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万吨大白船 部署南部战区 奔赴岛礁巡诊!中国海军第二艘 (来了万吨大白菜的说说)
[全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据央视报道,10日中国海军新型远洋医院船“丝路方舟”号从广东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担杆列岛、永暑礁、永兴岛等西南沙及华南沿海岛礁启动医疗巡诊。这是官网初次披露“丝路方舟”号的关系信息,也标明中国第二艘万吨级医院船已正式出列,并具有口头义务的才干。接受《全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军事专家示意,被俗称为“万吨大白船”的两艘医院船区分部署在东部和南部战区,可以更好地统筹两个方向的作战和战备义务。
两艘“大白船”引发关注
“友好方舟”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制式远洋医院船,是全球上首艘专门为展开海上医疗救护设计制作的医院船。“丝路方舟”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二艘万吨级制式远洋医院船。两艘医院船都没有搭载导弹、舰炮、鱼雷,而是满载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精深的医护人员,被国际外民众亲切地称之为‘大白船’。
“中国海军领有两艘医院船重要有两方面起因思考:首先,两艘医院船无利于顺应海军由远洋进攻向远洋进攻与远洋防守相联合的策略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军队的作战和战备需求。”军事专家张军社11日接受《全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示意,两艘医院船战时能为海军作战部队和伤病员提供海上早期治疗,往常可以为舰艇编队和驻守岛礁的部队提供医疗服务以及口头海上医疗救护。“其次,两艘医院船满载排水量比拟大,续航才干比拟强,当全球各地出现严重劫难状况时可以提供应急医疗接济,可以更好地口头国际人道主义接济义务,实行作为担任任大国所承当的国际责任。”
作为现代化的海高端动医院,两艘“大白船”也被官兵誉为驰骋在大洋上的“生命之舟”。地下报道显示,两艘医院船区分部署在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对此,张军社以为,这可以更好地统筹南北两个方向的作战和战备义务,也无利于往常南北两个方向的医疗服务上班。
值得留意的是,在2009年“友好方舟”号医院船正式退役还不到一年时期之际,它也曾奔赴包含南沙群岛永暑礁在内的岛礁展开医疗巡诊。关于“丝路方舟”号初次地下亮相就赴南海岛礁口头义务,张军社示意,这是由于南海岛礁气象、生存和医疗条件比拟差,看病不太繁难,愈加须要医院船提供医疗服务。同时,经过到南海岛礁口头义务,可以积攒阅历,为“丝路方舟”号未来走向远洋口头医疗救助义务打下基础。
“丝路方舟” 号续航力更强
央视在报道中提及,相比“友好方舟”号医院船,两者船体结构和面积相反,但“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满载排水量更大、续航才干也更强。
“这标明‘丝路方舟’号可以装载更多医疗人员和设备,续航力更强,航程更远,可以到更远的海域口头义务而且其自持力更强,可以在海上逗留更长时期。”张军社剖析说。
据引见,两艘医院船也有很多独特点。首先,两艘船都具有比拟灵敏的机动才干,能够在灾祸出现的第一时期迅速达到受灾地域,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其次,两艘船都具有多种换乘才干和转移手腕,皆可以在不具有靠泊条件下经过直升机和救护艇将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极速转运上岸,或许是经过雷同的形式将伤病员转移到陆上医院启动医疗救治。
目前,口头“谐和使命-2024”义务的“友好方舟”号正在非洲塞舌尔维多利亚新港码头,启动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
张军社说,可以预感的是,“丝路方舟”号未来也会像“友好方舟”号一样开赴更远的海域,口头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和严重劫难应急医疗接济的义务,并与国外同行展开军事医学交换和协作,为保养全球和颠簸固作出更大奉献。
中美医院船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安保产品的差异
地下报道显示,当今全球上只要中美等少数国度领有医院船,其中万吨级医院船更是寥寥无几。
“美国海军如今有两艘由超级油轮改装的医院船‘善良’号和‘温馨’号,号称全球上吨位最大的医院船。”张军社示意,地下报道中很少看到美国海军的两艘医院船为美国民众服务的信息。“让人印象深入的是在新冠疫情时期,‘善良’号医院船到纽约口头抗疫救灾义务,却遭到美国民众的批判。由于这艘全球上最大的医院船除了引发民众围观造成更多人被感化外,简直什么作用都没起到。”
相比而言,中国海军的“友好方舟”号自2008年出列以来,以“谐和使命”义务为重要载体,屡次远赴海外展开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累计到访45个国度和地域,服务民众29万余人次,实施手术1700多例,总航程29万余海里。
“从中美两国医院船口头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状况来看,美国只管领有全球上最弱小的军事力气和医疗救助才干,但其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安保产品越来越少。即使其为了在和中国所谓的竞争中占据无利位置,其向全球各国提供的医疗救助服务也是在美国优先的前提下有选用地提供。”张军社说。
这位军事专家强调,理想将始终证实,无论“友好方舟”号还是“丝路方舟”号医院船都是口头友好、情谊的使命,是货真价实的生命之舟、友好之舟、情谊之舟、文明之舟。
中国第一艘两栖攻击舰叫什么
中国第一艘两栖攻击舰叫075型两栖攻击舰。
075型两栖攻击舰是中国设计的首艘大型两栖作战舰船。 075型两栖攻击舰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特殊的装载,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而成为现代海战特别是登陆和岛礁作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但因其设计复杂,造船工艺要求高,造价昂贵,使其成为仅次于建造航空母舰难度的大型水面舰艇。
目前,世界海军能建造两栖攻击舰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日本和韩国等,而到目前为止,能建造类似于075型两栖攻击舰,仅有中美两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舰艇设计水平和造船能力的强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目前强大的综合国力。
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发展现状
2019年9月25日,该舰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2020年4月22日二号舰下水。
2020年8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说,075型两栖攻击舰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航行试验。
2021年4月23日,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南舰,舷号31,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
2021年12月,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有“小航母”之称的解放军075型两栖攻击舰,出现在东部战区海军基地,有望在未来部署在该战区。 报道称,该舰艇的姊妹舰“海南”号,4月已入列解放军南部战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075型两栖攻击舰
超越第七舰队
超越第七舰队
根据社交媒体上有关图片资料分析,第7艘055型遵义舰已经刷号服役。 从时间上来看,遵义舰服役并没有超出外界预料,然而有关其加入南部战区海军的传闻,却让舆论有些难以置信。
一方面,南部战区海军现在已装备了2艘055,而东部战区海军至今依然是零,继续将055编入南部战区海军,似乎有些分配不均的意味。 另一方面,根据前期经验,我国航母往往与055“配对”编列,最后两艘055如果全部加入南部战区海军,似乎就意味着下水的福建舰,未来也将在南海服役。
有关三支舰队分别编列一艘航母的美好愿望恐将变成泡影。
不过,如果这种安排成真,那么未来南部战区海军的实力,也将因此扩大到难以置信的水平,甚至具备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争夺亚洲最强的实力。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然介入东亚局势开始,美海军第七舰队就成为我国在海上方向不得不面对的威胁。 好在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后,这支美军在东亚地区的头号打手,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已经远没有过去那么严重。
具体分析来说,美海军第七舰队虽然和第三舰队都隶属其太平洋舰队,但由于10万吨巨型航母对驻地要求极高,至今也只有日本横须贺这唯一一个海外基地,因此美第七舰队常年只编列一艘航母,即一直在东亚活动的“罗纳德·里根”号(CVN-76)。
按照美海军编制,以“罗纳德·里根”号为核心组建的第5航母打击群,另辖3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以及2艘核潜艇。 编有7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第15驱逐中队,则是按照具体需求,派遣不同数量的驱逐舰(一般是2-4艘)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第七舰队还辖有规模不俗的两栖作战编队,主要包括1艘“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2艘“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和2艘“惠特贝岛”级船坞登陆舰。 这两个部分外加5万吨的潜艇和辅助装备,这样总计约45万吨舰艇就是第七舰队的全部家当。
