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两艘新型潜艇退役 加剧地域军备比赛态势 (新加坡两艘新型潜艇投入现役)
热点资讯: 据外媒报道,近日新加坡将两艘先进的新型潜艇投入退役,用以包全海上交通线和增强该国在该地域的海军存在。媒体以为,该新型潜艇代表了新加坡海军实力的提高。
点评: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不时十分注重海军力气树立。近年来,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域安保形势趋向弛缓,新加坡海军不时增强潜艇力气树立,全体水下作战实力不时优化。新加坡引进新型潜艇退役,不只可有效成功对自身陆地安保权力保证,也可借此强化对外军事来往,成为新加坡展开更宽泛海上防务协作的一局部。然而,因为以后地域安保情势的敏理性,新加坡此举也将推进西北亚其余国度的潜艇洽购热潮,使得地域军备比赛进一步更新。
预备上水的新加坡“长胜”级潜艇。
水下全体作战实力大幅优化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不时对海军树立尤为注重,经过几十年的树立,领有了一支包含6艘“可畏”级护卫舰、8艘“独立”级远洋义务舰、6艘“胜利”级轻型护卫舰、4艘“坚韧”级船坞登陆舰等多艘先进舰艇组成的精干海上力气,全体实力无法小视。
相较于水面舰艇,新加坡海军在潜艇开展上则体现得相当审慎,并未一步到位追求新型先进潜艇,而是经过采取先购置二手潜艇,训练开展自身水下作战力气,而后再对外洽购新型潜艇的形式,打造适宜外国国情的水下战力。1995年,新加坡向瑞典购置了4艘退役后创新的“海蛇”级惯例潜艇,将其更名为“应战者”级。随后,新加坡又从瑞典购置了两艘“西约特兰”级惯例潜艇,更名为“射手”级。与“应战者”级潜艇相比,“射手”级潜艇不只鱼雷发射管数量增多,还经常使用了更先进的不依赖空气的推进装置(AIP)推进系统,水下作战才干更为出色。这也是西北亚国度引进的第一型AIP潜艇。
近年来,随着地域安保情势的日趋复杂,新加坡觉得现有水下力气曾经难以撑持其相关军事执行的展开。为了交流老旧的“应战者”级潜艇,新加坡开局寻求对外洽购更多新型潜艇,并于2013年与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陆地系统公司签订了洽购4艘“长胜”级惯例潜艇的合同,总金额高达16亿欧元。该型潜艇驳回燃料电池而非柴油机来发生电力,可以让潜艇能够留在水下长达数周,具备比现役潜艇更长的作战期间。此外,因为吨位较大,该型潜艇在退役环节中还可以不时更新,装备更多武器,包含远程对陆攻打巡航导弹,在往常和战时都能表演适当的角色。
此次新加坡退役的两艘新型潜艇,就是依据该合同接纳的首批两艘“长胜”号和“精锐”号,而另外两艘 “出色”号和“特殊”号也曾经上水,估量将于2025年前所有入役。这关于新加坡现役潜艇而言是一个渺小的技术提高,将大幅提高新加坡海军的全体水下作战实力,协助其跻身西北亚地域最强水下作战力气行列。正如新加坡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冯志安上校所说:“它们将是出色的力气倍增器。作为一个小国,咱们须要咱们所能取得的所有力气倍增器。”
新加坡“可畏”级护卫舰,该舰驳回隐身设计。
成功对地域战略要道有效监控
新加坡疆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加上又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马六甲海峡,因此如何保证疏通无阻的海上交通线和对地域战略要道的有效监控是新加坡面临的头号关键小事。
新加坡以为,潜艇因为具备较强的隐蔽性,同时领有多配置性,能够执行各种作战义务,包含搜索、跟踪和攻打敌方水面舰艇、护航运输队;搜索和攻打敌方潜艇;在预约作战海域提早部署,隐蔽侦查,为突击兵力导航并提供指标批示;在敌方管理海域实施功势布雷;打击敌方境内指标;向敌方管理区隐蔽保送小股兵力和物资;提供远洋导航、水文天文和水文气候保证等,经常能够施展出人意料的作战成果,因此在各国海军装备开展上对潜艇青眼有加。
此次新加坡投入退役的新型潜艇,推进系统极端宁静,能够长距离隐蔽航渡、常年间水下待机。另外,该型潜艇装备了先进的声呐系统,能够在喧闹的水声环境中精准搜索、锁定指标,同时领有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8至20枚多用途重型鱼雷和潜射巡航导弹,还可以用于投送无人潜航器,既可以隐蔽凑近并捣毁水面和水下指标,也可以监督其余国度的海上优惠并搜集情报。与此同时,该型潜艇在形状设计方面驳回了X形艉舵,能够提供较强的机动性,在狭窄的马六甲海峡内可以灵敏机动,十分适宜坐底伏击攻打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舰艇,作战效益远超水面舰艇,将大大提高新加坡监测印度洋-太平洋地域战略通道的才干。
“可胜”级潜艇属于德国218SG型潜艇,驳回先进的AIP系统,水下续航期间远超非AIP惯例潜艇。
此外,先进潜艇也是新加坡强化对外军事协作的关键平台,可使其在联结军演中施展更关键的作用。常年以来,新加坡不时推广“走进来”防务战略,经过联结训练、军事演习等形式,亲密与盟友同伴军事协作相关,进而优化军事执行水平。据外媒报道,2024年上半年,新加坡武装部队加大了双边军事演习的频次,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泰国等国举办联结军事演习,用意经过展现其军事投射才干和义务执行才干,与域内其余国度树立更严密的军事和外交咨询,进而坚固其作为“踊跃被动的区域协作同伴”的笼统和位置。
关于亚太地域多国来说,假设须要在马六甲海峡左近采取联结军事执行,新加坡也是最适宜的协作对象。新加坡海军仰仗优越的天文位置和对天文环境的相熟,将可以施展“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未来开展来看,随着地域弛缓形势的加剧和海军演习的日益频繁,新加坡此次退役的新型潜艇还将进一步凸显该长处作用,在未来军事执行中估量将施展关键作用。正如英国国防部前海军情报剖析员特雷弗·霍林斯比所说:“我估量新加坡将会为地域反潜演习提供‘指标潜艇’。这样的需求永远存在,这将同时为它们提供搜集情报的时机。”
越南引进的俄制“基洛”级潜艇,该潜艇装备了对陆攻打巡航导弹,射程约290千米。
造成地域军备比赛更新
新加坡新型潜艇入役,从正面上也反映出西北亚各国的潜艇洽购热潮出现回升趋向。近年来,为争夺和管理丰盛的陆地资源,提高在陆地事务上的发言权,西北亚各国继续加大海上军事力气投入。与大中型水面舰艇相比,潜艇多少钱较低,单艇作战才干较强,且对体系作战和消息通讯保证要求低,因此成为各国竞相开展的关键装备。
印尼是西北亚地域第一个领有潜艇的国度,而且在很常年间都是西北亚惟一装备潜艇的国度。20世纪80年代,印尼海军从德国引进两艘209A型潜艇。2011年,为进一步增强水下作战力气,印尼海军又从韩国订购了3艘韩国制作的209改良型潜艇。仰仗这5艘潜艇,印尼海军潜艇部队成为西北亚地域一支关键的水下作战力气。日前,印度尼西亚还与法国海军团体签订了两艘增强版“鲉鱼”级惯例能源潜艇合同,估量在2030年左右将领有至少8艘现代化潜艇,届时将会成为西北亚国度中领有现代化潜艇数量最多的国度。
越南作为西北亚地域军事强国之一,也十分注重潜艇力气树立,目前关键装备的是从俄罗斯订购的6艘改良型“基洛”级惯例潜艇。该型潜艇水下排水量3000吨,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3M-54重型反舰导弹,具备较强的末段突防才干。此外,缅甸从印度引进了两艘二手的“基洛”级惯例潜艇,马来西亚从法国引进了两艘“鲉鱼”级惯例潜艇,泰国也洽购了3艘惯例潜艇,正在陆续交付中。菲律宾只管目前没有装备潜艇,但近年来应用地域岛屿争端,也正在酝酿方案洽购两艘新型潜艇,用意借助美、日、印等大国力气,踊跃追求引进先进装备,优化陆地作战才干。
