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七十六:《家长的觉醒》_赵忠心家庭教育
学苑出版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二号院 1号楼。邮政编码:100079.。
销售电话:(010)6767.5512 6767.8944
《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
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敬请关注。
“请不要拿的孩子做实验”
这封信的题目是《请不要拿我的孩子做实验》。信中说:
“我的孩子在18个月(一周半)的时候就送进了一家早教园。当初,听幼儿园的负责人介绍时觉得很不错:有外籍教师,有男教师,还有那些时尚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只有他们愿意接受这么小的孩子。
“但是,等孩子在早教园过了两个月,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基本上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秩序的时候,幼儿园却开始给孩子上课了:除了外语、数学之外还有识字。我马上向幼儿园提出了抗议。
“小宝宝学外语,我本来就不赞成。20个月的小孩子正是学母语的时候,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普通话,很难适应。不过,这个幼儿园的外语老师很有办法,整个上课过程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也就顺其自然了。
“但是,数数就不一样了,20个月的孩子对数字没有任何概念.由于是混龄班,大点儿的孩子还可以稍微数几下,年龄小的就一点儿都不会。因此,也就得不到奖励的糖果。虽然他那么小,但是他也有挫折感,我孩子现在听到数数就紧张。
“更糟糕的是幼儿园的识字教学负责人屡次向我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一个3岁不到的男孩已经认识了两千个多个字了。在我多次拒绝以后,这位负责人还拿出很多很多的时髦理论来警告我。说我,这样会害了一个小天才的。
“我不知道早教园这样做是为了进行早期教育实验,还是有其他什么商业目的。但是,我想告诉早教园:
我希望你们的教学保育工作,能够真正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拿我的孩子做实验,更不许拿我的孩子做招牌。”
究竟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
从这封信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执迷不悟,还真有头脑清醒的家长。这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栘,会有更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逐步觉醒。我反复阅读这封家长的信,并为此兴奋了好久。
这位家长是个明白人。她清醒、明智,有远见卓识,为孩子想得长远,是一位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家长。她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达到目的和完成任务的途径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经常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打电话或直接到家里来,要我给他们推荐些“好”的幼儿园。我反诘相问:
“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呢?”
他们直言不讳地说:
“好幼儿园就是能学外语、学识字、学算数的。”
“选择这样‘好’的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提前读书学习,在进入小学时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这些家长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并不支持。因为这些家长的心态不大好,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认识有严重的偏差,他们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误区。
我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当严重,把学前阶段的教育当成了专门为孩子入学做准备的“学前班”。对于这种思想我很担心,生怕使本来应属于孩子们的幸福童年丧失殆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任务
“学龄前儿童教育”,简称“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是要为孩子入学做准备,但这不是惟一任务,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学前教育根本的、长远的任务和目的是,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实施适当的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是保健身体和心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心情好,无忧无虑,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学习、掌握正规的口头语言。培养孩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和愿望,能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训练孩子饮食、起居有规律,学习与人相处和交往;
四是创造条件,尽量多地让孩子多玩、多看、多说、多做、多与人交往,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学习生活常识和自然常识,增长见识,积累丰富感性知识,为将来学习和掌握理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任务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完成。
家长要把心态放平和
家长必须明白,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就是单凭大人的主观意志,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和认识水平的教育和训练,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不会长久的。不用说孩子上个所谓“好”的幼儿园,比别的孩子早学点外语、算数,多认识些汉字,没什么用处,就是那些大家公认的“神童”又怎么样?长大后有的被劝退学,有的休学,有的自我封闭,有的心理不正常。绝大多数“神童”虽然考上了硕士、博士,但那些不是“神童”的普通学生不也是有许多人考上了硕士和博士吗?
