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党在以色列北部也将努力于开战 黎巴嫩真主党 若加沙开战协定达成 (真主党以色列)
外地期间7月10日,黎巴嫩真主党指导人纳斯鲁拉示意,假设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加沙开战协定,那么真主党在以色列北部也将努力于开战。
纳斯鲁拉今日在吊唁遭以色列空袭丧生的真主党指挥官穆罕默德·尼玛·纳赛尔的优惠上示意,真主党介入了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对以色列发起的“阿克萨洪水”执行,其目标是消耗牵制以色列的军事力气。他强调,以色列北部与加沙地带的抵触严密相连,假设以色列宿愿“北部地域安静上去”,必定先成功加沙开战,“加沙开战是中止以色列北部抵触的惟一路径”。(总台记者 孙建 王静修)
点击进入专题: 巴以抵触加剧黎巴嫩为什么也要打以色列

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源于多种因素。
首先,黎巴嫩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国内政治、宗教和民族矛盾交织,导致该国政府虚弱无力,无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其次,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存在历史、宗教和领土等多方面的矛盾。 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对于来自叙利亚和真主党的威胁反应迟钝,甚至纵容这些势力侵犯以色列的边境。 此外,黎巴嫩的许多什叶派穆斯林和黎巴嫩真主党都与伊朗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以色列与伊朗的关系一直紧张。
因此,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的交织。 这些因素包括历史、宗教、领土、政治、民族和宗教等矛盾,以及双方在安全和边境管理方面的分歧。 这些因素导致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冲突的发生。
此外,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还涉及到外部势力的干预。 例如,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很大,它们可能通过外交手段或军事手段干预冲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影响。
总的来说,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何发生冲突?
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 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 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 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 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 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 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 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 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 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 现任书记是哈桑。 纳斯鲁拉。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 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 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 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 此后,哈桑。 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 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 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 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 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 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 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 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 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 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 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 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 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历史背景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以色列启动北伐?突然进攻黎巴嫩,连哈马斯都打不过还想打真主党
关于您提到的以色列启动北伐,突然进攻黎巴嫩,连哈马斯都打不过还想打真主党的情况,我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形式的冲突和战争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我们应该共同倡导和平与和解。 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冲突历史悠久,双方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存在深重的矛盾。 然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任何国家或组织都没有权利以武力解决争端。 根据联合国宪章,所有会员国都应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的一个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真主党则是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的一个政治和军事组织。 这两个组织在地区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如果以色列真的想要解决与这些组织的矛盾,应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武力。 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政府坚决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无论恐怖主义在哪里发生,无论恐怖主义者出于何种目的,无论恐怖主义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和打击。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和平进程,希望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实现持久和平。 同时,我国也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在此,我想引用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兵者,诡道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战争是一种诡计。 这正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 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战争,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无论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还是哈马斯和真主党的对立,我们都应该以和平、公正、公平的态度来看待,寻求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武力。 这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也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