在上述背景下,此次新加坡退役新型潜艇,肯定将进一步推进该地域的潜艇洽购热潮,推进其余国度跟风洽购,构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各国不惜投入少量财力放慢开展潜艇,既有出于外国安保的考量,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近年来亚太地域的陆地边界划线、陆地权力之争中,有些国度不顾历史理想急于冲破现状、急于把疑问扩展化国内化的要素,特意是随着某些大国的介入,将进一步搅乱地域安保形势,形成地域力气结构失衡,从而造成各国军备比赛进一步更新,给地域安保情势削减更多不确定性。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开展钻研核心钻研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团体专栏,清点近期严重防务事情,评点消息面前隐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 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 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 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 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国执政。 1936年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 它们同英法美等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由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 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 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 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 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 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 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 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 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 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接着入侵中国上海、热河省、察哈尔省北部和河北省东部等地区。 美、英、法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为核心,举国一致,英勇进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中日战争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见抗日战争)。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挑衅 日本于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 1939年5~8月,日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与蒙古接壤地区再次挑起诺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日本的两次战争挑衅均遭失败。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30万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爆发。 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表示要对它实行有限的经济制裁,意大利仍能从西方民主制国家,尤其是从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截至1939年4月,德国派往西班牙作战人员超过5万人,意大利约15万人。 德、意向叛军提供的军火价值10亿美元。 英、法、美等国则宣布“中立”,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购买的武器过境。 1939年2月27日,英、法与西班牙共和国断交,公开承认F.佛朗哥政府。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晓,德军入侵奥地利。 14日,宣布将其划为德国的一个州,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 接着,德国就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陈兵德捷边境。 9月12日,希特勒再次进行战争恫吓。 在德国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 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10月6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春、夏季,欧洲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经过波兰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终于爆发全面战争。 严重的战争危机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 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 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 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 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 德军士兵拆除波兰边界路障 面对德国的战争威胁,波兰向英、法求助。 英国张伯伦政府认为德国如果占领波兰将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欧洲的根本利益,鉴于绥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国内舆论的谴责,被迫开始对政策作出某些调整。 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换照会,承担遭到侵略时相互援助的义务,把实际存在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 3月31日,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一旦发生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英、法立即给予波兰全力支持。 4月6日,英、波缔结临时互助条约。 4月13日,法国重申忠于法波同盟义务。 5月19日,法、波正式签署军事协定。 三角谈判和斗争 1939年春、夏季,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形成英法苏三角谈判和斗争相互交错的局面。 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 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 与此同时,英德秘密谈判也在进行。 德国的战略方针首先以英、法为主要对手,集中力量与西方国家作战,需要缓和德苏关系,以避免在向西方进攻时腹背受敌。 苏联同样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亚洲,正与日本军队在诺蒙坎地区进行战斗;在欧洲,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苏3国谈判因英、法蓄意让德国侵苏,毫无诚意,致使谈判旷日持久,濒于破裂。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德波战争和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7个师约150万人、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从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同日、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进攻,从波兰领土撤出一切军队。 德国置之不理。 9月3日,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宣战。 德波战争期间,法军在法德边境消极观战。 英国迟至10月间才派远征军到法国。 波兰孤军作战,9月16日,波军防线全面崩溃,德军完成对波兰首都和波军主力的包围。 9月17日,波兰政府成员逃往国外 。 华沙军民战斗到弹尽粮绝,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 这次大战经过法西斯轴心国战略进攻、交战双方攻守互易的战略转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反攻3个阶段。 