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有工作尽力缓解加沙人道劫难 中方代表 人道底线不容蹂躏 (以色列有工作签证吗)

文章编号:27284 单机游戏 2024-11-13 傅聪中国以色列

在外地时期12日举办的联结国安理会会议上, 中方代表呐喊以色列与联结国等人道机构展开片面协作,保证人道机构的安保和便利

中国常驻联结国代表傅聪在发言中示意,吃上饭、吃饱饭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道疑问不能被政治化,饥饿更不能被武器化,这是国际人道法规则的基本底线。但是,在继续13个月的加沙抵触中,平民的基本需求被重复剥夺,人道底线一再被打破。

傅聪说,过去一年,以色列继续对加沙启动狂轰滥炸,袭击医院、学校和难民营,切断食品、药品和燃料供应,大规模强制平民转移。这些行径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人道劫难,妇女儿童占了平民伤亡的大少数。在加沙,限度和剥夺平民取得食粮的权益,是针对巴勒斯坦民众系统性群体处罚的一局部。

傅聪指出,扩展对加沙的人道接济的最大应战不是物资供应无余,而是人道准入受限。国际社会向加沙声援了少量物资,却只能在过境点外排长队等候。中方督促以色列立刻开明所有过境点,实际消弭人道物资进入加沙全境的阻碍。

中国常驻联结国代表 傅聪: 以色列一方面限度人道执行,另一方面指摘联结国和人道机构不作为,这无法接受。咱们呐喊以色列与联结国等人道机构展开片面协作,保证人道机构的安保和便利。

傅聪还示意,近期,世卫组织在加沙成功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再次证实只需有政治志愿,人道声援是可以扩展和落实的。

中国常驻联结国代表 傅聪: 关键的是,以色列作为霸占方,必定实行国际法工作,不得将人道接济作为讨价讨价的筹码。理想上,每当国际言论或一般国度的批判回升时,加沙的人道声援仿佛就能取得一些停顿,这说明霸占方并没有尽全力缓解加沙的人道劫难。

傅聪重申,立刻在加沙成功耐久开战,尽快推进落实“两国打算”,是完结抵触、复原敌对的基本前途。中方呐喊以色列听取国际社会的呼声,中止在加沙的军事执行,中止对黎巴嫩等其余国度的侵犯。10个十分任理事国曾经提出决议草案,需要在加沙立刻开战,这合乎以后国际社会对安理会的等候,中方欢迎并允许尽快表决经过这一决议。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哈马斯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色列有工作尽力缓解加沙人道劫难中方代表人道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 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 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 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 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 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 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 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 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 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 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 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 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 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 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 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 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 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 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 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 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 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 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 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 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 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 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 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 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 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 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 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 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 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 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 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 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 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 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 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 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 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 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 “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 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 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 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 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 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 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 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 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 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 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 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 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 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 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 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 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 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 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 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 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 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 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

以色列为什么打加沙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 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 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 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 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 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 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 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 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 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 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 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 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 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 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 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 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 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 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 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 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 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 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 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 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 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 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 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 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 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 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 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 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 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 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 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 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 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 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 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 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 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 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 “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 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 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 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 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 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 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 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 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 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 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 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 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 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 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 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 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 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 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 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 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 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 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

全局中部横幅
UserAgent检测

站长工具整理常用浏览器UserAgent大全查询。

湖南奇林美意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湖南奇林美意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长沙市专业的室内绿植出租、花卉租赁管理公司之一。我们致力于苗木种植及销售、花卉租摆、商业庆典、以及家庭用花的销售。

帝源

帝源:“致力于人类呼吸安全”,专业于为办公室除甲醛、宠物毛发及异味、二手烟、油烟、消毒、杀菌、放射性气体净化、霉味等领域提供服务!

沈阳治疗牛皮癣哪家好

沈阳肤康牛皮癣医院,沈阳牛皮癣银屑病治疗领航者,沈阳银屑病专科医院专治牛皮癣推荐沈阳肤康皮肤病医院,治疗顽固牛皮癣效果好,创新疗法,带领患者走出牛皮癣的痛苦!

众乐物流/哈尔滨物流公司/哈尔滨轿车托运/电话:400

众乐物流/哈尔滨物流公司/哈尔滨轿车托运/电话:400-1010-789

知行之旅

知行之旅网是专业的旅游攻略,景点推荐,国内旅游,旅游摄影,旅行资讯知识,以一个旅游者的视角和方式来畅游世界。让您在旅行中寻找最年轻的自己!

离子交换树脂

汇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研究开发、应用、技术服务、OEM为一体树脂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抛光树脂等产品。电话:021-59936779

886计算器

房贷计算器,公积金贷款计算器,房贷,房贷利率,房贷提前还款计算器,房贷计算器2023,lpr,最新房贷计算器

全局底部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