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走廊 多国放慢入场规划 吸引多方投资! 关键水平逐渐优化 中亚 (走廊两旁)

文章编号:23465 国内电影 2024-07-16 哈萨克斯坦 中亚 欧洲 欧盟

[全球时报驻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李强全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全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被称为“两边走廊”的中亚铁路网作为绕开地缘政治危险加剧的乌克兰和红海的代替运输路途,近日备受关注。除了中国和欧洲相继在此启动大型投资外,据哈萨克斯坦“趋向”网站13日报道,美国官员也于7月14日至19日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推进基础树立投资名目。

两边走廊多国放慢入场规划吸引多方投资关键水

备受关注

“趋向”网站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全球基础设备和投资同伴相关”代理特意协调员海莱娜·马特扎方案于7月14日至19日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依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此次访问时期,她将会晤政府官员和私营部门协作同伴,探讨潜在的基础设备名目和融资时机,以促成跨里海国内运输走廊(“两边走廊”)的策略基础设备投资。

经由中亚及高加索衔接中国和欧洲的铁路网被称为“两边走廊”。6月,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等途经国的公营铁路企业上层举办了谈判,就树立衔接各国的铁路网开展协作达成了分歧。“两边走廊”提供了一条陆地路途,将包含中国在内的亚洲东部地域与欧洲衔接起来,绕过了更长的海上路途。

据《日经亚洲评论》11日报道,中国与欧洲的货运关键渠道是有老本长处的海运,但胡塞武装对红海的攻打常年继续使得亚洲和地中海港口的集装箱船变得拥堵不堪。在陆地上,从俄罗斯远东应用西伯利亚铁路的“北走廊”不时在经常使用,但因为俄乌抵触,欧盟对俄罗斯铁路实施了制裁,美国的金融制裁也成为买卖的阻碍。因此,作为代替运输路途的“两边走廊”备受关注。

各国加紧规划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往年6月,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签订了无关铁路树立的政府间协议,方案10月份开工,这条中吉乌铁路全长约500公里,估量投资总额超越50亿美元。从中国新疆喀什市经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衔接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将衔接经由土库曼斯坦和土耳其抵达欧洲的铁路,还思考加长到南亚。

7月1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无关扩展应用“两边走廊”和运输基础设备畛域协作的协议,注重“两边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通道。格鲁吉亚政府5月底发表,与中国大型修建企业、中国交通树立公司等联结体协作树立位于黑海沿岸的阿纳克里亚港。

哈萨克斯坦“趋向”网站报道称,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往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示意,“咱们必定加紧开展现有及新的运输路途。这包含跨两边走廊,它最有效地保证了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供应链。”托卡耶夫说,扩展亚洲国度间的过境运输协作具备策略意义。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两边走廊”中,从经过里海的路途来看,2023年的运输量曾经比上年参与九成,增至约280万吨。全球银行预测称,到2030年有或者增至1100万吨。

美国大东洋理事会网站报道称,西方国度也对开发“两边走廊”体现出浓重兴味。2022年,丹麦航运公司马士基和芬兰努尔米宁物流公司开局参与在该路途上的业务。而在2023年10月的德国—中亚峰会上,柏林发表将依据欧盟“全球门户”建议协助开发“两边走廊”;欧盟还发表,金融机构已承诺提供100亿欧元融资允许。德国—中亚峰会标明,跨大东洋社区终于意识到该地域的策略关键性;华盛顿也在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的黑海安保和开展策略中作出这样的抵赖。

应战与未来

据欧盟“全球门户”策略估量,估量到2040年,经过“两边走廊”的货物运输量或者会从目前的1.8万个20英尺集装箱参与到13万个。中国社会迷信院俄罗斯东欧中亚钻研所钻研员张弘14日在接受《全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示意,建成这条“两边走廊”将会给沿线许多相对灵通的内陆国度带来商品流、投资流,发生渺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作为对海运空运方案的代替,将促成全球物流体系的完善,也将促成中亚、高加索地域物流体系的现代化。

不过,日媒报道称,树立“两边走廊”也面临很多应战。除了铁路网的不完善之外,现有线路的老化和车辆无余也是瓶颈。繁琐的关税手续和货物转运不可防止,造成运输效率目前还没有提过去。很多人以为,有必要简化手续和降落运输老本。大东洋理事会网站称,该路途的多式联运性质(铁路和海运)要求将货物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老本高昂。

对此,张弘以为,“两边走廊”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应战,然而中欧班列的阅历证实,只需各方独特致力,就有或者克制这些艰巨。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推进下,实践上机制化的跨国联运曾经成功。中欧班列曾经不须要一道一道海关审核过境运输,只须要盖个章。中吉乌铁路在通常中成功了局部路段的轨距一致。“未来须要重点处置的是跨里海的铁路运架桥运输的疑问。”