轴心国全面进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国家从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开全面的战略进攻。 西线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后接连在欧洲从西、北、东南三个战略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 意大利参加了对法国的战争,它在非洲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 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北非战场 奇怪战争 德波战争结束后,德国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扩充军备,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 英 、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 1940年2月,美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 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 德军进攻北欧 1940年春,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进入挪威,从北面威胁德国,切断瑞典对德铁矿砂供应,遂先发制人于4月9日侵占丹麦,丹麦投降。 同日,德军入侵挪威,空降部队占领奥斯陆。 V.A.L.吉斯林被扶植为傀儡政府首脑。 4月17日,英、法及波兰联军在挪威登陆。 6月,联军退出挪威。 7月挪威国王和政府成员流亡英国。 德军的闪电战在北欧取胜。 德国进攻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调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向西欧国家发动进攻。 当时西欧各国总兵力约147个师。 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荷、比军队后方实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在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分3路纵队快速挺进,致使马奇诺防线未起实际作用。 德军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英国张伯伦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尔出任首相,组成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 在德军闪电战面前,英、法等国联军不堪一击。 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 5月26日德军夺取加莱,进抵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法国中部军队的联系拦腰切断。 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 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军利用德军数日停止进攻时机,集中各类舰船850余艘,成功地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狭小三角地带的英、法联军33.8万余人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 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243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 意大利参战与法国战败 1940年6月6日,德军在横贯法国北部的643千米战线上发动总攻。 法军总司令M.魏刚集结100多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构筑的魏刚防线不到3天即告崩溃。 德军进逼巴黎,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 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 17日,法国H.P.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 22日晚7时,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同一节车厢里 ,法国政府代表在纳粹德国提出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法国总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非占领地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战线上,意大利军队32个师进攻法国,被法军6个师挡住。 6月24日,在罗马附近签署法意停战协定。 意军占领法一小块地区。 意大利还攫取东非吉布提港和使用法属索马里境内铁路的权利。 意军在非洲失败 1940年7月初,意军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9月中旬占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部分地区。 9月16日占领埃及的西迪拜拉尼。 12月11日英军发起反击收复该地,并于1941年2月6日占领利比亚的班加西等地。 两个月内推进700千米,俘虏意军13万人。 在东非,英国从印度、澳大利亚 、新西兰调集军队,并就地征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于1941 年1月19日举行反攻 ,4月1日占领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4月6日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 5月20日,意属东非总督投降,英国重新控制红海与非洲之角。 海狮计划和英伦空战 法国沦亡后,英国陷于孤军作战困境。 希特勒声称,英国把殖民地归还给德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战争,遭英国政府拒绝。 7月16日,德军统帅部发布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战役的训令,制定海狮作战计划。 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战准备。 希特勒力图取得英吉利海峡及伦敦上空制空权,摧毁英国空军、机场和港口,为其渡海作战创造先决条件。 德国共集结2669架作战飞机,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个月内猛烈空袭英国。 8月24日,英国飞机首次空袭柏林。 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在英伦之战中损失飞行员600人,飞机915架。 海狮计划一再推迟执行,以后实际上被取消。 英国赢得空中自卫战的胜利。 德意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总司令H.A.W. von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苏作战,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训令德军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各项准备。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见三国同盟),正式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 德、意两国加紧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作为争夺东地中海、北非、中东的跳板和进攻苏联的战略前进基地。 罗马尼亚、匈牙利及保加利亚相继加入轴心国同盟。