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未布置德国副总理同中国指导人会晤 外交部回应 (中方回应拒绝德军舰停靠中国港口9)
据外交部网站信息,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掌管例行记者会。
塔斯社记者提问,据德国《环球报》报道,上周六,中方未布置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同中国指导人会晤。外交部能否通晓要素?如何评估哈贝克副总理此次访华成绩?
毛宁示意,中方不了解德国媒体提到的无关会晤。对于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访华状况,中方无关部门已颁布信息,你可以查阅。我可以通知你的是,往年是中德建设全方位策略同伴相关10周年。往年以来,中德各层级各畛域都坚持频密对话来往,继续监禁中德协作互利共赢、独特推戴贸易包全主义的踊跃信号。咱们愿同德方一道,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对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准则,以愈加自信和开明的姿态深化互利协作,为中德和中欧相关肥壮稳固开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美国财政部工作团队下月访华为耶伦访华做准备?外交部回应
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工作团队将于2月访华,为美财长耶伦访华做准备,发言人可否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证实这个消息?汪文斌表示,建议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门来了解相关新闻媒体:耶伦当面请教刘鹤有诚意但不多直新闻:刘先生,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长耶伦举行了首次面对面会谈。 你认为,两人这次会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特约评论员刘和平:我认为,这个主要目的,耶伦自己已经把它说出来了,那就是,中美两国有迫切需要,就宏观经济及财政状况进行沟通,不容许因缺乏沟通而出现误解。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美国摸不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不知道中国下一步会往哪里走,所以迫切需要当面向刘鹤来请教。 而在事实上,中方也早就知道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疑虑,甚至累积了相当多的误会与误解。 所以刘鹤在瑞士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的时候,已经是先声夺人解答了外界的疑虑,也就是第一,中国绝对不会搞计划经济;第二,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重新关上;第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任务,中国不会在短期内急于实现。 然而尽管刘鹤已经以斩钉截铁的态度进行了回应,耶伦仍然迫切地想要跟刘鹤沟通这些问题,这也就说明,中美之间的互不信任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者说美国对中国的误会和偏见已经是相当深了。 当然,在美方对中国有疑虑的同时,中方对美国也有疑虑。 中方希望从耶伦身上知道,美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激进加息措施什么时候结束,因为这对全球所有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中方还想知道,拜登政府能否解决美国面临的债务危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的安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美两国各自制定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属于中美两国的内政,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美已经成为好比“连体婴儿”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各自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向,实际上又对对方以及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认为,这就是耶伦强调,不容许中美两国因为缺乏沟通而出现误解的原因。 直新闻:刘鹤在会见耶伦时指出,中美需要在气候、经济等问题上认真沟通和协调,他已准备好进行深入和务实的交流。 对此,你又怎么看?特约评论员刘和平:我认为,我们在关注刘鹤说了什么的同时也要关注刘鹤没有说什么。 在美国对中国采取意识形态歧视政策、搞“印太战略”来遏制中国、搞产业链重组尤其是搞所谓“四方芯片联盟”来打压中国的科技发展,以及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大背景下,过去这几年来,几乎每一次中美高级别官员会晤的时候,都会谈及这些“绕不开”的问题。 然而这一次,从已经透露出的所有信息来看,刘鹤不仅没有就这些问题跟耶伦发生争吵,甚至是几乎没有提及这些问题,而仅仅是呼吁中美要在气候和经济问题上进行认真的沟通与协调。 从中我们也就可以再度看出中美对待两国关系的不同态度,耶伦在会见刘鹤的时候,着眼的仍然是中美关系的负面管理,也就是防止中美由竞争对抗演化为冲突,而中方着眼的则是要为中美关系做积极的加法,也就是通过合作来共同做大中美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刘鹤真诚的态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美两国不仅同意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合作,而且中方也表明欢迎耶伦财长在今年适当时候访问中国。 这些都预示着,在中美关系经过近年来剧烈的碰撞产生了严重的内外伤之后,两国高级别官员正在按照中美元首在巴厘岛峰会时达成的共识,开始尝试着为中美关系疗伤止血。 不过我认为,虽然最近中美两国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多起来了,我们还是要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保持一份谨慎。 要知道,拜登政府这次跟中方展开接触,是在用长达两年的时间从外围层面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包括离间中欧关系、阻止了《中欧投资协定》的生效,演化“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围堵,以及在经济上重组产业链对中国进行芯片卡脖子之后才进行的。 这些都意味着,拜登政府是蹲好了马步有备而来,是来者不善的。 直新闻:根据路透社报道,拜登政府已经将中国澳门纳入管控对象,实施去年10月7日出台的针对中国内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 对此,你又怎么看?特约评论员刘和平:我早就说过,芯片战不仅是中美经济与科技战的主战场,而且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卡脖子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步掐紧的。 