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分钟倾倒一卡车石料 巡逻人员逐寸检查间堤 夜战洞庭湖堤防决口 (三四分钟倾倒多少次)
7月5日,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出现决口。
6日15时10分,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溃口处正式开局合龙作业,中国安能团体第一工程局安保环保部部长张轩庄引见,估量堵口作业工程周期在4天左右。
6日23时许,堤防决口处多辆开掘机正在作业,每隔三四分钟,就有一辆重卡将满载的石料泼洒至溃口处。现场一名抢险接济人员示意,依照目前的作业速度,大略须要3天就能实现封堵上班。
据《湖南日报》报道,截至7月7日0时,团洲垸溃口已经过抢筑裹头、双向“进占”等模式,封堵了34米左右,以后平均封堵进展为每小时4米左右。
7日0时20分,堤坝过去自各地、各企业的百余辆重卡排生长队,绵延数百米。货车司机赵波从长沙赶来,他供职的公司组织了50辆重卡,满载石料前来介入抢险接济上班,“石料都是咱们从矿场拉的,每辆都是二十多吨”。
邓卫国的小超市紧挨着堤坝,这两天他没有劳动好,这场突发的决口险情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客流量,不断有人上门关照生意。7日清晨1时许,超市依然没无关门,他还在往空荡的货架上补货。两天前,他教训了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那时一堤之隔的团洲村通知外地居民转移的喇叭声音个不停,堤坝另一侧钱粮湖镇的不少居民甚至也开局转移,邓徒弟没有跟着分开,只是担忧稻谷,把食粮搬到了超市里。
他是1996年决口事情的亲历者,“那时刻还是有点弛缓的,搬物品的时刻腿都软了。这次就好多了”。
邓卫国的小超市右侧不远处,就是距离决口处约两公里的钱团间堤。1时20分许,间堤的抢险和巡逻上班仍在启动中。
此前,现场专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示意,与封堵决口相比,加固“第二道防线”尤显紧迫。这个“第二道防线”就是钱团间堤,一道横亘在团洲垸和钱南垸之间、长约14.3公里的土堤。
7日清晨1点半,一辆开掘机正在对间堤堤身堤脚启动清基扫障上班。在间堤上,防汛沙袋曾经运送到位,一些刚搭建完帐篷的志愿者正坐在堤上劳动。在间堤一侧的田地里,十多名头戴探照灯的巡逻人员并肩而行,正在逐寸检查能否出现管涌状况。
“咱们小队12团体,担任巡逻2.3公里的间堤,从堤脚往外50米的范畴,一来一回算一次性,差不多要花一个多小时,平均3个小时巡逻两次,基本上每次巡逻完劳动十分钟,就要再开局巡逻”,李辉是从君山区下属乡镇抽调而来的公务员,从6日下午3时开局,他曾经延续上班了近十个小时。
在上岗前,现场专家紧急给像他一样的巡逻队员启动了“如何别离管涌”的培训。“像这种泥巴是软的,踩一脚有出水,那就有疑问。水沟外面冒气泡、有波纹,那就有漏水的迹象。要是别离不进去是积水还是有疑问,就报给专家,让他们来鉴别是不是管涌”。
现场一位担任间堤巡逻的相关担任人引见,目前尚未发现管涌状况,“咱们巡逻队伍投入了三百多人,有公职人员、大众、驻村干部,一小时巡逻一次性,两班一轮”。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点击进入专题: 湖南华容洞庭湖决堤云梦泽是什么
1云梦泽的变迁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使湖面不断分割、解体和缩小。 在进入历史时期时,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 云梦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又见于《尔雅·释地》的十薮,以及《吕氏春秋·有始览》及《淮南子·坠形训》九薮中的“楚之云梦”。 只说云梦泽在荆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体方位。 《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 《河渠书》:“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意指从郢都凿渠东通汉水,中间经过云梦,说明云梦泽在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 又《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说,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华容故城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与《史记》所述一致。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 《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 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 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 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 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 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2.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 又《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今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 “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 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 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 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 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 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 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 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沔阳县西)。 接着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监利县(治今县北)。 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怀县。 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汉阳县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 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 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 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 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 周廻一十五里”。 