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阿里省了几百个亿 它开启了分布式数据库新纪元 (帮助阿里省了钱的人)
对中国的电商公司来说,1万亿元GMV意味着什么?
回到十年前,这个答案是:意味着他们要给IOE(IBM、Oracle、EMC)三家美国公司200亿元采购费,而且是每年都要给。这笔钱甚至会超过他们自身当年所能赚取的利润。
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中国后来诸多巨无霸一样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成为美国公司的打工人。
但是十年过去,现实并非如此,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叫阳振坤的科学家说起。
很多年前,他曾追随老师王选院士打造激光照排。
现在他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
OceanBase创始人 首席科学家:阳振坤(花名:正祥)
一、一波三折的内部创业
事实上,OceanBase从在阿里立项之日起,就面临着夭折的危机。
阳振坤对说起这事,只是腼腆地笑着,操着稍带湖北口音的老家话,言语不紧不慢。
但是,他很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做OceanBase,后来的其他公司要做数据库就只剩一条路,就是‘穿马甲’——把开源的东西拿过来,改成自己的‘马甲’,然后去做。”
在阿里之前的战略会上,“去IOE”这个战略方向曾经得到阿里首席技术官王坚博士的坚持,前文200亿元的说法就是他算出来的。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坚(花名:博士)
阿里前CEO卫哲为回忆过当日场景。
王坚为增加说服力,甚至拉上了已经退休的CTO吴炯,让他从技术的角度谈了亚马逊和谷歌的情况,作为整体铺垫;然后自己再从财务的精算,把1万亿元GMV折算成数据量,再折算成需要的IBM小型机数量、Oracle数据库量、EMC存储数量,最后换算成具体价格相加。
王坚算完之后,阿里执委会的所有人都服气了,算是从高管层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日现场讨论非常精彩,细节请看《沸腾十五年》修订版。)
但是,光说服上面的人是不够的,下面的执行者都是Oracle、EMC工程师,“去IOE”其实就是砸他们的饭碗,他们怎么会支持呢。
在阳振坤开启OceanBase项目之时,他听到的负面的、否定的声音,远多于支持的声音。
作为创新者,逆风而行是必须要承担的代价,如果不能到达彼岸,就会摔在地上,听到铺天盖地的讪笑。
两年,这是阿里给阳振坤的期限,也是阿里高管们能为他顶住压力的时间。两年内做出成绩,公司全力支持;做不出成绩,就只能卷铺盖走人。
背着这样的压力,阳振坤带着OceanBase团队出发了。
阳振坤想做的体系是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如果成功,OceanBase将有机会帮助企业构建新一代的核心系统。
在OceanBase之前,以Oracle为主导的巨头们使用的都是“集中式数据库”。如果将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和容量类比为“马拉车”,集中式数据库的解决方案是把“马”做大,让单机实力更加强劲,带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但集中式数据库也存在问题。一方面,诞生于数十年前的集中式数据库太老,很难应对指数级增长的容量需求。当“马”的增长很难跟上“车”的速度,那么系统的崩溃就只是时间问题。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加大金钱投入,来增加数据库的能力,但成本却也将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集中式的数据库应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很差。如果集中式数据库中的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整个系统都可能面临崩溃的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然独木难支,为何不“众人拾柴”?本就对分布式颇有研究,阳振坤想到,可以动用许多“小马”,一起来拉动这辆“大车”。
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可扩展性更强。 面对飞速增长的需求,OceanBase不依赖单机,可以做到简单、便宜的扩容。同时,原先的小型机一台也要几十上百万,在OceanBase分布式的构想中,便宜的单机也可以拿来做服务器,从几十万到几万,OceanBase比Oracle便宜了不止一点半点。
分布式数据库容灾性也更强。 由于OceanBase“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体系中某个单机出现问题时,数据库仍然能够稳定运行。“三地五中心,同城三机房”,蚂蚁的体系如此设计,只要大多数设备不同时宕机,系统的运行就不会受到影响。
