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月面导航需21颗卫星 北斗绕月版 我国迷信家 (全程导航多少钱)

文章编号:23336 素材模板 2024-07-15 南极卫星北斗月球论文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

全月面导航需21颗卫星北斗绕月版我国迷信家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7月14日报道,中国迷信家近日提出了一项设计方案,拟树立一个相似于北斗导航系统的能够服务于全月面的通讯导航星座。

报道征引6月在《中国空间迷信技术》上宣布的论文《近月空间星座轨道设计方法》引见了这一钻研停顿,该文作者为来自北京空间航行器总体设计部的陈诗雨、倪彦硕以及中国航天科技团体五院嫦娥八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彭兢。

中国钻研团队综合思考了中继通讯、月面导航、星座树立及保养老本三个方面的各名目的,提出了由21颗卫星组成的近月空间导航星座想象方案,旨在驳回可继续和老本效益好的模式,为人类在月球常年、高密度的探测优惠提供常年间的高精度导航。

《南华早报》提到,只管该论文没有给出详细树立期间表,但中国探月工程的初步方案和国内月球科研站的布局曾经发布:中国方案在2030年之前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在2035年前以月球南极为外围,建成配置基本完备、要素基本配套的国内月球科研站,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

据该论文引见,月球南极对地球仰角极小,易被月面环形山遮挡,难以保证间接对地的测控通讯链路。而月球反面因为被月球遮挡,也不可经过地基测控系统成功测控通讯。因此,须要在包含地月L1、L2平动点的近月空间部署中继卫星,辅佐月球南极极区和反面对地测控通讯。

地月拉格朗日点,鹊桥一号中继星就在L2点的晕轨道,而鹊桥二号则在绕月轨道。澎湃资讯

“近月空间导航星座可为月面移动、着陆和腾飞等义务提供实时高精度导航定位,是允许人类在月球常年、高密度的探测优惠所必要的基础保证。”文章写道。

《南华早报》在梳理该论文的钻研方案时提到,目前在地球外表或近地空间,环球导航卫星系统正在被宽泛运用,比如美国的环球定位系统(GP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运行都很广,为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等服务。

报道引见称,环球导航卫星系统通常由20-35颗卫星组成,精度通常到达几米,用户能够应用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组合来定位和失掉期间消息。北京空间航行器总体设计部钻研团队的月面导航方案也与此相似,导航时要求至少4颗卫星同时对目的可见。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前往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约区域,上班反常,成功环球初次月球反面采样前往。视觉中国

该钻研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树立路途,分三个阶段逐渐成功全月的100%四重笼罩(四重笼罩率指星座中至少存在4颗星同时对目的可见的期间占比),三阶段区分如下:

钻研团队示意,后续钻研中将联合轨道参数提升技术,构成愈加系统的近月空间星座提升方法,对轨道类型等团圆变量和轨道参数等延续变量启动全局提升,从而失掉切实上最优的星座构型。

近年来,近月空间星座树立正在成为航天钻研的热点方向。中国先后于2018年和2024年发射了“鹊桥一号”和“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多项探月义务提供中继通讯允许。

据微信群众号“中国的航天”此前引见,“鹊桥二号”中继星驳回环月大椭圆解冻轨道作为使命轨道。因为月球形状结构不规定,接近月球航行的航天器遭到月球引力等起因作用,航行轨道易发生偏向。环月大椭圆解冻轨道是处于稳固形态的环月轨道,航天器在该轨道航行,能够使航行轨道的偏向最小化。

2024年3月20日,海南文昌,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也纷繁提出了树立月球通讯导航星座的方案。

2020年,美国国度航空航天局(NASA)为撑持“阿尔忒弥斯”方案提出了“月球网”(LunaNet)架构,用于短期内满足月球南极探测和月球反面探测的通讯需求,由2-3颗椭圆解冻轨道上的中继星和近直线晕轨道上的Gateway空间站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外地期间2022年11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阿尔忒弥斯1号空间发射系统火箭,连同猎户座太空舱,在卡纳维尔角的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阿尔忒弥斯1号义务将发射无人航天器绕月航行,以测试航天器的推进、导航和能源系统,为之后的月球外表载人义务做预备。视觉中国

欧洲也在片面推进月球通信服务方案。2021年,欧洲航天局(ESA) 发布“月光”方案,提出将在2027年前后建成可继续服务的月球共享通讯与导航系统(LCNS),并方案于2025年发射首发“月球探路者”(Lunar Pathfinder)卫星,在椭圆解冻轨道上展开技术验证。

