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选择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 (欧盟选择对中国的影响)
外地期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信息称完结了反补贴调查, 选择对从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 。
据悉,将对被抽样的中国出口消费商将征收以下反补贴税:
其余协作公司将被征收20.7%的关税。在提出一般审查恳求后,特斯拉将被征收7.8%的关税。一切其余不协作的公司将被征收35.3%的关税。
2024年7月4日对从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征收的暂时关税将不予征收。(总台记者 宋亮)
欧盟通过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 商务部:坚决反对
易车讯 当地时间4日,欧盟就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举行投票。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声明显示,投票中欧委会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提议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投票通过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坚决反对欧方在此案中不公平、不合规、不合理的保护主义做法,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
中国电动汽车坚持市场主导、立足充分竞争,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增加了世界绿色公共产品的优质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方的保护主义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不仅阻碍中欧贸易投资合作,延缓欧盟自身绿色转型进程,还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变的共同努力。
中方落实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始终从维护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局出发,一直秉持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分歧的最大诚意。 6月底以来,中欧双方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了十余次司局级技术磋商和两次副部级磋商。 9月19日,王文涛部长和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全面、深入、建设性的会谈,双方明确表达了通过磋商解决分歧的政治意愿,一致同意开启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的价格承诺磋商。 之后的短短14天里,中欧技术团队已经进行了6轮技术磋商,中方反复并充分听取了中欧业界的诉求和意见,在磋商中全过程展现了开放合作的态度,显示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中方坚决反对欧方的终裁草案,但也注意到欧方表达要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 中欧技术团队将在10月7日继续进行谈判。 中方希望欧方清醒认识到,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动摇和阻滞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中方敦促欧方真正展现出落实政治意愿的实际行动,回到通过磋商解决贸易摩擦的正确轨道上来。 中方也必将采取一切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探究丨这次欧盟加征关税 算了一笔糊涂账...
新能源车行业不仅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焦点之一,更是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热点。 中国这次要面对又一个难题。
当地时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根据欧盟委员会披露,从7月4日起将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其他制造商将征收21%的关税。 唯一被区别对待的品牌是特斯拉,欧盟认为该品牌需要单独的税率。
一直以来,欧盟乘用车正常关税的税率均为10%,这意味着在关税加征后,上汽集团面临的关税税率会增至48.1%,而其他企业的关税税率则在27.4%至31%之间。
由于事出突然,截止到发稿时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品牌均没有正面回应。 上汽作为此次被征税最高的车企, 正式表达了对此事的态度。
同时,多位欧洲汽车产业从业人员已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行为提出强烈反对,认为欧洲汽车产业依赖与中国的对话而非对抗。
加征关税的声明发出后不久,德国的相关车企如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均对此作出了回应,认为加征关税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认为:“欧盟委员会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对宝马集团来说,类似增加进口关税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宝马集团将坚定不移地拥护自由贸易。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则表态称:“我们关注到欧盟发布的相关临时措施。 梅赛德斯-奔驰始终支持基于世贸组织规则的自由贸易,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应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则。 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 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抬头,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消极的后果。 ”
其实在今年2月公布2023奔驰集团年度业绩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就曾警告称,欧盟针对中国加强保护主义的任何举动,都将对像欧洲这样的经济区域造成破坏性影响。
欧盟征税的信号已经有段时间,事实上,欧盟加征关税的初衷却与美国大不相同。
上个月,美国政府对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关税战。 在原有的25%基础上,针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将再加征100%的关税。 除此之外,动力电池加征50%,光伏能源加征50%,这基本摆明了就是针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