一些家长不惜代价,一味追寻那些所谓“好”幼儿园,可一些进入家长心目中的“好”幼儿园的孩子,却嚷嚷着说上幼儿园“一点儿都不好玩!”这绝然相反的态度,很令人深思。
我还是奉劝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们,把心态放平和,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就象那位家长信中呼吁的那样:
“我希望你们的教学保育工作,能够真正的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请不要拿的孩子做实验”
这封信的题目是《请不要拿我的孩子做实验》。信中说:
“我的孩子在18个月(一周半)的时候就送进了一家早教园。当初,听幼儿园的负责人介绍时觉得很不错:有外籍教师,有男教师,还有那些时尚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只有他们愿意接受这么小的孩子。
“但是,等孩子在早教园过了两个月,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基本上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秩序的时候,幼儿园却开始给孩子上课了:除了外语、数学之外还有识字。我马上向幼儿园提出了抗议。
“小宝宝学外语,我本来就不赞成。20个月的小孩子正是学母语的时候,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普通话,很难适应。不过,这个幼儿园的外语老师很有办法,整个上课过程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也就顺其自然了。
“但是,数数就不一样了,20个月的孩子对数字没有任何概念.由于是混龄班,大点儿的孩子还可以稍微数几下,年龄小的就一点儿都不会。因此,也就得不到奖励的糖果。虽然他那么小,但是他也有挫折感,我孩子现在听到数数就紧张。
“更糟糕的是幼儿园的识字教学负责人屡次向我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一个3岁不到的男孩已经认识了两千个多个字了。在我多次拒绝以后,这位负责人还拿出很多很多的时髦理论来警告我。说我,这样会害了一个小天才的。
“我不知道早教园这样做是为了进行早期教育实验,还是有其他什么商业目的。但是,我想告诉早教园:
我希望你们的教学保育工作,能够真正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要拿我的孩子做实验,更不许拿我的孩子做招牌。”
究竟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
从这封信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执迷不悟,还真有头脑清醒的家长。这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栘,会有更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逐步觉醒。我反复阅读这封家长的信,并为此兴奋了好久。
这位家长是个明白人。她清醒、明智,有远见卓识,为孩子想得长远,是一位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家长。她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达到目的和完成任务的途径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经常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打电话或直接到家里来,要我给他们推荐些“好”的幼儿园。我反诘相问:
“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呢?”
他们直言不讳地说:
“好幼儿园就是能学外语、学识字、学算数的。”
“选择这样‘好’的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提前读书学习,在进入小学时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这些家长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并不支持。因为这些家长的心态不大好,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认识有严重的偏差,他们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误区。
我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当严重,把学前阶段的教育当成了专门为孩子入学做准备的“学前班”。对于这种思想我很担心,生怕使本来应属于孩子们的幸福童年丧失殆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任务
“学龄前儿童教育”,简称“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学前教育是要为孩子入学做准备,但这不是惟一任务,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学前教育根本的、长远的任务和目的是,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实施适当的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是保健身体和心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心情好,无忧无虑,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学习、掌握正规的口头语言。培养孩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和愿望,能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训练孩子饮食、起居有规律,学习与人相处和交往;
四是创造条件,尽量多地让孩子多玩、多看、多说、多做、多与人交往,以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学习生活常识和自然常识,增长见识,积累丰富感性知识,为将来学习和掌握理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任务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完成。
家长要把心态放平和
家长必须明白,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就是单凭大人的主观意志,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和认识水平的教育和训练,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不会长久的。不用说孩子上个所谓“好”的幼儿园,比别的孩子早学点外语、算数,多认识些汉字,没什么用处,就是那些大家公认的“神童”又怎么样?长大后有的被劝退学,有的休学,有的自我封闭,有的心理不正常。绝大多数“神童”虽然考上了硕士、博士,但那些不是“神童”的普通学生不也是有许多人考上了硕士和博士吗?
一些家长不惜代价,一味追寻那些所谓“好”幼儿园,可一些进入家长心目中的“好”幼儿园的孩子,却嚷嚷着说上幼儿园“一点儿都不好玩!”这绝然相反的态度,很令人深思。
我还是奉劝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们,把心态放平和,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就象那位家长信中呼吁的那样:
“我希望你们的教学保育工作,能够真正的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