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东北农村3年 晒晒我的农家院 这样的卧室估计很多人没见过 (远嫁东北农村天天有干不完家务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的广西人,老公是一个憨厚东北人,刚嫁过去的时候很不习惯那边的生活,饮食、居住,包括房子的装修都有很大的差异,刚开始的时候还经常抱怨,这不好,那也不好,后面慢慢的就习惯了。
没来过东北的人,对那里的农村房一定很好奇吧,来看看我家,估计很多人没见过。
东北农村的房子很少像南方一样起个两三层的小洋楼,楼层也不高。
刚来的时候这个院子还全是泥巴,下雨天特别的不方便,现在铺上了水泥地板,干净了许多。
这是客厅,老公喜欢音乐,每天早上都会放一些歌,声音大得全村都能听到了。
沙发,茶几都是新买,整体搭配很协调,简单大气。
厨房的墙壁全部贴上了瓷砖,没有装吊柜,看着有些空荡荡的。
卧室的装修很一般,但住着很舒服。
北方的冬季很萧条,房子外面的小走廊种了好多的绿色植物。
这个火炕,估计南方的很多人不认识,一到冬天,实在这样的火炕上,真的是太舒服了。
我国东北三省的居民房子的特点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详细点:其实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
回过来接着说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
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有钱人家自然是不会少娶老婆的,东北人也不例外,第一个娶来的是原配,大老婆,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正房了,所以原配又会根据其住的地方被称为正房。
二老婆三老婆等等自然要住厢房了,厢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们也被称为厢房。
大名鼎鼎的慈禧就是住在西厢房的小老婆,所以人们都叫她西太后。
大多数人家是不可能盖很多走向的房子的,只能盖一个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
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盖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两端再盖出东西厢房来,如果在正房前面再盖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话,这样就围起了一个方形的院子,这就是我们今人说的四合院。
北京之所以四合院建筑多,就是过去有钱有势的人家都跟皇上到北京来了,这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所盖的房子自然就都是四合院了,如果更有钱一点的话,就不仅仅是四合院这么简单了,还要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谓三进三出。
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典故也是源于东北民居的。
当然有钱有势的人家盖房子自然是不会用土坯来盖的,都会用石头和砖瓦来盖,样式也会多变一些,但无论怎么变化,其东北民居最基本的样式是不会改变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中。
有钱有势的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无法盖砖瓦结构房子的,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
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大家到北京皇宫看一看就知道了,由于窗户小直接导致房间里都是阴森森的。
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东北民居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厕所,厕所都盖在室外,非常简陋。
东北民居不带厕所这一缺陷也被皇上带到了北京,所以北京所有的四合院包括皇宫都没有厕所,那么皇上到哪去方便呢?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关于东北民居的南北大炕我已经在前面单章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讲了。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
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
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
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东北民居通常都要带一个院子,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猪都在院子里放养,院子大一点的还要种地,种一些家里常吃的青菜什么的,一般来说,所种的各种蔬菜基本够一户人家整个夏天吃的了,自给自足。
今天的东北城市里已经见不到典型的东北民居了,但东北广大的农村还是住这样的土坯房的。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
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
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
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
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
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
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
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
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
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
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
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
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
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
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
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
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
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
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
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
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
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
“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
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
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
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