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实现第一次性出舱优惠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
央视网信息 (资讯联播):5月28日18时58分,通过约8.5小时的出舱优惠,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亲密配合,圆满实现了初次出舱优惠。这也是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阶段的第15次出舱优惠。
10时35分,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关上出舱舱门。随后,叶光富登上机械臂,在李广苏的配合下接纳设备。
随后,叶光富搭载机械臂转移至作业点,启动电源防护架等设备的装置操作。
半夜12时20分,航天员李广苏顺利出舱,和叶光富一同对舱外设备设备启动巡检。
此次出舱,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和空中科研人员的配合允许下实现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装置、舱外设备设备巡检等义务。前往前,李广苏启动了高低机械臂操作。
神舟9号与2O11年发射的什么实现了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按照计划神舟十号飞船也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
空间技术历史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未来5年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技术的未来规划●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有什么区别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飞船的主要技术状态一致,但神舟六号取消了附加段;轨道舱内安装了科学实验设备,搭载了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所需的技术试验设备;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工作和生活。 与神舟五号飞船相比,神舟六号的技术状态变化有110项。 另外,由于飞行时间长,航天员多,所以神舟六号飞船在大气成分保证、温度保证和湿度保证等方面同单天单人太空飞行有所不同。 返回舱在座位的设置上也做了一些较大的改动,由一个座位变为两个座位。 同时,神舟六号还首次让两位航天员脱下舱内航天服,换穿工作服,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了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包括穿舱试验、工效学评价试验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试验等一系列重要科技试验活动,全面考核了轨道舱的设计水平,检验了舱内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可靠性,为我国载人航天后续任务打下重要的技术基础。 与神舟五号相比,神舟六号的结构没有改变,但由于运行时间长,人数和设备增加,所以在轨道舱方面进行了相应改进。 神舟六号的轨道舱比神舟五号多运200千克左右的物品。 与无人航天飞行相比,载人航天最大的特点是有人直接介入太空活动。 科技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会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试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根本无法预料到的情况时,是需要人直接干预的。 所以说,航天员的直接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