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人士称 哈马斯以色列在许多疑问上达成分歧 多方齐聚多哈重启加沙开战谈判 (信息人是什么意思)
【全球时报报道记者 赵觉珵】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制静止(哈马斯)作出退让后,新一轮加沙地带开战谈判将重启。路透社征引埃及媒体与信息人士的话称,关系谈判将于10日在卡塔尔多哈复原,埃及、美国和以色列的代表将介入谈判。
开罗资讯电视台9日征引一名资坚信息人士的话称,由情报部门担任人阿巴斯·卡迈勒率领的埃及安保代表团将“努力于拉近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距离,以尽快达成开战协定”。“双方在许多疑问上达成了分歧”,这名人士称,谈判将于11日回到埃及首都开罗启动。
路透社9日也报道称,有不具名的知情人士泄漏,正在中东地域访问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9日在开罗会晤埃及总统塞西后,也将介入到谈判之中。埃及总统府在一份申明中示意,塞西在会晤中重申了埃及“拒绝继续在加沙地带采取军事执行”的立场。此外,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该国将派出以色列特勤局(摩萨德)担任人大卫·巴尼亚加入谈判。
据报道,埃及和卡塔尔不时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长达9个月的抗争中启动斡旋,宿愿完结战役并确保监禁加沙的以色列人质,以换取关押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囚犯。
英国广播公司(BBC)剖析称,哈马斯近期宣布情愿在以色列不承诺“终身开战”的状况下执行第一阶段开战并继续谈判,这一退让为谈判取得打破性停顿带来了宿愿。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7日宣布申明称,开战协定不得阻碍以色列复原军事执行以成功一切指标。BBC征引哈马斯指导人的正告称,以色列最近在加沙的军事执行以及内塔尼亚胡的立场或者会使开战和监禁人质谈判“回到原点”。
路透社征引巴勒斯坦官员的信息称,外地期间8日起,以军再次对加沙地带开展空袭。9日,以军袭击了加沙南部阿巴桑镇的帐篷,形成至少29人死亡,其中大少数是妇女和儿童。
点击进入专题: 巴以抵触加剧巴以和谈的巴以和谈进程
由于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对巴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导致巴以旷日持久的冲突。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并由于以色列数度的反复而中断。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武装反抗,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2007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中)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会见参加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左)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 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和谈中断近7年之后,双方谈判代表2007年12月12日在耶路撒冷举行重启和谈后的首轮谈判。 谈判秘密举行,据说气氛紧张,巴方代表炮轰以方的东耶路撒冷建设项目,以方代表则提出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袭击。 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2008年9月26日表示,以色列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的行为是巴以双方在和谈中面临的主要阻碍。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日前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也说,根据目前情况,和谈需要更多的时间。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问题多多,但巴以和谈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当然,对于巴方而言,影响巴以和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根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21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自去年底巴以双方宣布重启和谈以来,以方共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新建4486套住宅。 正如阿巴斯在联大会议上所说,以色列停止扩张定居点是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目前巴以和谈的基础,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六日战争”)之后,安理会采用了242号决议。 242号决议对巴以冲突提出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被以色列、约旦、埃及接受了,但是被叙利亚拒绝了,直到1972到1973年。 1970年,美国国务卿威廉姆·P·罗杰斯提出了罗杰斯计划,该计划呼吁苏伊士运河两岸双方停火90天,保留一个军事停滞区,努力在安理会242号决议框架下达成共识。 甚至在安瓦尔·萨达特成为埃及总统之前,埃及政府就接受了罗杰斯计划。 以色列拒绝根据罗杰斯和平计划与埃及会谈。 在1972年安瓦尔·萨达特突然把苏联军事顾问从埃及驱逐出境,重新向美国政府表达愿意在罗杰斯计划的基础上谈判。 而在那之前,巴以和谈都没有什么进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德里和平会议打破了这个僵局。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帮助下)提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会,直接涉及阿以冲突,这是一个突破。 这个突破是以色列和它的邻居们进行直接双边和多边谈判的先兆,这次谈判被称为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谈判在华盛顿特区展开,虽然收效甚微,但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 会议确定了阿以谈判的基本原则——“土地换和平”,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 此后,在挪威的主持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 这些会议的直接结果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该协议官方称为《临时自治安排准则宣言》,是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的草坪上签署的。 