张弘以为,虽然各国都追求在“两边走廊”铁路网树立中的主导位置, 然而目前只要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建议在落地开花,并且不时地扩展。要素是中国将其视为深化介入全球化的策略,而欧美等国度的登程点则是宿愿坚持在欧亚地域的策略影响力。此外,欧美国度主导的名目依赖于企业,“欧美企业少无情愿做这种周期长、收益慢、地缘危险较高的长线基础设备和物流网络的树立。”张弘称,因此,总是建议“雷声”大、落地“雨点”小。

《外交学者》杂志评论称,“两边走廊”的试运转很有宿愿,但要成为一条可行的商业路途,以婚配穿梭俄罗斯的过境走廊所承载的容量和数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如此,试运转和从新燃起的失望心情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划重点丨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说了啥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确立了“全力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尽责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发展定位,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总体发展思路。 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统筹建成2200多个站组成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基本形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 实现我国陆地国土1:5万基础地理信息全部覆盖和重点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全球有效覆盖达7112万平方千米,后续星研建进展顺利。 “天地图”实现30个省级节点、205个市(县)级节点与国家级主节点服务聚合,形成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合力。 333个地级城市和476个县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全面铺开。 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能力。 测绘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机载雷达测图系统、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等方面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研制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全面改革扎实推进。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审批事项。 政企分离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 积极引导地理信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修订印发《地图管理条例》,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 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地图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地图市场更加规范。 服务成效日益彰显。 形成1000多个基于“天地图”的业务化应用。 累计开发数字城市应用系统超过5600个。 为APEC会议、第三次经济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不动产登记等重大事项和各级政府决策、环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 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为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撑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覆盖范围。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等行动计划,为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测绘地理信息新使命。 地理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为应对地缘政治压力、保障边境地区稳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全球战略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边境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催生各种地理信息新应用、新产品和新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载雷达、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新型技术装备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发展思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法治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和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整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统筹建成2500个以上站点规模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陆海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区域的地理信息资源。 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信息、应急测绘保障信息等资源实现有效融合。 ——公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基础测绘成果供给更加有效。 向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能力全面形成。 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监测业务常态化。 基本建成4小时抵达80%陆地国土和重点海域、覆盖全国的应急测绘体系。 “天地图”具备全球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体制改革、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事业单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自主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 测绘地理信息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地理信息产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点任务打造由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五大业务”构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 (一)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按照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要求,构建以北斗卫星以及自主技术装备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1、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实现我国地心坐标框架的动态维持与更新,形成覆盖全国的分米级实时位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准和位置服务水平。 统筹开展全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国统一的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 完善国家重力基准,开展重力空白区航空重力测量,构建新一代高阶重力场模型。 建立国家测绘基准数据库,提升测绘基准成果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国家、行业及地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统筹管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加强测绘基准服务机构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一体化管理和协同服务机制。 深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拓展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业务范围、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2、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扩大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实现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对陆地国土必要覆盖,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对全国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全面覆盖。 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联动更新机制,持续做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重点要素年度更新,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点区域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及时更新。 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基础测绘工作。 持续推进我国海岛(礁)测绘工作。 组织开展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沿海地区根据需要组织开展沿海滩涂、近海海域等测绘工作。 持续开展极地测绘工作,提升服务极地考察活动能力。 继续推进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 加快开展地下管线测绘,构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3、开展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优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模型与结构,丰富数据内容,拓展社会、经济、人文、资源、环境等要素,建成综合性强、应用面广、标准化程度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形成全国基础测绘成果“一个库”。 选择合适地区开展新型基础测绘试点。 探索建立基于地理实体的成果采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动现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向地理实体数据库的转型,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和联动更新。 (二)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监测成果。 1、开展基础性和专题性监测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开展基础性监测。 适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国家级新区建设格局、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海岸带保护利用状况等专题性监测。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 2、形成常态化监测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对地观测技术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体化的地理国情监测网络。 