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解说员妻女三人遭弓弩射杀 (bbc最著名的解说员)
据外媒报道,英国BBC解说员约翰·亨特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遭弓弩射杀,嫌犯于外地期间10日被捕。据了解,嫌犯曾退役于英国陆军。 概略
为什么马其顿远征军战无不胜?
马其顿鼎盛时期版图
在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3年的短短10年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击溃希腊当时号称无敌的底比斯神圣军团,血洗底比斯;东征波斯,击溃庞大而装备精良的波斯军主力;控制地中海,平定埃及;远征印度,击破印度的战象部队……亚历山大与他统帅的马其顿远征军,如同夺目而短暂的流星,在历史的夜空中划过,留给我们的则是无限的遐想和赞叹。
史海回眸
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是古代波斯)。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马其顿两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不断完善军队建制,发展军队新型作战方式,带领强大的马其顿大军攻城略地,扩张领土,将原本地处偏远的马其顿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东自喜马拉雅山的支脉和印度的西北边陲,直抵西方的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苏丹边境与撒哈拉大沙漠。
马其顿,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地区。 马其顿人属于多利亚人入侵时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属复杂,文明的开始比其他希腊人晚,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 因而在帝国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蛮荒之地。
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6年)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国家迅速崛起。 腓力二世年轻时曾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做人质,还曾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 由于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希腊人也不再视之为蛮族之王。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实施了多项重要改革,如进行巩固王权、消除部族首领的军事割据以及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全部军政财权集中到国王手里;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推动马其顿历史发展﹐使马其顿的历史从此长期与希腊的历史融为一体;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 在腓力二世的治理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是马其顿。 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 所有这一切熄灭了希腊人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
公元前336年的夏天,马其顿王国的旧都皮拉正在举行腓力二世女儿盛大的结婚典礼。 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白袍的腓力二世在一群喜庆的宾客簇拥下走进礼堂。 然而,不幸在此时发生了。 当腓力二世通过礼堂入口时,一名卫兵打扮的人突然拔出短剑往其胸前奋力刺去,他未及躲闪,转瞬间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腓力二世遇刺后,马其顿宫廷的骚乱与希腊起义并起,不过,腓力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迅速平定了马其顿贵族的谋叛,继承并巩固了王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
马其顿大军远征中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 远征军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发,马其顿远征军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 远征军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庞大的马其顿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远征军在途中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行程万余里,时间长达10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征战中,马其顿远征军几乎战无不胜,究其原因除了亚历山大正确的战略指挥外,更主要的还在于马其顿方阵战术的合理运用和步兵与骑兵的协同作战。 这一切,使得马其顿远征军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远征军编制
马其顿远征军主要有重装步兵方阵、重装骑兵部队和轻装步兵、骑兵组成。 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主要进行了四场激烈战役,从这四场激烈战役来看,发挥重要作用的还在于重装步兵方阵和重装骑兵部队,而作为辅助部队的轻装骑兵和步兵毫无优势可言,反而有时甚至成为远征军的软肋,在多次战役中屡遭重创。 下面我们就重装步兵方阵和重装骑兵的编制情况作简要讲解。