该协议规定以色列先期归还巴勒斯坦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巴勒斯坦人实施为期5年的自治,这是“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第一次具体实践。 奥斯陆协议讨论了在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下未来巴勒斯坦国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条件。 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褒奖了他们在签署奥斯陆中所作出的贡献。 拉宾代表以色列人民说:“曾经与你们——巴勒斯坦人——作对的我们,今天对你们大声、清楚地说,流血、眼泪,够了,够了!”1990年代中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有很多权力和责任从以色列转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 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沙地带实现了完全自治。 出于安全考虑,以色列仍然(还会继续)存在于约旦河西岸。 但是巴勒斯坦控制了大多数巴勒斯坦人的公民职能。 1995年伊扎克·拉宾被暗杀后,和平进程最终陷于停滞。 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人口几乎长了两倍。 后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袭击和以色列军队随后的报复行动使得和谈的条件站不住脚。 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自1993年以来制造了很多自杀式袭击(包括1996年5月以色列大选前的一波自杀式袭击),1996年6月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因此宣布了一项新政策,该政策背弃“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致使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执行。 内塔尼亚胡先宣布了一项针锋相对的政策,他把它称作“互惠主义”,如果阿拉法特继续内塔尼亚胡称之为“巴勒斯坦凯旋门政策”(直接或间接煽动或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以色列就可藉此拒绝参与和平进程。 希伯伦和怀伊协议就是在这个时候签署的,它的签署是在以色列认为“它的条件部分满足了”之后的。 关于在希伯伦重新部署的草案,也被称作“希伯伦草案”或“希伯伦协议”,开始于1997年1月7日,1997年1月15日到17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缔结。 这个协议根据奥斯陆协议处理了以色列军队在希伯伦地区重新部署的问题。 该协议处理了在希伯伦的重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而怀伊河备忘录则是一项政治协议,用来协商奥斯陆协议的实施的,完成于1998年10月23日。 由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 于怀伊河谈判,签署与白宫,比尔·克林顿总统作为官方见证人。 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国会议员以75票赞成,1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怀伊河备忘录。 该协议处理未来在约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分歧严重,加之以方蓄意拖延,协议形同虚设。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召集巴勒斯坦最高权力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开和平会议,力劝双方在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边界划分和巴难民回归等问题互做让步。 据报道,如果犹太人定居点(占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85%)被割让给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就提议给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将近95%的土地以及全部加沙地带。 除了东耶路撒冷郊外已经并入以色列的大量非犹太人区域,大多数地盘将落入以色列人的管辖范围之内。 巴勒斯斯坦回归权力的问题将通过有效的货币赔偿来解决。 根据巴勒斯坦消息来源,剩下的区域将由巴勒斯坦人来控制。 根据安全路线的配置方式,以色列路线会阻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过他们所建议的国家,并减少吸收巴勒斯坦难民的可能性。 巴勒斯坦国的边界、领空和水源将会落入以色列手中。 阿拉法特拒绝了这个提议,但是没有讨价还价。 甚至在美国的压力下都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满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站得住脚的巧妙方案。 因为戴维营会议失败了,所以克林顿指责阿拉法特。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会议中,克林顿任命前联邦参议院乔治·J·米歇尔来领导一个真相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后来发表了《米歇尔报告》。 2000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特别是沙龙2001年3月上台后坚持推行强硬政策,致使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戴维营会议失败之后,克林顿参数在2000年秋天被提出,它包括一项方案,即,巴勒斯坦国包含约旦河西岸94%到96%的土地,大约80%的定居者仍然在以色列的管辖下,作为交换,以色列在“绿色路线”(1967年边界)的计划下应该让出一些土地(所谓的“土地交换”)。 交换将包括1%到3%的以色列土地,这样,最终巴勒斯坦国约旦河西岸的那部分将会达到原有土地的97%。 2001年1月在塔巴会议上,谈判在克林顿参数的基础上继续着。 以色列谈判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地图。 该提议从约旦河西岸消除了“以色列临时控制的”土地,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这个地图,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 但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当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谈判,谈判以一个协议而结束。 2001年3月右翼利库德党候选人阿里尔沙龙于2001年被选为以色列总理沙龙政府上台,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土地换和平”更无从谈起。 在阿盟的支持下,阿拉伯政府领导人的贝鲁特会议于2002年三月展开。 