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败 俯视 法国政坛 马克龙 面前要素是什么 变天 欧洲极左翼群体 (惨败俯视法国电影)

文章编号:12260 单机游戏 2024-07-03 法国马克龙欧洲极左翼

北京时期7月1日2时,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完结。初步计票结果显示,在首轮投票中,由玛丽娜·勒庞指导的极左翼政党国民联盟取得33%选票,得票率上游;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取得28.5%选票,排名第二;执政党振兴党及属于马克龙营垒的两边派联盟“在一同”仅取得22%选票,位居第三。

第一轮选举计票结果一出,多家外媒报道称这是马克龙执政7年来教训的“最惨痛失败”。

关于马克龙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失败,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疑问钻研核心主任丁纯在接受《每日经济资讯》记者采访时称,这面前有政治、经济和政党方面的要素,包含过于急实际施革新引发不满,世界形势造成通胀和移民疑问等。

法国的此次选举进一步凸显出局部欧盟国度“向右转”的严重转变。与法国相似,在极左翼政党的压力下,英国也将于7月4日提早举办大选。德国的极左翼政党选用党也在“摩拳擦掌”,瞄向执政。

对此,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忻华对记者示意,极左翼未来假设下台,可以预期欧洲针对域本国度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包全主义的政策会进一步增强,经贸摩擦会增多。在处置俄乌疑问上,欧洲也会更多与美国“策略合流”。

极左翼首轮获胜

马克龙失利有三大要素

据央视资讯,法国国民议会选举首轮投票外地时期6月30日晚完结。进口民调显示,极左翼政党国民联盟以33%的得票率领跑。执政党振兴党及属于马克龙营垒的两边派联盟“在一同”仅取得22%选票。

法国媒体称,本轮投票率在65.5%到69.7%之间,为1988年以来最高。只管距离第二轮投票还有一周的时期,目前推测新一届国民议会组成为时兴早,但执政联盟失去相对少数席位几成定局。

马克龙原宿愿经过新的议会选举,从新洗牌,试图使执政党在议会中无时机取得相对少数位置。言论以为,马克龙提早举办国会议会选举的这场“政治豪赌”极有或者失败。

就此,丁纯对《每日经济资讯》记者剖析称,这关键有三方面的要素:

在政治上,马克龙努力于欧洲一体化、法国崛起,过于急切对法国经济社会实施革新,包含提早退休年龄、开征燃油税等措施,在社会各界惹起了剧烈的不满,动了某些利益团体的蛋糕。

在经济上,马克龙执政时期,世界形势风波突变,新冠疫情、俄乌抵触等带来了动力多少钱下跌、难民涌入、通货收缩等疑问,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心情,被极左翼政党国民联盟所应用。

在政党上,马克龙的执政团队和他自己的执政理念属于两边派,标榜不左不右,以适用主义来推进政策实施。但这形成了其基本盘不够稳如泰山,不像本次票选中得票率高的极右和极左政党,有剧烈的允许者。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称,勒庞的国民联盟从未在立法选举中取得如此多的选票,也从未有如此多的国民联盟成员进入国民议会。相比之下,在2022年的选举中,勒庞派别第一轮得票率仅为18.68%,远远低于允许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两边派联盟25.75%的得票率,也低于左翼联盟25%的得票率。

丁纯指出,“勒庞所代表的极左翼主张在外交上强调民生,保障并提高国民的购置力;外交上‘少管他人’,严厉管理移民和难民,以及对外声援;经济上包全本国工业,实施贸易包全主义政策。”

法国议会第一轮选举计票结果出炉后,法国股市的反响十分踊跃,并带动整个欧洲股市走出上扬行情。7月1日今日早盘,法国CAC40指数涨2.66%,这是近两年来法国CAC40指数最大单日涨幅,欧洲斯托克50指数涨1.70%,德国DAX指数涨1.03%,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57%,但收盘时均有所回落,小幅下跌。此外,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大涨4个基点至3.33%,为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面对当下的情势,马克龙在首轮投票结果出炉后呐喊允许者在第二轮投票中举办“宽泛集结”,推戴极左翼政党国民联盟。法新社称,法国总理阿塔尔很或者在第二轮投票后自愿辞职,他正告说,极左翼如今曾经站在了“权利之门”前。左翼联盟的关键人物拉斐尔·格鲁克斯曼则强调,“我们有七天的时期让法国免于劫难。”

欧洲极左翼群体“俯视”?

