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在黎南部新执行只会带来损失和失败 黎真主党 (以军在黎南部行动仍有限)
外地时期11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下属“执行室”就近期黎以战场最新形势宣布申明称,因为黎真主党的抵制, 以军曾经从黎以暂时边界西段的大局部地域撤退 。申明称,10月28日之后,黎以暂时边界西段没有发现以军试图启动浸透。
申明称,自以军越境在黎巴嫩境内展开低空执行以来,以军已有100余人死亡,超越1000人受伤。
申明指出, 以军指导层作出的在黎南部启动“第二阶段”军事执行的选择只能带来更多的损失和失败, 黎真主党武装力气能够启动常年战役,阻止以军成功其指标。
今日早些时刻,以色列国防军示意, 以军第36师今日在黎巴嫩南部扩展了低空执行, 对新的区域和武装据点展开袭击。(总台记者 次晓宁)
点击进入专题: 中东形势继续更新黎以冲突的由来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
原因!!!!!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 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 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 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 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 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 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 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 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 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 现任书记是哈桑。 纳斯鲁拉。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 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 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 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 此后,哈桑。 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 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 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 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 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 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 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 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 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 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 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 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 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 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历史背景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这几天以色列怎么和黎巴嫩也打起来了?
以色列军队13日长驱直入黎巴嫩南部。 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 为了营救被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抓走的两名以军士兵,以色列出动了陆海空多路大军,进入黎巴嫩南部进行突袭,还对黎巴嫩多处基础设施进行了轰炸和炮击。 真主党的行动使得整个黎巴嫩都面临战争的威胁,再加上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频频升级,13日甚至空袭摧毁了巴勒斯坦外交部大楼。 人们不禁惊呼,难道新的中东战争又要爆发?中东会再次回到炮火连天的20年前? 以色列“全面封锁黎巴嫩” 13日上午,在以军“陆海空封锁黎巴嫩”的命令下,黎巴嫩唯一的国际机场贝鲁特哈里里国际机场遭到轰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和飞机损失,但造成机场关闭,部分客机只能转飞地中海的塞浦路斯。 同时,以色列海军舰只进入黎巴嫩领海,拦截进出黎巴嫩的船只,并且封锁黎巴嫩的海上联系。 另外,黎南部的17座桥梁、多条公路以及水厂、电厂都遭到攻击。 事件的另一主角黎巴嫩真主党也不甘示弱,13日凌晨,真主党再次对以北部发动火箭袭击,以北部城市纳哈里亚遭到近60枚“喀秋莎”火箭袭击,有媒体形容这次打击犹如“下雨一般”。 黎巴嫩真主党还通过其电台宣布,如果以色列继续轰炸贝鲁特,真主党将使用导弹袭击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 真主党为什么挑起黎以事端? 