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今天继续启动 加沙开战协定四方谈判就局部疑问达成分歧 (今天谈判结果)
总台记者 外地期间11日得知,加沙开战协定四方谈判 11日将继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 。
半岛电视台征引一名匿名以色列官员的话称,各方在10日的首日谈判中 在一些“较小的疑问上”达成了分歧,但仍有很多疑问须要进一步商量。 这名官员说,目前加沙开战协定谈判 确实存在取得打破性停顿的时机 ,以方正养精蓄锐。
由以色列情报和特勤局(摩萨德)担任人大卫·巴尼亚、以色列国度安保总局(辛贝特)担任人罗南·巴尔以及以色列国防军谈判代表尼赞·阿隆率领的以色列谈判代表团10日达到多哈,并与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埃及情报局局长卡迈勒就加沙地带开战、监禁被扣押人员举行四方谈判。(总台记者 赵远方)
点击进入专题: 巴以抵触加剧评价一下第三次中东战争????急急急
1967年6月5日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 但是,这场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时遭受着冲突之痛。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雷蒙德·科恩在谈及这场战争时称,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 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 而以色列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无法与埃、约、叙三国相匹敌。 在这种情况下,“为生存而战”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全胜,并由此改变了其在中东地区国家中的地位,“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同地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科恩教授的这一观点,颇能代表不少以色列人的想法。 然而,事态发展表明,科恩所说的这个“现实”一直在遭遇不断的挑战。 期间,除埃以、约以最终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外,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约旦河西岸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以及戈兰高地问题等,都由于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牵涉到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遗留下来,成为后来中东地区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叙以矛盾等问题久拖未决的障碍。 耶路撒冷纪念第三次中东战争40周年 这其中主要是以色列战后政策方面的问题。 比如: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等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激化了以色列与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矛盾;修建多个检查站,阻碍了巴勒斯坦地区人员和商品的流通,造成巴经济恶化和人道主义危机,引发巴民众对以色列占领的更多暴力反抗等等。 曾批准设立某些定居点的以副总理佩雷斯如今也承认,在巴勒斯坦人口高度密集的希伯伦等地建立定居点“是个错误”。 此外,地区极端势力的抬头也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 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一直不肯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放弃暴力、承认以色列、接受巴以达成的和平协议三原则,这是以色列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佩雷斯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 ”的确,在随后的40年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黎巴嫩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频频发生,直至今天还在延续。 战争一方面夺走了成千上万生命,一方面也在告诫人们,它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思这场战争,以色列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战争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急!!有关巴以冲突
资料一沙龙政府2001年3月上台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特别是“9·11”事件后,沙龙借“反恐”之名,不断强化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打击,指认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要求改变巴领导层,从而导致巴以和谈陷入僵局。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 此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 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挠,美国没有及时公布方案的具体内容。 去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并组成新内阁。 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 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 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 去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资料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它可能成为一个有图无路的装饰品。 一年半过去了,由于各种原因,“路线图”确实仍停止在起跑线上。 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11月11日去世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否在新一年里重启“路线图”,终止暴力冲突,返回和平轨道,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由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路线图”计划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被巴以双方所接受。 对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东和平进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遗憾的是,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巴以双方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而难以自拔。 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打击和“定点清除”逐渐升温,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也不断制造针对以色列的袭击事件。 以色列以阿拉法特“推进民主改革和打击恐怖活动不力”为借口,称他为“和平的障碍”,并拒绝与其接触。 以色列总理沙龙后来抛出所谓的单边行动计划,试图通过撤出位于加沙的所有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部分定居点来实现与巴方分离,然后再根据以方的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 这一计划遭到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对,也遭到了以色列极右势力的抵制,但是沙龙还是设法在10月26日获得以色列议会通过。 阿拉法特去世后,巴以局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沙龙的强硬姿态表面上有所缓和,他日前发表讲话称2005年对中东和平来说是“等待多年的历史性突破年”。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方面顺利完成了权力过渡,并表示将通过明年1月举行的巴勒斯坦大选来推动巴方的政治改革。 这些变化为重启已搁浅的“路线图”计划提供了契机。 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强调,有关各方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 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国将是他在第二个任期内优先考虑的事情。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方面也对重开谈判态度积极。 沙龙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巴斯日前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均表示愿意举行会晤,沙龙还表示将同巴方面讨论以色列从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 可以预见,推动巴以恢复和谈、实施“路线图”计划,将在新一年里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调。 然而,“路线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将面临众多严峻挑战。 首先是如何处理好“路线图”计划与沙龙单边行动计划的关系。 沙龙政府极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并已闯过数关,这一计划不仅赢得了美国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以色列议会的认可,沙龙决不会轻易放弃。 