实践上,极左翼权利的崛起不只仅是法国的现象,整个欧洲大陆也出现出这一趋向。

《每日经济资讯》记者留意到,在6月初举办的欧洲议会选举中,除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所在的中左翼的欧洲人民党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团外,另外两大赢家皆为极左翼政党,表现出欧盟许多国度产生“向右转”的严重转变。

外地时期7月4日,英国也将举办大选。与法国相似,这也是一场提早举办的大选,雷同被视为是英国首相苏纳克的“政治豪赌”。之所以提早大选也是由于来自极左翼政党的压力。据悉,英国自1945年之后,从未在7月举办大选。

依据英国民调机构YouGov往年6月启动的最新考查,英国执政党激进党的允许率继续低迷,面临败选危险。苏纳克指导的激进党不只以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落后斯塔默指导的工党,甚至允许率低于法拉奇指导的民粹主义左翼政党“革新党”(Reform UK)。

斯塔默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正告称,假设政府不可处置英国政治中的绝望心情,或者会造成极左翼权利的崛起,正如在法国和其余欧洲国度所看到的那样。

据新华社报道,过去几年间,英国高企的生存老本、接踵而至的罢工、超长医疗等待时期等,都在始终透支民众对政府的信赖。人们普遍以为,即使工党下台,也不太或者对百姓真正关心的疑问拿出有效处置打算。

英国天空资讯报道称,无论是激进党还是工党,竞选只是一场精英政治游戏,很难真正处置民众诉求。报道以为,假设说工党受益于群众对激进党普遍的不信赖心情,工党的“好日子”或者也不会太久,由于民众对其不满或者很快来临。

综合多份民调汇总数据,本次大选中激进党和工党两党的总得票率估量将从三年前的约80%下滑至略高于60%,而革新党将正式“走向台前”,估量将赢得议会少数席位。同时据外媒报道,法拉奇在接受采访时也将矛头直指苏纳克的激进党,“我的指标是取代激进党成为‘真正的推戴党’。”

除英法的极左翼权利外,德国的极左翼政党也在“摩拳擦掌”。

“我们想要执政”,德国极左翼政党选用党现任联结主席克鲁帕拉在6月底示意。该党目前在德国三个州的民心处于无利位置,据他引见,选用党目前领有46881名成员,比2023年年终参与17723名成员。值得留意的是,该党在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得票率已上游于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执政联盟中的三个执政党。

欧洲大国的极左翼仿佛已在群体“俯视”,愈演愈烈的极左翼偏差将会对整个欧洲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忻华向记者示意,欧洲各国极左翼的政治主张关键以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主,主张以剧烈的模式推戴世界化时代所构成的经济和贸易自在化政策,推戴欧洲地域一体化,推戴开明移民,主张纯正事实主义的外交。

“极左翼下台后,可以预期欧洲针对域本国度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包全主义的政策会进一步增强,经贸摩擦会增多。在处置俄乌疑问上,欧洲也会更多与美国‘策略合流’。”忻华指出。

美国政治资讯网址Politico也预测称,极左翼在欧洲各国“告捷”,造成欧洲政策的转向成为大略率事情,或者会产生一波“欧洲优先”的浪潮。假设在往年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入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大洋两岸的政治“右转”,必将引发愈加猛烈的国际政治变动。

记者|郑雨航编辑|兰素英孙志成 盖源源


马克龙有哪些经历帮助他赢得大选?

惨败俯视法国政坛马克龙面前要素是什么变天欧洲

据央视新闻,法国大选落幕,初步出口民调显示,中间派候选人马克龙以超过65%的得票率赢得大选,最终结果将于10日公布。

据最新公布的出口民调显示,中间派独立候选人马克龙在刚刚结束的法国大选第二轮投票中,以接近66%的得票率,大幅领先勒庞(34%),当选为法国新总统。 39岁的马克龙,也将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马克龙支持全球化、移民和欧盟,但强调,欧元区必须进行改革。

另据海外网5月8日电法国当地时间2017年5月7日,法国内政部公布第二轮总统选举结果。 据初步统计显示,法国前经济部长、“前进运动”领导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以约65.5%的选民支持率战胜法国国民阵线前主席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成为法国第五共和国第八任总统。 在这次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59年来,首次由两位不是传统左右翼政党候选人占据总统选举的“决赛”舞台上,最终的胜利者是法国前经济部长、“前进运动”领导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这场全球媒体普遍关注的法国大选,不止决定法国之后5年的命运,还很可能决定欧元区的命运、欧盟的命运,甚至影响世界。

当选总统几无悬念

据法媒报道,39岁的中间派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击败极右翼政党候选人勒庞赢得2017年法国大选,成为法国下一任、也是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凭借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个人魅力改写了法国政治格局,荣将载入史册。

