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我 Aurora 自动驾驶三分天下 巨亏借壳上市 (成功不必在我 功成必有我)
在传出计划上市消息近4个月后,Aurora终于迎来了这一重要时刻。
美国时间11月4日上午10点,Aurora借壳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UR。
招股书中,Aurora总结过去的数字广告领域,霸主是Facebook与谷歌。同时他们也大胆预言自动驾驶时代, 将由Aurora、Waymo及Cruise三分天下。
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创企,眼下已经收获了一个包括丰田、Uber、沃尔沃在内的硬核朋友圈。
同时,他们也遭遇着行业普遍难逃的问题:持续亏钱。
数据显示,Aurora去年 净亏2.14亿美金 ,而今年的烧钱速度也未放缓,第一季度就 亏掉了1.89亿美元 。
他们预计,公司在2027年之前都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幸运的是,成功上岸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新鲜血液,总计有18亿美元的子弹可以为他们续命。
Aurora估计,他们将于2023 年推出自动驾驶卡车、2024 年推出自动驾驶乘用车。
预亏 6年,负重上市
问题来了:一来亏钱不断;二来现阶段商业变现能力有限,如此标的,为何能够突围上岸?
总结一句话: 海陆空齐上阵,商业大饼画得足够圆 。
通常来说,行业创企往往暂选一种技术路线、在一个细分赛道做到极致。譬如robotaxi之于Autox、小马;卡车之于图森、智加。
Aurora就不一样了,上来就是全都要: 卡车货运、乘用Robotaxi、本地物流配送, 三轮并进。
先说卡车货运,这在美国也算是路长雪多的赛道之一。
数据显示,美国超七成的货运通过卡车运输完成。遗憾的是,目前美国卡车司机缺口已达数万。
所以看到,图森、智加等玩家早已在美推进商业化运营。
再说乘用Robotaxi。
去年年末,Aurora直接拿下Uber旗下自动驾驶业务(简称:Uber ATG),这笔交易是在三个条件下完成的。
1、Uber及其投资人将持有新Aurora 40%的股权,仅仅是Uber就持有26%的新Aurora的股权;
2、Uber将向新Aurora投资4亿美元现金,这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3、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将加入Aurora的董事会。
一个要钱、一个要权。翻译成大白话:Uber这条大粗腿,Aurora算是抱上了。
可以预想的结果是:通过Uber等出行平台,Aurora可以直接杀进市场规模更大的Robotaxi市场,盈利方式进一步多元。
最后说说本地物流业务。
相关数据统计,仅美国的物流市场池子超千亿美金。刚刚拿完6亿美金Nuro去年已经在这个赛道里完成商业化运营。
三大市场,组成了一张近万亿美金大饼;三把利剑,兴许可以直接封喉绝大投资人。
不过,资本对于Aurora的高度信任或风险不小。Aurora的一份公开文件显示,其存在68个风险因素。
“我们的技术可能会有更有限的表现,或者完成这项技术所需的时间可能比目前预计的更长。这可能会对我们的潜在市场、商业竞争力和业务前景产生重大负面影响。”Aurora曾对投资人如此说道。
翻译翻译:我们做的事要很多钱、要很多人、要很多时间,事成了就是一家伟大公司,败了就啥都没了。
背后秘宝
这里可以详细聊聊Uber可能会给Aurora带来的重磅法宝。
加入Aurora董事会的Uber CEO 曾承诺:Uber的打车平台可供Aurora的自动驾驶车辆使用。Uber的全球叫车和送货网络以及大量数据,未来十年也向Aurora开放。
不同类型的公司碰撞,使得Aurora得到优质平台与数据资源,更让它一夜间变成竞争者艳羡的对象。
若根据公司特点,目前的自动驾驶公司可划分为两种派系: 以平台为核心的公司如滴滴、Lyft;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如百度、Waymo、Aurora等。
于技术型企业,技术是武器,场景为目标。场景固然重要,但轻易不会影响到技术投入的深度和广度。
于平台型企业,场景是主菜,技术是佐料。后者多一点、少一点、差一点、好一点,对前者有影响,但影响不太大。
两大派系公司都将抢占无人共享出行市场视作终极目标。
在过去几年的探索之中,技术型公司距离共享无人车商业化运营的目标越来越近。
尽管滴滴这类平台型公司在落地场景和用户需求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处于一个高起点。但聚焦平台的打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一种约束。
无论是国外的 Uber 还是国内的滴滴,其自动驾驶技术更多将作为出行业务的运力补充,这种模式的想象空间可能受限。
更何况,自动驾驶是一个依靠技术驱动的行业。随着场景的逐步多元,其对算法精度要求之高、算法广度要求之多势必让人咂舌,而对于不可预见的长尾场景的处理,挑战非常巨大。
自动驾驶未来的比拼,核心是技术的比拼,谁能满足更多场景的实际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逐中走到最后。
如果此时只是准备现有单一的出行场景,且技术刚刚达标,未来在这个市场或将比较被动。
当然, 技术型公司并非没有劣势,运营经验不足、原生用户匮乏、Robotaxi 赛道的冷启动成本较高都是其商业化运营的弊病。
而Aurora与Uber的结合则是双方取长补短,Uber的海量数据可支撑Aurora现有的业务场景,甚至进一步拓展业务。
首先,Aurora将告别依赖仿真数据的岁月,Uber真实的道路数据是加速其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重要源泉。
道路数据量能与之匹敌的,全球范围内仅有滴滴一家。
其次,Uber打车平台的接入,意味着Aurora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快速触达用户,使得Aurora更早迈出商业化一步。
自动驾驶技术领先、商业收入稳定,Aurora可在脚步站稳后深入更多细分领域如港口、园区等场景,进而与更强大的玩家扳手腕。
如果照此发展,Aurora喊出未来自动驾驶市场的主导者由Aurora、Waymo和Cruise构成的狂言,似乎有一定的依据。
如此潜力股,资本当然乐于重仓投入。
稳中求退
在自动驾驶公司忙于运营、造车,将能力赋予到智能汽车的大环境下,Aurora反其道而行之。
Aurora真正感兴趣的,是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底层技术方案,为车企和其他厂商提供建立L4级自动驾驶系统和服务的能力。
在Aurora CEO Urmson眼中,这是一个全新的、极具潜力的市场:“这些能力令Aurora能够在自动驾驶生态立足。”
或许,我们可以将Aurora视作只提供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全球自动驾驶范围内,采取这种姿态的自动驾驶公司是稀少的。
“目前,技术企业和主机厂之间的冲突正在升级,后者在长达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汽车研发生产平台、品牌所属权,以及供应链条。”创始人之一的Anderson如是说。
更简单的冲突原因为, 主机厂与自动驾驶公司开始争夺汽车的主导权。
于自动驾驶公司而言,汽车是最完美的载体。汽车行驶的道路环境多样、里程数额巨大,此类数据可用于迭代算法,同时用户的乘坐体验也可帮助优化、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于主机厂而言,用户、道路数据是其核心数据之一。无法掌握此类数据意味着难以优化系统,提供利润率更高的软件服务,甚至难以优化下一代车型。
因此,双方采取相应措施,试图达到各自的目标:
双方斗争之外,部分自动驾驶公司另寻出路——为主机厂提供自动驾驶能力。
譬如美国的Aurora,中国刚刚累计完成超10亿美元C轮融资的Momenta等。
或许不久后,部分自动驾驶公司因各种限制因素,也将走上相同的道路。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