而巴勒斯坦以及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单边行动计划必须纳入“路线图”计划之内,应以“路线图”计划为主线来实施巴以和平的步骤。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定和处理好“路线图”计划和单边行动计划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美国能否摈弃“偏以压巴”政策,在巴以和谈中充当公正、公平的调解人角色,是中东和平能否向前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偏以压巴”的政策过去一直制约着巴以和谈,美国支持并帮助以色列孤立和打压阿拉法特是巴以和谈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拉法特“自然离去”,对于早就希望他在巴以和谈中“靠边站”的布什政府来说,重启巴以和谈的机会成熟了。 特别是蝉联总统的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焦头烂额,重启中东和平进程,不仅可以缓解他在伊拉克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还可以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 然而,只要美国不放弃一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东就很难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是其成败的关键。 根据计划,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后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个小型定居点,大约有6万名犹太定居者将被迁回以色列境内。 沙龙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犹太定居者的加沙撤离计划,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 “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还要求巴方进行政治改革,打击恐怖活动、解散激进武装组织。 在落实“路线图”方面,巴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料三自4月30日“路线图”推出以来,中东和平进程明显加快,有关峰会接连不断,巴以也都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 尤其是5月29日以总理沙龙和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的第二次会晤,更是在一些棘手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这也是巴以爆发冲突两年半来最有成果的一次会谈。 如果这种趋势得以继续,中东和平就有希望。 观诸过去一个月的巴以局势,至少在两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是以色列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终于接受了“路线图”;另一个则是巴勒斯坦改革取得进展,与哈马斯等激进武装的停火谈判也峰回路转。 在5月29日的巴以领导人会面时,承接这两大突破,沙龙和阿巴斯还在一些长期扯皮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比如,沙龙承诺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城市的封锁,撤离部分巴控区,允许巴工人进入以色列工作,释放部分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相对于以方的“重建信任”举措,阿巴斯也表示出了强烈的和平意愿。 他表示,巴方将打击暴力行为,为和平创造良好条件。 他并且向沙龙通报了与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谈判情况。 这些“善意”举措如果能付诸实施,无疑为巴以双方落实“路线图”计划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下一步和谈奠定了基石。 巴以和谈之所以能在现在这个时刻出现进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最近的压力。 作为启动和平关键一步,美国总统布什下星期将前往中东,分别与阿拉伯国家领袖和巴以总理举行高峰会谈,推动“路线图”付诸实施。 面对这种大趋势,巴以也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和平意愿。 从巴以内部来看,双方也确实都有实现和平的意愿。 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半的流血冲突后,双方都认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路线图”确实是一个历史机遇。 沙龙此前也曾说,尽管他本人对“路线图”不“热衷”,但“路线图”却是目前最好的一个和平方案。 但也应该看到,盘根错节了50年的巴以问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巴以和谈出现了一些转机,但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巴以仍然存在着明显分歧。 沙龙就为接受“路线图”设置了14条“保留意见”,其中包括巴方必须放弃难民“回归权”,以色列不停止犹太定居点建设。 这些保留意见,自然遭到巴方拒绝。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很可能成为和平进程的“绊脚石”。 同时应该看到,对于“路线图”,巴以内部都有强烈的反对意见,也不排除会有阳奉阴违甚至故意制造事端者。 这就需要巴以双方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果断的政治决策,放弃“以暴遏暴”的手法,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保持克制,为对方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 国际社会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巴以施加公正而强大的压力,确保“路线图”不再重蹈以前和平计划的覆辙。 只有这样,中东初现的和平曙光才能最终转化为和平的果实。 资料四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 “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资料五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 “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目前,很多国家都公开指责以色列严重违反国际法一般原则和准则,抨击以色列犹太民族由一个饱受苦难和折磨的民族变成了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刽子手,称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行动是侵略行径。 资料六巴以冲突的由来公元前20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上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也来此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后,将犹太人逐出该地并使之流落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统治巴勒斯坦。 中东问题涉及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两方面,巴勒斯坦问题是其核心。 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于19世纪末兴起,主张犹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园,随后许多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统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接管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并以约旦河为界把该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1917年,英国发表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准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屠犹政策,大批犹太人想方设法移居巴勒斯坦,并不断与英国统治当局和当地阿拉伯人发生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该地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 犹太人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但阿拉伯人坚持反对并最终没有建立国家。 阿以矛盾此后不断激化,并于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继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不仅占领了联合国决议划分给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区以及整个耶路撒冷市,近15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
一是与法塔赫相比,哈马斯更加激进,用苛刻的眼光看,已经属于伊斯兰极端组织了,当然与以色列对立严重得多。 二是民族问题,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世仇,根源在于宗教冲突,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格格不入。 《一千零一夜》里面,很多的反面角色都是犹太人。 三是双方都无意谈判,这个是重点,以色列因为是一直在占便宜,不用谈,保持并发扬现状即可,而哈马斯组织是以消灭以色列为最终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