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或出现凑近历史最高水位洪水 湖南平江防汛应急照应优化至Ⅰ级 (今晚出来)
平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7月1日21时25散发布通知,依据以后汛情及气候预测,依据《平江县防汛应急预案》无关规则,县防指选择:自7月1日21时30分起,将全县防汛应急照应优化至Ⅰ级。请各乡镇(街道)、县防指成员单位严厉依照防汛Ⅰ级照应的需要,实际实行上班职责,以战时形态投入抗洪抢险,紧急转移风险区大众,做到应转尽转,确保人民大众生命安保。全县一切干部职工养精蓄锐抢险救灾,做好防汛救灾的各项上班。
另据岳阳晚报信息,受强降雨影响,汨罗江水位迅猛下跌,目前还在进一步下跌。综合剖析,若今晚汨罗江支流平江县城抢先出现面平均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环节,平江站极有或者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的78.16米洪水环节。
湖南地处长江以 南,南岭以北,北纬 24度29分~30度28分,东经 108度27分~114度15分之 间。 东南边离海岸较 近,全年气温较高,雨 水充沛,平均年降雨 量约在 1100~1800 毫米之间,4至7月 降雨最多,约占全年 降雨量的一半以上; 北部洞庭湖接纳湘、 资。 沉、澧四水和松 滋、藕池、太平、调弦 (调弦于 1958年堵闭,因习惯上称四口 所以以下均称四口) 四口来水。 境内河流 稠密,湘、资、沉、澧联 结着800多条大小支流,总长多公里, 全省 95%以上的城镇沿河而建,三分之一的 耕地分布在洞庭湖和这些干支流之间。 由于受气候、地理、水系等因素的制约和 影响,湖南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中尤 以水灾最为严重。 本文拟就近50年来湖南 水灾作一概略介绍和分析,仅供防汛抗洪工 作参考。 一、历史上的水灾概略 湖南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公 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至 1949年的2014 年中,发生水灾468次,平均每5年1次,其 中全省性的水灾43次,占总次数的11%;近 300年来,水灾245次,平均15个月1次,其 中间隔为4年的1次、2年的13次、l年的 31次,其余都是连续发生。 仅民国的38年 中,发生水灾 32次,平均 1.2年 1次,其中 1931年、1935年、1948年、1949年的4次最 为惨重,每次受灾面积都在400万亩以上。 如 1935年,全省 38个县市受灾,溃堤 1659烷,受灾面积389.15万亩,另 283垸 166.08万亩严重受溃,410.19万人受灾,淹 死人,损失稻谷2919.4万担,房屋。 牲 畜、财产损失无法计数。 又如 1948年、1949年连续两年大水,损 失之惨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1948年5至6 月全省霪雨不止,湘、资、沅、澧四水同时暴 涨,资水一昼夜涨水5.03米,益阳县城水淹 2米,滨湖堤烷大部溃决,沅江。 湘阴县城全 部被淹,水深丈余,沉江淹死200多人,湘阴 淹死1000多人;澧水流域从津市沿江以下三 百里尽成泽国,南县一片汪洋;滨湖11县溃 堤306烷,受灾面积606石万多亩,损失稻谷 267万担,耕牛 l.6万头,冲毁房屋2万多 栋,淹死8300多人。 湘潭。 浏阳。 平江、沪溪、 祁阳等37县山洪暴发。 总计全省受灾达 800余万亩,灾民 40余万人,财物损失合币 207万亿元(指旧币)。 1949年全省灾情更是 惨重,长沙、衡阳。 邵阳及滨湖各县均受大灾。 4至5月,长沙市总降雨量为964.8毫米,5 月26日长沙水位达22.5米,长沙市一般水 深1米,北门沿江马路一带小船通行无阻,全 市受灾达人以上。 长沙县沿江62垸 倒塌50余烷,田禾大部损失。 衡阳市东岸街 道水浸极深,舟行无阻;衡阳县40个乡镇受 灾17个,湘江及来、蒸二水沿岸田地房屋几 乎全被冲毁,县市合计冲毁房屋8737栋,受 灾田地98.46万亩,居民走避不及淹死 人。 邵阳自6至7月连降暴雨135.7 毫米,沿河市镇村庄均遭惨祸,邵阳县城水漫 二楼,全县冲毁房屋 栋,受灾46.95万 亩,淹死5136人,耕牛6519头,冲没稻谷 担,煤担,损失总值银元 1200 万。 滨湖11县损失惨重,仅华容一县就溃决 堤垸16个,淹没农田20余万亩,汉寿县受灾 面积占全县耕地的 70%。 此外,湘南的耒 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沉陵、乾城、湘 西南的武冈、洪江及湘中的湘潭。 湘乡等46 县亦受灾严重。 总计全省受灾1535万余亩, 死亡人,溃决堤垸441个,冲毁桥梁 1520座,各项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水灾成因 湖南水灾主要以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最 为严重,山丘区的洪灾则是近几十年来不可 小视的自然灾害。 