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侵入希腊,遭反击,被迫停止进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同盟,并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 4月6日黎明,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 德军于13日占领贝尔格莱德。 4月9日占领希腊萨洛尼卡,21日希军投降。 英国5.8万名远征军在希腊作战,伤亡1.2万,其余从海上撤退。 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 5月30日,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 希腊国王流亡伦敦。 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战线上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到重大损失,西部大片国土沦陷。 苏军失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 苏联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 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 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 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 翌年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获取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 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面积17.4万余平方千米。 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 1940年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面积5.1万平方千米。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千米。 但是,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3个方向推进300~600千米,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 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 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分政府机构和部分工人撤离莫斯科。 12月6日苏军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 1942年1月8日起,苏军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千米。 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 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 1942年6月28日,德军在南线发动攻势,以求在顿河地区消灭苏军主力,夺取高加索油田。 7月17日德军进抵顿河河湾,揭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 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 双方激战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始终没有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 亚洲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 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 地图:太平洋战争 远东慕尼黑阴谋及美日谈判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曾谋求与日本妥协,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 1939年9月,英国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 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但双方的对立未能调和。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组成东条英机内阁,完成法西斯体制。 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舰编队向位于夏威夷群岛中心瓦胡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 日军以极小的代价,炸沉美国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其他大型舰船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除3艘未停泊在港内的航空母舰免遭攻击外,几乎全军覆没。 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 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 日军进攻东南亚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全面进攻。 10日占领关岛。 22日占领威克岛。 25日攻占香港。 12月7、8日,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陆。 10日,日本取得东南亚海域的海空控制权。 1942年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31日攻占马来亚全境。 2月15日新加坡陷落。 日军还从印支南部进攻泰国,1941年12月9日侵占曼谷,21日日本将同盟条约强加给泰国政府。 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 4月9日,驻守美军与菲军约7万人投降。 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日军出动320架飞机在苏门答腊的油田区巴邻旁空降。 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 3月12日 ,荷兰总督投降。 3月15日,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 应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派出赴缅远征军10万余人,配合英缅军队作战。 5月初,日军攻入中国云南省。 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日军攻势。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队进入印度洋,轰炸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亭可马里港。 英东方舰队撤往东非海岸。 日本海军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达到日本向西扩张的顶点。 珊瑚海日美海空战 南进日军于1942年2月攻占澳大利亚军队防守的新不列颠岛及拉包尔港。 5月初,日军对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和新几内亚东南重镇莫尔兹比港发起进攻。 5月7日,美国飞机击沉日本航空母舰1艘。 8日上午日、美舰队正面对阵,另1艘日本航空母舰受重创,美国1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另1艘受创。 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首次受挫,标志着日军在大洋洲南进势头被遏止。 