不过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朋友都知道,美国并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大国,相关电动车在美国本土的销量几乎是聊胜于无。 因此,美国政府的这项举措与其说是给中国看,不如说是给美国人看的,而目的则是为拉拢更多的选票。
相比之下,欧盟的诸多国家很久之前就提出了碳中和理念,如今却坚持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存在“高额补贴”,于情于理都不利于碳中和计划的顺利实施。
那么,欧盟为何会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下次狠手呢?加征关税,对于中国车企的出海究竟会有多大影响呢?想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要把目光放在更远的地方了。
●汽车行业发声反对 贸易损失一触即发
在欧盟发布了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后,中国和欧盟的各大汽车协会已经对此事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
首先是中汽协,他们认为欧盟在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信息披露中,罔顾事实,坚持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存在“高额补贴”,对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带来损害,并拟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反补贴税。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深感遗憾,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
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就欧盟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也已发表声明。VDA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Hildegard Müller)表示:
“欧盟宣布从7月初起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临时征收高达38.1%的附加关税,这进一步背离了全球合作。 这一措施增加了全球贸易冲突的风险。 事实上,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并不会帮助欧洲汽车产业增加竞争力。 ”
希尔德加德·穆勒的眼光确实很准,因为目前德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下滑与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并无直接联系,包括在欧洲、北美、中东等市场,德系品牌的占有率也在逐年下滑。
穆勒还警告称,额外关税等所谓反补贴措施并不能解决欧洲和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相反会迅速产生负面影响。
“贸易冲突也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目前与中国的业务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我们的企业目前正以创纪录的金额进行转型融资,资金也来自中国这个核心销售市场。”
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汽车产业,中国与欧盟都表达过无数次不想脱钩的意愿,这不单单会对中国汽车市场造成影响,甚至会动摇欧盟多个国家的基本盘。
数据显示,欧盟汽车行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1400万个就业岗位,占欧盟劳动力的6.1%。 对出口商的潜在影响可谓巨大。 2022年,欧盟向中国出口了价值2400亿美元的商品,中国成为欧洲第三大海外市场。
相比于中欧和西欧,地处北欧的挪威就对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6月12日晚间,挪威财政大臣韦杜姆表示,作为插电式汽车的先驱,挪威不会加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的行列。 韦杜姆在接受媒体采访就欧盟加征关税一事置评时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于本届政府既无关系,也不可取”。
虽然本次抽查的中国车企为吉利、比亚迪、上汽集团这三家,但国内最快做出回应的反而是蔚来。
同样是6月12日晚间,蔚来汽车表示强烈反对用增收关税这样的方式阻止全球电动车的正常贸易,这对于全球的环保、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阻碍而非促进。 蔚来不会因保护主义而动摇公司在全球市场长远发展的决心。
在欧洲,蔚来将继续服务好蔚来用户,并积极开拓更多的国家市场。 对于欧盟的政策,蔚来将持续关注、评估,并根据进展调整商业计划。 在调查的最终结论宣布之前,蔚来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仍然抱有希望。
此外,极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大众集团也强烈反对欧盟征收此类“反补贴税”的决定。
德国大众认为,这一决定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对欧洲尤其是对德国汽车行业的任何潜在利益,提高进口关税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措施和反措施,导致贸易冲突升级。
大众汽车表示,欧盟做出上述决定的时机,让当前德国和欧洲对电动汽车疲软的需求雪上加霜。 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来说,这一决定弊大于利。 欧洲所需要的是促进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气候中和转型的监管环境。
大众汽车呼吁欧盟利用下半年时间与中国方面进行贸易谈判,以便找到另一个既能公平对待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状况,又不会不必要地限制自由贸易的法规。
不过,政策既然已经出台,相关企业和贸易的损失就很难再挽回了。 欧盟中国商会调研显示,对大多数中国车企而言,欧盟加征10%以上关税即为高位区间,将给对欧出口带来直接负面影响。 当前17.4%到38.1%的临时关税区间意味着严峻的市场准入障碍。
对此,欧盟中国商会认为,该措施不仅将严重损害了中欧汽车企业及汽车供应链企业的正当权益,扭曲了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还将冲击中欧汽车及相关领域的正常经贸往来,其“溢出效应”更将对中欧经贸关系和双边关系带来挑战。
近日,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若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20%以上的进口关税,欧盟进口的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数量将减少四分之一,约12.5万辆,相关贸易损失将高达近40亿美元。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使中国车企进入的步伐有所放缓,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也将面临暂时的调整期。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一旦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地区电动汽车价格将受到显著影响,导致本土消费者购车成本大幅上涨,更高的价格可能会阻碍欧盟向电动汽车的转型。