据比利时媒体选前报道,预料马克龙最终得票率可以高达6成4,胜选高唱入云。 法国内政部指,截至当地时间下午5时,投票率为百分之65.3,比2012总统选举同时段的71.9%低。

马克龙于当地时间早上11时,偕同妻子特罗尼厄到勒图凯·巴黎普拉的票站投票,他投票后接受访问,呼吁选民踊跃投票,指现时是“听天由命”;而玛琳·勒庞亦已于埃南博蒙票站投票,在她尚未现身之前,有女权分子带同一幅巨型横额,在埃南博蒙票站抗议玛琳·勒庞。

现任总统奥朗德于早上亦到到法国西南部城市蒂勒投下手上一票。 奥朗德被视为法国现代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直至2016年12月1日,民众对其执政的满意度仅剩下百分之4,他黯然宣布不会竞选连任。 他较早前曾呼吁选民票选马克龙。

法总统大选70后候选人马克龙:有颜有爱又有钱!

法国大选独立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自称超越党派,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没有任何政治选举经验。 因此,他把自己的竞选之路比作“长征”。

他说,左翼右翼并不重要,“只要行之有效,就是好的政治纲领”。

马克龙出生于1977年12月,曾担任法国经济部长。

当很多同龄人还在打拼事业挣钱养家而焦头烂额的时候,这位政坛新星早已给自己做了极其精准的规划和定位。

2002年,同样是大选年。 马克龙只是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法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谋了一份实习工作。 闲暇时,他通过电视转播关心着国内的总统选战。

彼时,鼓吹新纳粹主义的“国民阵线”创始人让-马里·勒庞在竞选中意外出线,进入第二轮投票。

虽然这场选战以希拉克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年轻的马克龙仍然坚定了这样一个观念:如果现有主流政党不进行深刻改革,极右势力终将一步步攫取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最高权力。

2016年4月,马克龙依照自己姓名的首字母缩写创建“前进党”,并于11月正式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选举。

他自称非左非右,一度被揶揄为法国甜点“马卡龙”——外表光鲜,内在绵软。

去年11月参选以来,马克龙因个人魅力突出而人气颇旺,但他始终未能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被竞选对手称作“无政纲先生”。

直到本月初,他才将社会政策偏左、经济政策偏右的完整纲领和盘托出。

左右兼收的马克龙反感被称作“中间派”。

“我来自左翼,但乐意采纳右翼的优点。 我从不因循守旧,”他说。

通常,开了挂的成功人士,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目标明确。 马克龙正是这样一种人。

十六岁时,在亚眠读高中的马克龙爱上了已婚已育、大他24岁的语文老师布丽吉特。

父母安排他转学到巴黎,以终止这场不同寻常的师生恋。 但14年后,马克龙终于娶布丽吉特为妻。

2008年,马克龙花费5.4万欧元“赎金”辞去高级公务员职位,投身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一名“投行男”,单笔交易就将280万欧元纳入囊中。

马克龙的婚恋和职业选择,成了不少法国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有颜有爱又有钱,马克龙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好男人、好老公”。

2012年奥朗德胜选,马克龙重返仕途,担任总统府副秘书长,却于短短两年后又一次“归去来兮”。

当他在法国北部海岸悠闲地度假骑行,思考要不要去敦政治经济学院教书的时候,却接到奥朗德的来电,于是法国人就有了一名1962年以来最年轻的经济部长。

“想理解马克龙,你要知道,驱使他作出选择的动力是自由。 ”马克龙的好友兼伴郎、经济学家马克·费拉奇说。

“他离开亚眠,是为了自由地和布丽吉特相处;他加入银行界,是为了取得财务自由;如今他辞去经济部长参选,是为了追求他向往的政治自由。”

盎格鲁撒克逊主义是什么意思

在英语的世界当中,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一般是指中世纪时期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有时候一些现在不流行的某下小众用法仍会闯入人们的日常用语——例如常见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它一度被用来描述特定类型的美国东海岸精英群体——但并不算特别常用。 现在说英语的人,基本不会再把自己描述成盎格鲁-撒克逊人。 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代多元文化社会来说,这样的称呼过于老态龙钟,并且也特别令人尴尬。

然而在法国,情况略有不同。 同样的词语通常被用作形容词来使用,并且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级的日常语言当中。 法国人简单地用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词,就把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一并包含在内。 他们十分喜欢就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modeleanglo-saxon)展开无休止的争论,这个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说法,涵括了英语世界中的文化、社会、经济、政策等等各方面。 法国人还爱好机械地把盎格鲁-撒克逊文化(unecultureanglo-saxonne)与针对它的不计其数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s)并列在一起来加以比较。 哪怕是法国的政治家和媒体评论人,也一向是肆无忌惮地使用诸如模式、道路或是理念这样的词来修饰盎格鲁-撒克逊——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们自信心十足,从来不担心法国听众没法理解他们在使用这个词时所要表达的各种意义。