造成水灾频繁的原因除气 候、地理、江湖等因素的影响外,洞庭湖泥沙 淤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工程失修、人 类社会活动的加速等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l.洞庭湖因泥沙淤积和盲目围湖造田, 致使蓄洪功能衰退。 第一,每年四口、四水人湖洪水夹带大量 泥沙沉积在洞庭湖,荆江裁湾前四口每年人 湖泥沙万吨,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 沙虽已减少,但每年人湖泥沙仍有 万 吨,加上四水人湖泥沙,洞庭湖平均每年人湖 泥沙1.3亿立方米,城陵矾排出泥沙为0.3 亿立方米,每年沉积在洞庭湖的泥沙约1.0 亿立方米。 近叩年来泥沙淤积50亿立方 米,根据淤积的范围和深度,经计算总淤积量 约600万立方米,湖床平均淤高1.4米,年平 均淤高0.035米,最大淤高点达6.12米,其 中1976年~1985年的十年间最大淤积深度 4.0~4.5米,一般淤积深度也有1.8—2.0 米。 致使湖面变窄,湖床变浅,蓄洪功能衰 退。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挽修堤垸,人为地 缩小了天然湖泊面积。 解放前,封建把头、地 主争相围垦,筑堤挽垸,大小堤垸星罗棋布, 至1949年湖区共有堤垸993个,垸内耕地面 积593 53万亩,仅长江和汉江干支流洲滩 上,围垦耕地面积达140.6万亩。 解放后一 段时间,湖区各县政府在洞庭湖高洲边角地 带围湖垦殖,修堤挽垸,对引洪畅流影响不 大,但后期滨湖各县对围堤挽垸漫无限制,特 别是以灭螺和控湖调洪需要为理由,过多地、 不适当地盲目扩展围湖范围,加快了洞庭湖 天然面积的缩小,如沅江1975年一1976年 围湖达48万亩,湘阴1978年围湖251平方 公里,到目前为止,湖区共有防洪大堤3470 个,总围垸面积.5平方公里,占湖区土 地面积 66.07%。 由于大量泥沙淤填和围湖造田,洞庭湖 水面和容量在短期内迅速锐减。 据记载, 1524年~1860年,洞庭湖水面为6270平方 公里,到1949年水面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 蓄洪容量为793亿立方米,90年内水面减少 30.6%,1949年到 1980年水面减少到 2691 平方公里,容量减少到194亿立方米,30年 内水面减少38.01%,容量减少34%,相应水 位抬高1.5~2.5米,这是湖区水灾频繁发生 的主要原因之一。 2.湖口淤塞、芦苇丛生,泄洪功能衰退。 洞庭湖有来自区间的洪水,平均每年人 湖水量为3019亿立方米,而在洞庭湖蓄洪总 容量为194亿立方米,调蓄水量为147.3亿 立方米的情况下,大量洪水必然要向外宣泄。 作为洞庭湖唯一的通江出水湖口——城陵矾 湖口,因被泥沙淤填和附近芦苇阻挡,水流不 畅;其以下河段因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沙 减少,这些少人湖的泥沙,在夹沙能力增强的 下荆江河段没有停留,冲到城陵矾以下河段, 再全部沉积下来,淤塞河床。 据统计,从 1972年~1987年,累计淤积泥沙11亿吨,河 道断面减少4000—6000平方米,泄洪流量减 少4000—6000立方米秒,城陵矾水位抬高 0.8—1.0米,洞庭湖洪水内外夹击,相互顶 托,甚至倒灌、出流受阻,出湖流量大为减少。 以 1983年6月 20日至7月 18日,共28天 的人出湖水量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洞庭湖 人湖水量远远大于出湖水量。 这28天的总 人湖水量为677亿立方米,在相应时段内,城 陵矾湖口下泄529.7亿立方米,出湖水量比 人湖水量少147.3亿立方米。 洞庭湖除出水湖口和城陵矾以下河段被 泥沙淤塞,影响宣泄外,内部湖泊淤填,芦苇 丛生,滞流阻水,也严重地影响了泄洪功能。 洞庭湖因泥沙淤积,产生大面积洲滩,并以每 年6万亩的速度递增,而洲滩上又生长出大 面积的芦苇,滞流阻水,加速泥沙沉淀淤积, 出现了洲滩发展越快芦苇越多,阻水越为严 重,泥沙淤积越为加剧的恶性循环局面。 仅 1965年~1981年,洞庭湖芦苇面积约扩大了 5000亩,至目前为止,洞庭湖芦苇已发展到 约百万亩,占全湖面积的四分之一。 可见,洞庭湖泄洪功能的日益衰退和洞 庭湖总容量的日益缩小,是导致洞庭湖在洪 涝灾害频繁和高洪水位一年胜过一年的根本 原因。 3.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首先表现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多年来 由于各种因素和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长江中上游植被 受到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每逢大雨,泥 沙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随着滚滚洪水冲 人江湖,最后沉积在江河湖底,致使江湖河床 淤高,水流受阻,水位抬升,造成灾害。 