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反经常常使用进液不保修 (机器反复重启什么问题)
申明:1.以上内容仅代表揭发者自己,不代表黑猫揭发立场。2.未经授权,本平台案例制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清查法律责任。3.黑猫揭发处置揭发不收取任何费用,凡以黑猫揭发名义不要钱的均为混充、诈骗行为,请及时报警并与黑猫官网反应。揭发邮箱 heimaotousu@vip.sina.com。 4.请大家选用官网渠道处置生产纠纷,不要轻信第三方机构或团体操持退费免得受骗。请不要轻易经过QQ或微信等模式减少生疏人,更不要给生疏人汇款,谨防被骗,如遇诈骗请及时报警。
运用绩效管理的逆向思维分析自己理论学习和实践提升的路径
一提到逆向思维人们马上会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正是这句话成就了巴氏在资本市场的致富神话。 其实,逆向思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发源于东方文化。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被国人誉为“商祖”的奇才、战国初人白圭就是靠逆向思维致富,他所奉行的即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理念。 每当农作物价格很低时,白圭就以高出市价的价格买进;每当农作物价格很高时,他就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 如此一买一卖,则两厢得利,皆大欢喜,堪称大智慧之举。 《老子》通篇也处处充满了逆向思维的智慧。 比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宇宙人生的正确法则与人们所奉行的正好相反,“道”的大用在于处弱不争。 至于佛家则讲得更为直白。 世尊曾多次说过,我们世人的思想行为是“颠倒思维”、“颠倒行事”,即我们的所思所做与正确的方式恰好相反,因而被称为“可怜悯者”。 世尊教导我们应该把“颠倒”了的思维行事方式再颠倒过来,就会获得正确的结果。 也有人从朴素的角度认为逆向思维之所以能够助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是因为世间商业上的成功者只是人群中的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 这说明少数人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正确。 因此,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应该抛弃大众思维模式,采用与之相反的思维模式,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大众之所向而思维。 逆向思维除用于贸易投资外,是否可以指导企业管理呢?答案是当然可以!比如,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的着眼点均在如何约束员工的行为。 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花费大力气不停制定《员工守则》、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各项任务指标、关键节点、绩效考核等等,非如此,企业便不能通过管理员工实现高效运行。 因为企业家坚信,企业就像一台机器,员工相当于机器上的部件,只要输入正确的程序,机器就会按照企业家的期望运行。 正确的程序就包括前述之流程、制度、岗位职责、奖惩等。 这就是大多数企业的大众思维。 以此管理,有些企业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大多数企业可能事倍功半,结果不尽人意。 要知道,中国管理文化是领导者文化,所谓“春秋责备贤者”,注重的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逆向思维逻辑,并不特别强调约束下属。 唐代的“贞观之治”是国人引以为荣的盛世,可谓宇内升平,四海宾服,其缔造者唐太宗被邦国尊为“天可汗”,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赞誉。 时至今日,国外华人还将自己的集中居住地称为“唐人街”,以示自豪。 唐太宗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答案是唐太宗注重自我管理,而不是一心苛求管理臣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即是唐太宗自身管理的真实写照。 为了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唐太宗非常注重纳谏,甚至是求谏,并以重赏奖励进谏之士。 他说,“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 当臣下进谏时,他便加以鼓励说,“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耳”。 唐太宗甚至还用其年号来鞭策自己。 “贞观”一语源自《易经·系词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贞”就是“正”,包括身正、行正、心正,“观”是照临万事万物,整句的意思可理解为世间的大道就是以“正”来管理一切。 恰是唐太宗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修为,才成就了贞观之治。 《世界经理人》杂志2012年12月号曾刊文介绍无限极(中国)公司主席李惠森。 “他每月只去公司两天,这两天基本上用在与核心管理层见面、吃饭和聊天上”,但公司发展依然有序,每年两位数增长,还当选过亚洲最佳雇主和中国最佳雇主。 李惠森的管理秘诀就是“自动波”领导模式,包括六大内容:选对人才、高信氛围、高效团队、共同目标、有效授权和教练育才。 经过15年的实践,无限极已形成“自动、自觉、自发的氛围,每个员工都发自内心地去工作,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达到最佳状态”。 李惠森的管理哲学源自老子一句话的启发。 老子就领导者的修为和境界曾经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组织环境完美,企业文化强大,无论领导在场与不在场,员工皆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心中并不知有一领导存在,即“不知有之”。 这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谓“太上”;其次,员工愿意追随领导,能够感受到其德行的光辉,渴望同他一起工作,就是“亲而誉之”,这是次一等的境界。 这种组织只要领导者方向正确,也能取得较高的绩效;再次,领导总是板着面孔,一副讨债相,对员工极端苛责挑剔,员工见到他总是躲得远远的,就是“畏之”。 这种组织由于员工与领导已经尖锐对立,因此不可能取得高绩效;最后,领导者的言行让员工厌恶,鄙视,私下甚至公开对其表示不满,组织怨气冲天,就是“侮之”。 