上述这些现象对一个敏锐的人而言可能会不太舒服。 首先,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说法,包含有一些不太靠谱的种族和族群方面的暗示——大家都知道,这个词在19世纪和20世纪其实构成了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的一部分。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法语里的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涵括了太多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些文化之间却未必认为彼此是相容的。 英国人和美国人多年以来就一直不认为他们同处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圈子,而英联邦在1960-1970年代的逐步解体,也凸显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与其不列颠祖国的特殊勾连。 将目光放回21世纪就更是如此了,在法语里,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看起来并不适用于描述它原本希望去描述的那些人民和地域。

然而法国人对这个词的使用,在最近几十年里却经历了一场爆炸式的增长。 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无论作为名词还是形容词来使用,都从来没有这么广泛过。 当代历史学家们已经基于大数据对此进行了一些计算,其结果显而易见:在最宏观的层次上,我们可以使用谷歌的N-GramViewer来对这个词在1800-2008年之间的用途做一个追踪。 结果表明,过去两个世纪以来,这个词的使用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局面。 此结论也受到其它一些来源的支持,包括Frantext法语语料库,以及某些归属于法国国内的顶尖出版物,并可以进行文本搜索的数据库(如《世界报》、《新观察家》和《精神》)。

当然,这些数据库没包含非书面的来源,而法国国内最经常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的场所,是广播或电视节目。 那些编辑政策上更加严格的出版物,会尽量控制对这个词的泛滥使用,而某些脱口秀主持人和评论员在听到诸如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lecapitalisme anglo-saxon)或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le mondeanglo-saxon)这样的说法时,也会尽量加以制止,但这些毕竟都是少数情况——不消多讲,一个说英语,在法国工作的外国人,在某些情况下肯定会被人说他或者她讲话听起来确实像个盎格鲁-撒克逊人。

那么,法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用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呢?为什么在英语世界基本放弃使用这个词以后,法国人还在接着用它?答案在于这个词的复杂历史。 自19世纪中叶到现今这段时间,这个词在其意义上发展出了一些具有法国特色的成分。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盎格鲁-撒克逊一词逐渐地与法国的国族认同紧密地联系了在一起。 简而言之:当法国人谈到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者把这个词当作形容词来使用时,他们想真正谈论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盎格鲁-撒克逊是所谓法国性(Frenchness)的一面镜子,它是法国的另一个自我(alter-ego),也常常成为法国最为恐惧的敌手。

随便扫视一下上面的谷歌N-Gram图表,即可知道这个词的命运是如何与现代法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相联系的。 图表中的四个高峰期分别是1860年代末至1870年代初、1900年左右、1920年代中期以及二战以后——正好与法国的崩溃与转型重合在一起。 21世纪的法国人继续使用这个词,并掀起一股小高潮的。 这或许表明法国人又处在了这样的一种历史时刻上——法国人正在掂量自己应该吸纳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哪些成分,以及应该相应地抵制哪些成分。

话说回来,我们有必要回到19世纪中期来分析一下这个词的起源,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它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获得现今所具备的这种意涵的。 在1850年左右,法国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仍然没怎么超出它原先指代的中世纪早期那个含义。 到了1860年代,拿破仑三世计划将法兰西帝国的版图拓展到拉丁美洲,但未获成功,此时盎格鲁-撒克逊开始在法语中获得一种新的含义。 例如,在1857年的法文学术期刊《拉美种族研究》(Revuedes raceslatines)中就出现了将盎格鲁-撒克逊主义(Anglo-Saxonism)与拉丁性(Latinity)这样的说法并列的情形,藉此将法国置于一个遍布全球的拉丁世界的中心,这个所谓的拉丁世界的范围从南美洲、加勒比海一直延伸到了马德里和巴黎。 显然,这样建构起来的世界蓝图基本忽略了英美的国际地位,而这两个国家在接下来的年头里即将在法语的盎格鲁-撒克逊概念中取得核心位置。

随着时间的流逝,法国帝国主义精英之外的群体也逐渐开始使用这个词了。 一个显著的标志是1877年出版的埃米尔·里特(EmileLittre)主编的《法语词典》(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francaise),其修订版收入了这个词,这体现了它的广泛使用。 在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历史上的原意(即主要与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历史与语言相关的那层含义)之外,里特的词典还提到:当我们谈及美国人和英国人归属的那个种族时,我们一般会统称他们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到了1870年代后期,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发展为了一个内涵明确的概念,具有跨国性并包含族群-种族方面的刻板印象。