会议提出一个结束巴以冲突的计划。 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欢迎该计划,说:“每个和平计划的细节一定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之间直接谈判,为了使这个计划成为可能,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一定要让恐怖行动结束。 就在昨天晚上我们在尼坦雅所见证了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 ”关于前一天晚上尼坦雅自杀式袭击事件,贝鲁特没有解决得了。 由于以色列不希望“全部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线,也不希望巴勒斯坦难民权力的回归,所以以色列不准备像阿盟号召的那样开启谈判。 2002年6月,美国、欧洲、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勾勒出了一个和平“路线图”原则,包括巴勒斯坦国的独立。 该路线图于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那是在马哈茂德·阿巴斯前所未有的被任命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理之后。 美国和以色列都提倡一个新的总理地位,因为他们都拒绝再与阿拉法特合作。 该路线图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独立行动,只有在双方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有争议的问题都将被推迟讨论。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必须“承担看得见的努力来逮捕、瓦解和遏制个人和团体的、针对以色列任何地方的暴力袭击计划和行动”,并且“重新建立和重新聚焦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安全机构”必须“开始持久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行动,旨在反抗所有涉及恐怖活动的行为,以及拆除公共建设的恐怖行为”。 以色列那个时候被要求拆除2001年5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停止所有定居点活动,从2008年9月28日后它所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地移除武装,并且结束宵禁,放宽个人和货物活动的限制。 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从2006年12月到2008年9月中旬,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会面36次,还有低级别的谈判。 2007年奥尔默特欢迎阿盟重新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议。 在奥尔默特和平协议谈判和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额巴勒斯坦国的努力下,他为巴勒斯坦提出了一个计划。 按照该计划,以色列应该马上得到约旦河西岸7%的土地,包括大多数的定居点街区,并且巴勒斯坦应该在稍后的日子里接受一块大小相当于约旦河西岸5.5%的沙漠地区。 巴勒斯坦拒绝了该计划,声称以色列想要阻断领土的连续性并把耶路撒冷当做它的首都。 2007年11月,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等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中断7年的巴以和谈得以重新启动。 但由于以色列于2008年底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巴以和谈再度中断。 在巴勒斯坦两大党法塔赫和哈马斯爆发了冲突之后,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把巴勒斯坦政权分裂为两个政权,每一个政权都声称自己是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 法塔赫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 加沙和以色列的敌意上升了。 在埃及的斡旋下,达成了2008年以色列—哈马斯停火协议,该协议从2008年6月19日到2008年12月19日持续了半年。 协议的崩溃导致了2008年12月27日的加沙战争。 2009年,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宣布他支持一个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但是坚持说,巴勒斯坦人应该做出互惠姿态、接受两条原则: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解除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的武装并注入额外的安全保障,包括保卫以色列的边界。 那年年末,白宫宣布召开奥巴马总统、内塔尼亚胡总理和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之间的三方会议,以为新的中东和平谈判奠定基础。 2010年9月,奥巴马政府推进恢复停滞的和平进程,使有关各方两年来第一次同意直接谈判。 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作为行动协调器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海姆·克林顿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把各方诱骗到谈判桌上,并且用得到埃及和约旦对直接谈判支持的方式而说服了不情愿的巴勒斯坦纳。 谈判的目的是在一年之内形成一个最后最终协议的框架,尽管普遍的预期是相当低的。 直接谈判的目的是以形成一个对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来说的两国解决方案而正式终止巴以冲突,并推动持续长期的和平,在官方上叫停将来对土地的声索,如果再发生暴力的话,接受拒绝新的争端升级的思想。 但是,哈马斯和真主党却重申,如果双方达成了任何协议的话,他们就要威胁到和谈。 以色列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如果双方签署的这么一个2012年协议只是因为哈马斯和真主党在威胁着和平进程而去生效的话,那么和平就不会直接存在。 这份声明因此就让美国来评估一年多之内可能来到的和平,使聚焦消除一部分和谈威胁成为可能。 以色列怀疑,如果最终协议一旦产生,责任落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手上,那么哈马斯和真主党就仍然会得到助长新暴力的支持。 同时,只要巴勒斯坦方面拒绝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政府就明确地拒绝和巴勒斯坦的任何可能得协议。 以色列声称那土地以前就是犹太人的,尤其是,犹太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犹太人的历史,并且现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超过80%都是犹太人。 