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比格威陈新建 在眼底彩照与OCT结合这条路上 我们已经走了十年 (比格威oct)
病理性近视、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粗略统计,现在国内有眼科方面疾病的人数大约有一个多亿。这还不算那些潜在的不知道自己有眼科问题的患者。」比格威医疗科技CEO陈新建告诉雷锋网。
比格威正在进行一项公益眼科筛查项目,目前已覆盖一万多人,其中大约有23%的受试者存在眼科问题。在这部分患者中,有一大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眼睛需要治疗。「按这样的比例计算,全国大约有两三亿潜在患者。」陈新建说。
1亿确诊患者加上2-3亿潜在患者构成了眼底影像筛查技术的基本用户群。此外,眼底血管密布,被称为「机体的橱窗」。通过分析眼底血管成像,可以预测并提前预防老年痴呆、心血管及肾脏等相关系统疾病的发生。
「眼底影像不仅能够反映眼科问题,还能反映身体其他部位的问题,这两方面加起来,构成了很大的需求。」陈新建拥有十余年眼科影像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科研经历,对眼底影像筛查的市场前景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清晰的判断。2015年,时任苏州大学教授的陈新建创立比格威医疗,致力于将其过往的大量科研成果推进落地。
成立三年来,比格威医疗打造了三款标志性产品:眼科影像存储处理与分析系统MIAS、整合软硬件的眼健康管理产品「眼查查」、眼科影像科研辅助工具MIPA。
「如果只有眼底彩照,我们就不合作了」
2018年12月28日,对于比格威和陈新建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在公司成立三周年庆典上,陈新建宣布MIAS产品的2000系列已经获得CFD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这标志着其可以正式上市销售;同时具备人工智能自动诊断功能的MIAS 3000已开发完成,启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程序。
MIAS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是全科医院眼科,通过人工智能阅片技术辅助医生进行眼底相关疾病的诊疗,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另外,在社区医院和体检中心等眼科医生缺乏的医疗场景,MIAS能够帮助非眼科专业的医生为患者进行眼底疾病的预筛查。
目前市面上拥有眼底影像分析技术的公司大约有几十家,与其他公司的系统只分析眼底彩照影像的做法不同,MIAS能够同时对眼底彩照和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进行处理分析。
眼底彩照是二维数据,OCT是三维切片数据,二者之间类似胸透和CT的区别。通过眼底彩照可以诊断病灶在哪里,但具体是什么问题、病灶的形状、大小则需要通过OCT数据诊断。
比格威的合作伙伴之一,北京医院眼科主任戴虹教授告诉雷锋网,曾先后有十几家医学影像公司找到他们,希望能进行合作。「但我们认为只有眼底彩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会说如果你只有眼底彩照,那我们就不合作了。」戴虹说。
陈新建介绍道,眼底影像赛道的拥挤可以归因于Kaggle竞赛所提供的约十万幅眼底彩照开源数据,他认为基于这些数据搭建一个图像识别系统是相对容易的。但若希望系统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起到更强大的辅助作用,就一定需要OCT数据的加持。市面上没有开源的OCT数据集,陈新建认为,这既是阻碍也是挑战,更能形成壁垒。
比格威与中山眼科医院、同仁医院眼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国际研究中心等医疗结构合作,用脱敏的OCT数据对系统进行训练。此外,前文所述的公益筛查项目也是团队积累OCT影像的方式之一。
在数据标注方面,由于每幅OCT影像包含百余帧,每帧包含大量细节,且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才能胜任OCT数据的标注工作。因此比格威联合专家级医生团队,采取自动化手段截取关键帧,并针对关键帧的病灶部位进行人工仔细标注。「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过程。」陈新建说。
十年磨一剑。陈新建透露道,目前MIAS已经在全国30多家医院投入临床使用,预计明年将突破200家。此外,比格威也已经开始为MIAS申报三类证,并将一直保持MIAS的高频迭代,确保为医生提供最新、最准、最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软硬件一体化才能让人工智能正确落地」
红上集团董事长何源是比格威的投资人,双方理念不谋而合。何源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与各种终端渠道相结合,直接服务于每一位普通百姓,实现眼病的早发现、早防治,并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
与何源的愿景一致,比格威希望「及早发现每一双有问题的眼睛,并给予最好的治疗方案」。眼健康管理产品「眼查查」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产生的。眼查查是一款C端产品,以APP和小程序为载体,用整合AI的硬件为数据采集终端,将被投放在眼镜店、社区医院、体检中心等场所,满足患者自助进行眼底筛查的需求。
通过手机扫码启动系统,用户可以「傻瓜式」地按照提示步骤完成「眼底彩照+OCT」双模态影像采集,并将在一小时内收到发送至手机的检测报告。报告详细列出受试者可能患有的眼科疾病及患病概率,并对病灶部分进行影像截取。根据眼查查出具的报告,受试者可自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前往专业医院就诊。
眼查查的软件部分链接MIAS在云端的眼底影像分析技术,硬件部分则与合作伙伴合作,采用定制开发生产的方式,极大地缩减了设备成本。陈新建介绍,一旦量产,眼查查的软硬件打包成本将在十万以下,与市面上动辄售价百万的进口OCT成像设备相比,成本缩减到十分之一。至于成像效果,陈新建表示,与主流进口设备的设备精度相差无几。
除成本因素外,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在于系统与设备更加契合、筛查效果更可控、升级更方便。
比格威市场部施雄告诉雷锋网,现在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产生的影像格式是不一样的,各个厂家之间的墙很高,拥有自己的设备可以免去很多「拆墙」的工作。「我们通过摸索逐渐发现,人工智能不能只停留在软件层面,需要有硬件的配合才能让系统真正可用。」施雄说。
目前,眼查查的原型机已打磨完毕,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C端、B端、科研院所三条腿走路
除上述两款产品外,比格威还面向医疗科研人员打造了眼科影像科研辅助工具MIPA。MIPA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科研人员自动度量并记录眼底相关数据,有效提高科研效率。
三款产品布局的背后,是比格威立体的品牌及市场营销策略。陈新建坦言,当前市场拥挤,鱼龙混杂,从中突围的关键在于落地能力、在于争取到更多医院合作伙伴的能力、在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能力。
通过眼查查打造C端品牌认知,通过MIAS为眼查查的专业性背书,通过MIPA提升比格威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三款产品互相成就,是比格威从创立初期就规划好的产品逻辑。
此外,陈新建还向雷锋网展示了比格威将于近期推出的一款3D建模软件,能够将原本平面的OCT切片还原为3D效果,并自动标注病灶,出具量化分析结果。在这款软件的加持下,眼科医生将更直观地查看病人的眼底病变情况。谈及未来,陈新建表示,将继续打磨三款主要产品,并推出更多类似这款3D建模软件的「黑科技」。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