抛物线顶端时,飞行员关闭引擎,让飞机近乎无重力地自由落体。 这时,机内人员将体验到来之不易的大约22秒失重状态。 客机中的失重体验 而短暂的失重时间对实验设置也是一个阻碍。 为了让模拟更接近真实的太空环境,医疗小组人为地将时间连起来。 即当失重状态消失时,他们就暂停手术,等待下一次失重。 这场仅持续8分钟的手术,则在3小时飞行时间内,飞机32次重复环行中完成。 这无疑是太空医学上的重大突破。 当时的主治医生马汀表示,如果增加失重时间,他们可以完成长达两小时的阑尾切除术。 甚至除血管手术以外的其他外科手术都不在话下。 神秘的外太空充满了未知的诱惑。 它像一片黑暗的森林吸引着人类无法抗拒的 探索 欲望。 1961年苏联第一次发射载人航天器。 加加林环绕地球轨道一周,历时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球。 进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这在当时已经是让轰动全世界的振奋消息。 而人们对于宇宙的 探索 野心越来越大。 航天员飞往太空的频率和时间也就逐渐增多。 目前人类史上宇宙飞行时间最长的记录保持者是列里·波利亚科夫。 他在1994年开始了一次飞行。 在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和平号空间站*里,他连续呆了437天。 这个时间足够人类从地球飞往火星。 飞往火星的梦想距离实现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但这一步却包含了许多尚未攻克的难关。 且不说航行设计的技术难度。 载人火星的执行任务预计需要2~5年,或更长时间。 漫漫长路中充满意外和危险,宇航员的身体 健康 又如何保证?*注: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建造的一个轨道空间站,是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 对宇航员进行口腔检查 nasa对于航天员的 健康 标准设定严苛。 他们必须通过类似军队的测试标准。 例如血压要低于140/90(普通人正常的是120/80)。 除了在任务前要参加为期两年的航空培训外,在任务期间也需要保持身体锻炼。 但尽管有着强大的身体素质,险峻的太空环境还是没有放过人类。 太空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大温差等都是地球上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 然而这也是隐形的人类杀手。 人类好不容易研制出在真空条件下保障呼吸,一定程度隔绝温度、压力、辐射等危害的航空服。 生理上却还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太空中发生的一些在地球上无法想象怪事。 例如平时骂人“脑进水”,在太空中就不足以为奇了。 人体约60%的液体中,一部分会在失重的状态下倒流进胸部和头部。 头部与胸部的血管需要更多的血液流体以供运转。 这时,在激素的复杂作用下,血浆容量和红细胞量减少。 因此宇航员通常具有血量减少、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特征。 而由于缺乏常规抵抗的重力,支撑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也会造成萎缩。 虽然人类变得脆弱了,但细菌却十分适应在太空中的生存。 由于缺乏重力,太空中的细菌与抗生素等灭菌药物相互作用的表面积变小。 同时,它们还会在外膜上生长出囊泡作为护盾。 这不仅使它们比在地球上加快了增殖速度和增强了毒性。 而对于抗生素的抵抗性,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作为大肠杆菌在地球对照组,右为太空实验组,明显长出外膜囊泡、体积缩小 例如大肠杆菌在硫酸庆大霉素的作用下,在太空中表现出更强的生存力。 细胞数量比地球实验中增长了13倍,外膜增厚了25%~43%,体积则缩小了73%。 险峻的环境对于人类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创伤性疾病,才是最大的考验。 在肌肉萎缩、骨骼退化的情况下,即使简单的运动也变得不太安全。 本想走出太空舱,打算来场漆黑中的太空漫步。 但不经意就在磕碰中造成了病理性骨折*。 *注:病理性骨折是指因肿瘤或骨髓炎等造成骨头结构的破坏,在轻微创伤后就会发生骨折。 通常需要将肿瘤切除以进行治疗。 骨折还算小事,要是突发性的阑尾炎突然发作可就不那么好受了。 即便有专业医生在场,他们也对失重束手无策。 这时剖开腹腔后流出的体液或许很快就充斥小小的航天器。 而漂浮在空中的肠子等内脏又是一番何等恐怖的情景。 这如果不幸发生在探月计划过程中,返回地球救治也就耽误两三天的治疗。 但如果在火星探测任务中遇到了这倒霉事,几乎相当于不治之症了。 因为从火星回到地球大约需要8个月之久。 普通人经历8个月的微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 更别说带病飞行,甚至有可能熬不到回地球的那一天。 而且一次航行的费用昂贵,实在经不起折腾。 虽然在过去的50多年太空航行中,从没有出现外科创伤。 但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安塔基却认为,有必要在危险来临前尽快开展太空医疗的研究。 其实早在1991年,外科医生马克·坎贝尔就对兔子进行了第一次太空手术。 这时正值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他没能赶上这趟热潮。 于是也在微重力航机上开展了这次手术。 麻醉兔子 打开兔子的颈动脉后,球状的鲜血像是被枪喷射而出般猛烈。 同时,在切口上方模糊地覆盖着穹顶状血液。 而当坎贝尔继续增大切口时,血流量却几乎没有变化。 人类首次开展的太空手术就清晰地展露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后人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研究和实验。 而曾饱受顾虑的血管手术,其实如今也已有解决的办法。 在太空真空状态中,血液通常比地球上飞溅得更多。 