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 (我国是如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举措)
1. 我国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我们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活动,推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 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
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3. 我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公共卫生领域,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方案,展现了大国担当。
在反恐、反海盗等国际安全合作中,我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我国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
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同时,我国还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正能量。
综上所述,我国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成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总体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理念内涵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
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