马其顿远征军威力最为强大的便是重装步兵方阵了,即马其顿方阵。 步兵方阵起源于希腊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创建人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 到亚历山大时代,一个标准的巨大方阵共人,由4个组织严密的小方阵组成,每个小方阵(约4096人)由一名将领统率。 每个小方阵每一横排为256人,纵列为16人。 4个小方阵横排成1个长方形大阵,每排就成为1024人,纵列仍为16人(看起来有点类似我国演义评书里的16条一字长蛇阵)。 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装步兵基本由马其顿中上层自由民组成。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 方阵的基本战术组成单位为方阵的纵列,即16人,名为洛考斯。 16个洛考斯组成1个辛塔哥马(256人),相当于营。 一个小方阵由16个辛塔哥马组成,相当于1个师。 亚历山大在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里动用了2个巨大方阵。
蓄势待发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军的重装骑兵被称为同伴,这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 用我们中国的说法,这都是一群“膏粱子弟”。 但这批贵族子弟自幼刀马娴熟,又富有希腊式的骑士精神,并有向亚历山大效忠的赴死斗志,所以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这支部队通常人数在1800左右。 整支部队分成8个分队,每队200人,国王的卫队有400人。 分队编有4个小队,各有49人。 为什么会有49这么古怪的数字,很简单:站队的时候小队长在最前面,后排3个骑兵,再后排5个,以此类推,最后一排13个,整个小队就是49人。 这样的三角队形是腓力二世发明的,使骑兵队可以方便的向左右两翼回旋,比波斯骑兵传统的直线形站队具有更高的机动性。 每次转向时,只要将马头拨过45度,三角形的边就成为最前一线,第一排有7名骑兵,第二排有6名,以此类推。 每两人中间空开一段距离,不影响后面的同伴冲击。 四个小队排成一线,他们的站位就像尖利的锯齿;若干道这样的锯齿就是马其顿骑兵的突击队形。
马其顿方阵示意图
当然,这需要严明的纪律和高水平的训练。 每个分队的同伴都来自同一个省份,他们用同一颜色的披风和旗帜,在战斗时可以高呼家乡的名字。
冲击中的马其顿重装骑兵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长矛都是马其顿远征军的主要武器,这里将不再赘述了。
作战方式
马其顿远征军在同敌军会战时,主要依托处于中军位置的马其顿巨大方阵,左右辅助轻装步兵和重装骑兵。
被用做中军的巨大方阵在作战时会排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6英尺(1英尺约为30.48厘米)的位置,方阵头上4~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 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 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像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方阵的右翼主要为重装骑兵。 马其顿重装骑兵的武器装备跟重装步兵基本相同。 他们也都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可惜在马背上很难施展。 在交战之前,他们往往把长矛扛在肩上,矛头稍向下。 冲锋时,长矛可以稍稍放低在肩部以下,但还需矛头向下方倾斜以保持平衡。 在猛力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 丧失长矛以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 等到战斗胜利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方阵的左翼由轻装步兵与同盟者骑兵组成。 但左翼轻装步兵的队形很长,呈斜形,有如一条巨长的锁链,可以贯穿连接整个重装步兵方阵和右翼重装骑兵,在作战中保持全军互相策应、队形不乱而不至于被敌军分割包围。
由于巨大方阵在作战中保持密集紧凑而且移动快捷的队形并不容易,所以很多作战任务都由右翼的重装骑兵发起的。 根据亚历山大四次最主要的战役来看,亚历山大的主要战术是利用重骑兵率先突击,来打击敌人的左翼,然后中军巨大方阵跟进摧毁敌方中军主力。 战斗力较弱的左翼则咬住对方右翼,有时左翼甚至抵挡不住,但随着右翼和中军的胜利而反过来对敌人进行反击,最终击溃敌军,获得全面胜利。
马其顿方阵必须和骑兵紧密配合,单纯依靠方阵是不容易取胜的。 马其顿人在作战时会把方阵排成斜阵,即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斜面向外,这样就会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包围敌人。 一般敌人在马其顿方阵面前不会被立刻杀得四散奔逃,像割草机一样利索,他们大部分会为其所困,竭尽全力地躲避众多的矛头,而这恰恰是马其顿将军所要的,敌人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案板上,而刀就是马其顿重装骑兵。 在重装骑兵首轮冲击之后,会迅速掉转马头,从后面重重一击,就像用刀剁菜板上的肉一样。 这要求步骑协同,不能晚也不能早。
我们可以看出,马其顿军队获得胜利的主要战术原因在于重装步兵方阵和重装骑兵。 但是,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方阵士兵配备较重的长矛、铠甲和盾牌,所以行军缓慢,机动性差,适合速战速决,不适宜长期作战。 而且方阵在作战中只有保持密集队形才能维持强大战斗力。
风流人物——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古马其顿王国国王,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西方世界里,上至史学家,下至中小学生,几乎尽人皆知。 亚历山大曾经扬言要“直捣世界的尽头”,这句话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拿破仑曾经这样评价他:“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亚历山大在20岁的时候便登上了希腊北部马其顿国王的宝座。 这位年轻的国王在两年之内平定内乱,而在此后的10年中,亚历山大则率领马其顿远征军首先占领希腊全境,继而长驱直入波斯,生擒了号称“万王之王”的波斯皇帝大流士,然后征服埃及,最后经开伯尔山口,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首都佩拉,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驯服全马其顿无人能够驾驭的烈马布卢法卢斯。 目睹此景,其父腓力二世惊叹道:“我的孩子,征服属于你的领土吧,马其顿对你来说实在太小了!”后来,腓力二世为亚历山大请来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作教师。 