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 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云梦泽水情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 明代茅江口(今新堤镇)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地表迳流,大部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 清乾隆年间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六十多公里。 清末光绪年间,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湖沼。 与太白湖淤浅消失的同时,明嘉靖年间,在今洪湖县境开始有洪湖的出现,清末光绪年间却已扩大成为周围二百里的大湖。 直至目前,江汉平原上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被称作“鄂渚”的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群,正是古云梦泽被分割、解体而残留的遗迹。 由于河流堆积作用的加强,内陆三角洲的逐渐扩大,以及围湖垦殖的普遍进行,其自然发展趋势正走向逐渐淤塞消亡中。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江洪水进入云梦泽的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到了云梦泽,由于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 自春秋战国以来,开始逐步垦殖开发。 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人们为了保护已开垦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没,在今江陵县城南开始修筑堤防。 到南朝时期(公元500年前后),洲滩围垦日多,使得云梦泽的水面面积锐减近半,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矶开始倒灌入洞庭湖,从此,洞庭湖进入了发展与扩大阶段。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先后两次大的决口,迫使人口大量南迁。 这一时期,江湖不分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积洲滩和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人们在荆江北岸分段修筑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荆江和荆江大堤的雏形,当时荆江两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荆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总面积仍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 《湖北通志》记载:荆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TTGTTG云梦泽:古泽名,长江北为云泽,南为梦泽,并称云梦泽,约当今洞庭湖北岸一带。
大江保卫战的读后感100左右
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以及1991年三次洪水后,本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 据初步资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与1954年接近;由于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备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汉口以上总来水量较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较1954年少1万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亿立方米。 1931年由于资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较,上中游可能较1931年略大,下游较1931年小了很多。 应当说明,在上个世纪和更早的时期,长江都发生过比本世纪更大的洪水。 据考证,自1153年以来,洪量比1954年大量减少。 1954年,由于中下游堤防围垸的抗洪能力较低,许多堤防围垸自然溃口,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点地区,除了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总计分洪和溃口的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约为700亿立方米。 根据1998年的洪水来量,如果要维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约为400多亿立方米。 但是1998年的分洪溃口总量仅约100亿米。 按长江防洪规划,为减少荆江分洪工程的运用机遇,将荆江大堤的设计洪水位提高到45.0米。 1998年,为了避免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将荆江大堤超设计标准运用,沙市洪水位达45.22米。 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莲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过达1.85米,这是因为,在1954年,莲花塘以上洞庭湖区的绝大多数围垸、莲花塘以下长江干流两岸的绝大多数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溃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莲花塘上下溃口和分洪的堤垸远比1954年还少呢。 应当说,这是1998年抗洪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的十分艰难的决策。 1998年抗洪斗争的工程基础是:按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 除建成了汉江、清江、沅水、资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库外,还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围堤、无为大堤等长江干流重点堤防和洞庭湖区、鄱阳湖区重点围垸的加高加固工程。 这些都为1998年抗洪斗争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堤防没有按规划完成,特别是平原分蓄洪区工程的安全设施,在原规划中考虑不够,在实施中又没有落实,给抗洪斗争带来了极大困难,使抗洪斗争的决策处于两难困境:如果按原定规划分洪(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亿立方米),将遭受很大损失;如不按原定规划分洪,将使堤防经受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位,承担极大风险。 考虑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军民团结抗洪的巨大潜力,中央毅然决心进一步抬高洪水位、严防死守、力争减少溃口和分洪损失。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当然,也应当说明,这是在1998年超额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到。 如果1998年发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当甚至更大,不分洪还是不行的。
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