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分开 以方不足 轻薄性 哈马斯 加沙地带开战谈判 (正在分手中百度网盘)
总台记者 得知,外地期间14日,一名未具名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制静止(哈马斯)初级官员示意,因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难民营的“屠杀”及其在谈判中的态度,哈马斯“正在分开”开战和替换被扣押人员协定的谈判。
这名官员同时示意,哈马斯政治局指导人哈尼亚已告知国内调解方叫停谈判的选择,示意其要素是以色列方面不足对谈判的“轻薄性”,并采取继续的迁延和阻遏政策。
截至目前,未见哈马斯媒体办公室等官网渠道对此信息的表态。(总台记者 李超)
点击进入专题: 巴以抵触加剧哈马斯的性质,历史还有现状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性质:哈马斯是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一个宗教性的政治组织。 历史: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Ahmed Yassin) 。 1987年12月14日,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爆发“石头起义”的时候宗教领导人艾哈迈德·亚辛提议成立“伊斯兰抵抗运动”.1988年1月,“哈马斯”一词正式在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各种公告和各大媒体中出现。 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9·11”事件后,美国和欧盟先后宣布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并冻结其财产。 澳大利亚随后也宣布冻结哈马斯领导人的财产。 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 哈马斯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1996年3月,哈马斯宣布将放弃暴力活动,在自治区内进行政治斗争。 同年5月,内塔尼亚胡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在巴以和谈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致使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停滞。 哈马斯宣布恢复武装斗争。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在以实施的“定点清除” 中遭受重创,创始人亚辛及其接班人兰提西等先后被炸身亡。 2004年3月22日,亚辛在以色列发动的空袭中身亡。 2008年12月1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支持者在加沙城举行集会,纪念该组织成立21周年。 2006年1月26日,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得132个席位中的76席,远远超过其他党派(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获得43席),其崛起对巴以局势构成严重冲击。 3月28日,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宣布,哈马斯提交的新政府组建计划获得通过。 2007年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在加沙地带爆发大规模冲突,哈马斯用武力夺取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 2008年6月,以哈马斯为主的加沙各武装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了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12月19日停火协议到期后,双方没有就延续停火协议达成一致。 以哈马斯为主的加沙各武装派别认为,由于以方未能遵守承诺在停火期间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以及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军事打击,以方应为停火协议到期未能延续负责。 12月27日,以色列空军向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致使至少2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780多人受伤。
巴以冲突的走向如何?
巴以冲突的走向有三种可能。
首先,战事烈度远远超过以往,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继续上升。 长期以来,哈马斯被以色列“圈禁”在加沙地带,一举一动,包括补给都受到以色列的控制。 特别是2021年5月那场持续了11天的冲突之后,很多学者都认为那已经是哈马斯最后一次抗争了,但这恰恰是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严重误判。
从此次冲突来看,哈马斯从海陆空向以色列发动立体式进攻,打到目前为止没有显示出任何让步的可能,其决心之大、实力之强,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超出了以色列的想象。 对以方造成的军事打击,又会给哈马斯带来更多自信,鼓励其采取更多行动。
以色列遭受了惨重的军事失利后,势必会做出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报复的结果就是导致更多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那么战争的烈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其次,从冲突的时间跨度来看,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过去20年里,巴以冲突大概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哈马斯发射火箭弹,以色列空袭反击(如2021年5月),烈度较低、时间较短;第二种,以色列先空袭,地面部队再进入加沙地带打击哈马斯有生力量和基础设施(如2014年7月),烈度更强,但仍有限度。
第三种,以色列完全占领加沙地带(如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38年后以色列撤军),但以色列也会承担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国际社会的谴责。
第一种可能性,从哈马斯的决心和现实情况来看,不太可能出现;第三种,以色列已经失败过一次,可能性较低。
所以,第二种形式,也就是以色列先空袭,再派地面部队严重削弱哈马斯的实力,最终坐下来谈判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多处医疗设施遭袭
由于以军的进攻,巴勒斯坦城镇拜特哈农的唯一一家医院于2023年10月9日被迫停止服务,该医院附近多次遭到袭击,致工作人员无法进出,此外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加沙地带最大的医疗中心希法医疗中心周边也遭到打击,爆炸导致该医疗机构的育婴部门遭到了破坏。 以色列还摧毁了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电信大楼,目前整个加沙地带的网络线路已被切断。
以色列和加沙之间为什么要打战?