这个逐步掐紧是分三个层面来进行的:一个是将对华出口芯片的禁令,从高端芯片逐渐向中低端芯片延伸;二是要求包括欧盟、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逐步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这场芯片大战;三是在限制向中国内地出口芯片之后,还会将卡脖子的大手伸向中国的香港与澳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港澳实行的是跟中国大陆不一样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西方对中国内地进行经济封锁的时候,港澳成为了中国内地突破封锁的一个跳板,而在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港澳又成为了中国内地实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桥梁,相当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与西方产品,都是从港澳进入中国内地的。 很显然,现在拜登政府实施中美高科技战尤其是芯片战的时候,要把这两个所谓的“漏洞”也给补上,其心思不可谓不歹毒。 作者丨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编辑丨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现在还有人质疑我访华,我觉得很奇怪”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12月3日发表题为《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欧盟不能成为中美角力的附带受害者”》的报道,记者是比阿特丽斯·纳瓦罗。 全文摘编如下:访问北京之后,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与西班牙《先锋报》和其他欧洲媒体一起谈论了从能源危机到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等诸多当前重要问题。 米歇尔说,此次访问中国是“必要的”,而且必须在这个时间点进行访问。 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新华社/法新西班牙《先锋报》问:您的中国之行给欧洲带来了什么?米歇尔答:外交是一项长期工作。 不久前,欧洲理事会也刚就中国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战略讨论,这次访问使我能够向中国转达欧盟的立场。 问:欧盟方面会否与美国联手对抗中国?答:欧盟不能成为中美角力的附带受害者。 中国现在变得更加自信,不再有丝毫的天真。 但欧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和工业发展现状。 如果让别人替我们决定如何与中国互动,我们就无法捍卫自己的利益。 这次访问让我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其优先事项和敏感问题。 现在我要和欧盟成员国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更有力地捍卫我们的利益。 从布鲁塞尔可以发布很多推文和新闻稿,制作很多视频,但在国际安全问题上,面对面的外交接触才能产生效果。 问:您对此次访问的批评者有什么想说的?答:听到现在还有人质疑我去中国访问的重要性,我觉得很奇怪。 欧盟是一个拥有4.45亿人口的大集团,拥有非常强大的单一市场。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中国都是一个主要的经济伙伴和地缘政治关键参与方。 退缩回自己的角落对我来说是很荒谬的。 那些指指点点的声音对我影响不大,他们本可以让我知道他们的想法,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只是匿名发表一些言论。 问: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以及在能源转型方面对美国公司给予巨额补贴,这被认为是欧洲工业面临的“问题”。 欧盟应如何回应美国的保护主义?答: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巩固了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在最初几个月里,我们看到美国展现出了与欧盟、七国集团和北约盟友前所未有的协调。 相比之下,在战争的影响方面,美国的情况与欧洲不太一样。 美国是能源资源的出口国,而欧洲不是。 这是事实,我们不应羞于讲出来。 现实情况是,欧洲——民众以及大小企业——为能源危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通货膨胀意味着贫困,经济衰退的风险也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美国、挪威等能源出口国正在赚取更多收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 我们认同《通胀削减法案》的目标,但我们希望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政策能够合作与协调。 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商量。 问:鉴于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是在如此密切的跨大西洋合作背景下通过的,您是否感到被背叛了?答:我不想使用这个词,但我当然更希望美国能换一种做事方法。 战争开始时,我们惊喜地发现美国与我们进行协调的重要性,我们感到非常有信心,例如在分享来自特工部门的信息时。 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太天真,美国的利益是它的首要诉求。 欧盟的意愿很良好,我们相信自由市场和全球化,但也许我们忘记了要使其发挥作用必须有互惠互利作为前提。 欧盟应该与其所有伙伴抱有同样的雄心。 延伸阅读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拜登与马克龙【美国出招,欧洲为难】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 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 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 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 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 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 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 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2022年10月,马克龙在巴黎一场企业家大会上喊话美国和挪威,称它们以其国内价格的3到4倍对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第三回合:排外“小圈子”2022年11月,G20峰会在印尼举行期间,马克龙就美国“印太战略”、AUKUS把法国排除在外,再度表达不满。 第四回合:《通胀削减法》实际上,在G20会议期间,马克龙已经提起美国《通胀削减法》对欧盟经济的消极影响,此次访美,这一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当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发现,一切并没有改变。 评论认为,马克龙对解决分歧“有信心”,其实只是一种外交表态。 如美国果真将欧洲国家纳入补贴范围,只会增加欧企在绿色投资上对美国依赖,不符合“欧洲自主”的长远目标。 【“欧洲自主”,如何反击?】究其根本,“欧洲自主”,就是欧洲脱离对美国的依赖。 这是马克龙执政以来的努力目标,也是欧洲多国越来越强烈的共同意识。 此前,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用行动表达不满。 