一段时间来,已经偃旗息鼓的真主党突然跳出来向以色列示威,中东媒体分析,其目的有四:第一,策应哈马斯。 在叙利亚和伊朗的大力支持下,真主党一向高举“武装抵抗以色列”大旗,目前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升级,哈马斯处境极为艰难,真主党在道义上“有义务” 帮哈马斯一把,同时借机扩大自己的地区影响力。 哈马斯在黎巴嫩的发言人也直言不讳地说:“真主党绑架两名以军士兵的行动是对哈马斯的支持!……以色列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我们的要求,即释放所有囚犯,我们才会释放以军士兵。 ”第二,向黎内部反对派示威。 黎内部反对派要求真主党放弃武装的最大借口就是,黎以已经实现和平,黎不再需要抗以武装。 真主党此次袭以,正是要向反对派表明,黎以并未和平,真主党武装有存在和壮大的必要。 第三,干扰美国的地区计划。 美在伊朗核问题上动作频仍,六国于12日达成将该问题再次提交安理会的协议,伊朗面临安理会制裁的危险。 与伊朗关系良好的真主党主动对以出手,有给美国人“添乱”的意图。 第四,在地区树立什叶派的“圣战”形象。
辛贝特的情报失误
以情报机构7大失误未能察觉真主党突袭企图,号称袖珍超级大国的以色列,之所以能在强邻环伺的中东称雄,得益于其一贯奉行的“情报立国”策略。 谁成想,摩萨德、辛贝特等风光无限的以色列情报机构,却在这次以军攻黎行动中掉了链子。 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打击行动已经进行了十多天,以军对位于黎南部的真主党根据地发动了持续而猛烈的攻击,但直到目前为止,真主党仍然没有出现任何可能被打垮的迹象,被抓走的两名以色列士兵也没有得救。 以色列安全部门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情报机构所提供的关于真主党的情报相当匮乏,而且存在着一系列的工作失误。 预警失误,未能察觉真主党的突袭企图,及时发现敌人对本国攻击企图,发出战略预警信号,是情报机构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各国政府对情报机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在此次以黎冲突中,以色列五大情报机构——摩萨德、阿穆恩、辛贝特、瓦拉希、研究和政治计划处却都没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使得真主党武装7月12日对以色列北部边境地区的偷袭得手。 这固然有真主党方面加强了行动隐蔽性和突然性等因素,但作为一个多年的老对手,以色列情报机构应该对真主党方面的战略取向、战略意图和军事行动规律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而真主党方面在发动突然袭击前,肯定会在战略上和战术上有一些异常举动。 比如,真主党领导人会到将要发动袭击的部队进行动员和鼓舞士气;因为考虑到以色列的报复行动,真主党会加强对其领导人的保护措施;执行袭击任务的部队在行动前肯定也会有一些军事上的调整和准备。 如果以色列情报机构警惕性够高的话,应该是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资料缺乏,未能查明真主党武力部署。 为了减少人员伤亡,以空中打击为主是以色列军队目前采取的主要策略。 冲突爆发的十余天来,以色列空军对真主党的主要目标实施了大规模的连续轰炸,但是,由于资料缺乏,以色列情报部门并没有能够及时查明真主党武装的详细部署情况,使得以空军的空袭行动没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截止到24日,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已经打死370多人,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平民。 而据西方媒体报道,真主党武装力量仅正规军就有3000人左右,各种武装民兵总数更是多达1.2万名。 如果从这个数字的对比上看,以军目前的空袭可以说根本没有使真主党武装的骨干力量受到致命打击。 真主党的决策机制目前仍继续保持运转,并且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军事反击能力。 侦察失误,未能警告真主党导弹偷袭。 7月14日晚,一艘以色列“萨尔-5”型导弹护卫舰在距离黎巴嫩海岸16公里处水域执行海上封锁任务时,被黎真主党武装发射的一枚伊朗制造的“诺尔”型导弹击中,造成4名水兵死亡,舰上多处起火,受损严重,基本失去了战斗能力。 “萨尔-5”型护卫舰是美国最好的船厂——英格尔斯公司为以色列度身打造的多用途隐形战舰,是世界上首批采用隐形技术的军舰之一,并且安装有号称“不破防线”的“巴拉克”防空系统。 而伊朗“诺尔”型导弹只不过是伊朗引进别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生产的导弹。 “萨尔-5”之所以栽倒在“诺尔”前,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拥有多种情报侦察手段,以色列情报机构对真主党拥有反舰导弹以及准备发动导弹袭击的情况却毫无觉察,没有发出任何有关导弹威胁的警告,使得以色列海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跟踪不紧,未能锁定真主党领袖行踪。 在以军发动对真主党的军事打击行动后,该党领袖纳斯鲁拉就成为了以军全力追杀的对象。 据报道,以军已经针对纳斯鲁拉组织了20多次攻击行动。 但是,由于以色列情报机构对纳斯鲁拉的跟踪不够紧密,这20多次行动均未能达成目标。 有一次,以空军一架战机发射的炸弹甚至已经成功地将纳斯鲁拉困在了真主党的地下指挥所内。 当时地面倒塌的建筑物已经将指挥所的全部出入口都封死了。 但是,大难不死的纳斯鲁拉最后还是逃了出来,而且在这次险些要了他性命的袭击中竟然连皮都没擦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