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 昔日的 大器晚成 的科研人 鬲融 清华特奖获得者 IOI (昔日战神重生末日前)
列举从信息学竞赛(OI)或清华计算机系走出来的牛人,人们总会提到鬲融的名字。
这位来自河北唐山的青年,因2 004年与楼天城、胡伟栋、栗师代表中国参加第 16 届国际信息学竞赛(IOI)、全面夺金而一举成名,保送清华后又在卧虎藏龙的计算机系留下三项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 17科满分、学分积三年排名第一、计算机系历史最高GPA。
当你以为他只是一位竞赛强人时,他向你展示了在文化综合科上的实力; 当你以为他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时,他又在离开清华多年后捧回在理论研究上的拔群战绩: NIPS 2016 最佳学生论文奖、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
然而,关于鬲融的传说,大多还是集中在早期的竞赛与清华姚班的学习上。相比之下,他去普林斯顿读博、从事理论研究的经历则鲜为人知。
作为“光环学生”,鬲融的一言一行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与鬲融的对话中,我们发现,这位昔日的 IOI 战神、清华本科特等奖获得者在科研上并非一帆风顺。刚入门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做科研,也是经过一番自我觉醒,才明白了其中的门路。
与竞赛、考试相比,鬲融在科研上属于“大器晚成”:读博前三年,他在近似算法研究上探索无果,无奈转向机器学习理论研究,最后两年才发了顶会文章。 到2019年凭借非凸优化的研究贡献获得斯隆研究奖时,他已是 杜克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青椒”。
2008年,鬲融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随后赴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微软研究院新英格兰分部担任博士后,2015年进入杜克大学担任教职。 论研究方向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鬲融用了近 10 年。
那么,鬲融离开清华后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只谈鬲融与理论研究之间的故事。
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