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 中国大地的另一头 云上工程 (中国继续发挥什么作用,积极参与)
对于很多人来讲,切身体验到云计算、数字化带来生活生产改变的第一步,大概是从2020年的新冠疫情开始的。
这件事情说来也奇怪,尽管当下云计算已经称得上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已经运用在各行各业。大家应该也已经习以为常,但最开始的十年间云计算经过了很多轮的考验。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把云计算当做一门信任生意。而如今十年过去,企业最终对云计算的感受得以改观并形成依赖,离不开早期国内云服务企业的大力推动:从最初自己的狗粮自己吃,到与客户共建合作方案,逐渐开放赋能,并输出自己的方法论。
引用一个说法,“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的计算资源池能够让用户按需购买。”那横向来看,中国的产业经济,已经通过公有云平台形成一套“连接器”,无论是端侧还是应用侧,上云的优势明显体现在可以提升自身的生产和管理效率,并同时让客户有机会了解平台上连接的其他软件和服务,提升使用体验。
当然,你大可不必亲自了解这些IT技术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怎样设计的,但或许你更应该意识到,当我们多数人已经习惯通过手机、电脑、智能手环等物联网设备完成与这个世界的各类交易和互动时,在现实世界的另一头——商业、生产和城市,正因云与智能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对你我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讲两个新故事
如果放在过去,中国的钢铁行业还是外界眼中“傻、大、黑、粗”的形象,质量不高、规模大、粗放式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中央主导和推动的供给侧改革初显成效,钢铁行业的这种旧形象已几乎很少见。
但新的命题产生了:如何推动钢铁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据观察,各地钢铁企业技术储备、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人才的吸引都存在极大差异,如很多钢铁企业的数字化只是将业务数据用数字化方式呈现,距离智能化生产、分析等还有很大差距。
攀钢集团的“钢铁人”正面临这样的难题。
西昌钢钒冶炼作业区钢铁转炉炉长朱小舟举了个例子。在他的日常工作中都会用到熔炼作业指导书,这是一份通常用来记录为使铁水品质满足产品要求,保证熔化操作工的正确有序的操作的特定文件。
朱小舟说,“过去,我们必须用计算器对合金添加的成分的手动计算,有时也会忘记添加某个成分。有时算完后还要急急忙忙地出去看出钢过程,一转眼这些数据可能也就没了。十分浪费时间。”
2018年5月攀钢集团、积微物联与阿里云宣布合作,以阿里云为技术载体,以积微物联为平台,以攀钢集团为场景,引入工业大脑对炼钢全流程进行工艺优化,打造钢铁大脑。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通过大量传感器实现感知、数字化,然后再与计算机连接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让过去傻大笨粗、又聋又哑的系统和设备变得越来越智能,具备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和学习提升的能力。这也或许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被连接过。”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曾对城市交通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这个问题最早在阿里本部杭州市进行了改造,并通过构建杭州市城市大脑,将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进一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辅助城市治理。
如今,更多城市正踊跃做下一个敢于站出来的城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也只是构建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其中一道难题。
海南海口市政府与阿里云的合作始于2018年。
海口市人口密度大,城市开发一直处于飞速增长,在城市信息化层面缺口明显,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很多信息系统建设小而散。
在交通方面,海口市的路面上智能摄像头和信号灯少,也缺乏对拥堵情况、排队时长、平均速度、车辆数量等的定量化统计。
智能交通信号灯在海甸岛的应用,最终解决了每个路口红绿灯的智能放行和等待时长,以及发现一些异常事件如异常停车、拥堵、逆行、交通事故等,以提升交通部门的工作效率,并进一步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
不过,这只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其中一个缩影。对于更多城市来讲,多年以来各地正通过TOCC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的能力。而对于成都市来说,其正式挂牌成立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是在2019年4月。这也是阿里云进军TOCC的首个城市。
新一代的TOCC,已经能够把整个城市交通运输信息网格化、实时化,并将数据开放给社会;同时后端的系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运营。
数字驱动的世界
我们今天在谈的数字化,已经不是过去流程自动化的升级版。过去几年在谈的ERP,是根据ERP做数仓、做报表分析,然后再反过来再造流程。
一个事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是源自云和智能技术驱动的。如企业的财务、供应链管理、仓储等系统,辅助以平台工具进行管理和提炼,最终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上述列举的两则故事也佐证了这一点。从攀钢、海口、成都TOCC的落地,我们能看到,客户对数字化的理解不再是完成上云这一动作,而是对上云之后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所期待。
这与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一方面,数字化意味着将面向全产业链,不是封闭在企业墙内,基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对接,将能力开放出来;另一方面,智能化则需要先将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业务场景进行流程标准化、数字化。
来自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的分析显示,各行业用云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政务领域是云计算应用的“排头兵”,金融、工业领域上云已形成规模化体系,视频、游戏、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也在加速上云。
各行业包括传统企业在内,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诉求日益凸显,因其需求和场景更为复杂、IT规模也更为庞大,对服务商的要求也随之徒增,包括有无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储备、能否提供全栈式的服务等等。
事实上,基于自研的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神龙云服务器架构、盘古存储系统、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飞天大数据平台MaxCompute、含光800芯片,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搭建的工业大脑、交通大脑、IoT等云服务体系,阿里云的实力有目共睹。
从“云”到“数字”的中国未来
就像美食中国一样,“数字中国”将是又一张在云计算时代锻造而出的新名片。全民上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云计算上半场——云基建已迈入增长曲线的长尾阶段,云计算下半场——数字化赋能才展开新的篇章。
如果说“云上的中国”是中国的企业、政府及各级组织开始了对互联网信息化的重新思考,那么“数字中国”将是对上云思考之后的落地探索。上云将中国的信息化放在了新的平台之上,在这个新平台上数字化引擎的驱动则需要动员最具创新力的技术与组织。
对云计算2.0时代云原生技术的持续投入,在数字化时代将具备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围绕着生存/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客户诉求的催化下展现真正的创新。
这时,数字化带来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业务的创新、场景的创新,其内涵是把传统IT业务放在更先进的IT工艺里,完成了如同手工制造到机械制造的变革。企业、组织、个人通过All in cloud,提升了整个社会每一个组成单位的效能,IT的重要目的是提升物理世界的效率,而云与数字化要同时提高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效率。
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客观结果,一定是促进了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云上的中国》纪录片完整版已在阿里云官网的“新云力量”板块上线, 点击查看 。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