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优越性遭北大院士质疑 潘建伟陆朝阳长文回应!网友 九章 隔行如隔山 (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2020 年 12 月 4 日,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的新闻刷屏。
当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由潘建伟、陆朝阳领衔的研究团队构建了 76 个光子 100 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Science,题为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用光子进行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当时这一消息受到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不过, 北京大学教授涂传诒曾先后两次就「九章」发文表示质疑,对此两位「九章」作者潘建伟、陆朝阳做了回复。
目前,“如何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不是量子计算机、没有实现「量子霸权」?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话题已登上知乎热榜,浏览数超 113 万。
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
「九章」是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表示:
【“九章”光路系统原理图(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关于高斯玻色采样,《知识分子》曾做过解释:它是一种复杂的采样计算,其计算难度呈指数增长,很容易超出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适合量子计算机来探索解决。它是 “玻色采样” 的一种,而玻色采样是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在数学上被严格证明可用于展示量子计算加速的算法。
也就是说,通过高斯玻色取样,「九章」的量子计算优越性得到了证明。
另外,其量子计算优越性不依赖于样本数量,克服了谷歌“悬铃木”53 比特随机线路取样实验中量子优越性依赖于样本数量的漏洞。“九章”输出量子态空间规模达到了 10 的 30 次方(“悬铃木”输出量子态空间规模是 10 的 16 次方,目前全世界的存储容量是 10 的 22 次方)。
这一成果表明我国量子计算机算力已全球领先,也受到了诸多认可,比如:
北大教授两次发文质疑
不过,正如很多科研成果一样,「九章」也同样受到了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发出质疑声音的涂传诒教授,系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也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生生导师。涂传诒教授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物理学、太阳风湍流、太阳风动力学与日球层物理等。
涂传诒教授两次通过北京大学空间物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号“pku 空间所”发文。
先是 2020 年 12 月 21 日 ,题为《杂谈|是量子计算,还是光学实验?》的文章发布(详见:)。
文章开篇首先表明:
不过涂传诒教授认为,从论文的标题《用光子进行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就可看出,作者认为其用光子做的实验就是量子计算。
这可能会导致如下争议的出现:
所以涂传诒教授的结论是:
他也在文章中明确了一点:讨论这些问题不涉及学术,但这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对于厘清相关名词和语言的概念是重要的,对于准确描述相关科技现状是重要的,对于公众的理解是重要的。
随后在,《对“九章-光量子计算机” 的理解》一文发布(详见:)。
在这篇文章中,涂传诒教授提到:
涂传诒教授表达的逻辑有这样两层:
文章中,涂传诒教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概念的混淆和误导进行了讨论,并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他也表示:
潘建伟、陆朝阳回应
针对上述质疑,「九章」研究团队的潘建伟教授、陆朝阳教授共同撰文做出回应(详见:)。
两位教授提到:
他们将涂传诒教授的观点总结为:第一,“九章”不是量子计算机,没有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第二,“九章”论文和中国科大的新闻稿使民众误认为实现了通用量子计算机。
对此,潘建伟、陆朝阳教授也给出了两点回答:
两位教授认为,研究成果遭到质疑,可能是因为“涂先生和部分科学爱好者对于量子计算和玻色取样的专业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文章中,两位教授论证、强调了以下几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文章及其后记里不乏很多立场鲜明的表述,比如:
文章最后,两位教授表示:
雷锋网注意到,不少网友评论:
最后一问:对此,你怎么看?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