HTAP(混合事务分析处理),这是OceanBase的又一大利器。
数据库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OLTP和OLAP。
OLTP指“在线事务和交易处理”,也就是“记账”。买家的每一笔支出、商家的每一单销售,在平台上产生的每一条数据都要分门别类记载清楚。
OLAP指“在线分析处理”,也就是“数据分析”。分析用户偏好、分析运营数据等能力都位列其中。
数据库的用户既有“记账”的需求,又有“分析”的需求,但这两种需求却通常需要以两个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来分别满足,市场上少有可靠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操作两种系统,成本和难度自然更高。
如同左脑和右脑,“记账”和“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记账”需要实时与系统交互,数据要“逐行”存储;而分析则需要纵向对比,数据要“逐列”存储。
OceanBase做的,就是把“左脑”和“右脑”合并了起来,形成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方便,而且便宜。说起来简单,将“行存”和“列存”做到一起并非易事,而分布式的架构设计又为HTAP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之处。
体系设计虽好,但实话说,2年真的不太够用。
OceanBase在头两年的成果难说让人满意,阳振坤自然深知这一点。在2012年底的时候,功能还有许多没能实现,团队也不够完备。在产品的第一关,OceanBase就输了。
缺乏业务也是OceanBase遇到的又一个难题。阿里内部的各业务群也当然并非“一心同体”,业务老大们要背自己的业务指标,总部做决定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数据库是底层系统,不能强制他们“说换就换”。在部门墙之下,OceanBase初来乍到,还没有与各业务部门建立起信任感,只能自下而上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自然事倍功半。
眼见2年之期将至,OceanBase面临着随时可能被公司关停的状况。
内外交困下,阳振坤还是获得了第二次机会。
传说中,还是阳振坤特意飞去杭州阿里总部,找到了他在微软的老同事王坚。王坚时任阿里CTO,当时也是他在阿里云最难的时候。他深知阳振坤在阿里从事科研的难度,也能看到OceanBase在未来数据库竞争中的潜力,于是在和相关领导协商后,发下了一纸调令。
不久后,OceanBase就被调整到了支付宝体系下。
但问及这段时间,阳振坤心中第一个想到的是现任阿里的CTO程立,花名鲁肃。在阳振坤和团队来到支付宝后,作为阿里技术人心中“神一样的人物”,鲁肃也看好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的前景,于是帮助阳振坤在支付宝站稳了脚跟,这也为OceanBase在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阿里巴巴CTO 程立(花名:鲁肃)
二、2014,逆袭的号角吹响
2014年,在支付宝,阳振坤和OceanBase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年,双十一的交易量预期又将创下纪录。面对又一次大考,支付宝内部的数据库工程师如临大敌,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数据库跑量的压力测试。
大敌当前,阳振坤和他的团队却还在坐冷板凳。多次主动请缨,支付宝却仅让OceanBase承担1%的业务流水。又是一年的失望,属于OceanBase的翻盘点似乎还遥不可及。
前文也提到了,OceanBase的功能和结构都比Oracle要强劲很多,为什么支付宝没有全面推广OceanBase应用呢?
IOE体系就是数据库界的PUA。你明知它贵,你明知它不好用,你明知有更便宜、便捷的解决方案,但你愿意相信它。在ToB生意里,信任最为难能可贵。
“你如何保证OceanBase不弄丢支付宝用户的一分钱?”鲁肃的这句话也曾问懵过阳振坤。
IOE虽然种种不好,但IOE胜在稳健。许多技术负责人不愿用新的技术和产品,用老产品出问题可以怪产品,用新产品出问题就只能怪自己了。
归根结底,没信任就没有使用,没有使用也就没有信任。OceanBase就在这样一个死循环里苦苦挣扎。
就在OceanBase的未来仍不明确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Oracle崩了!
原来,在跑量测试时,一直在蚂蚁内处于主导地位的Oracle竟然屡次崩溃,可承压能力仅有预期的90%。
已经顾不上OceanBase是否可靠,在这时行不行都得上。技术团队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紧急启用OceanBase。
双十一的流量逐年都在增加,集中式的Oracle总会有一天跌落神坛。阳振坤早就在等着这一天,OceanBase逆袭的机会来了!