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建立地理国情信息在线服务平台。 开展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开发应用,形成多样化的监测成果。 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指标、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形成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能力。 逐步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组织实施、部门协作及信息发布等机制。 推动各地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年度计划和部门预算管理。 (三)加强应急测绘建设1、建立应急测绘业务体系根据国家应急规划和应急体系建设要求,完善应急测绘体制机制,重点加强联动响应、资源统筹、数据服务以及日常运维等机制建设。 按照上下协同、部门协作、军民融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保障区域,明确保障职责,布局国家应急测绘业务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测绘标准。 加强应急测绘业务机构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增强国家和省级应急测绘专业力量。 2、强化应急测绘综合保障加强国家航空应急测绘能力,建设12个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区,重点装备高性能无人机航空测绘应急系统。 增强国家应急测绘现场勘测能力,建设3支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重点装备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采集与处理设备。 提升国家应急测绘数据处理能力,重点加强数据快速处理、制图、存储和服务等系统建设。 提高国家应急测绘资源共享能力,建成国家应急测绘资源数据共享网络及平台,丰富国家应急测绘基础底图数据库。 各地针对当地特点和需求,开展区域性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协作,实现军地、部门、区域应急测绘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协同服务。 (四)统筹航空航天遥感测绘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航空航天测绘遥感影像资料获取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种类、多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重点区域的及时覆盖,对陆地国土的全面覆盖,以及对境外区域的有序覆盖。 1、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和管理实现优于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每年全面覆盖陆地国土一次。 获取我国500万平方千米优于1米分辨率影像。 加大城市地区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获取力度。 推进机载激光雷达、倾斜摄影、航空重力等新技术生产应用。 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的统筹规划,建立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定期分区更新机制、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分级分区获取机制。 完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资料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2、强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应用服务建立和完善系列测绘卫星应用系统,提升卫星测绘数据获取、处理、提供的业务能力。 完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产品体系,加大立体测绘影像产品、专题应用产品及增值产品的开发力度。 推进多传感器、多视角、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基于倾斜航空摄影测量、卫星立体测绘等技术,建设高识别度、高容量、高现势性的三维实景中国影像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常态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产品生产和分发服务能力。 探索建立测绘卫星用户委员会机制,理顺卫星用户与卫星运营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卫星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五)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管理与在线服务一体化的生产技术支持体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建设重点、细化建设内容、明确技术路线。 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的覆盖和更新范围。 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区域约4500万平方千米多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称等数据生产,开展中巴经济走廊、东盟非盟等重要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时相地表覆盖等数据生产。 加快建立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全球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多尺度、多类型、多样式的全球地理信息产品。 2、强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应用依托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境外分布式数据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强化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集成,完善边境地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 构建国产卫星海外接收站及处理系统,提高全球卫星资源接收处理能力。 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生产工艺及应用服务标准规范。 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快速处理、高效管理、动态更新与实时服务的技术装备体系。 四、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基础设施装备保障能力、地理信息产业竞争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协调融合发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以“五大业务”为支撑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建立起保证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强按需定制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架构。 1、加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面向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新型基础测绘和航空航天遥感测绘等普惠性服务的有效供给。 扩展基础测绘成果内容,发展以地理实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产品。 推出标准化的三维实景影像产品,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应用频次。 加强服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简化成果提供审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开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区域性地图产品、反映国家辉煌成就地图产品、国家大地图集、城市地图集等系列专题地图编制工作。 2、拓宽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拓展定制化专题服务的领域。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开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项的落实。 强化城市地下、水体水下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做好基于地理空间的孕灾环境分析和监测服务。 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应用服务领域。 在继续做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上,健全数字城市维护更新和管理应用的长效机制,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示范应用,提升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支撑能力。 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政府与企业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的合作。 3、提升网络化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天地图”公益性服务的战略性地位。 建设“天地图”国家数据中心、区域数据中心,融合集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国家应急测绘基础底图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整合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和全球热点地区重要信息,加强地理信息大数据开放共享和深化应用。 加强涉密版、政务版“天地图”的统筹建设,发挥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门数据、促进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公众版“天地图”建设,惠及群众生产生活。 推出覆盖全行业、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二)提升基础设施装备保障能力以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生产、服务技术体系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满足“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装备现代化积极推动“资源三号”后续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重力卫星等的立项、研制和发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体系。 加快建设多分辨率、多传感器、全天候综合航空遥感体系,大力发展长航时航空遥感平台,促进无人飞机、轻型飞机、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机载激光雷达、重力仪、倾斜摄影仪等新型传感器的推广应用,配套建设数据传输和通信指挥系统。 加快推进地理信息地面获取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水下、地下测量装备水平。 加强数据规模化快速处理系统建设,提高多源海量数据综合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测绘产品质量检验和测绘仪器计量检测体系。 探索建立卫星测绘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推进生产服务体系信息化加快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产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整合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资料数据等方面资源,建设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产原始资料数据集中管理、分布式处理、生产质量统一监管和生产成果集中入库管理的信息化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布局。