这个词在1870年代后期的兴起,很难说完全是偶然事件。 那时法国刚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接着又受到巴黎公社的冲击,这使得当时的法国人群起发掘自己的国魂。 具有改良及自由主义倾向的精英在当时所采纳的常见策略,就是向国外寻求思想理念来帮助法国复兴。 为此,英国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的第一站。 与内外交困、深陷战争泥潭的法国相比,英国是一个处处旗开得胜的帝国主义强权,其影响力遍及全球,经济力量在欧洲范围内无人能敌。

这样的英国观——说远一点就是盎格鲁-撒克逊观——在19世纪末法国国内颇为活跃的公共论辩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1897年,学者埃德蒙·德莫林(EdmondDemolins)出了一本小册子《盎格鲁-撒克逊人取得霸权的根据何在?》(à quoi tient la superiorité desAnglo-Saxons?,英译为Anglo-Saxon Superiority: To What It IsDue),诉诸一堆耸人听闻的数据、高度表面化的观察,以及种族分类学理论来论证为什么盎格鲁-撒克逊人最适合于现代世界。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走在追求帝国霸权的路上——说得直白一点:这本小册子的多个版本在其第一页均附有一幅世界地图,以凸显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也是因为他们在促进经济成长方面的高效。

透过糅合英美,炮制出一个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双重驱动下扩张的强势神话

对德莫林来说,这种内在的追求资本主义的冲动,乃是源自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独特的社会结构。 其根源可追溯到历史上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凯尔特人的征服与统治,并且在他们严密的家庭组织中得到了体现。 其结果则是造就了一个异常适应经济与社会现代性的族群团体。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独特性并不在于其政治制度,而是植根于他们内在的心理和种族特性当中。 这个论证大体上是在重新阐述一个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的观点,即诉诸历史本质主义(historicalessentialism)的话语,把英国说成是一片个人主义的沃土。 在此之外,德莫林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学校体系也大加赞赏——虽然他只是到访过几个当时刚建立的新式私立学校而已,包括彼德莱斯中学和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其英文名分别为Bedales与Abbotsholme,均为英国历史悠久,教育质量上乘的私立学校,迄今也有不错的名声——译者注)——认为他们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同样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德莫林眼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教育体系,俨然集盎格鲁-撒克逊这个种族的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了。

德莫林的这本小册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翻印了无数次,并且接连被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和阿拉伯语。 它在法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法国精英几乎人手一本。 哪怕是对于那些不同意该书结论的人而言,它至少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霸权给出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解释。 又鉴于这本书印行的那一年正好碰上法绍达事件(FashodaIncident)——英法两国在非洲为争夺殖民地盘而公开发生对峙——但英国在谈判中很轻易就迫使法国屈服了。

在此一成功之外,德莫林的一系列论述使得一种关于盎格鲁-萨克逊的新观念在法国国内逐渐成形。 首先,英美两国被愈发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而德国则慢慢地被开除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行列。 尽管在19世纪中叶的历史——那正是德莫林写作这本书的时间段——德国的萨克森人(Saxon)与不列颠诸岛相当有缘(背景:当时英国统治者的父系祖先跟德国渊源颇深——译者注),但书里分析德国人的时候,是专门单开一章的。 事实上,该书的相当大一部分内容,都在逐一列举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德国人在教育体系及公共生活方面的差别。

这种糅合英美的做法,不仅强化了人们眼中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独特性,同时也充分地凸显着这个群体的优越。 它炮制出了一个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双重驱动下进行扩张的强势神话。 在这一方面,颇为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美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的殖民活动,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而这个点正好和德莫林出书的时间重合。 19世纪的法国人向来对盎格鲁-撒克逊人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他们将这个概念作为一种便利的工具,藉此来探讨法兰西民族的种种紧张与不安,这样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20世纪中,谷歌N-Gram图表上的两个最高点分别出现在1920年代和二战以后。 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因为这两个点都是盎格鲁-美利坚世界在法国国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的时间点。 在这一时期内,一些法国作家的文学想象进一步加强了德莫林的族群-种族分类学理论,两者形成共鸣,将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法国文化中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制高点:有赞赏其个体所拥有的特定品质的,有褒扬其追求全球霸权的成就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看上去几乎无往不利。 与此同时,由于全世界在1930-1940年代这段时间里陷入冲突状态,帝国之间竞争的现实与地缘政治战略,可谓是变本加厉地强化了这样的感受:盎格鲁-撒克逊人将会千秋万代,霸业永固。