这对于尚未装备航母,总吨位大约只有50万吨的中国海军而言,确实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对当下舰艇总吨位超过200万吨的我国海军而言,这个规模已经掀不起多少风浪了。
事实上,不断得到加强的南部战区海军,主战舰艇总吨位已经超过美七舰队,甚至在质量上也有不少优势。
在从2006年开始的造舰潮中,以054A、052D、055为代表的主力驱护舰,以及071、075两栖舰艇快速批量进入海军服役。 由于2000前后东海局势相对激烈,因此第二批4艘052C被加强到当时的东海舰队,但随着南海形势的演化,南海舰队的换装速度也骤然加快。
南部战区海军的主力舰艇包括1艘002型航母、3艘055(第4艘预计在明年初服役)、9艘052D、10艘054A、23艘056A、5艘071、2艘075,另有若干052B、072之类的老舰艇。 粗略估算一下,南部战区海军的主战舰艇吨位已超过50万吨(未计算潜艇和补给舰等辅助单位),其中服役时间最早的也是90年代装备的052、072,绝大多数都是2008年之后服役的新舰。
相比之下,美第七舰队除航母和两栖攻击舰服役年限较短外,其他巡洋舰、驱逐舰、两栖舰艇均是冷战末期设计或建造,平时执行巡逻任务尚可,面对高烈度对抗任务必然是力有未逮。
事实上,美海军装备的科幻战舰——DDG-1000首舰,曾抵达横须贺进行首次海外部署,正当美日媒体为此欢呼之际,该舰又迅速启航返回美国本土,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了首次远程巡航,似乎表明其实战能力堪疑。
归根结底,美海军在新时代的造舰计划频频出现意外,DDG-1000、LCS、CG(X)等项目要么半途夭折,要么就是不堪大用,以至于舰艇老化、数量不足已成为美海军的头号问题。 当下第七舰队能对我国海军造成一定威胁的,也就只剩下“罗纳德·里根”号核动力航母。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遭受核打击的国家,日本舆论对于“核”字眼非常排斥,美国罕见对日本做出了一定让步,美第七舰队在21世纪初仍然装备“美利坚”号航母。
直到这艘常规动力航母实在撑不下去,才转而推动“乔治·华盛顿”号进驻横须贺,并在其中期维护时换调“罗纳德·里根”号进驻东亚部署。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正是因为巨型航母对美国海洋霸权的作用不可或缺。 从技术上来说,我国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在1500千米有效射程内,完全具备对航母编队进行致命打击的能力,但随着航母离开海岸线更远的距离,这种威慑就大幅降低。
最重要的是,德国海军在一战的结局已经表明,大型海军一味防守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海上动起来的海军,才能真正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力量,其中航母对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许多文献资料中,航母编队仍然被视为大国征战的核心输出平台,这一点在中低烈度战事中仍有道理,但高烈度交手已经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代导弹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外界想象,在1000千米的舰载机典型作战距离上,导弹准备、发射、抵达目标需要的时间,显著低于需要整编准备、飞往目的地附近的航母舰载机群。 更何况高超音速武器的突防能力,也不是相对低速的舰载战斗机可以比拟的。 舰载机作战半径跟不上导弹射程,其最大意义其实是对海洋的控制和战略侦察。
“侦察”听起来是个不太起眼的词汇,各国侦察机、电子侦察吊舱受到的关注,也远没有战斗机、空空导弹那么高。
然而,从人类第一次航母海战——珊瑚海海战,到决定太平洋战争的中途岛之战,美日海军的绝大部分交手时间都是在寻找对手航母,攻击其实是很短暂的步骤。 海上侦察就如同陆上后勤一样,看似不甚起眼,实则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只要全球仍然在核威慑下保持大体和平环境,航母的海上控制地位就不会被取代,纵然会有无人机母舰等擅长侦察的特殊军舰出现,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大型航母的综合地位。 我国海军从现实和高烈度战争需求出发,认识到陆上、水下监视系统的不可靠,以及卫星侦察系统易遭影响的特性,全力发展001、002、003型航母,也正是出于这一考量。
2022年6月17日,国产003型福建舰在官方高调宣传中正式下水,超过吨的排水量以及三部电磁弹射器,代表着国产航母达到了全球第二的技术水平。
再加上正在发展的歼-35、歼-15T(歼-15D)、空警-600舰载机构成的航母作战体系,整艘航母的前景已经非常明朗,而未来在远海对抗美军航母,也正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从技术上来说,吨位少了1万多吨,弹射器也少了一条的福建舰,虽然有电磁弹射技术的加持,但考虑到美国海军航母运作经验异常丰富,两者未来的对抗仍然很难轻言胜负。
不过,由于福建舰能得到6万吨山东舰的支持,集两艘航母于一体的作战力量,已经不是一艘10万吨航母能够对抗的。 因此,在福建舰正式服役后,南部战区海军的航母力量将正式超越美第七舰队,南海乃至整个东亚的力量对比势必将发生巨变。
在2025年左右,我国追加的新一批052D、054A将开始服役,再算入届时已经服役的福建舰和055型8号舰,南部战区海军主战舰艇总吨位将再上一个台阶,达到60万吨的规模。
相比之下,美第七舰队由于三艘“提康德罗加”退役且后继无人,“阿利·伯克”垂垂老矣不堪大用,战斗力反而逐渐萎缩,亚洲第一舰队将正式易位。 鉴于短时间内美国海军无力在东亚开辟第二个航母驻地,长期部署航母数量无法提升,因此其第七舰队在面对我南部战区海军时,将全面处于下风,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也是中国海军多年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
美国海军长期在东亚部署一艘航母,偶尔出现两艘航母(在其中一艘航母往返本土时)的节奏将被打破。 想来,在东亚地区勉力支撑的第七舰队,将不得不面对中国海军实力剧增的现实,眼看着南海局势进一步向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既是实力使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何时开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 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 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 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 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 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 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 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 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 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 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 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 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 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 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 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 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 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 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 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 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 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 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 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 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 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 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 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 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 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 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 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 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 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 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 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 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 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 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 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 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 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 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 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任。 