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资源,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测绘地理信息传输网络。 3、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国家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形成由国家级互联网地图监管中心和省级互联网监管分节点组成、上下联动的监控网络。 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运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安全基础设施。 加快开展网络基础设施核查分类,完成网络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大力推进行业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加强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术测绘成果公开使用政策,加强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处理技术研究,促进地理信息安全使用。 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地理信息安全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竞争能力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测绘遥感数据服务,开展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商业化获取和增值服务,建成较为完整的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处理、服务产业链,培育3-5 家测绘遥感数据服务龙头企业。 推动地理信息系统通用软件开发应用,推进高性能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行业领域应用软件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和集成为核心业务的龙头企业。 引导和推进现代高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遥感技术装备和高端地面测绘装备生产制造企业。 推进地理信息与导航定位融合服务类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 支持面向中亚-西亚、俄蒙日朝韩、东盟的北斗产业化应用。 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的融合,支持发展以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和车联网为支撑,融合实时交通信息、移动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综合导航定位动态服务。 积极发展测绘基准服务业。 繁荣地图出版业,发展地图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地图文化产业集群。 2、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适度放宽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许可和增值开发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社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 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以及安全保密监管等相关配套制度措施。 加快国产测绘遥感卫星数据有关政策研究制定,推进遥感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继续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分类标准、产业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指标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统计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学会、协会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产业基金、产业基地等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记与信息公开公示、成果转移转化统计和报告等制度,健全科学研究、信用评价、创新团队认定、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 优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布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新联盟、协同中心、创客或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参与制定科技规划、政策和标准,支持申报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业。 支持野外观测台站、检校场、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等科研条件平台的建设与共享。 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2、加强科技攻关和标准化以支撑重大工程和成果广泛应用为重点,统筹优势科技力量,着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海洋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地下空间测绘等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研究,支持对大地测量基准、位置智能感知、遥感机理、数据挖掘与地理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 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构建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建立跨部门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协调机制。 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程序,重点研制地理国情监测、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方面的标准,促进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转化,发挥标准的技术考核作用。 加强科技标准宣传贯彻。 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 3、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地理信息技术、装备、标准、服务“走出去”,积极接纳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产业外包业务,开拓非洲、南美、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产业链、价值链。 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国际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科技合作计划和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订,争取主导编制4项国际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主导的30%以上国际标准。 根据受援国意愿和我对外战略需要,研究推动向相关国家提供测绘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协调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各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打破军民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技术、标准和行业壁垒,加强军民测绘融合发展。 鼓励各有关领域、行业根据需要加强测绘能力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协调融合发展水平。 1、推进区域测绘协调发展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动形成西部、东北、中部、东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区域测绘地理信息协调发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区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联盟。 加大跨行政区域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统筹力度,通过建立跨行政区域测绘地理信息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等方面合作,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 鼓励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帮扶,为贫困地区提供精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加大对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援助力度,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强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统筹与顶层设计,做好规划衔接和项目、需求对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军民力量整合、资源聚合、信息融合。 推进国家空间基准、航天遥感测绘、海洋测绘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统筹共建,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地理信息、科技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应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地理信息资料成果通报汇交和位置服务站网共享机制,以及应急保障、国防动员等方面平战结合机制,形成军民兼容的测绘技术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军民融合示范要求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多种力量参与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鼓励地方立足实际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五、实施保障(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抓好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以及不动产测绘、地下管线测绘、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职责职能的落实。 (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共享应用、应急测绘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完善测绘地理信息资质、市场监管和信用管理的挂钩政策。 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和制度,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多元化。 健全卫星测绘应用政策,推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与国土资源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力量和效能。 (三)优化生产服务组织结构(略)(四)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略)(五)抓好规划组织实施(略)划重点丨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说了啥

