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陈新建 在高校学者和 医疗创业者的双重身份中寻找平衡 AI (苏州大学陈新建)
接到笔者的电话时,陈新建教授正在驱车前往公司的路上,他笑着说道:“创业以来生活忙碌了许多,以前还能经常打打球锻炼身体,现在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只能挤出时间来稍微锻练一下。”
从象牙塔出发
陈新建教授现在是苏州大学的特聘教授,同时也是苏州比格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格威医疗”)的创始人。
他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毕业后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手写识别方面的研究。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又先后就职于美国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爱荷华大学,从事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
2012年6月,陈新建教授回到国内,加入苏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任特聘教授,并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同时,他牵头在苏州大学成立了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算法、成像设备方面的前沿研究、临床应用及推广。
2015年10月以前,陈新建教授一直在象牙塔中潜心于学术研究,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国家将近2000万的科研经费,发表了上百篇SCI、EI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获得了近20项专利。
“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眼科医学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当时我们和很多眼科医院建立了密切合作,其中包括中山眼科医院、同仁眼科医院等,所以我们很清楚眼科医生的需求”,陈新建教授介绍道。
2015年,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刚刚崭露头角,在国家大力号召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汇医慧影、AIRdoc、碳云智能等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先后成立。手握大把科研成果又熟知眼科医生需求的陈新建教授敏锐地嗅到了这一风向。在漫长的科研工作中,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产业化,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只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迈出这一步。
2015年10月,比格威医疗成立,陈新建教授给自己安上了学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企业家。
在双重身份中寻找平衡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者和企业家这两重身份放在一起并不那么融洽。学者似乎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学术;而企业家天然是逐利的。学者转型为企业家,总给人一种杀鸡用牛刀的错位感,更何况是一人身兼二职。
对于陈新建教授来说,平衡双重身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他把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同时也不放松高校里的科研工作,这意味着不得不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
“我是个很拼的人,创业之前就很拼”,陈新建教授说道。他认为学者创业并非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基础研究——比如说生物工程领域,做学术转化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人工智能等工程类研究非常接近产业界,这个领域的学者出来创业是没有问题的。行业内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俞凯教授,学术研究做的非常扎实,企业(思必驰)也经营得很成功。”
陈新建教授指出,学者创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将学校和科研界的资源用到企业中来。首先,自己在学校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引入到企业中进行转化,这意味着比格威医疗天然具备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其次,他在苏州大学带领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加起来将近40人,为企业积累了深厚的人才储备,也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
他说道:“创业之后多出来的工作主要是产品转化和企业管理。我在大学里的团队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迁移到企业中来,加上团队成员很多都是以前的学生,彼此都很熟悉和信任。当然,身兼两职也存在一些弊端,不过整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
OCT是眼底筛查的未来
事实也为陈新建教授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目前,比格威医疗的眼底筛查产品已经能够对糖网、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等十几种眼底疾病进行精确量化分析,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陈新建教授向雷锋网介绍,比格威医疗是目前国内首家对眼科疾病采用双模态影像诊断方法的企业,可基于眼底彩照和OCT对眼底疾病进行精准分析。
他表示,眼底筛查现阶段最大的瓶颈在于影像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技术原理问题,瞳孔较小、晶状体浑浊等人群的免散瞳眼底彩照,图像质量往往达不到筛查的要求。而且出于成本考量,目前基层使用的大多是手持眼底相机,成像质量堪忧。相对于眼底彩照,OCT的图像质量要好得多,再加上三维的优势,基于OCT的影像诊断准确率也要高得多。
对于基层眼科医生来说,AI自动诊断用于OCT意义要比用于眼底彩照更大,原因在于二维眼底彩照的诊断难度较低,看一张照片也只需要几秒钟;而三维OCT的学习曲线要长的多,很多基层医院医生很难很好地掌握,读一个片子所需的时间也长得多,AI对于医生降低误诊率、提高效率的帮助更为显著。
从筛查角度来说,OCT除糖网外,还能筛查老年黄斑变性、病理性高度近视眼、青光眼等几乎所有眼底疾病,筛查范围比眼底彩照大的多;适用人群除糖尿病人群外,还包括高度近视眼、“三高”人群、中老年人群等,适用范围也大的多,更适合应用于基层医院或体检机构。
“其实OCT在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已经很普遍了。三维OCT眼科成像仪器的成本高于二维眼底彩照相机,但并不会高出很多。以国内供应商为例,莫廷的三维OCT仪器只需二三十万一台;福地新视野的更便宜,一二十万就能买到。只要OCT仪器的成本再降一点点,眼底彩照相机的市场将大大降低。”陈新建教授自信满满地说道。
主要需求在基层筛查
好的产品只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把产品推广出去,同样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此前,另一家眼底筛查领军企业Airdoc的副总裁张京雷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曾表示,眼底AI的最佳落地场景并非大医院,而是基层社区。他认为,虽然眼底AI也能帮助大医院的医生提高效率,但一方面要改变医生原有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无法给医院带来患者“增量”。大医院没有足够的动力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引进新技术。
基层的眼底筛查市场则相对空白。近年来国内正在大力推广基层社区的眼底筛查工作,但苦于眼科医生人手不足,即使从基层采集了大量的眼底图像,也没有人来阅片。企业通过和政府、卫生部门、医院合作,免费为基层社区提供眼底筛查服务从而切入市场,既解决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燃眉之急,又能给医院精准导流,带来病人“增量”。无论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来说,都是乐见其成的。
陈新建教授深有同感,他对雷锋网说道:“眼底AI的主要需求肯定是在体检机构和基层医院,大型三甲医院的需求集中在科研和精准量化方面。”
目前比格威医疗已经和近十家大型医院达成了合作,包括北京同仁医院、中山眼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其中多数为科研合作。
“我们的跨多平台(Windows, Linux, Mac 0S)眼科影像计算机辅助和分析软件MIPA,集疾病诊断与分析、疾病生长预测、疗效评估等为一体,在科研合作的医院中很受欢迎。每天都有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过来,其中眼底彩照有数百例,三维OCT切片多达几万个(一名患者大概有一百多个切片)。非常有意思的是,医院传输过来的数据阳性占比较高,大概有有60-70%;体检机构则恰恰相反,阳性率只有有20-30%。”陈新建教授介绍道。
由于不同机构的需求非常多样化,具体的合作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比如针对大型体检机构,可按病例数分成;针对基层医院,可以按整套系统的形式出售;对于一些科研项目,陈新建教授认为,推动政府来买单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
由于国际比赛提供了公开的眼底彩照数据库,而且有很多开源的人工智能算法,降低了做AI眼底筛查的技术门槛,目前国内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已经超过了四十家。
“现在赛道确实已经比较拥挤了,但我相信不久之后,没有基础和资源的企业可能会倒下一大批,毕竟资本不会无限制地投入。我们的优势就在于科研能力比较强,可以承接一些科研项目;此外,我们的眼科医院、主任医生资源比较强,更容易实现眼科人工智能真正落地。”陈新建教授对于比格威医疗的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和大多数进入眼底AI领域的企业不同,比格威医疗并未同时布局多个赛道,而是专注于眼科领域。陈新建教授表示,除了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眼底辅助诊断和筛查产品,比格威医疗未来还会推出眼底手术导航及手术规划等相关产品。
他说道:“必须承认,现在很多医生对医疗AI还心存顾虑,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一定会有改观。在那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先活下来。”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