还有 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由此带来的是 局部或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或久晴无雨,或 长时期霪雨徘徊,或短时期暴雨不止的恶劣 天气,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湖南气候反常和水 灾多发的又一原因。 其次是人们在沿河两岸修堤挽垸,裁湾 取直,加快了下游地区水灾发生的频率。 在 修堤挽垸和裁湾改直前,洪水在宽阔和弯弯 曲曲的河床里缓缓向下游流去,修堤挽垸裁 湾取直使河床变得狭窄、笔直,每遇大雨,洪 水只得在人们规定和设计的狭窄河床中,毫 无阻挡地向下游汹涌流去,从而造成下游和 低洼地处的洪涝灾害。 近几十年来,湖区的 水灾就与长江中上游和四水、洞庭湖的修堤 挽垸、裁湾取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荆江大堤 的形成带给洞庭湖区的灾害就是最好的例 证。 荆江大堤形成前,洞庭湖洪水90年一 遇,荆江大堤形成后到松滋溃口前20年一 遇,松滋溃口以后9—4年一遇。 这说明湖区 洪灾与荆江紧密相关,也与长江水上游和四 水干支流的裁湾取直、修堤挽垸有着密切的 联系。 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改造 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由此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更大灾难。 再次是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空间的扩 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速,也是加速生 态环境的破坏和水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 4.地理环境影响着湖南水灾。 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级向中部 和东北部倾斜,dJ地面积大,地貌活跃复杂, 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部分 土壤抗蚀能力弱等等,极易于降雨后地表径 流迅速汇集,洪水流速大,涨势猛,冲刷严重, 水土流失,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又洞庭湖区 垸老田低,生产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外河洪水 位5—8米,个别地方超过10米,生产地面是 半年在水下,半年在水上,生产生活完全靠堤 坊保护。 因此,在洞庭湖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前,难免遭受洪水灾害,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 了洞庭湖水灾比其他地区多,威胁大,而且这 种威胁随着水情变化、水位抬升而加剧,随着 江湖蓄洪条件的恶化而恶化。 5.气候条件影响着湖南的水灾。 我省4至8月,气候常常受控于副热带 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 流体系的辐合影响,副热带气候的北跳南移, 西风带环流的南浸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 南季风的融合交汇,在此作用下,全年平均降 雨量在1462毫米以上,属全国多雨区之一。 降雨四季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率大,4至9 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 69%,其中 4至 6月 雨量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 50%,往往 造成山丘区一年多次发生洪灾,洞庭湖区长 时间洪涝灾害。 7至8月易受台风影响,高 强度、集中降雨也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每年 平均最大7天暴雨为140~300毫米,这也是 造成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的主要原因。 6.水利工程失修。 解放初期至70年代,虽然也修建了部分 水利工程,相应地减少了洪涝灾害,但进人 80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失修,甚至连原有的 山丘区的塘坝、水库和湖区堤垸也缺乏维修 加固,尤其是洞庭湖垸老田低,堤身质量差, 失去和降低了蓄洪和抗洪能力,以致大水之 年有大灾,小水之年有小灾,这是近年来湖南 水灾连续发生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