于是OceanBase临危受命,接下了支付宝2014年双十一10%的流量。
这是机遇,可又何尝不是重于泰山的压力?阳振坤深知,他和他的团队但凡出了一点差池,那么他和OceanBase在公司里就将永远失去信任,再没人敢用。哪怕后面能够给业务带来好处,也无济于事。
这一仗,OceanBase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双十一前夜,OceanBase全员枕戈待旦。蚂蚁集团的CEO彭蕾(花名Lucy)先前在阿里内部任首席人力官,知人善用。她连夜来到了OceanBase的办公室,既是动员,也是督战。
变动如此巨大,难说彭蕾的心里没有忐忑。她问阳振坤有没有信心,阳恰好站在窗边。他推开窗子,杭州11月已经开始转冷,办公楼下路人行色匆匆。阳振坤知道,他和OceanBase的前途全部取决于此,他说:
“出了问题,我们准备从这跳下去。”
7年后,OceanBase早已成为了国产数据库中的“头马”。谈及此事,阳振坤只说是个玩笑。而当年的压力、忐忑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都如同过眼云烟,成为了多年之后的笑谈。
三、开源——OceanBase的梦想、挫折和救赎
开源是许多程序猿的浪漫。
尽管在外界看来十分令人不解——把自己辛苦写的代码免费向社会公开,但OceanBase还是坚决地选择了开源。
抛开技术人的理想主义,OceanBase之所以选择开源,有如下这3大原因:
一方面,数据库需要跑量。 在足够的测试与反馈的过程中,数据库才能发现运行问题,进行有机的调整。
OceanBase作为一个新概念的数据库产品,自然急需实际的测试和验证。开源,就是给了OceanBase不断“打怪升级”的机会。
另一方面, 刚刚提到过,信任对于数据库产品来说是重要的壁垒,也是合作的基石。用户要把数据委托给数据库,几乎是要把自己重要的“家产”托付出去。
OceanBase把自己的代码和秘密全部公开,也是告诉用户自己值得信任。基于这种信任,OceanBase也期望能形成自己的开源社区,扩大用户群。
有人用,就有信任;有了信任,就有更多人用,也就自然能产生更多收益。
阳振坤有足够的信心,即使OceanBase开源供公众使用,他人也很难弄懂其中的奥秘和机理。 前文也提到过,数据库本就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程。如同芯片一样,即使能够拿到成品,但难以对其进行反向工程。即使开源,护城河也在。
著名的数据库MySQL开源20余年,核心技术就仍然掌握在开发团队的手中。这种技术壁垒映射到开源上,称得上是一种数据库的核心能力。
于是在2011年,当时还属于淘宝体系的OceanBase第一次开源,而这次开源的经历难称圆满。
这次开源对于OceanBase来说,颇有“赶鸭子上架”的意味。OceanBase在2014年前还是以单点写入的模式为主,两年后才正式完成了1.0版本。
而2011年为了迎合淘宝系统全面开源的潮流,也是技术人的一腔热情,OceanBase匆匆宣布开源,而实际公开的只是一个“半成品”。这个版本当时还以单点写入为主,还完全不是团队理想中的样子。
而通过这次开源,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映射出来:OceanBase的定位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做蚂蚁业务的一个支持部门,还是一个通用化的工具?
做支持,OceanBase需要更多面向公司内部的需求。一些“量身定制”的需求,甚至可能超出常规数据库的功能范围。如果被这种需求牵着走,则很可能造成工期上的损耗,也容易把自己的路走窄。
阳振坤和团队想做的,一直都是一个通用化的工具。 但认知上的鸿沟,让首次开源的OceanBase无法获得业务团队足够的支持,开发团队则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1.0版本的开发中,很难分出人手去维护开源版本的持续更新。
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
无人可用,首次开源的OceanBase终于不再更新,而这次尝试也终于不了了之。
而在这之后,潜心投入开发的OceanBase团队终于见到了回报。
在支付宝内部,OceanBase逐渐全部接管了Oracle先前的“生意”。为了让“去Oracle”的进程更加“丝滑”,OceanBase力求让这个过程可以“不改代码”。
2015年3月15日,阳振坤在他的微博上自豪地宣布:“从上周五开始,淘宝/天猫/聚划算在支付宝上的交易,100%都在OceanBase上了。你可能没有什么感觉。”
一年后,OceanBase也终于全部接管账务数据库。在一次采访中,阳振坤表示:“这……是标志着,OceanBase真正地在金融系统里面站住了脚。”
取得了如此斐然成绩,在阿里内部也是拿奖拿到手软,但阳振坤和团队的志向却不愿意在此止步。又过了一年,凭借着支付宝成功案例的光鲜背书,OceanBase首次对外商用,第一个客户就是南京银行。