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 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 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 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 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 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 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 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 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 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 德军任命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 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 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 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 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 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 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 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 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 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 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 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 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 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 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 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 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 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 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 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 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 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 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 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 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 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 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 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 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 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 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 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 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 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 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 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 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 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 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 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 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 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 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 1917年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 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 德国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 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 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 1916年5月31日,英国舰艇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 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 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 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 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 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 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 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 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 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 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 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 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 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 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 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 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 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 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 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 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 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 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 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 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 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 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 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 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 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 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 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 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 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 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 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 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 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 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 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 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 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 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 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 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国执政。 1936年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 它们同英法美等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由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 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 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 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 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 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 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 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 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 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接着入侵中国上海、热河省、察哈尔省北部和河北省东部等地区。 美、英、法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为核心,举国一致,英勇进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中日战争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见抗日战争)。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挑衅 日本于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 1939年5~8月,日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与蒙古接壤地区再次挑起诺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日本的两次战争挑衅均遭失败。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30万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爆发。 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表示要对它实行有限的经济制裁,意大利仍能从西方民主制国家,尤其是从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截至1939年4月,德国派往西班牙作战人员超过5万人,意大利约15万人。 德、意向叛军提供的军火价值10亿美元。 英、法、美等国则宣布“中立”,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购买的武器过境。 1939年2月27日,英、法与西班牙共和国断交,公开承认F.佛朗哥政府。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晓,德军入侵奥地利。 14日,宣布将其划为德国的一个州,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 接着,德国就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陈兵德捷边境。 9月12日,希特勒再次进行战争恫吓。 在德国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 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10月6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春、夏季,欧洲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经过波兰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终于爆发全面战争。 严重的战争危机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 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 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 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 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 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 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 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约有600万死亡(其中400万军人)。 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 直接军费开支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亿美元。 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二战唤醒了人民,引起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统治集团设法调整、改善其经济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战争中部署的人力和武器之多,是以前历次战争无法比拟的。 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盟国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之外,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轴心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资源不足,故难逃失败之命运。 这次战争是两大联盟之间的生死搏斗,同盟国之间的战略协同较好,特别是中、苏、美、英等国的首脑在战争期间多次会晤,对加强各盟国在对敌作战中的协同起了很大作用。 而轴心国却是同床异梦,相互掣肘,这也是他们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次战争是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的,苏、美、英三国在战争中坚持先德后日、先欧后亚方针,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问题。 而德国则是在西欧战事未结束时就匆忙向苏联发起进攻,日本也是在身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情况下,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结果陷入腹背受敌,两面挨打的困境。 这次战争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喷气式战斗机、火箭炮、V-1飞弹、V-2弹道火箭、原子弹及雷达等,对作战进程以及战后的军事学术发展和部队编制都有较大影响。 1995年5月,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举行隆重集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