国家公路网规划介绍?

对于国家公路规划相信你肯定不会陌生,那么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是中达咨询整合的相对比较详细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介绍。 国家公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国家公路网约40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共36条,计11.8万公里;普通国道共200条,计26.5万公里。 到2030年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线,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线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 全省新增国家高速公路5条,新增里程约1024公里,总规划里程约3738公里;新增普通国道9条,延伸2条,新增里程约3300公里,普通国道总里程达到约5000公里。 截止 2013年,预计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3万亿元,同比增长5.56%。 全年新建高速公路8260公里,改建339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2.86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 建成万吨级泊位110个,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289公里。 公路建设方面,出台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公路网络;国省干线建设、改造步伐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养护管理、路网结构改造、桥梁安全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 规划全文前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一章、第六条)明确,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国家公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的国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由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等意义的干线公路组成。 其中,普通国道网提供普遍的、非收费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高速公路网提供高效、快捷的运输服务。 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公路网络,特编制《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 《规划》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布局规划,体现了国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国家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 1981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交通部印发的《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明确,国道由“12射、28纵、30横”共70条路线组成,总规模约11万公里;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明确,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射、9纵、18横”等路线组成,总规模约8.5万公里。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0.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4万公里。 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覆盖范围不全面。 全国还有900多个县没有国道连接,有18个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和29个地级行政中心未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相连接;二是运输能力不足。 部分国家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三是网络效率不高。 普通国道路线不连续、不完整,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二)发展要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未来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交通运输总量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各项事业发展要求提高国家公路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预计到2030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将分别是当前的2.7倍、3.2倍、2.2倍和2.4倍,主要公路通道平均交通量将超过10万辆/日,达到4倍以上,京沪、京港澳等繁忙通道交通量将达到20万辆/日以上。 2、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未来国家将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要求发挥国家公路引导区域空间布局的作用,优化东部地区公路网络结构,加强中部地区东引西联通道建设,扩大西部地区路网覆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 3、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要求。 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要求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重要通道及其辅助路线、迂回路线的布设,提高公路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 4、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交通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促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要求发挥普通公路的基础作用和高速公路的骨干作用,加强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 5、实现公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挥公路网络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好路网顶层设计,明确各层次路网的功能定位,促进国家公路与其他层次路网的协调发展,并为科学制定公路行业发展政策,更好地开展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奠定规划基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增强通道能力、加强方式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合理布局国家公路网,加快普通国道建设,构建以非收费公路为主体、收费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布局合理。 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功能区划要求,与城镇化格局、城镇体系布局、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统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合理布局国家公路网。 2、结构优化。 加强公路网结构顶层设计,注重发挥普通国道的干线作用和国家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作用,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国家公路网。 3、衔接顺畅。 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提高与周边国家路网的连通性,形成国际运输通道,拓展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 4、规模适当。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把握未来公路交通运输需求,合理确定国家公路网总体规模,实现路网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5、绿色发展。 