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论文 (刘亚平博士)
刘亚平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深入的贡献,特别是在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区域公共事务治理方面。以下是他发表的一些重要论文摘要:
第一篇论文《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以清水江治理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治理逻辑来改善和优化区域公共事务,以清水江治理作为案例,深入研究了区域治理的策略和实施。
第二篇论文《退出、呼吁与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分析了在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形式和影响因素,提出了退出和呼吁作为调控策略的可能性。
第三篇论文《三方互动: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思考》强调了在地方政府间竞争中引入三方互动机制的重要性,旨在促进更公平、更有效的竞争环境。
第四篇论文《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理念反思》从理论层面探讨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合理性、必要性与潜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第五篇论文《公共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和方法论径路》关注公共行政学领域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提出改革方向和方法论路径,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六篇论文《退出选择视角中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两个基本维度》从退出选择的角度审视地方政府间竞争,揭示了竞争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篇论文《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研究》聚焦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管理,为地方政府财政健康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第八篇论文《全球化时代的公共行政:危机与重构》探讨了全球化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分析了公共行政面临的危机,并提出重构策略。
第九篇论文《国际公共管理的新发展:全球治理》从国际视角出发,讨论了全球治理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和挑战。
第十篇论文《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探析》深入研究了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动态和特点,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第十一篇论文《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述评》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价,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基础。
刘亚平教授的论文覆盖了地方政府竞争、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全球化时代的公共行政等多个重要领域,对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1914-1990) 江苏省滨海县人。
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战士、事务长、三野六纵队政治部、卫生部总务科副科长、科长,参加过数十次战斗。
1952年9 月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0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1954年3月,抗美援朝期间,在上甘岭五圣山战斗中负伤,为二等乙级残废,转业地方工作,历任江苏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集训大队长、校办公室主任、宝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1981年4月任宝山县政协副主席。
1982年1月离休。
1990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转变,梳理总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国应以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理念赋予新的内涵,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有效落实: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等新机制、新平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全球治理的议题设定能力,将全球治理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转化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治理议题;强化全球治理的资源整合能力。
扩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次调查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的第六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万人。
与以往相比,本次调查新增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周年等热点话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
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内政外交受好评。
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海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好于发达国家,且今年提升0.2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得分分别为6.4分和6.3分。
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度、国内治理表现的评价高于总体水平。
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且对全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了解改革开放的海外受访者中,62%的受访者认可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74%的发展中国家受访者认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意义。
很多受访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具有积极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63%)、经济(60%)、文化(53%)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3个领域,认可度均超过五成。
在中国科技成就的认知度中,高铁技术在海外的认知度最高,其次是超级计算机和载人航天技术。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是经济(61%)和科技(59%),发达国家受访者最为期待的领域是科技(42%)和文化(39%)。
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调查显示,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仍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突出印象。
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选择此选项的比例超过发达国家,达到62%。
海外受访者认为,中餐(55%)、中医药(50%)、武术(46%)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3个方面。
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
接近半数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
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
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其中,海外受访者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的比例最高,达62%。
比较而言,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认同该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的比例更高。
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
调查显示,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海外受访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认知度达到20%,在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达到40%及以上。
在世界局势深刻变化中国如何保持战略定力论文?
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我们要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凝聚全社会共识。
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