法国的文学作品在推动盎格鲁-撒克逊概念成型上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1870年代起,各种影响广泛的经典文学作品,几乎就没停止过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赞赏。 著有《海底两万里》的儒勒·凡尔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多次提出古朴刚毅(hardyruggedness)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独有的美德。 与此类似,小说家保罗·布尔热(Paul Bourget)和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sBernanos)则将盎格鲁-撒克逊人描绘为一个极度自律、诚实且言谈直率的群体。 这种印象与一个具备帝国主义者气质的人相当契合:在征途中,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怪病,要想办法适应复杂的天气和意料之外的挑战。 20世纪的头十年是帝国主义扩张的高峰,法国精英想要找到使英国人得以在这个扩张游戏中胜出的根本原因。 这种倾向又助长了以下的想象,即教养(upbringing)与教育的结合——当时的法国人还得不到这两样东西——乃是其中的奥秘所在。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凭一己之力瓜分全球的企图昭然若揭。

当法国认识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内在的危险性时,他们想要仿效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在一战后的那些年头里,右翼政治思想家查理·莫拉斯(CharlesMaurras)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全世界并将拉丁民族甩在身后的可能性深感忧虑。 这种对于文明衰退和消逝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国天主教的推波助澜。 一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确在帝国主义争战中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保守派人士圈子里,盎格鲁-撒克逊人——特别是美国——代表着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与过度竞争的资本主义。 两次大战间法国社会纽带的撕裂状态,令天主教思想家惴惴不安,这种情绪在大萧条时期达到了高潮。 在这种情况下,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概念顺理成章地沦为了提出上述批评时的便利靶子。 强调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自律、个人主义与职业伦理,同时便是在告诫法国人,提醒他们在吸取盎格鲁-撒克逊精神时也要警惕其危害。

二战结束后,法国人再一次频繁地谈及盎格鲁-撒克逊人,这次小高潮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解释的。 随着1941年美国加入二战,英国也开始倾全国之力来对抗法西斯主义。 在1940年法国战败的屈辱局面下,盎格鲁-撒克逊人看起来又一次走在了法国人的前头。 诺曼底登陆的符号性意义——盟军正是从法国北部开始对西线的全面反攻的——以及戴高乐没能参加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这一事实,都不过是证实了法国人长期以来的确信:盎格鲁-撒克逊世界想要和苏联合谋吃独食,径自瓜分掉这个世界。 就此而言,194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大量的论文与散文,都聚焦于新时期下的盎格鲁-撒克逊威胁论,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在谷歌的数据库中体现为非常显眼的一个高峰。 与1860年代及1890年代后期类似,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概念的运用,再度与全球冲突交织在一起。

那么,又如何解释近来这个增长趋势呢?自法兰西帝国于1950至60年代渐次解体以来,法国就没再参与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了,也没跟英美军队交过手。 进而,法国人所使用的盎格鲁-撒克逊这一概念之下隐藏的种族主义意味,也愈发声名狼藉。 一直以来,这个说法作形容词使用的最常见场合是短语盎格鲁-撒克逊种族(larace anglo-saxonne),但1970年代以后,此类用法逐渐成为禁忌。 如今,我们在谈到诸如英国人法国人这样的国族群体(nationalgroups),或诸如欧洲人南亚人这样的地区性实体时,仍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一旦当我们像1910年代的莫拉斯那样谈起盎格鲁-撒克逊人,斯拉夫人或是黄种人时,我们便多少会留个心眼了。

为什么法国人还在继续使用这个承载着争议性内涵的词?答案在于这个词本身的内涵也是在变迁的。 1970年代以来,其种族方面的内涵已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上的意义。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来描述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二来在围绕多元文化而展开的争论当中显示出重要性。 当然,它的内涵显然也是处于争议当中的。 在某些时候它仍能唤起人们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一词的更为古老的、半军事化的内涵的想象,比如戴高乐在1960年代就曾经用它来描述盎格鲁-美利坚在核能及核武器方面的合作,当今的欧洲人在磋商时也会使用这个词来描述英国对欧盟的强硬态度。 总体来看,这个概念如今主要还是在一种相当宽泛的意义上,用于表述法国和英语世界之间的各种不同点。