加沙。 巴勒斯坦西南部加沙地区最大城市。 加沙地区靠近埃及边境和地中海,通过沙丘带上的一个豁口与海岸相通。 面积约为350平方公里,居民90万,主要是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阿拉伯人。 巴勒斯坦问题的出现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 当时,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犹太人涌向巴勒斯坦,并声称他们对巴勒斯坦拥有“历史的”和“自然的”权利。 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却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此过程中,两个民族相悖权利的撞击与冲突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到2002年依然热点不断,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问题的历史渊源 巴勒斯坦地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强邻与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的情况。 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4000年在此定居的迦南人。 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移居此地,并将此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特人的土地”。 公元前1025年,同阿拉伯人、迦南人共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后分裂为以色列(希伯莱语“与神摔跤”的意思)王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占领了犹太王国,并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人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的时代。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为了反抗罗马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但遭到失败并被大批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阿拉伯帝国,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到1918年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不到6万,仅占当地居民的8%。 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长达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处境悲惨。 中世纪欧洲各国是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它们视犹太教为异端邪说,并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以至屠杀。 艰难的处境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催化剂,使犹太复国主义从一般的愿望发展成了具体的政治性运动。 问题的形成历程 起初,政治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只是世界犹太人中的一个边缘运动,至多只是欧洲犹太人中的一种思潮,多数犹太人对此没有兴趣,甚至反对。 犹太人不认同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犹太人包括一些著名人士和领袖,意识到在巴勒斯坦复国必然伤害当地人民的利益,于道义不合,他们建议去寻找一块“没有人民的土地”,用来建立犹太家园。 但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符合理性和道义的。 19世纪后期,沙皇俄国开始对犹太人屠杀,东欧各地也开始了反犹、排犹活动。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开始疯狂杀戮犹太人,迫使大批犹太人不得不加入到复国的行列。 一些大国,包括英国、美国,为了推行对阿拉伯国家分而治之的策略,也纵容与支持了犹太复国运动。 1917年11月,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当年11月6日,英军入侵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巴勒斯坦属于正在与德国一起对英作战的奥斯曼帝国),并在一战结束后取得了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1921年,英国以执行《贝尔福宣言》为由,采取了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 在英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开始大规模迁入巴勒斯坦,到1939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近45万,占巴勒斯坦居民总数的1/3。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面积平方公里,犹太国面积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这样人口占巴勒斯坦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拥有了近60%的土地。 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 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应借此大好时机以武力建国。 1947年11月30日清晨,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的武装冲突。 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15日,阿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 此后,又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土著的巴勒斯坦人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背井离乡,加入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形成的巴勒斯坦难民行列;一部分在以色列本土上成为以色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留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成了没有国家的被占领区居民。 但巴勒斯坦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要求恢复合法民族权益和建立国家的斗争,从20世纪50年代的费达因(敢死队)到有纲领、有组织的巴解组织,直到1987年开始的全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大起义,巴勒斯坦人民的力量不断壮大。 不断的战争最终让阿方明白:以色列是不能被常规战争所消灭,以色列在战争中是越打越大。 而以方也明白:不可能通过一次常规战争达到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 双方终于意识到,谈判是惟一的出路。 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1993年9月,巴勒斯坦人的组织第一次以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与以色列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开始了巴以和平进程。 但由于巴勒斯坦人民是处在“理与力”相悖的状态,在遇到关键问题时,双方总要有一番较力,和谈的进程一波三折。 问题的关键所在 巴勒斯坦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关键所在就是参加和谈的以巴双方在实质性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是一种“零和博奕”———一方所得即为对方所失,双方可以让步的余地相当有限。 这是中东和谈困难的一个实际情况。 比如耶路撒冷问题,巴解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强调,没有巴勒斯坦对东耶路撒冷行使全部主权,就没有巴以和约,要求以色列应根据联合国决议把耶路撒冷同其他西岸地区一起归还巴勒斯坦。 但是以色列方面表示,以只同意归还西岸和加沙的大部分土地,前提是以色列继续对东耶路撒冷拥有主权。 而自奥斯陆协议以来的两次长期、大规模的巴以冲突的导火索都是由耶城纠纷引起的。 除了耶城地位问题,双方和谈的焦点有如下几个:领土如何划分、定居点前途、巴勒斯坦难民出路、水资源分配以及双方未来关系等。 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事关巴勒斯坦能否顺利建国及将来国家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巴勒斯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这使它在与以色列的和谈中砝码较少。 这些困难主要是:一,巴勒斯坦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几乎全部控制在以色列手中,所有的出入境口岸均由以色列掌握;二,巴的经济落后且畸形发展,严重依附于以色列,一旦建国,难以独立运转的经济将使巴的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出现空前困难;三,巴至今尚未建立独立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电力、燃料等战略能源完全控制在以色列手中,80%的淡水也受其支配;四,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这两块巴勒斯坦领土相隔数十公里,连接两地的安全通道若为巴关闭,巴勒斯坦的正常运转将陷入严重的瘫痪。 同时,国际社会对巴建立实体国家的立场并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和强有力的后盾:惟一可以主导和平进程并能影响以色列态度的美国对此并不支持。 “9·11”事件后,美国虽有积极表示,但缺乏具体行动,尤其是在反恐战争进行顺利的情况下,美国态度有所反弹;日本、俄罗斯欧盟态度模棱两可,它们支持巴建立独立国家,但认为巴应先完成与以的和谈,避免单方面采取行动;阿拉伯和第三世界国家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但是这些国家也从现实出发,认为巴应争取以的认可。 所有这一切决定了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长期性。 寄希望于未来 就巴以目前的状况而言,双方很难和平共处,但几十年来,双方谁也消灭不了谁,双方的事实存在是任何一方都不能回避的现实。 单靠巴以双方之间进行交涉,一种可能的前途就是双方武力冲突不断,而和平却遥遥无期————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 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有三种可能:一是以色列再出现一个像拉宾一样的人物,真正用“以土地换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与建国问题;其二是阿拉伯国家真正团结起来,全力支持自己的同胞,使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从而保证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第三是期待能决定天平方向的国际力量来主持正义。 回顾历史,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大国的介入一直对和平进程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其中,美国是惟一可以左右以色列政策的国家。 中东和平进程如同蹒跚走路的小孩,有时会跌一跤,有时会走到不该走的地方。 但是只要向前走,就会有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