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轮融资数亿元后 肿瘤微创机器人 伽奈维医疗要做什么样的 (b轮融资10亿)
在微创肿瘤医疗器械的赛道上,浙江伽奈维医疗还是个新名字。但从创业到现在,公司已经在这个行业中布局了八年。
凭借一批成熟的介入耗材产品,伽奈维医疗顺利拿证并上市销售。后来,从研发和生产肿瘤微创耗材产品,到逐渐走上微创机器人的道路
2月14日,伽奈维医疗宣布完成B轮融资,获得杭实资管、海尔资本、老股东海邦沣华的数亿元投资。本次融资后,伽奈维医疗将进一步推进临床验证和新产品研发。
在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医健AI掘金志,与伽奈维医疗副总裁、技术总负责人陈强,以及智能医疗事业部研发总监斯辉健, 从器械生产商的角度,剖析微创肿瘤行业的临床需求、伽奈维医疗在行业风口中的立足点,以及创业八载以来的技术和产品筹划。
做一家微创肿瘤平台化公司
2014年,伽奈维医疗成立。
截止目前,伽奈维医疗研发中心分三个独立事业部运营:设备事业部、耗材事业部、智能医疗事业部。
陈强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斯辉健担任智能医疗板块负责人,领导算法开发团队和机器人团队,负责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的开发。
成立之初,伽奈维医疗专注在微创耗材领域,搭建了自身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线,并同步对接临床资源和耗材加工产业链。
有了耗材领域的积淀后,伽奈维医疗在2016年投身微创机器人赛道。
据《医健AI掘金志》了解,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分别为2020年12月A轮融资、以及2022年1月的B轮融资。
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肿瘤微创、外周介入、精细外科、智能医疗四个领域的产品线。
在能量消融方面, 为了应对不同的肿瘤适应症,伽奈维医疗布局了四种产品:
• 肿瘤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局部治疗,比如早期肿瘤的根治性治疗和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射频消融产品配备大功率能够快速消融,针对大体积不规则肿瘤进行适形高能消融。目前,伽奈维医疗已设计出一系列一次性使用射频消融电极针,如双极射频消融电极针、冷循环尖端可调单针、冷循环尖端固定电极针。
• 陡脉冲电场(纳米刀):陡脉冲电场治疗方式是微创介入类肿瘤治疗最新技术,通过纳米脉冲电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适用于肝肺等危险部位消融以及前列腺、胰腺等实体肿瘤。
• 微波消融:适用于肝肿瘤等实体肿瘤的消融,可同时双源双通道消融,消融时间短,消融区域呈现球形、消融效果可预测。
• 静脉腔内射频消融:适用于慢性静脉疾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创伤小、疼痛轻并且术后恢复快。
值得注意的是,伽奈维医疗在射频消融技术中加入了名为“呼吸漂移”的公司专利,能够自动跟踪人体呼吸运动,当显示波形锁定时表示处于最佳穿刺时隙,保证穿刺时呼吸位置与CT扫描时状态一致,避免呼吸位移,从而实现高精度空间定位。
其次,在术前活检和切除手术上, 伽奈维医疗搭建了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的一次性经皮穿刺活检针,可用于甲状腺,肺部,肝脏,肾脏,乳腺,前列腺、骨髓等组织病变诊断中,尤其是在妇科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上,伽奈维医疗研发转化了活检和旋切的产品线。
伽奈维医疗在当前最复杂的软组织机器人领域做了长期研发积累,通过高频手术设备发展了精细手术,适用于皮肤外科、整型美容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妇科、肛肠科、骨科等领域。
此外,伽奈维医疗还在加速智慧医疗机器人的布局 ,引入了牵星® GNV-F1 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该机器人导航系统为智能化穿刺介入手术提供了新标准,具有操作稳定、精准和灵活等特点,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操作难度、缩短培养周期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以上产品线的设计,陈强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无论是射频、微波、激光、纳米刀还是冷冻消融,没有一种产品是通吃的,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适应症。在外科医生看来,它们组合起来才是一套手术刀。”
去年年底,针对肿瘤、肝癌和静脉曲张的多通道射频消融系统都已经进入注册和临床阶段。经皮活检针系列、肿瘤射频消融针系列产品已上市销售。
微创肿瘤背后的行业难点
目前,随着影像学等科学技术的成熟,治疗肿瘤的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成熟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肿瘤微创消融治疗技术包括热消融和冷消融,如微波、射频和冷冻消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国内市场,并迅速兴起,目前已经成熟应用于肝、肺、肾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当中,适用癌种超过 80%。
这种无需开刀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可以实现在小创口下完成肿瘤治疗,患者痛感减轻,无需全身麻醉,恢复时间也将大大缩减,对于高龄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也同样适用。
其中,针对软组织的微创机器人,正在吸引着一大批从业者的加入。
2000年至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这一市场达二十多年,也验证着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是当下商业化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领域。目前,软组织机器人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都拥有较好的应用,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80亿美元。
尽管前景向好,但是微创机器人仍然面临一些落地上的难题:
量产难。 微创医疗器械属于动态的动力结构,需要配合医生穿刺率、手感取样、超声显影等诸多问题,当所有的性能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硬件上,复杂度高、产能低。
关键性能迭代与标准化。 换用微创机器人做手术,很多医生强调触觉反馈,但不同的医生感受不同,对器械的品质和标准化都是考验。
难以找到适用于智能介入穿刺医疗的机械臂。 通用机械臂虽然很容易买到,但难以适应微创介入手术的要求,比如在安全性、承载的力矩、力反馈精度方面,通用机械臂无法达到临床设计要求。
陈强表示,“精准、微创、智能是我们的研发方向。精准是微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智能化是方向。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标准化,不可能短期内建立,需要很多企业都来做,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对症下药。另外,我希望医生用户们降低对微创智能机器人的过高预期,看到它好的一面,这样才容易落地。”
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上,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也提到,国内正向着“ 机器人公司收购耗材公司 ”的方向发展,并体现出微创化、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技术趋势。
机器人公司输出可视化、导航定位和操作能力,提高手术效率;耗材公司输出多品类的高精度产品,产品生产线以及临床资源,或许能够打破耗材行业整体的小散乱、行业集中度尚低的困境,打造手术机器人上下游市场壁垒。
总体而言,中国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与国际相比仍然很低。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189台,手术渗透率仅0.5%。
而美国同期已安装3727台,手术渗透率达到13.3%。这也给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从2018年开始,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史赛克等医械巨头开始入场。
2025年,随着达芬奇机器人专利的陆续失效,国产机器人企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机会,他们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