统筹规划通道资源,充分利用既有路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三)规划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络,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 1000公里以内的省会间可当日到达,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当日往返、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当日到达;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内外交通联系紧密,形成多中心放射的路网格局;有效连接国家陆路门户城市和重要边境口岸,形成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与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联系更加便捷。 其中,——普通国道全面连接县级及以上行政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和国防设施。 ——国家高速公路全面连接地级行政中心,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及以上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边境口岸。 规划方案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40.1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 (一)普通国道网。 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公里。 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扩大覆盖、完善网络”的思路,调整拓展普通国道网:保留原国道网主体,优化路线走向,恢复被高速公路占用的普通国道路段;补充连接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边境口岸;增加可有效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部分路线;增设沿边沿海路线,维持普通国道网相对独立。 1、首都放射线(12条)北京-沈阳、北京-抚远、北京-滨海新区、北京-平潭、北京-澳门、北京-广州、北京-香港、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青铜峡、北京-漠河、北京环线。 2、北南纵线(47条)鹤岗-大连、黑河-大连、绥化-沈阳、烟台-上海、秦皇岛-深圳、威海-汕头、乌兰浩特-海安、二连浩特-淅川、苏尼特左旗-北海、满都拉-防城港、银川-榕江、兰州-龙邦、策克-磨憨、西宁-澜沧、马鬃山-宁洱、红山嘴-吉隆、阿勒泰-塔什库尔干、霍尔果斯-若羌、喀纳斯-东兴、东营-深圳、同江-哈尔滨、嘉荫-临江、海口-三亚(东)、海口-三亚(中)、海口-三亚(西)、张掖-孟连、丹东-东兴、饶河-盖州、通化-武汉、嫩江-双辽、牙克石-四平、克什克腾-黄山、兴隆-阳江、新沂-海丰、芜湖-汕尾、济宁-宁德、南昌-惠来、正蓝旗-阳泉、保定-台山、呼和浩特-北海、甘其毛都-钦州、开县-凭祥、乌海-江津、巴中-金平、遂宁-麻栗坡、景泰-昭通、兰州-马关。 3、东西横线(60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阿尔山、集安-阿巴嘎旗、丹东-霍林郭勒、庄河-西乌珠穆沁旗、绥中-珠恩嘎达布其、黄骅-山丹、文登-石家庄、青岛-兰州、连云港-共和、连云港-栾川、上海-霍尔果斯、乌鲁木齐-红其拉甫、西宁-吐尔尕特、长乐-同仁、成都-噶尔、上海-聂拉木、高雄-成都、上海-瑞丽、广州-成都、瑞安-友谊关、瑞金-清水河、福州-昆明、广州-南宁、秀山-河口、连云港-固原、启东-老河口、舟山-鲁山、洞头-合肥、丹东-阿勒泰、萝北-额布都格、三合-莫力达瓦旗、龙井-东乌珠穆沁旗、承德-塔城、天津-神木、黄骅-榆林、海兴-天峻、滨州港-榆林、东营港-子长、胶南-海晏、日照-凤县、大丰-卢氏、东台-灵武、启东-那曲、上海-安康、南京-德令哈、武汉-大理、察雅-萨嘎、利川-炉霍、台州-小金、张家界-巧家、宁德-福贡、南昌-兴义、福州-巴马、湄洲-西昌、东山-泸水、石狮-水口、佛山-富宁、文昌-临高、陵水-昌江。 此外包括81条联络线。 (二)国家高速公路网。 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另规划远期展望线约1.8万公里。 按照“实现有效连接、提升通道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的思路,补充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保持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框架基本不变,补充连接新增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要港口和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在运输繁忙的通道上布设平行路线;增设区际、省际通道和重要城际通道;适当增加有效提高路网运输效率的联络线。 1、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哈尔滨、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 2、北南纵线(11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呼和浩特-北海、包头-茂名、银川-百色、兰州-海口、银川-昆明。 3、东西横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此外包括6条地区性环线以及若干条并行线、联络线等。 编号方案首都放射线(12条)G101北京—沈阳G102北京—抚远G103北京—滨海新区G104北京—平潭G105北京—澳门G106北京—广州G107北京—香港G108北京—昆明G109北京—拉萨G110北京—青铜峡G111北京—漠河G112北京环线。 北南纵线(47条)G201鹤岗—大连G202黑河—大连G203绥化—沈阳G204烟台—上海G205秦皇岛—深圳G206威海—汕头G207乌兰浩特—海安G208二连浩特—淅川G209苏尼特左旗—北海G210满都拉—防城港G211银川—榕江G212兰州—龙邦G213策克—磨憨G214西宁—澜沧G215马鬃山—宁洱G216红山嘴—吉隆G217阿勒泰—塔什库尔干G218霍尔果斯—若羌G219喀纳斯—东兴G220东营—深圳G221同江—哈尔滨G222嘉荫—临江G223海口—三亚(东)G224海口—三亚(中)G225海口—三亚(西)G227张掖—孟连G228丹东—东兴G229饶河—盖州G230通化—武汉G231嫩江—双辽G232牙克石—四平G233克什克腾—黄山G234兴隆—阳江G235新沂—海丰G236芜湖—汕尾G237济宁—宁德G238南昌—惠来G239正蓝旗—阳泉G240保定—台山G241呼和浩特—北海G242甘其毛都—钦州G243开县—凭祥G244乌海—江津G245巴中—金平G246遂宁—麻栗坡G247景泰—昭通G248兰州—马关。 东西横线(60条)G301绥芬河—满洲里G302珲春—阿尔山G303集安—阿巴嘎旗G304丹东—霍林郭勒G305庄河—西乌珠穆沁旗G306绥中—珠恩嘎达布其G307黄骅—山丹G308文登—石家庄G309青岛—兰州G310连云港—共和G311连云港—栾川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4乌鲁木齐—红其拉甫G315西宁—吐尔尕特G316长乐—同仁G317成都—噶尔G318上海—聂拉木G319高雄—成都G320上海—瑞丽G321广州—成都G322瑞安—友谊关G323瑞金—清水河G324福州—昆明G325广州—南宁G326秀山—河口G327连云港—固原G328启东—老河口G329舟山—鲁山G330洞头—合肥G331丹东—阿勒泰G332萝北—额布都格G333三合—莫力达瓦旗G334龙井—东乌珠穆沁旗G335承德—塔城G336天津—神木G337黄骅—榆林G338海兴—天峻G339滨州港—榆林G340东营港—子长G341胶南—海晏G342日照—凤县G343大丰—卢氏G344东台—灵武G345启东—那曲G346上海—安康G347南京—德令哈G348武汉—大理G349察雅—萨嘎G350利川—炉霍G351台州—小金G352张家界—巧家G353宁德—福贡G354南昌—兴义G355福州—巴马G356湄洲—西昌G357东山—泸水G358石狮—水口G359佛山—富宁G360文昌—临高G361陵水—昌江。 81条联络线G501-G581国家高速公路网(11.8万公里)首都放射线(7条)G1北京—哈尔滨G2北京—上海G3北京—台北G4北京—港澳G5北京—昆明G6北京—拉萨G7北京—乌鲁木齐。 北南纵线(11条)G11鹤岗—大连G15沈阳—海口G25长春—深圳G35济南—广州G45大庆—广州G55二连浩特—广州G59呼和浩特—北海G65包头—茂名G69银川—百色G75兰州—海口G85银川—昆明。 东西横线(18条)G10绥芬河—满洲里G12珲春—乌兰浩特G16丹东—锡林浩特G18荣成—乌海G20青岛—银川G22青岛—兰州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36南京—洛阳G40上海—西安G42上海—成都G50上海—重庆G56杭州—瑞丽G60上海—昆明G70福州—银川G72泉州—南宁G76厦门—成都G78汕头—昆明G80广州—昆明。 7条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1.8万公里)G91辽中环线G92杭州湾环线G93成渝环线G94珠三角环线G95北京大外环G98海南环线G99台湾环线城市环线北京 G4501天津 G2501济南 G2001上海 G1501合肥 G4001福州 G1501石家庄 G2001郑州 G3001武汉 G4201长沙 G0401太原 G2001西安 G3001成都 G4201昆明 G5601银川 G2001兰州 G3001西宁 G6001拉萨 G6001呼和浩特 G6001乌鲁木齐 G3001沈阳 G1501长春 G2501哈尔滨 G1001大连 G1101青岛 G1501宁波 G1501厦门 G1501广州 G1501南京 G2501杭州 G2501深圳 G2501重庆 G5001贵阳 G6001南宁 G7601海口 G1501南昌 G6001(一)实施方案。 