阿里的高层们也终于看到了OceanBase原生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势,看到了既能做交易、也能做分析的HTAP模式颠覆行业的可能。他们正式同意OceanBase作为一个单独的公司独立运营,这也是OceanBase发展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2020年6月1日,北京奥星贝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蚂蚁集团前金融科技产品技术总监 杨冰任CEO,阳振坤任首席科学家,与他一起进入OceanBase创业至今的杨传辉(花名:日照)任CTO。
不久,“出走”刚刚12个月的OceanBase再一次选择了开源。在进行了数月工作文档和代码的梳理后, 2021年6月,OceanBase再次向全网开源。
不同于遮遮掩掩式的“公关式开源”,OceanBase这次放了狠招:他们一次公开了自己全部内核。 他们把心沉下来,只想如何用开源的方式去满足客户需求。遵循指示,一个初学者可以在30分钟内将OceanBase的数据库完成装配。
OceanBase做的是用户价值,这是他们开源的重要理念。
从最早先屈指可数的几个客户,到今天400多家全行业的客户;大到支付宝、网商银行,小到占总比66%的小型企业,从蚂蚁独立出来的奥星贝斯仍然在帮助全社会的各行各业。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依然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结语:
尽管已经年近花甲,阳振坤仍然没有半点停滞的意思。在技术驱动创新的路上,OceanBase的目标是做“无限扩展、永远在线”,意在创造一个不被扩展和故障所限制的数据库系统,而这项成果则可能永远地颠覆数据库,乃至互联网行业。
做技术的人大多是简单的。阳振坤和OceanBase十余年走来,风风雨雨,终于至今。有时他总能想起自己的老师,两院院士王选,当代中国的“毕昇”,颠覆了中国印刷业的科学家。
33年前,阳振坤成为了王选的弟子。
那年,阳振坤22岁,青春写意;王选52岁,也正是当打之年。而今天,王选早已溘然长逝,阳振坤也把自己三十余年的青春献给了科研。
当年,我憧憬你;今天,我仍在以 你为灯塔前行。
阳振坤知道,和自己的恩师一样,自己的这一生都将要献给中国的科研事业,但他从没有半分悔意,也没有半分退意。
2022年1月,在由CSDN主办、OceanBase承办的DC 2021分布式数据库开发者大会后,采访了阳振坤,并与他进行了一番深谈。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访谈实录: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技术在历史中,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阶段。数据库也应该不例外,可以根据技术的突破划分为几个阶段,您可以为我们回顾一下吗?
阳振坤: 在最开始,它其实是跟账有关系。最早的数据库叫层次数据库,功能比较简单。而也是因为其功能比较单一,大家有接触大概几年以后,就发明了一种网状的数据库。最大的代表其实就是 IBM 的这一套系统。
到了 60 年代末或者 70 年代的时候,关系模型横空出世。曾经两个这个图灵奖的获得者专门有一次是ACM(国际计算机学会)开大会,两派的人争执不下:一派的人说这个未来一定是关系模型,因为关系模型有更强的表述能力。另一派说关系模型不实用。结构上的复杂性,会导致性能会很差。
此后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关系模型从1970年发表,一直到整个70年代,其实都没有过产品。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系型数据库才开始产品化。此后这个模式就一直被沿用,直到差不多互联网之前。集中式,本质上是个单机的系统。一个很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它太复杂。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做出了哪些努力?
阳振坤: 对数据库来说,它有一个特殊之处:人们很难用一个自然的语言,来操作数据库。所以后来,就有人开发出了一种数据库专用的语言,叫SQL(结构化查询语言)。
这个SQL不是告诉数据库干什么的,这个太难描述了;它告诉数据库说我要什么,你怎么干是你的事。
Oracle 算是最早的那批数据库,就是 Oracle 、DB2,SQL Server,还有像对后面是 PGSQL 跟 MySQL。在之后的 20 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如此体量的数据库面世。数据库到今天都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也导致这么多年格局大致不变,一个新的数据库的研发特别困难。
而互联网时代,有许多很新的、完全不一样的需求也随之而来。那我们OceanBase今天才有这机会。
分库分表不是分布式数据库
:OceanBase将自己定义为“原生”分布式数据库,这个“原生”要怎么理解?