少年亚历山大最喜欢的书是描绘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 他一心向往《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336年的仲夏,腓力二世在其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被征服的希腊城邦纷纷起义。 年轻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用两年时间平息了暴动。 此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领土辽阔、财源滚滚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3.5万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远征东方。 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 有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亚历山大回答:“希望。 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亚历山大率领部队首先占领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的波斯军队,然后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城市伊苏进军。 他打败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俘获了其母和妻女。 看着大流士的豪华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样才像个国王!”接着,亚历山大南征叙利亚和腓尼基,派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 随后,他又率军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中东文明古城推罗,将推罗城的3万居民全部卖为奴隶。 围攻推罗城期间,大流士三世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割让半个波斯帝国赎回其母和妻女,但亚历山大毫不动心。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切断了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入埃及。 当时的埃及不满波斯帝国的统治,视亚历山大为救星。 马其顿远征军不伤一兵一卒进入了埃及。 亚历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碑。 在庆功的宴会上,亚历山大分外兴奋,他说:“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力,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 ”
征服埃及后,亚历山大率军大举入侵中亚,在那里遇到了当地部族的顽强抵抗。 从公元前330年起,将近3年的时间他都在中亚作战。 在这期间,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中不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亚历山大镇压了持异议者,并于公元前327年率军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他本想向恒河流域进发,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但士兵们厌倦了长期战争,思乡心切,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拒绝前进。 亚历山大的军队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 再加上从少年时代就随同他征战的战马布卢法卢斯暴死,使亚历山大心灰意冷。 万般无奈之下,他在公元前325年下令撤出印度。
公元前324年初,分两路撤回的军队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会师。 由于长途跋涉,部队损伤极大。 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准备新一轮的远征。 然而,在公元前323年的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患上恶性疟疾,于6月13日便不治而终,年仅33岁。 虽然他生前采取了一些加强统一的措施,但其帝国毕竟是在短期的武力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的,随着强有力的创建者的死去,帝国很快也就土崩瓦解了。
亚历山大的一生可谓扩张征战的一生。 他的10年远征堪称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高峰。 他在腓力二世的基础上,革新军事学术,增加军队侧翼的密度以提高其攻击能力;创立了既善于在骑马队伍中又善于在徒步队形中进行战斗的新型骑兵,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制定了战斗队形各组成部分之间灵活机动、有机协同的作战原则。 他在交战中善于在一个侧翼集中优势兵力实行突破,带动全线进攻。 恩格斯称他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 同时,他的军事行动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注意战略基地的建立和巩固,并把整治行动与军事行动结合在一起。
亚历山大代表了古代希腊社会的一个阶级。 他和古希腊一切著名奴隶主活动家一样,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的东征是为了掠夺,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给被侵略各民族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另一方面,他东征的10年是希腊社会的极盛时代,在此前后,不仅希腊文明吸收了东方营养,而且高度发达的古希腊文明以空前规模传向东方,对古代东方文明特别是中亚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典战例——高加米拉战役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与波斯军队所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扬长避短、灵活指挥,率领马其顿远征军以必胜的勇气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消灭了大流士指挥的波斯军队主力,为征服西亚扫除了障碍。