诚然,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是一系列的。 在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价格会水涨船高,进而影响欧洲市场的销量。 那如果车企选择以降价的措施来获取市场竞争力,这又会压缩动力电池的采购价格,短期内可能还会使相关的供应商面临盈利压力。
欧盟表面上是想保护本土企业,实际上却是把本土企业推入了火坑。
●销量反而“背锅” 出海还需完全准备
为何欧盟要执意对中国车企临时加征关税?答案并不复杂。
从这三家品牌的出口情况来看,比亚迪和吉利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南美、以及俄罗斯等地,只有上汽集团深入到了欧盟。 换言之,欧盟反补贴政策的最大目标,或许就是上汽集团。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91万辆,其中上汽集团出口销量就达到了120.82万辆,相当于每4辆销往海外的中国汽车里,有1辆就是上汽集团生产的。 正因如此,上汽集团已经连续八年位居中国车企出口销量第一,且最大的出口地就是欧盟。
欧盟的消费者喜欢上汽集团的纯电动车有一些历史原因,2007年,上汽收购了创立于1924年的英国汽车品牌MG,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其实算不温不火,并没有嫌弃太大的波澜。
然而随着新能源车逐渐成为大势所趋,近些年上汽集团根据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了MG纯电动车,这些车型既销往国内,也出口到欧洲。 出人意料的是,也许是MG品牌在欧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在欧洲市场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
2023年,MG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84万辆,其中欧盟国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短短数年,MG就成为了欧洲市场销量增长率最快的品牌。 以MG4 EV为例,该车截止到今年2月份在海外市场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在出口海外的电动车中仅次于特斯拉。
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电动车有着完备的产业链和运营模式,因此不仅价格低,品质和配置相比海外车型也更高,对于欧盟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一辆欧洲电动车的平均价格约为5万美元,而中国生产的类似车型价格仅为3万美元左右。
这其中除了价格因素,还有地理和环境因素。 美国市场对于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本质上是白宫“秀场”,只要选票到手,他加征关税的多与少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动车微乎其微。 核心原因,自然是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不在于此。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汽车市场销量排行前十名中,只有特斯拉Model Y这一辆纯电动车,其余的要么是大排量燃油皮卡,要么就是混动SUV。 由于国土面积和城市规划的特点,美国消费者需求长续航、大空间的车型,纯电动车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挤压。
而欧盟等国则没有这个问题,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等国家的国土面积都比较小,城市规划比较密集,道路也不宽,非常适合纯电动车发展。 因此,这片市场欧盟自然愿意让本土企业来吃掉。 只可惜德国车企的电气化发展较慢,中国车企就趁此机会深入到了欧盟的阵地中。
如果此时的欧盟不为所动,时间久了欧洲汽车市场就会变成中国纯电动车主导,届时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供应链,中国都会占据主动权。
就像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欧盟之所以临时加征关税目的不止是保护本土企业,这种贸易模式也常被用作谈判和争取更多政治利益的筹码和手段”。
尽管它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有可能会面临被征收关税国家的一些反制措施,但眼下的欧盟别无他法。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然成熟,如果市场终究是有需求,一纸简单的“收税令”,还不足以让中国电动车的发展陷入困境。 但确实也应引起厂家的重视,在出海这方面要做跟多的准备。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挥舞着“关税大棒”执意采取保护主义行动,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也是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与世界在汽车产业的关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往小了说,加征关税会破坏自由贸易和深度合作。 往大了说,欧盟自身的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也离不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参与。
割裂全球产供链,对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竞争中培育优势才是企业生存之道,想靠税收政策营造舒适区,这是欧盟算错这笔“经济发展账”了。
小鹏回应欧盟增收关税:正在评估在欧洲建厂的可能性
易车讯近日,小鹏汽车针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的决策作出回应,表示公司正在评估在欧洲建立制造能力的可行性,以适应市场变化。
小鹏承诺,现有及在关税生效前下订单的消费者不会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
欧盟的新关税政策7月5日正式实施,最高可达37.6%,为期最长四个月。
对此,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在内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均持反对态度,认为这将损害商业模式并限制电动汽车供应,宝马董事长齐普策更是直言加征关税是“死路一条”。
小鹏汽车今年3月正式进入德国市场,推出了小鹏G9和小鹏P7两款车型,并计划于5月进入法国市场。
此前,小鹏汽车已在北欧四国上市,并计划进一步扩展至意大利、英国等其他欧洲市场。
而小鹏汽车的目标是到今年底在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3%的市场份额。
在欧洲,小鹏汽车正通过扩展经销商网络来加强销售战略。
5月在德国启动销售后,小鹏与12家当地经销商合作,在24个零售点开展业务。
公司计划到2026年底将经销商数量增加至60家,零售点扩展至120个,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