从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里的主流认真地接受了领土和外交妥协的概念,对两国解决方案比较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领土交换原则上是一致的,以色列人已经确认了。 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点作为交换条件的可能让给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为1:1,而以色列人则给得少。 2012年4月,马哈茂德·阿巴斯给内塔尼亚胡写了一封信,重提重启和谈,并说以色列必须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并要求以色列接受1967年前的边界,并把这个边界作为两国方案的基础。 2012年5月,阿巴斯重申如果以色列人给出“任何有希望的或是积极”的建议,他就愿意与以色列接洽。 不到一个礼拜,内塔尼亚胡就回了阿巴斯阿巴斯的四月份的信,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拥有自己国家的权利,尽管像以前一样,他宣称巴勒斯坦应该解除武装管制,并说他的新的民族团结的政府对重新谈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并推动了谈判。 在哈马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代表之间经过了几个星期的激烈的三方非直接外交,什么都没有达成。 同时,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会谈也停滞了,结果,在奥巴马到访以色列期间,哈马斯对以色列五次发动火箭袭击。 7月17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赢得了阿盟对于一个“方案”的支持,这个方案包括对巴勒斯坦人的经济奖励和对以色列人的安全保证,而这些奖励和保证是伴随着一个新的谈判框架而形成的。 但是巴勒斯坦领导对该提议有所犹豫。 7月1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领导人被授权之后,克里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利机构领导人已经“三年来第一次建立了一个重启直接和谈的基础”。 但是,哈马斯——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政权,却拒绝了克里宣言,声称阿巴斯没有权利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名义去谈判。 2013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连续6次访问中东后宣布,巴以新一轮谈判于2013年7月29日至30日在华盛顿启动。
巴以冲突的再次冲突
冲突状况以色列于2012年11月14日发起的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回应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愈加频繁的火箭弹袭击,如今仅限于对加沙地带多处目标的远程攻击。 以方向加沙派遣陆军,发动了“铸铅”行动曾导致10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命,而陆地战役阶段造成的损失最大。 巴以冲突于2012年11月17日进入第四天,以色列战机继续轰炸加沙地带多处目标,造成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0多人受伤。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7日说,位于加沙城的哈马斯政府大楼遭以色列炸毁。 暂不清楚是否有人员伤亡。 截至目前,此轮巴以冲突共造成4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至少10人为平民,另有至少300人受伤。 巴以冲突进入第五天。 根据以色列方面消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已达成停火协议,不过法新社消息却显示以色列军队18日当天空袭加沙地区新闻大楼,停火协议的作用有待观察。 巴勒斯坦医疗部门19日说,以军战机当天继续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目标实施空袭,造成至少3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至此,以军持续6天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加沙地带近千名巴勒斯坦人伤亡。 以军战机当天对加沙城区、拉法地区、贝特拉西亚地区一些目标以及位于加沙地带中部的一座难民营实施轰炸,造成至少36人死亡。 连日来,以军军事行动已经造成1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870人受伤,逾半数伤亡者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以色列军方消息说,以军战机19日对加沙地带实施80轮轰炸,6天来累计实施1350轮轰炸。 而巴勒斯坦两支抵抗力量——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连日来已经向以境内发射至少1700枚火箭弹。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与以色列的冲突20号进入第七天。 在埃及的斡旋下,双方正就停火展开谈判。 截至北京时间21日凌晨5点,冲突已经造成14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日抵达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 潘基文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尽快实现停火。 而内塔尼亚胡则表示,以色列不能忍受针对本国国民的袭击,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会采取任何措施保卫国民。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号晚上也抵达了以色列,立即与内塔尼亚胡等政府官员举行会谈。 由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拒绝延长停火时间、持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以军2014年7月27日宣布对加沙地带重新发起“海陆空进攻”。 眼看情势不妙,哈马斯赶紧表态接受新的24小时停火协议。 火箭弹对决铁穹持续多天的巴以加沙冲突中,巴勒斯坦哈马斯的火箭弹与以色列国防军的“铁穹”拦截系统攻防大战吸引了外界的眼球。 以色列共遭到了哈马斯武装分子发射的737枚火箭弹袭击,其中245枚被“铁穹”成功拦截,拦截率达33%。 以色列于2007年2月开始研制“铁穹”反火箭弹系统,2010年7月19日完成最终测试并开始部署。 每套“铁穹”反火箭弹系统拥有6个发射台,每个发射台有20枚小型导弹,这些导弹可以拦截射程在5-70公里的火箭弹、迫击炮弹。 以色列第一套“铁穹”反火箭弹系统于2010年3月底部署,已经部署了5套。 停火协定双方19日继续交火。 以军多次空袭,致巴方丧生总人数累计增加至91人。 加沙武装人员以火箭弹还击,以色列多地响起警报。 巴勒斯坦官员当天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停火谈判进入“重要阶段”,双方互提条件,但达成停火的时间难以确定。 