盎格鲁-撒克逊一词与晚期资本主义的联系,则主要可以追溯到许多法文出版物那里。 1990年代初期以来,记者和编辑们逐渐开始将作形容词使用的盎格鲁-撒克逊与资本主义(capitalisme)及市场(marche)这两个词连起来用。 以1978年为界,检索持有左翼立场的月刊《世界外交论衡》(LeMondediplomatique),可以发现如下的字样:统治着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货币主义短视倾向(1981年);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追求全球霸权的努力(1982年);以及盎格鲁-撒克逊资本家模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首选(1992年)。 与这类提法相伴随的还有对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的频繁提及,它通常被视为是法国秉持的社会模式(socialmodel)的对立面。 到1990年代后期,这种提法逐渐具有了警告的意味:论者常常提示要警惕盎格鲁-撒克逊新自由主义的霸权,或是谈到某种具有掠夺性的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这一点在1995年法国爆发的公共事业罢工潮中提及得尤为频繁。 一些文章也曾严厉批评法国政府的某些决策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同流合污……其可怕后果如今已大白于天下(1997年)。

法国对待其少数族群的态度被用来与一种腐蚀性的盎格鲁-撒克逊多元文化主义作对比

突出盎格鲁-撒克逊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姻的,不只有那些左派办的杂志。 2005年法国曾举行全民公投,否决了欧盟新宪法,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因此又在公共辩论中热络起来。 在公投之前,亲近戴高乐主义的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向选民作出保证,称一个自由放任的方案,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让欧洲被极端自由主义者牵着鼻子走的方案,那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大西洋主义者的取向……我们法国人不吃这一套。 公投结束后不久,《世界报》就在头版头条发表评论,将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恐惧置于选举的核心。 如同评论所言:这次我们投出的反对一票究其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对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拒斥来解释。 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里,盎格鲁-撒克逊一词远不只是个修辞手法,它已成为了一个政治斗争的场所。 在支持或者反对盎格鲁-撒克逊道路这个问题上选边站队,实际上就等于在各种紧迫的、围绕经济发展而展开的伦理争论中确认自己的立场。

另一个经常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概念的场合,是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 1980年代以来,法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开始对国内的少数族群推行更加强硬的融合与同化政策。 这意味着复兴法国的共和主义传统,以及对法国的世俗主义倾向作出更强势的诠释,尤其是在与法国穆斯林社群的关系上。 这种做法并非万全之策。 少数族群对这一鼓励他们更彻底融合进法国社会的新举措,大多表示出相当程度的焦虑与不满,而法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铁腕手段——如对于伊斯兰头巾的禁令——也招致不少外界观察家的批评。

所谓的法国融合模式与灵活的英美多元文化主义的冲突所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概念,在新近的相关争论中又变成了舆论的宠儿。 与之前将法国社会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对立起来的思路类似,现在法国人又把自己对少数族群的态度,跟一种腐蚀性的盎格鲁-撒克逊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对立了起来。 后者据称鼓吹个人主义,对社群之间的争斗坐视不管,导致公民撤退回自己的族群或种族认同中。 在整个1990年代到2000年代,公共知识分子与政客们异口同声地对社会及文化差异管控上日益流行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大加挞伐,并屡屡强调法国的融合模式才是抵抗这一趋势的不二法门。 这种做法与二十世纪初法国知识分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时的那些知识分子们也认为:法国的文明在盎格鲁-撒克逊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面前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则担心蔓延无度的盎格鲁-撒克逊多元文化主义可能会撕裂他们的社会。

法国人对盎格鲁-撒克逊这个词的使用未见减少。 谷歌的N-Gram图表结束于2008年,在其结尾处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趋势,那正是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年。 自那时以来,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责难。 与此同时,伊斯兰恐怖主义在欧洲的活动也迫使人们将融合、移民与安全问题放到议程的优先位置。 在最近的法国总统大选中,极右派政党国民阵线(FrontNational)声称2016年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觉醒的一年——这是指特朗普的当选和英国退欧——而伊曼努尔·马克龙在法国媒体的眼中则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代言人(其当选是福是祸,则取决于评论家本人的政治态度)。

在这些没完没了的争论当中,眼下的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英国和美国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非常大的差异,但这不要紧,更别提其它一些国家也经常被扣上盎格鲁-撒克逊这个帽子了。 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与法国的模式之争,甚少能真正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但这也无所谓。 重要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概念在法国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面镜子,是一种回音,也是一个象征。

研究民族主义的学生和学者对此应当是很熟悉的。 文化刻板印象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其潜力常被低估——我们透过它来建构自己周围的世界。 当英国人随口谈起大陆或美国人论及欧洲的时候,他们跟使用盎格鲁-撒克逊的法国人其实差不多。 有时,英语国家的人也会愚蠢地使用诸如盎格鲁-美利坚或是大西洋的(Atlantic)这类词来谈论某种观念或思维方式,落入法国人曾经掉进过的那些陷阱。

