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做大做强 (中国企业为什么不遵守劳动法规定)
中国的企业或大而不强,或强而不大。
时至今日,没有谁能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不能将企业做到大而强的原因完全在于企业自身的体制问题。
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缺乏将企业做到大而强的内在原动力。
这个道理听起来的确很有说服力,国有企业似是而非的所有者没有监督控制的动力,经营者也没有管理经营的冲动和激情,也就不可能将全部心思注入到企业的做大做强之中。
反而不时会冒出一批又一批硕鼠来,尽干一些损公肥私的勾当。
按理说民营企业已不存在产权问题,对自身财产的安全性高度重视,不会出现像国有企业那样毫无节制的乱投资情况。
但看看这些年一个又一个来去匆匆的民营企业,圈钱成了做大做强惟一的路径和手段,资产的质量与安全性则被做大做强这个美丽而不堪重负的光环抛弃到了九霄云外。
由此看来,企业所有权问题是事关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之说不攻自破。
换句话说,企业所有权问题只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鸡蛋虽然能孵出小鸡,但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实现。
企业做大做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或某个企业家的事情,它也是一定的法制、金融、经济和人文环境等条件下的产物。
除了企业家的自我约束以外,良好的外部环境即是对企业家的促进,也是对企业家的一个恰如其分的有效约束,这才有利于营造出大而强的企业。
李嘉诚也好,韦尔奇也好,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特定产物,既不可复制,也无法模仿。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正在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在制度性变迁变化莫测,缺乏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合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
一切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狂妄自大的所谓做大做强,不是在玩一场自欺欺人的把戏,就是注定走上一条损人不利己的自我毁灭之路。
(顾子明)
为什么中国不能成为发达国家?
成为发达国家是很多国家长期的目标。
发达国家有很多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人民生活水平、工业技术、文化水平等各方面。
下面将从此方面阐述发达国家的标准和中国现阶段能否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性。
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准。
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往往比较高,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贫富差距较小。
在这方面,中国正努力扶贫,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第二,工业技术。
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非常发达,这也是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们拥有一流的技术团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流程。
在这方面,中国也已经努力发展工业技术,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高铁技术、组装式建筑等领域。
第三,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也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的文化水平通常较高,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层次。
他们注重文化传承,政府也有相应的政策来保护本国文化。
在这方面,中国正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化。
综上,中国在许多方面正在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此外,政治、人权、言论自由等方面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因此,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尚需长时间的努力。
总的来说,成为发达国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发达国家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意味着必须具备一流的技术、强大的实力、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除了在经济方面更为优越,还需要在文明、人权、环保等方面奉行先进理念。
朝着这些方面,中国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争取早日成为发达国家。
为什么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老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 社会制度差异: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采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的发展道路和目标存在根本性差异。
2. 发展起点不同:后发国家如中国,没有殖民基础,必须依靠自身资源和力量完成现代化进程。
3. 发展阶段限制: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因为中国面临的是第二次现代化挑战。
4. 特殊国情决定: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其他独特国情,决定了其现代化过程必然是曲折和复杂的。
现代化的标准包括:1. 定量标准:国家的现代化指数需达到或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80%,60%的现代化指标水平应达到发达水平,关键现代化指标的平均水平也应达到发达水平。
2. 排名标准:国家的现代化指数和关键现代化指标排名应进入世界前20位。
3. 定性标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六个领域均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先进生产力、社会公平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关键方面,这三个方面都必须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