按照多名谈判知情人员的说法,以方提议签署有效期超过15年的停火协议,由埃及方面担保。 其他要求包括,巴方武装停止发射火箭弹和袭击边境以军士兵,立即停止向加沙走私和运送武器,以方遇袭或收到情报后有权打击武装人员。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官员沙阿斯说,以方一度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遭拒绝。 就以方是否寻求把加沙非军事化条款加入停火协议,以方政府发言人雷格夫拒绝回应,认定停火协议必须确保加沙人员停止火箭弹袭击。 哈马斯方面提出,停火协议条款包括以方解除对加沙地带的物资封锁。 这一要求可能触发以方忧虑,担心解除封锁有助哈马斯更加容易地从外部获得武器。 以方自哈马斯2007年控制加沙地带起对巴方这一区域实施物资封锁。 哈马斯在停火谈判中还要求,由国际社会担保,停火协议必须确保以方停止越境打击、海岸攻击以及定点清除行动。 埃及总理希沙姆·甘迪勒19日说,在埃方主持的间接停火谈判中,以色列和哈马斯代表“接近达成”共识。 同日,哈马斯领导人哈立德·迈沙阿勒说,哈马斯不希望战事升级,但将坚决回击以色列发动的任何攻击。 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冲突进行了紧张的闭门磋商,磋商进行了近两个小时。 但仍未打破僵局。 与此同时,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字仍在上升。 巴勒斯坦消息人士说,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将于20日晚在开罗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不过以色列方面随后宣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武装人员尚未达成停火协议,双方的协商仍在继续。 21日,埃及外长阿姆鲁在开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包括哈马斯)已达成停火协议,协议于加沙当地时间21日21时(北京时间22日凌晨3时)开始生效。 另据以色列消息来源称,以色列虽然同意停火,但不会结束对加沙的封锁。 在停火协议达成至生效后,以色列国内反应平静,加沙城内则开始了庆祝活动。 伤亡数据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来,巴以新一轮冲突已持续多日。 国际社会冀望的巴以停火协议20日未能如期达成,以色列21日对加沙地带发起新一轮袭击,摧毁了一批政府办公楼、警察局和一座大桥,其中包括加沙市中心的阿布·卡德拉政府机关办公地点和伊朗新闻社办公室。 袭击导致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12年11月21日,以军空袭已造成14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 加沙武装人员则向以色列境内发射数百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2014年7月11日以色列军方今天凌晨宣布,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的有限地面进攻已经开始。 2014年7月12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护刃行动”进入第五天,死亡人数升至135人,其中包括数十名儿童。 约旦河西岸地区多地当日发生示威抗议活动,多人受伤。 为促进加沙停火,英美法德四国外长将于13日晚些时候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当前局势。 2014年7月14日埃及政府晚提出停火倡议,呼吁巴以双方自当地时间15日早晨9时起停止各种形式冲突,并在随后的48小时内,由国际调停者分别与巴以双方就停火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磋商。 2014年7月15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决定接受这一倡议,但由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2014年7月16日,哈马斯宣布,已正式拒绝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议。 2014年7月17日晚,以军已经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进攻。 2014年7月18日,以色列正在以飞机空袭和地面以及海上舰艇炮击的方式攻击加沙。 2014年7月1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大幅度扩大”对加沙地带武装分子的地面进攻行动。 2014年7月21日,哈马斯刚刚宣布抓获一名以色列士兵。 士兵名叫绍尔-亚隆,由哈马斯旗下的卡桑旅抓获。 以色列称正在调查,约旦河西岸有巴勒斯坦人为此鸣枪庆祝。 2014年7月22日报道,以色列使用国际禁用武器白磷弹轰炸侵略加沙。 加沙医院里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儿童、妇女和老人,以色列飞机对他们的住宅发动了疯狂的袭击。 医生从一名在以色列轰炸中被击中的巴勒斯坦女孩体内取出20厘米长的碎片。 2014年7月26日,在埃及,卡塔尔,美国等多国斡旋下,以色列同意接受12小时人道主义停火,但在此期间以军将继续摧毁哈马斯建造的地道,(此前以色列拒绝了美国国务卿克里提出的一周人道主义停火提议)。 至此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数已逾千人,70%以上为平民,受伤人数已达6000,西岸地区另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死于示威活动;以色列方面只有两名平民死亡,另有42名士兵阵亡。 哈马斯七月在加沙地区向以色列发射了大量火箭弹,但所有射向被保护区的火箭弹几乎尽数被以方的”铁顶“(Iron Dome)反导系统所拦截。 2014年7月28日至昨天上午,以军已经有十名士兵死亡,这使得以军在这场冲突中的死亡人数上升至53人,是自2006年以军同黎巴嫩真主党爆发冲突以来最严重的伤亡。 2014年7月29日,有五名士兵被经由地道潜入以色列的哈马斯分子杀死。 哈马斯分子向在纳哈勒奥兹(Nahal Oz)一个瞭望台驻守的士兵发射了一枚火箭推进榴弹,并试图将其中一名士兵的尸体拖进地道,但遭以军开火阻拦,有一名哈马斯分子被打死。 2014年7月29日,冲突已造成超过12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超过7000人受伤,以色列方面则有56人死亡。 2014年7月30日,已有8000余人死伤。 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已导致超过25万加沙民众无家可归或被迫离开住所,其中近20万人聚集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开设的庇护所。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巴勒斯坦1359人死亡,单在30日一天就造成108人丧生,另有20具遗体从废墟中挖出。 另有7200多人受伤。 2014年8月12日,初步信息显示,此次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毁非常严重。 有将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大约75%都是平民,其中包括459名儿童。 这个数字比前两次加沙冲突造成的儿童死亡的总和还要多。
以色列为什么打加沙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 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 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 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 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 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 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 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 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 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 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 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 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 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 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 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 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 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 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 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 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 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 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 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 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 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 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 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 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 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 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 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 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 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 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 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 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 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 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 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 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 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 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 “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 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 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 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 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 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 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 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 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 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 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 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 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 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 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 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 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 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 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 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 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 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 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