1、建设需求普通国道:规划总计26.5万公里,其中利用原国道10.4万公里、原省道12.4万公里、原县乡道2.9万公里,合计占规划里程的97%,其余3%约0.8万公里需要新建;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的普通国道路线约占60%,按照未来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测算,共约10万公里需要升级改造;国家高速公路:规划总计11.8万公里,已建成7.1万公里,在建约2.2万公里,待建约2.5万公里,分别占60%、19%和21%。 2、实施安排“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普通国道改造,实现通车里程约26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有序推进对加强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的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提高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5万公里。 基本建成普通国道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大约需要20年。 3、实施要求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普通国道建设,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着力提升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学论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把握好建设节奏,合理确定建设时机,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 慎重决策国家高速公路远期展望线,原则上到2030年左右,视区域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适时开展建设,灵活掌握建设标准。 在满足安全和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公路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实施效果。 1、扩大基本公共服务。 普通国道规模由10.6万公里调增至26.5万公里,新增连接县(市)900多个,实现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都有普通国道连接,提升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 2、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 强化城市群内外交通联系,提升路网对中小城镇的覆盖水平,形成多中心放射的路网格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3、兼顾公平与效率。 实现普通国道和高速公路的协调发展,明确普通国道侧重体现基本公共服务,高速公路侧重体现高效服务,加强两个网络在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协调。 4、实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新增普通国道建设以既有公路升级改造为主,高速公路合理把握建设规模和节奏,有效降低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促进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5、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衔接,统筹主要通道运输能力配置,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现代物流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1、修订公路法律法规推动修订《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确国家公路网的地位、性质及其组成结构。 2、完善投资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继续实施收费公路政策,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高速公路建设。 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提高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用于普通公路建设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央资金对普通国道建设的补助力度,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投融资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防范债务风险。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跨江(河、湖、海)的路线尽可能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共用桥位;尽可能利用既有设施扩能改造,必须新建的尽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多方案比选、合理布线,少占土地、占补平衡;尽可能避免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和城市建成区,严禁新建公路穿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规划和保护的转变。 4、科技引领提升服务积极推进国家公路网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中转和衔接能力,推进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公路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公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促进公路协调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运营、养护、管理中的事权和职责,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增强公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安排国家公路网路线编号、线位规划、建设规划和前期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研究建立国家公路网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修订和完善规划。 加强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规划建设,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规模,注重与国家公路网的衔接,统筹各层次路网协调发展,提升路网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数字解读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办《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新闻发布会, 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和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将介绍相关情况, 这份规划,我们国家的干线公路网络到2030年会实现首都辐射省会, 省际多路联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 1000公里以内的省会、县可以当天到达,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以当天往返, 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以当天到达,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经济区, 城市群内外的交通也非常紧密,沿边沿海的公路也会贯通。 同时与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联系会更加便捷。 《规划》对欠发达地区交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系统的安排。 26.5万公里普通国道,首先考虑的是900个县必须有国道连通,而这900个县主要是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以这次普通国道的扩展将重点在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调整,在西部地区增加了两条南北向的通道,由“7、9、18”变成了“7、11、18”,所以也是在考虑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怎么适度超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真正起到经济带动的先行作用。 580万公里未来我国公路网总规模约580万公里,其中国家公路约40.1万公里,