他认为美国“不够重视”欧洲所提问题,拒绝访美出席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峰会。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财务发言人费伯,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方针。 他指出,如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欧盟将不得不“将所有酷刑工具摆上台面”,“这肯定是‘核选项’,当下没人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敦促欧盟当局,就美国的行为尽快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 朗格假定在欧美谈判期间或可就《通胀削减法》实施达成“一些小的变化”,但他不认为在本质上会有太大改变。 12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声,直指美方政策“扭曲市场”、分裂全球供应链,认为欧盟须采取行动,重新评估全欧资金供给,平衡美国《通胀削减法》实施带来的竞争。 由于《通胀削减法》只有不到四周时间就将生效,欧盟能对美国打的“牌”,选项有限。 这其中可能包括马克龙提到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以及如未来贸易摩擦升级,欧洲不排除向美国货品加征关税以报复。 美国“政治”网站欧洲版透露,通过“欧洲主权基金”向欧洲企业提供大量补贴,也是欧盟考虑的应急手段之一。 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国家意识到,如要防止欧洲大陆变成“工业荒地”,必须赶在企业改变生产布局前,迅速行动。 美国“政治”网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均得出类似结论,即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美国制造”、“美国优先”等举措,正在破坏跨大西洋贸易,让欧洲沦为受害者,加剧欧美间的紧张关系。 资料图: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生产线。 《欧洲时报》社论指出,对美国来说,美欧可以并肩作战的领域仅限于意识形态共同体,对俄、中等国强硬,一旦触及美国利益,对不起,武器、天然气还得买美国的,投资只能流向美国,企业竞争力也必须美国第一。 经济学家给美国补贴政策算了一笔账,即使欧盟最大限度以牙还牙补贴自己的企业,竞争力最多只是美国的1/4。 也就是说,买一辆在美生产电动汽车可获8000美元减价,而在欧洲买最多只有2000欧元补贴。 毋论同甘共苦,只有一再被“坑”,欧美盟友秀团结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 要等到何时,欧洲才能从“噩梦”中醒来?
2013乌克兰反政府示威活动的各方反应
2013年12月2日,美国白宫表示,他们并不认为发生于乌克兰的和平示威活动意在政变,并称警察对示威者的暴力镇压不可接受。 2013年12月4日,据俄罗斯《新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出席北约会议期间,就基辅抗议事件呼吁乌克兰政府倾听“民声”。 2013年12月9日,据俄罗斯《劳动报》消息,美国将向欧盟提议对乌克兰实行免签证制度,以此“支持乌克兰民众”。 2013年12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表示,美国正在考虑是否对乌克兰采取制裁措施,以应对乌克兰政府压制抗议活动之举。 2013年12月2日,正在亚美尼亚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批评,发生在乌克兰的大规模抗议不是革命,而是反对派为2015年大选有组织计划的破坏活动。 他强调,乌克兰不入欧盟与俄罗斯毫无关联。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政治学家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认为,基辅示威者与警方冲突之后,乌克兰总统亚努克维奇可能会解散政府。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向俄新社表示,乌克兰或请俄罗斯在经济上做出让步,以帮助该国解决国内形势。 2013年12月4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郊外官邸会见乌克兰副总理博伊科时表示,俄罗斯希望乌克兰恢复稳定和秩序。 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莫斯科希望,乌克兰政治家们通过宪法途径找出摆脱该国危机局势的方案。 2013年12月5日,就乌克兰暂停与欧盟签署准成员国协定一事,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一系列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做出这一决定的反应有些“歇斯底里”。 2013年12月6日,针对德国外长4日晚现身乌克兰反政府示威现场一事,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说,外国官员介入乌克兰抗议事件是对乌内政的干涉。 2013年12月7日,俄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当日表示,在6日于索契举行的会晤中,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探讨了两国国家间委员会会议等议题,但未涉及乌克兰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问题。 2013年12月8日,乌克兰的大规模示威活动三周来愈演愈烈,作为此事件背后的利益相关方之一俄罗斯的态度成为影响事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当日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在此次乌克兰与欧盟的贸易协定问题上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显示出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传统势力范围、不允许西方势力介入的决心。 2013年12月1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一项关于乌克兰局势的特别声明,呼吁各方为了乌克兰人民的利益,和平解决国内问题。 2013年12月12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梅什科夫呼吁欧盟伙伴不要干涉乌克兰内政。 梅什科夫表示,当前的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在广场上集会就能解决,而是需要通过艰苦地谈判寻找出路。 他同时指出,欧盟在与一个新伙伴从零开始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试图完全不考虑到这个伙伴已经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多项协议,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2013年12月13日,针对日益复杂的乌克兰政治危机,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乌克兰应该尽力避免国家分裂。 梅德韦杰夫还表示,在乌克兰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欧盟的代表们居然走到集会的广场上去支持反对派,这是对乌克兰内政的粗暴干涉。 2013年12月14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关税同盟大门为乌克兰敞开。 