亚历山大与波斯军队战斗
公元前331年春天,亚历山大拒绝大流士三世的讲和,率领马其顿远征军4.7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东渡幼发拉底河寻找波斯军队主力。 同年9月22日,亚历山大率军渡过底格里斯河,24日搜索队报告发现波斯骑兵。 为摸清准确情报,亚历山大亲自率骑兵前去侦察。 从俘虏口中得知,波斯军队驻扎在高加米拉附近的平原上。 波斯军队当时大约有4万名骑兵、100万名步兵和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另外还有15头战象。
公元前331年9月29日,亚历山大率轻装步兵和骑兵对敌人的部署和整个战场进行了周密全面的侦查。 根据侦察,亚历山大掌握了波斯军队的阵形配置情况:整个部队分为前后两个阵势,前面阵势的两翼是骑兵,中央是步兵,后一阵势全部是步兵。 中央前方是象队,左翼前方配置了150辆飞轮战车,右翼前方配置了50辆刀轮战车,中央方阵由波斯皇帝部队的步兵、弓箭手和骑兵混合编组,由大流士直接指挥。 亚历山大针对波斯军队的部署特点,根据自己的兵力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密集的马其顿方阵置于正中,两翼配置骑兵和轻装步兵,在马其顿方阵后还部署一个后方方阵,两个方阵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 在一线部队两翼外侧还设两条防卫,正好与一线成斜角。 如果第一线被敌军包围,侧卫即迂回到侧翼进行迎击;如果敌军想绕过侧翼进攻,侧卫则直接攻击敌军侧翼;如果敌军不这样打,侧卫就向内旋转,以增强正方方阵的兵力。 在第一线中央方阵前面,他精心埋伏了一些优秀的弓弩手和一支标枪队,以打击波斯军的战象和战车。 从整个部署来看,马其顿军的阵形为一个空心大方阵,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侧卫可以面对任何方向,各处都可以构成正面。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拂晓时分,决战开始。 亚历山大率先发起攻击,他带领部队向右移动,佯装攻击波斯军队的左翼。 大流士看到这种情况,深恐自己的联军无法到达平整的地方,从而使刀轮战车失去作用。 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左翼部队实施大迂回,卷积马其顿军队的右翼,以阻击亚历山大再向右延伸。 亚历山大也明白了大流士的意图,命令右翼迅速出击。 波斯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即便如此,马其顿军还是挡住了波斯军队的冲击。 不一会儿,波斯军左翼出动刀轮战车,试图冲散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命令标枪手向前以排箭一齐射杀战车驭马,然后乘势上前用长矛猛刺车夫。 虽然波斯军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是勇敢的马其顿士兵死战不退,顶住了敌人的连续冲击。 接着,大流士又把方阵全部调上来,同时命令左翼骑兵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迅速迂回插向后方,企图形成决定性的包围。 马其顿军的形势十分危急。
马其顿方阵对波斯战象
在这紧要关头,亚历山大沉着冷静,他下令全军收缩队形,避敌锐势,阻击迂回和穿插之敌,并以部分兵力袭击迂回之敌的侧后,寻找战机扭转战局。 由于波斯军队骑兵已经绕向马其顿军右翼,造成了中央和左翼之间的空虚,出现了一个缺口。 亚历山大迅速抓住这一契机,命令所有骑兵和突破口附近的方阵组成突击队,亲自率队向突破口冲去,马其顿军将士像洪流一般经突破口直扑大流士的中军。 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大流士不知所措,眼看四面八方都是激昂的马其顿人,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再也无心恋战,他拨转马头,头一个溜之大吉。 群龙无首的波斯军队左翼顿时乱了阵脚。 马其顿军则越战越勇,经过连续几次的冲锋,终于突破了波斯军队企图迂回包抄的阵线。
与此同时,马其顿军左翼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着。 由于马其顿军右翼的斜进,左翼落在右翼的后面,而此时配置在波斯军队的右翼部队既不知大流士已经逃跑,也没有听到左翼败北的消息,仍在继续作战。 他们一路绕过马其顿军的左翼,从侧面攻打;一路从正面攻击。 马其顿军左翼受到两面夹击,立即派人向亚历山大告急。 于是亚历山大停止追击,率领骑兵回来增援。 他们首先与波斯骑兵相遇,此时,马其顿军前后夹击,波斯军队无力招架,又闻大流士已逃,早已斗志全无,纷纷落荒而逃。 亚历山大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了50多千米。
高加米拉之战,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远征军4.7万人,击败了大流士的百万大军,彻底击垮了波斯军队的抵抗能力,取得了东征的决定性胜利,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历史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马其顿远征军是同亚历山大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这支军队随处可见亚历山大的个人意志之所在。 伴着亚历山大野心的膨胀,这支军队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随着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这支军队也变得四分五裂。 虽然能征善战的马其顿远征军随着短暂的亚历山大庞大帝国的崩溃而分崩离析,但在当时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50年,无论从战斗精神还是从战斗素养上来评论对比,这支军队无疑都称得上世界最强悍的军队。 这支军队装备精良,兵种齐全,除了举世闻名的马其顿方阵以外,还包含了骑兵、轻步兵、弓箭手、投石兵、攻城兵、工兵,甚至还有一支医疗部队。 而天才的亚历山大将这一切统一整合,并使之成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战争机器。
从马其顿远征军短短的征战史来看,一支强悍过硬的军队,除了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一点也是不可或缺的,便是能够身先士卒、冷静智慧的优秀指挥官,这一点可以算得上马其顿远征军留给后人的思考和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