中国战场局势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伪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的方针,稳定了抗日阵线。 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 正面战场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作战,以后进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长沙会战以及南宁和中条山会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美国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宣布中立。 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 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美国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 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 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丘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F.D.罗斯福求援。 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 1941年3月11日 ,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 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 与此同时,美英于1941年1~3月就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达成协议,并据此制定ABC-1计划。 1941年12月,美英首脑以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华盛顿会议确认先欧后亚的方针。 美国在会上提议并起草同法西斯轴心国相对抗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 苏英协定和美国援苏 德苏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 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 。 8月16日 ,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 1941年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 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首次启航。 反法西斯国际联合的扩大 1941年7月,苏捷、苏波签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 1942年1月29日苏、英和伊朗三国缔结同盟协定。 法国战败前夕,C.-A.-M.-J.戴高乐将军于1940 年6月17日飞抵伦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国,6 月23日宣布成立法国民族委员会。 28日,英国正式承认自由法国,并与之结成同盟关系。 9月,苏联也予以承认。 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公布《大西洋宪章》。 这是美英战时政治联盟的标志,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向英、美提供原料。 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 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磋商,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 反法西斯联盟由防御到反攻的战略转折 美军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英军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以及作为主要标志的苏军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的战略转折。 苏德战场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它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历史性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 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 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 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1月苏军收复罗斯托夫等地,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 同年夏,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集结,力图在此区域粉碎苏军主力 ,夺回战略主动权。 7月12日苏军反攻 ,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在激战的50天中,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多辆、作战飞机近1.2万架,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兵团会战。 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500余架。 苏军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非洲地中海战场 英军赢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局。 在西线作战的盟军获得战略主动权。 英美盟军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并肃清北非德、意侵略军,随后盟军展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阿莱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1941年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 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 1942年6月21日托布鲁克英军3.5万人向德军投降。 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千米的阿莱曼。 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 10月23日~11月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 1943 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 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千米。 英军在阿莱曼战役中俘获德军坦克及驾驶员 盟军登陆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尔 任总司令的盟 军10余万人分3路在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登陆。 12日,部分盟军进入突尼斯。 这次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是英、美作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 11月10日,德意军队占领维希政府统治下的法国南部及科西嘉,并出兵突尼斯。 11月27日,德军企图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