16日,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乌克兰总理尼古拉·阿扎罗夫证实了此消息,但表示基辅做出了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选择。 2013年12月15日,据“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消息,俄罗斯国家杜马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普什科夫认为,欧盟采取了借助“橙色革命”推翻乌克兰现任领导人的方针,然后再把联合协议强加于乌克兰。 2013年12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表示中方一直关注乌克兰局势的发展。 中方希望并相信乌有关各方能够通过协商化解分歧,共同维护社会团结和稳定,也希望国际社会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2013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在中乌两国元首会晤后表示,中方认为,乌克兰政府能够稳定本国的局势。 2013年12月6日,乌克兰基辅、哈尔科夫、利沃夫等主要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集会活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提醒在乌中国公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前往集会区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如遇紧急情况,请联系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寻求帮助。 2013年1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针对”乌克兰防暴警察11日进入大批抗议者驻扎的基辅独立广场并实施清场行动“一事。 表示中方希望乌克兰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共同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秩序。 国际社会应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013年12月2日,欧盟特使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认为,亚努科维奇并不太可能接受反对派的辞职要求。 “可能的情况是,一些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在基辅地区甚至该国其它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将可能被使用”。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的发言人玛雅·科斯亚奇克(Maja Kocijancic)表示,欧盟没有讨论针对乌克兰可能实施的制裁。 2013年12月3日,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通过电话向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承诺会调查警方在驱散抗议群众过程中动用武力的情况,并向公众通报结果。 欧盟委员会网站发布消息称:“亚努科维奇总统证实会调查乌克兰警方动用武力事件并向公众通报结果。 2013年12月4日,据俄罗斯《新报》援引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欧盟拒绝与乌克兰就联系国协议内容进行新的谈判。 2013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佩龙称,乌克兰政府和反对派领袖已经同意成立一个小组,调查在过去一周内发生的针对抗议者的暴力行为。 这个小组将由政府和反对派各出一人,而欧洲理事会则将提名一位人权方面的专家作为第3名成员。 2013年12月7日,据俄新网报道,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埃玛・布洛克在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发言表示,欧盟将禁止2013年11月30日在基辅市中心殴打民众的责任人入境,前提是他们不会受到惩罚。 2013年12月12日,作为事件的一方,欧盟委员会负责扩大与睦邻政策事务的委员弗勒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会见了到访的乌克兰副总理阿尔布佐夫,并在此前与乌克兰反对派举行了视频会议。 弗勒在会见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联系协议》符合乌克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依然摆在桌子上,只要乌克兰政府用实际行动表明决心,欧盟依然准备签署协议。 弗勒说,在乌克兰明确承诺签署《联系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将会就协议的实施制定一份路线图;欧盟还将帮助乌克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贷款协议;同时,利用现有的双边磋商机制,双方将研究协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弗勒重申了与欧盟签署《联系协议》能够给乌克兰经济、政治各方面带来的好处,并认为,考虑到乌克兰迅速恶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乌克兰应该尽快做出决定,以便双方尽快展开下一步工作。 2013年12月15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已暂停吸收乌克兰入盟的里程碑式谈判。 2013年12月2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呼吁乌克兰政府和反对派保持克制,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暴力以及使用武力。 另外否认有情报显示俄罗斯军队待命,准备随时进入乌克兰。 2013年12月3日,为期两天的北约外长会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开幕。 北约成员国外长在首日会议上讨论了乌克兰当前的局势,并发表了声明。 声明说,北约密切关注乌克兰局势进展,谴责对乌克兰和平示威者过度使用武力,呼吁各方停止挑衅和摈弃暴力。 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当天在与媒体见面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2013年12月4日,据BBC报道,北约各国外交部长发表声明,谴责乌克兰政府过度使用武力镇压国内亲欧派示威者。 2013年12月2日,波兰总统莫罗夫斯基(Bronislaw Komorowski)取消了当日与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的会面,转而就乌克兰局势举行了双边高层对话。 2013年12月3日,据外媒消息,乌克兰外交部长科扎拉(Leonid Kozhara)在与波兰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的电话通话中打消了外界的猜测,称乌克兰政府尚无此类打算。 2013年12月9日,据俄新社消息,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拉夫 西科尔斯基发表言论认为,乌克兰反对派要求乌总统亚努科维奇辞职的做法是错误的,呼吁乌克兰政府和反对派双方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