最严峻的是,它们在不受重力,但表面张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重新在伤口处汇聚。 以至于医生很难看到实际的创伤。 同时,细菌感染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NASA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细菌实验 安塔基教授则想了一个反其道而行的方法。 表皮有伤口,他反而将伤口封锁,另辟蹊径才是他的独门诀窍。 他同样是在微重力航机上践行了他的想法。 他用一个充满盐水的气泡封闭患者伤口。 这就像是在患者的伤口安装了一个透明密闭的外壳。 医生可以透过它看到里面的血管系统。 看不清不要紧,他这时借助了腹腔镜来观测内在伤口。 他在合适的位置划出1cm的小口,将微型器械伸入患者体内开展腹腔镜手术。 手术部位在医生通过腹腔镜的监控和操作下,被运用机械完成手术修复。 这种运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的方法打开了太空手术的一扇窗。 如果太空医务室有着科幻电影里舒适的手术台、闪烁的灯光以及古怪又多功能的医用器械,那么这点小伤自然迎刃而解。 但现实却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医疗设施原始得和公共室内泳池没太大差别。 对于潜在医疗灾难的警惕始终让人揪心。 对于无外伤情况的肿瘤切除,同样也得采用上述的微创手术。 它避免了做大切口后伤口愈合慢、流体难以控制等问题。 在太空中,如果伤者的出血量超过了每分钟100毫升,恐怕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了。 因此通过使用机器做微创,可以使操作稳定。 比人工操作的更小、更精细的开口也避免了体液的流出和细菌的进出。 除了微创技术,人类对于太空外科手术还研究了许多可行的解决方向。 比如对于手术装置太大,不便于装上航天器的问题,3D打印技术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把装置结构数据上传,在需要使用时再即时下载打印。 要是没机会用上,这就省去了航天器中承载重型器械的成本和空间。 甚至连害怕因在太空时间太长而使药效过期的药物,也同样适用。 把装置数据上传 外科手术在地球上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逐渐进步。 而把手术地点换成太空后,同样的手术却遭遇别样的阻碍。 一场关于 探索 宇宙的野心与 科技 之间的博弈悄然展开。 太空医学,就是目前如鲠在喉的其中一道难关。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与我们有哪些不同?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失重。
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中,物体将飘在空中,液滴呈绝对球形,气泡在液体中将不上浮.宇航员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走路务必小心,稍有不慎,将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食物要做成块状或牙膏似的糊状,以免食物的碎渣“漂浮”在空中进入宇航员的眼睛、鼻孔…….
平衡是我们最常见的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 但是,力的平衡与失重完全是两回事。 例如,人站在地上,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乘坐飞机等速飞行等,都是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但并不失重。 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真正的失重,应使人体各部分特别是体内器官、内脏之间互相作用力消失。 人的前庭器官中的耳石由于失重,不再与周围的神经细胞接触而向中枢神经传输信号,从而丧失定向功能。 所以,一旦前庭器官不起作用,身体内脏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消失,就会引起航天飞行员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
在过去三十多年太空飞行中,蘇俄和美国的科学家收集了一些初步的数据。 这些数据显示,失重对内分泌、红白血球的产量、内耳平衡器官及骨质的疏松,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最明显的生理失重状况,莫过于太空失水及其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太空贫血、内分泌降低、双腿肌肉萎缩等。
失重还会引起骨骼失钙的後果,与上了年纪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极为相似。
扩展资料
失重的不利影响很大,失重除了导致宇航员骨质损失外,还会导致宇航员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 引发多种空间运动病,近20年载人航天史上,空间运动病频繁发生。
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主要归功于人体各种各样的免疫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B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抗体、阻止病原菌的入侵并标记致病菌,T淋巴细胞杀灭致病菌。
但在太空中,这两种细胞就不那样“勤奋”了。 比如,T淋巴细胞在太空中不能很好增殖,它们的数量大大少于在地球上的数量,并且,在体内的迁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信号也不正常。 从而使抵御外来致病菌的能力大大降低了。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