阳振坤: 我会讲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分库分表不是分布式数据库。我们认为一个原生分布式数据库,它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库,看起来像使用单台机器的集中式数据库,能够在一套数据库里面又做交易又做分析。分库分表的话,它其实还是说在多个单机数据库上面加了一个中间件。
但是这种方案它其实没有办法保证这多台数据库之间的一致性。举个例子,第一个数据库是我,第二个数据库是你。我给你转账,有可能出现我给你转出去了,但你没有收到的情况。分库分表式的数据库有可能有这种情况,但我们的原生分布数据库是没有这种情况的。OceanBase保证强一致的,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库,既能处理交易,又能处理分析。
OceanBase在支付宝体系下已经度过了许多个寒暑,应用OceanBase的前后,支付宝产生了哪些变化?
阳振坤: 其实从2014年之后,公司就也看到了我们的业务价值,主要还是支付宝的数据库体量太大了。就算你的硬件能做到尽量稳定,它最终也会出问题。少数几台不要紧;你有几百台,几千台的时候它一定会出问题。同时集中式数据库维护和维修的代价很大,工作人员要到最早的网关去把信息捞出来,来做对照。
那用了OceanBase之后,我们部署了三个副本。即使坏掉一台机器,剩下的机器保证还有正确的数据,就能够自动的恢复。以前只要主库坏了,他们都得去做人工对账。不管几点坏的,工作人员都要在几分钟之内起来,否则系统里,用户看的数据就全不对了。但OceanBase可以做到系统自动,这台机器坏了,还有其他机器能工作,我们系统就可以继续运转。所以这一个对业务来讲,给到很大的帮助。
这样的体系对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就提升很多,以前只要出问题,不管几点都要来应急。现在的双十一,工作人员已经有时间坐下来喝一杯茶了。这就是我看到最大的变化。
走出中国,做世界的数据库
在当下,数据库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咱们中国在整个国际的技术水平上来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阳振坤: 如果说分布式数据库,我们应该是整个国际上都是走在领先地位的。这个也跟我们本身是“一穷二白”有关系。我们原来没有集中式数据库的多少基础,发展起来与其跟别人在原来的赛道去竞争,又有新的需求,我们还不如走到新赛道上。
反而是像美国现在它更多的精力是在集中式上面。我们对美国也算是一种“弯道超车”,或说是“跨代竞争”。主要的原因在于说我们经常讲一个概念叫应用驱动技术创新。和中国比人多、比市场规模,美国人比得过吗?对不对?它是这么去驱动出来的。
那以后将数据库OceanBase向国外输出肯定也是有可能的。
阳振坤: 我觉得是必须的,我们干嘛把自己只圈在这一个市场里呢?无论是在成本还是在能力上,我们系统能做的一些事情是现在的数据库系统它做不到的。
但是,我们自身产品的发展也有个过程。国内现在有这么大的市场,我们现在主要还在面向国内市场,吃透国内市场,同时完善OceanBase。
虽然什么时候出海,我们还没有具体可公布的规划。但我相信,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如何看待元宇宙和Web3.0的未来?
对于元宇宙、WEB3.0这样的新兴概念,您怎么看?
阳振坤: 我一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放在我们本身的产品和技术上。实话说,对元宇宙和Web3.0我真的不懂。
但要我说的话,其实数据库它本身就是个基础设施,你可以把它用在元宇宙上,用在真实的宇宙空间上,用在生产,用在娱乐,用在游戏,随便用在哪儿上。
但元宇宙的大趋势对我们可能是个利好。因为我们是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就像说从双十一一路走过来对吧?能够给系统提供这么大的处理能力的数据库,我们应该是第一个。
其实你不管元宇宙还是其他的一些趋势,数据总是以在往“大”的方向走,并发也在往“大”的方向走。元宇宙可能是说其中的一个驱动力稍微大一点的一个场景,他往分布式走这个趋势我们觉得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谈到Web3.0,整个数据库从互联网出来开始,数据库就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因为你在网上做任何事情的后台都需要有存储和处理的功能。所以不管是web1.0、2.0或者3.0它的基础之一其实就是,基础的基础就是数据化。
其实也就印证了一句话,分布式数据库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