这种组织由于员工与领导已经成为敌人,即孟子所说的“寇雠”,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恐怕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由此可见,领导者的标杆和由此产生的组织环境的力量远比制度流程等更能影响组织的绩效,企业家于此不可不知。 事实上,华人儒商中实不乏注重自我管理的典范,如陈嘉庚、郭鹤年、王永庆、李嘉诚等。 李嘉诚那句广为传颂的名言不就是自我管理的圣训吗?他说,“当你梦想成为领袖时,是否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时,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用国学来管理企业似乎成为了当下的时尚,许多企业动辄要求员工学习背诵《弟子规》,并遵照执行。 有些企业声称,使用这种方法后,员工的迟到、早退、缺勤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多少个百分点,本人对此深表怀疑。 国学首先是内学,是领导者修身养性的学问。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管理,是管理自己,不是管理别人”。 如果把管理的全部注意力都用在如何管住员工身上,寄望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虽一时可能奏效,然而终将南辕北辙。 因此,企业家何不在要求员工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自己也读一读《贞观政要》呢?如此才能真正取得优异的管理成效。 员工执行力不强似乎是企业家抱怨最多的问题。 当问及原因时,企业家多归因于技术方面,如制度流程不完善,岗位职责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合理等。 因此,不停地修改制度流程,重新分配岗位职责,不断变换激励机制似乎成了众多企业的常态工作,然而对执行力的提升却收效甚微。 以我的经验,员工执行力不佳的原因通常不在技术方面,亦不在员工本身;除设定了难以实现的业绩目标外,其原因一般是组织氛围出现了问题,比如领导者的所作所为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降低了员工的执行意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大多数企业员工执行力不佳的深层原因。 不惟中国文化如此,美国文化亦如此。 盖洛普民意测验发现,影响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员工与他们直接上司关系的质量。 企业家如何改善与员工的关系,是决定企业执行力高低的重要考量。 再比如,“业绩考核”是国内企业家管理企业的最重要的工具,甚至是唯一的工具,被奉为圭臬,其细化程度无以复加。 考核有年考、季考、月考、周考甚至是日考。 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心中除业绩目标外,别无他事,以致人人疲于拼命,惶惶不可终日,无有不喊压力大者。 企业家如此管理,在于坚信企业考核什么,员工就做什么,考核多少,员工就做多少。 这话听起来非常有理,实践中也能取得一些成效。 但企业家应该注意,这种着眼于短期的过度考核可能得不偿失,它也许正一步步地积蓄着对企业不利的力量。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考核通常业绩目标订得很高,这会使员工不胜其烦,心存反感,损害长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恶意伤害企业,造成未来的竞争力下降。 看一看中国企业员工高居世界之首的抱怨程度和离职率,就可略知一二。 仅就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说,据统计,中国产品和服务的瑕疵有90%以上来源于不满意的员工故意所为。 企业家不能不于此警醒。 若欲改善这一状况,你可试着运用逆向思维,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考核员工对企业做了什么,而是重点或同时考核企业为员工做了哪些,比如考核员工满意度。 美国西尔斯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时,就做过员工满意度对业绩影响的研究和实验。 公司耗时一年半,对800家店面的实际经营进行了统计分析。 当时还是科学管理时代,很少有人重视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较高的商店其经营业绩也较高。 平均来看,员工满意度驱动员工的工作态度每提高5分,顾客对公司的整体印象就会提高1.3分,由此带来的重复购买或推荐购买可使公司的营业收入上升0.5%。 这一研究结果就是后来的“服务利润链”理论的核心内容。 国内无限极公司的经验也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客户满意度就会提高2个百分点。 公司因此将员工的“爽指数”(满意度)列为部门主管的重要考核指标。 心理学家指出,只有企业让员工满意时,员工才会让客户满意,满意的客户才会持续购买公司的产品。 在当今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服务利润链”部分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 因此,强化员工满意度考核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其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影响甚至会远远超过短期的财务收益。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其典型特征就是对“结果”的强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企业家经常说的“我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一切用数字说话”等等似乎变成了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 “目标管理”也仅仅被当作一种任务下达方式,早已失去了其本有的许多内涵。 企业家正在忽视专家的警告:结果管理容易导致不道德的行为,鼓励人们的短期思维和弄虚作假,为完成目标而不择手段,最终严重地伤害企业文化。 最近暴露出来的钢贸贷款乱象中有许多就是这种“结果文化”造成的。 业务员和银行支行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使许多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得以过会。 他们说,“没办法,不这样就完不成目标。 如果我今天不做今天就死。 今天做了,可能四五年以后才会死,你说做不做”。 《反经》云“务欲速则失德”,为了赶成绩,创业绩,人们很容易做出缺德的事情。 如此完成业绩目标,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文化基石迟早坍塌。 现在试着把管理的重点颠倒过来,改为过程管理,强调做事的过程完美,一般不问或少问结果。 我曾经见到一家连锁高端餐厅,它的管理模式与大多数餐厅不同,不考核店长的营业额,只考核服务态度、菜品质量、环境卫生、和善的微笑、客户等待处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