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陆出不了华戤 至理名言站在世界看中国 (为什么大陆出不了巨星)
翻看这本《看中国》,我首先想到一个问题:过去30多年间,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跻身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言人人殊。
有人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便宜;有人从制度角度分析,认为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也有人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放权让利,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国际人士,发现他们也都在试图解答这个“中国之谜”。
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人士对中国应对危机的效率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反思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
概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社会福利超越政府承受能力引发的危机,所以应该减少社会福利,提高社会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贫富差距两极化的恶果,因此要均衡发展,人民应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应该说,两个问题都存在。
本来人民能够享受多少福利, 应该根据所在国家发展水平来决定。
可是在民粹主义的压力下, 各国政府竞相提高民众福利。
如果社会福利长期超越政府承受能力,必然引发危机。
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两极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严重恶化,而且将会继续恶化下去。
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
以美国为例,20 世纪50~60 年代的美国相对还是稳定的橄榄型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慢慢演变为金字塔型社会,社会稳定度也在相对下降。
怎样才能找到经济发展活力和民众分享利益的均衡点?皮凯蒂建议,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 左右。
显然,这样做势必抑制社会活力,因此是不可行的。
但是如果在贫富差距恶化面前无动于衷,任其发展,也会引发社会动荡。
就大趋势而言,不能大折腾,还是要微调,既要照顾到民众利益,也要考虑到资本发展。
显然,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迄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完全解决。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仍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与经济低迷的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许多国际人士把中国作为一个标杆,通过中国来审视和反思自己。
2014 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文章指出,许多国家的民主制度出现了障碍,“难以做出必要的决策以回归经济增长。
在满足本国公民需求方面,一些羽翼未丰的民主国家似乎不如威权国家有竞争力——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这样。
”为此,布莱尔呼吁,“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民主,就让我们着手拯救它”。
还有国际知名学者福山,在苏联解体之初以“历史终结论”蜚声世界, 但是近些年他的观点也有调整,承认民主制度存在失灵的危险。
美国的表现就很典型。
在平衡机制的作用下,美国两大党尽管治国理念不同,但都是细微的政策调整,就像钟摆一样围绕中心运转。
可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两党难以达成一致,政府施政发生很多掣肘。
结果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中国不能因国际的赞美而自满,而是应该学习人家反躬自省的精神。
我们应该借助“第三只眼看中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的来讲,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是成功的。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释放了巨大的生产能量,如果套用马克思的话说,中国在过去不到40 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但是毋庸讳言,中国发展过程中确实也积累下来很多的问题。
例如,多年来中国人均收入增长远落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因为国家拿走的太多。
政府投资过大,没有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
由于民众分享的发展成果有限,导致储蓄率很高,消费不足,高储蓄率也不能及时转化为有效投资,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难处所在。
而在发达国家,政府也拿走很多, 但是人均收入增长高于GDP 增长速度,而且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另外,中国的基尼系数很高,怎么正确处理资本方和广大民众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人们习惯以“左”或“右”分析问题。
在我看来,“左”和“右”都有点极端,任何事情做过了头,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
还是应该“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不哗众取宠,兼顾大多数人利益、采纳各种长处。
其实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提倡的就是中间道路。
走中间道路,防止矫枉过正,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有时制约力度太大,可能会影响政府效率。
缺乏权力制衡的威权主义又使得一个国家权力太集中,万一决策失误,就会出现大问题。
有没有可能创新出一种制度,既保证一定的政府效率,又有适度的权力制衡?这是政治学家应该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20 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威权时代时,只要别出大问题,就能够获得高速发展,因为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唯一的问题就是必须得碰对人,像新加坡的李光耀。
如果碰上希特勒,就可能满盘皆输。
怎么碰对人?这就是历史的博弈论。
怎样才能在历史博弈中胜出?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科斯的答案是建立“思想市场”。
2011 年底,年届百岁的科斯在《财经》年会上致辞说:“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
他认为,“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 更具可持续性。
”可以说,《看中国》这本书就是一个“思想市场”。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外国人看中国。
还有一部分是中国学者通过中外对比看中国。
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是都对中国未来改革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值得认真对待。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与特色,但是不能因为特色而否认人类共同文明的存在。
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只有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少走弯路。
现在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深刻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中, 并且深受其益。
中国既不能自惭形秽,妄自菲薄,更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
过去30 多年,中国吸收了很多来自国际上的经验和智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证。
2013 年以来,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当然更应该广纳群言, 广集众智。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必然是一个富有包容精神的人。
国家同样如此。
“俯视大江东去,开拓万里心胸。
”站在世界看中国,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这既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具有的胸襟,也是一个现代大国应该拥有的气魄。
为什么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会直线下降呢?
对于中国好声音,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毕竟他现在已经连续了好几年都在一直播出,并且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好声音这个舞台也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新声代的歌手有许多年轻的歌手都是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所以说中国好声音这个平台可以说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也是娱乐方面有比较重要的舞台,但是为什么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会现在下降了呢?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好声音存在一定的问题了,现代尤其是对于一些歌手和表演者的要求变得更高,还有就是中国好声音,一直就是这样的制度,没有更改过,人们在看了这么多年之后,也觉得没有任何的新鲜感,觉得也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太大的创新,所以就是观众的收视率就会变得很低,还有就是现在许多的真人综艺节目不断的出现,导致中国好声音的粉丝也全部去看了其他的真人秀节目。
比如说之前的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等。
这些真人秀节目也都是非常的不错,而且比起中国好声音来说更有乐趣,所以说许多的这种环境的竞争,导致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会下降。
当然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也是说明他们这个节目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粉丝不会去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任何的创新,每一次节目的过程都是一样,只是换一个人换一个导师而已,而且每个人在选择方面也都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说可能我们对于这个节目就没有太大的期望,就导致收视率会下降。
所以说创新在各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一直持续了一个模式进行的话,那么换来的就是枯燥很无聊,观众一定不会买单。
中国声音作者简介
中国声音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武文胜,他以笔名唐风知名,身份兼具财经作家和资深图书策划人。
他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出生于1966年,是江苏邳州的汉族人士。
至今,他已经策划并创作了众多影响力广泛的图书,其中包括《一根稻草的重量》、《新货币战争》、《新粮食战争》、《新能源战争》等,总计超过100本,部分作品的版权甚至被台港澳地区青睐引进。
艾琳作为另一位文学领域的佼佼者,以其专业作家的身份,著作丰富。
她已出版《美国式家庭教育》、《中国商人最容易犯的100个错误》、《寻找最出色的人》以及《美国式培训》等近百部著作,内容涵盖了教育、商业和管理等多个领域。
此外,艾琳还涉足影视剧创作,作品如《中国交警》和《事务长》在影视界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声音》讲述了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金融大环境发生转变,国际组织中的中国声音越发响亮,且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