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军事指挥官遇袭 以色列与哈马斯各执一词 (哈马斯军事指挥所被摧毁)
以色列军队电台13日说,以军今日在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发起袭击,指标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制静止(哈马斯)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戴夫。哈马斯回应说,以方说法“虚伪”。
依照以军电台说法,临时不可确认戴夫能否在袭击中身亡。以军正对此开展考查。
匿名以色列官员称,袭击指标包含戴夫和另一名哈马斯武装派系汗尤尼斯旅指挥官。这名以方官员没有说明两人能否死亡。
戴夫极少地下出面,指导哈马斯下属武装派系卡桑旅,曾经数次躲过以色列的袭击。路透社征引凑近哈马斯信息人士的说法报道,戴夫介入筹划了哈马斯去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境内军民指标的突袭,是哈马斯的智囊。
哈马斯在社交媒体X发文否定以方说法,说以方“并非初次宣称袭击哈马斯指挥官,他们的流言起初被证实是虚伪的”。
哈马斯初级成员萨米·阿布·祖赫里通知路透社记者,以军宣称袭击指标是戴夫,这是“无稽之谈”,他们的目的是“为可怕的屠杀辩护”,一切死者都是平民。这次袭击标明,以方有意达成开战协定。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今日说,以军袭击造成至少71人死亡、289人受伤,许多死伤者被送往左近的纳赛尔医院。路透社报道,这是以军最近数周造成死伤人数最多的袭击。
美联社以目击者为信息源报道,以军袭击了汗尤尼斯的马瓦西难民营。马瓦西先前被以色列指定为“安保区”之一,不少巴勒斯坦民众在这里避难。据联结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援和工程处预计,整个马瓦西地域目前或者有多达150万人在避难。
一名不愿泄漏姓名的难民说,这里挤满了从加沙地带北部逃来的人,“孩子们死了,咱们亲手为他们收尸”。依照这名难民的说法,以军发射了数枚导弹,袭击指标还包含急救人员。
加沙地带民防部门说,以军继续炮击使救援人员难以凑近马瓦西难民营。
点击进入专题: 巴以抵触加剧以色列为什么要打哈马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 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 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 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 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 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尼扎尔·拉扬遇袭身亡
2009年1月1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确认,其高级领导人尼扎尔·拉扬在以色列军队的一次空袭中不幸遇难。 这是自加沙地带空袭行动以来,以色列军方首次击毙哈马斯的高级官员,拉扬也因此成为自2004年以来,被以色列军方确认的最高级别哈马斯领导人。 哈马斯安全人员透露,以色列军队针对拉扬在加沙北部的住所实施了攻击,导致拉扬本人及其家人在袭击中丧生。 作为哈马斯在加沙北部的最高领导人,拉扬也是该组织在加沙地区高层领导中的一员。
军事专家分析,拉扬的遇袭是近期以色列空袭行动的一个关键成果,凸显出哈马斯高层领导层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即他们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显示了以军在针对哈马斯领导层的战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实施大规模空袭,迫使哈马斯的多数领导人转入地下指挥。 有消息来源透露,哈马斯曾建议拉扬及其家人离开住所以避开可能的袭击,甚至为其住宅配备了撤离用的地下通道。 然而,拉扬选择坚守岗位,这与他以往的行动模式相一致。 据《纽约时报》报道,拉扬在之前的军事行动中,常常召集支持者站在可能受到以方威胁的建筑顶端,显示了他的勇敢和决心。
扩展资料尼扎尔·拉扬(Nizar Rayan),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领导人。 1959年3月6日出生在加沙地带的贾巴利亚,他曾在沙特阿拉伯,约旦和苏丹上过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后来在加沙伊斯兰大学任讲师。
哈马斯是什么
哈马斯是指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简称“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是巴勒斯坦的一个Islam运动组织和政党。 该组织一面从事慈善事业,另一面进行对以色列的攻击活动。 同情巴勒斯坦的人特别是Muslim人士往往认为哈马斯是反以英雄,亲以色列的西方人士往往认为哈马斯是恐怖组织。
哈马斯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消除”,并在现以色列、约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带等地区建立Islam神权国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哈马斯不惜诉诸武力。 哈马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有两部分是“公开的”,一部分是“与外面隔绝的”。
首先,由一个部门负责招收人员、训练和募集资金;其次,另一个部门负责意识形态、信息和宣传的训练;最后,秘密的安全部门负责惩罚叛徒、贩毒分子和与敌人合作者。
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展开新一轮名为“阿克萨洪水”(Al-Aqsa Flood)的军事行动。 哈马斯方面表示,在新的军事行动中,已发射数千枚火箭弹。
10月7日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说,数十名以色列军官和士兵在当天的军事行动中被俘获。
这些人被安置在“安全地点”。 10月8日,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报道,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证实对以色列的袭击获得了伊朗的帮助。 10月8日,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允许以政府“进行可能导致战争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