话说回来,假如英国人和美国人仍打算继续经营那个共同的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他们也不会做得像法国人那么狂热。 今天的法国知识分子、时事评论员、中层管理人员、学者以及工人们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跟19世纪后期的同胞们并无二致。 时光在流逝,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词在起源上的种族主义色彩,不过这没法改变盎格鲁-撒克逊一词在法国社会中始终阴魂不散的局面。

马克龙当选法国新总统,将会如何影响欧洲政治风向

在欧洲政坛,相信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选出马克龙这样的一位总统,之所以如此评价,不只是因为其荣膺法国有史以来最年轻总统的殊荣,主要还是被其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所折服,从其在金融领域的成功经历来看,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是马克龙最大的特点,但其独立参选人的身份,也使得所面临压力具有了明显的不确定性,毕竟落选的竞争对手勒庞是民粹主义的忠实拥趸,会在未来的执政道路上不断施压而影响马克龙的执政理念。 法国目前的撕裂状态并不是个案,而是对整个欧洲政坛的直观体现,马克龙在没有理顺国内关系以前,对欧洲政治是很难产生影响力的,尤其是面对左翼政党和右翼民粹主义的左右夹击,如何突出重围才实对其最大的考验。

对欧洲政坛来说,勒庞的参选并进入第二轮对决才是他们最担心的,毕竟勒庞所代表的是极右翼势力,因为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这两件极具争议的政治事件发生以后,欧洲政坛已经经不起再次出现一位追崇民粹主义的总统,而马克龙的胜出,则从根源上阻止了这种可能性的发生,所以说马克龙能够成功当选法国总统,已经是对欧洲政治风向的影响。 当然了,要想在欧洲政坛产生影响,马克龙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首要任务就是捋顺法国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毕竟法国民众选择马克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改变目前的国内局面,而这种求变的迫切性已经超越了对未知的恐惧,这在以前的总统大选中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而马克龙的执政能否达到选民的预期,也直接影响到其在欧洲政坛所产生的影响力。

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和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马克龙在竞选期间所表述出来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能够在其执政过程中一一实现,会给法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毕竟目前的法国经济在发展前景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很显然,法国经济步入正轨以后,必然会在欧洲经济的稳健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甚至在全球化进程中也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也是马克龙能够对欧洲政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全局中部横幅
在线XML转JSON,JSON转XML

XML-JSON转换工具,WEB调试完后,可将XML文档压缩,加快文本在网络中的传输速度。

流行歌曲500首

流行歌曲大全,汇聚最好听的流行歌曲,从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每一首都是一段回忆。听腻了快餐式的网络歌曲,就回到流行歌曲里去细细品味吧!

广州儿童医院哪个好

广州儿科哪家医院好?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擅长小儿多动症、注意力缺陷、抽动症、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脑发育、脑瘫、癫痫、智力低下、身高矮小、性早熟、遗尿、肥胖等儿童疑难杂症,在广州儿科医院排名中比较靠前,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快服务官网

快服务,专人直送,跑腿闪送,同城快递,跨城当日达,跨省当日达

医真云

医真云是专业的医疗云、影像云、医疗影像云平台,是以医疗过程为核心的云智一体化医疗服务,可以提供超强的医疗诊治、远程会诊、医疗影像等功能,能够满足科室级、全院级、区域级等工作流程,是国内唯一的全场景智能全医技云服务。

雁巢集运

雁巢集运(gonest)是目前中国国内一家优质的海外国际转运公司,专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包裹转运转寄服务,国际快递有多种物流方式超低折扣,同时提供淘宝转运、天猫转运等。提供专业的跨境物流、仓储配送、物流供应链等服务,让您轻松享受全球网购体验。选择雁巢集运,安全快速,服务到位!

国际能源网

国际能源网作为专注于全球能源产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为能源行业提供光伏、风电、电力、新能源、储能、氢能电池、分布式能源、传统能源等能源产业的最新能源资讯,能源政策、能源统计、能源报告、能源技术,能源价格、能源招投标、项目信息、供求商机等,是了解能源产业,进行能源产业数据分析研究,会议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产品推广、品牌宣传的首选平台。

今日上海网

今日上海,今日上海网官网,jinrishanghai,上海新闻,上海在线,上海东方都市网,上海媒体,上海今日最新新闻

压缩空气膜式干燥器

LUNKER,压缩空气膜式干燥器,膜式干燥器,高分子膜式干燥器,膜干燥器,渗透式膜干燥器,燃料电池膜式加湿器,空气过滤器

聚神铺导航

聚神铺导航是一个聚合全网免费实用的网址大全,专注宝藏工具,在线影视,动漫大全,免费音乐下载,免费小说网,绿色软件等资源网站分享.非常全面的网址导航!

全局底部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