降低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重点是什么

(一)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 优化制造业、商贸业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 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 鼓励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 进一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提高多式联运比重。 (二)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 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三)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加快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 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 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紧编制并组织实施物流标准中长期规划,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按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基本满足发展需要的要求,完善国家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加强通用基础类、公共类、服务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一批对全国物流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物流标准。 注重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以及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科学划分推荐性和强制性物流标准,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努力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试点工作。 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 (五)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按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重点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战略物流枢纽及面向东盟的陆海联运、江海联运节点和重要航空港,建立省际和跨国合作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东部地区要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探索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 按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和发展等要求,加快商贸物流业一体化进程。 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合作,加快陆港、航空口岸建设,构建服务于产业转移、资源输送和南北区域合作的物流通道和枢纽。 西部地区要结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物流通道,改善区域物流条件,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商品物流产业。 东北地区要加快构建东北亚沿边物流带,形成面向俄罗斯、连接东北亚及欧洲的物流大通道,重点推进制造业物流和粮食等大宗资源型商品物流发展。 物流节点城市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枢纽,要根据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六)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加强枢纽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各类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先导,结合发展边境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一批国际货运枢纽,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 加强境内外口岸、内陆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战略合作,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陆港、口岸等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积极构建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加强联合,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物流企业。 (七)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促进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 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 加强危险品水运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 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 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 推广应用铁路散堆装货物运输抑尘技术。 重点工程(一)多式联运工程。 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的中转设施,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完善港口的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提升临港铁路场站和港站后方通道能力。 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推进内陆城市和港口的集装箱场站建设。 构建与铁路、机场和公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 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加快推进大宗散货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等船舶运输组织方式,探索构建以半挂车为标准荷载单元的铁路驮背运输、水路滚装运输等多式联运体系。 (二)物流园区工程。 在严格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加快整合与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周边公路、铁路配套,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发展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及农产品、农资、钢铁、煤炭、汽车、医药、出版物、冷链、危险货物运输、快递等专业类物流园区,发挥物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农产品物流工程。 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力度,满足粮食收储需要。 引进先进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切实改善粮食仓储条件。 积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粮食储、运、装、卸“四散化”和多式联运,开通从东北入关的铁路散粮列车和散粮集装箱班列,加强粮食产区的收纳和发放设施、南方销区的铁路和港口散粮接卸设施建设,解决“北粮南运”运输“卡脖子”问题。 推进棉花运输装卸机械化、仓储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加强主要产销区的物流节点及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纺织配棉配送服务。 加强“南糖北运”及产地的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 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南菜北运”和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提升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水平,完善冷链物流网络。 (四)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 支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各类产业聚集区域和功能区配套建设公共外仓,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 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 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着力提升面向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 (五)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 依托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加快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通道建设。 推进晋陕蒙(西)宁甘、内蒙古东部、新疆等煤炭外运重点通道建设,重点建设环渤海等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重点煤炭物流节点。 统筹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和国内储运体系建设,加快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连接的油气运输通道建设,加强油气码头建设,鼓励发展油船、液化天然气船,加强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品港口(口岸)物流设施建设。 (六)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邮政终端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的双向流通。 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 加快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配送体系发展,建设服务连锁经营企业和网络销售企业的跨区域配送中心。 发展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 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共同配送能力。 (七)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编制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规划,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物流园区、商业设施等建设,整合配送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 建成一批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探索利用高铁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 结合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完善一批快递转运中心。 (八)物流标准化工程。 重点推进物流技术、信息、服务、运输、货代、仓储、粮食等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医药、汽车、家电、电子商务、邮政(含快递)、冷链、应急等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着手开展钢铁、机械、煤炭、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产品物流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支持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制定公路货运标准化电子货单,推广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建立全国托盘共用体系,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全面推广甩挂运输试点经验。 开展物流服务认证试点工作,推进物流领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九)物流信息平台工程。 整合现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形成跨行业和区域的智能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鼓励龙头物流企业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 以统一物品编码体系为依托,建设衔接企业、消费者与政府部门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标准查询、对接服务。 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等已有平台,开展物流信息化国际合作。 (十)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 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和快速分拣技术,加强沿海和内河船型、商用车运输等重要运输技术的研发应用。 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推动条码和智能标签等标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 推广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交换与共享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 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自动导引车辆、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托盘等集装单元化技术普及。 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 (十一)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 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 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加工、搬运、仓储、包装、维修等管理水平,实现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无害环保。 (十二)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集满足多种应急需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 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规范协调调度程序,优化信息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推进应急生产、流通、储备、运输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应急信息交换、数据共享。


相关资料:txt下载doc下载文章搜索网址搜索百度搜索、好搜搜索、搜狗搜索必应搜索

本文链接:http://www.gpxz.com/article/4712fdb6181ea0c30ba5.html


全局中部横幅
联系我们

地址黑龙江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一路2305号黑龙江轻攻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邮箱E-m

“icauto.com.cn”的百度权重查询结果

查询百度权重和百度的关键字排名,查询360权重和360的关键字排名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

马兰花创业培训教学服务平台

马兰花创业培训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本平台集“培训管理平台(管理)、教学服务平台(教学)、模拟训练平台(训练)、培训考核平台(考核)、后续服务平台(服务)”于一体,助力创业培训和服务工作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elisa试剂盒

上海化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ww.huabangbio.com)是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物公司,主营产品:植物elisa试剂盒,抗体检测试剂盒,白蛋检测试剂盒,细胞elisa试剂盒,酶联免疫试剂盒,小鼠elisa试剂盒等产品

杭州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

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公共平台

蜂窝板

江苏鼎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管井门,蜂窝板,蜂窝铝板,铝蜂窝地板,蜂窝板装饰板,蜂窝板材料并提供蜂窝板设计,蜂窝板安装,蜂窝铝板施工维护的一站式服务.在全国设立了上海蜂窝板,苏州蜂窝板,无锡蜂窝板等地区蜂窝板销售处,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芜湖知识产权网

芜湖文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商标续展,商标转让,商标复审,商标变更,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版权代理,软件著作权代理,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浙江羽风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羽风科技位于西子湖畔,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联系电话:0571-8512019285120193。公司拥有自有品牌“羽风”,主要产品有1U工控机,2U工控机,工业计算机,触摸屏调度台,视频话机,触摸屏一体机,触摸屏显示器等产品。

房产网

第一房源房产网为用户提供海量房源信息,信息涵盖二手房、租房、公寓,商铺、写字楼、厂房、仓库、车位等以及房产新闻资讯,找房源就上第一房源网。

司南导航

司南导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自主掌握高精度北斗、GNSS、RTK核心技术,并广泛运用于测量测绘、精准农业、无人机控制、变形监测、智能交通、机械控制等领域。

全局底部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