2022年,日本宇宙航空钻研开发机构(JAXA)提出了月球导航卫星系统(LNSS),方案在椭圆轨道上部署8颗卫星,可为月球南极探测器提供中继通讯和导航定位服务。


我国近年的地震

05年6月7日,新疆喀纳斯湖发生过地震,详情到点击10套《走进科学》

太空间谍侦察卫星

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卫星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用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卫星重约66千克,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 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 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其他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编辑本段中国主流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 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 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瓦,并具有扩展至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 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 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 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 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 中星22号“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 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风云二号卫星(FY-2)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 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 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 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 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 风云一号风云一号(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 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 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 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 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 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 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 “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 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方红三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 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 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 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 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 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 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 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 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 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一号卫星(SJ-1)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 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 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 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 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 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 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 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 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 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天链一号卫星“天链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 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它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 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为民用导航。 俄罗斯的GLONASS与GPS相似,都是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使用24颗高度约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 这两个系统都是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以及航天飞机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 风云三号卫星2008年5月27日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风云三号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装备了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的三维传感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预报。 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 风云三号实现的跨越有四个方面: 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能够获取云图,还能够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化情况繁衍出来。 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 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 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 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 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 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 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编辑本段废旧人造卫星废旧卫星一般指燃料用尽的卫星,这样的卫星将不受人为控制。 一般在燃料用尽之有做以下处理: 美国用来探测臭氧的废旧卫星UARS1.成为太空废品,自由飞行 2.人为引导到安全轨道 3.人为引导落入太平洋(卫星坟墓) 4.自由下落编辑本段GPS系统简介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 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倾角为55度,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相距60度,即轨道的升交点赤经各相差60度。 每个轨道平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度。 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 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 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 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 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 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 GPS工作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星基本相同。 地面监控系统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 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 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 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 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 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 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GPS信号接收机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是一种可供无数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 对于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广大用户,只要用户拥有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信号的接收设备,即GPS信号接收机。 可以在任何时候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测量。 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户要求的GPS信号接收机也各有差异。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家工厂生产GPS接收机,产品也有几百种。 这些产品可以按照原理、用途、功能等来分类。 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 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行轨迹。 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如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 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 对于测地型接收机来说,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个独立的部件,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测站上,接收单元置于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 也有的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在测站点上。 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 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 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 在用机外电池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 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 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2PPM.D。 用于差分定位其精度可达亚米级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 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 另外,“卫星”还可作代词,代指那种总是“绕”在别人(比如领导、有钱人) 周围,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 编辑本段卫星工程系统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赖斯廷的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地面站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发射场系统 运载火箭系统 卫星系统 测控系统 卫星应用系统 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4][5]是由绕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其中绕月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被命名为嫦娥一号,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全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为2600千克,已有10多次全胜发射记录;发射场系统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改建一系列的发射工位;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总装测通所负责建设,以我国现有的3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VLBI)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研制和建设,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五个分系统组成。 编辑本段卫星系统设备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 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对地相机 恒星相机 搭载的有效载荷 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操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服务系统 热控分系统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 程序控制分系统 遥测分系统 遥控分系统 跟踪和测试分系统 供配电分系统 返回分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卫星结构平台编辑本段太空废品危害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正因堆积如山的废品而遭受严重污染。 而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近日公布的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太空废品”已经让地球上空成了一个废品场。 50年将太空变成废品场 按照火箭科学家专业的说法,它们被称为“轨道碎片”,不过一般人都将其称为“太空废品”。 如今,太空废品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们51年前将第一个航天器发射到太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将太空变成了一个废品场,里面充斥着无数的碎片。 在这里,数百颗卫星、一个国际空间站、一个太空望远镜、大量行星间探测器正在运行。 航天器会掉落大气层化为灰烬,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 还有数百万太空碎片在距地面2万英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周围徘徊,始终不散去。 构成这些碎片的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报废卫星,火箭外包装,碰撞和对接期间产生的金属片,螺母和螺栓,不慎丢弃的工具,以及从载人飞船上扔下的宇航员排泄物。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虽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200多包废品。 1994年,“飞马座”无人火箭爆炸,瞬间化为30万件直径超过八分之一英寸的碎片。 “发生惨剧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美宇航局和其他机构逐渐地将部分太空废品编成目录。 太空废品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们严重威胁着宇航员和航天器安全。 一小块涂料在太空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时速数万英里,一旦撞到国际空间站上,它们能轻而易举在空间站外壳留下凹痕,甚至能撞裂玻璃。 幸运的是,现代航天器装备有防护屏,能够使直径达到半英寸的物体撞击方向发生偏转。 此外,太空无比浩瀚,这些太空废品之间的空间很大,撞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专家仍指出这种惨剧的发生只是时间的问题。 悲哀的是,清除太空废品远比清除地球上的废品困难得多。 第一个被卫星碎片砸伤的人 《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记载,中国第一个被卫星碎片砸伤的人叫吴杰。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人被卫星碎片砸伤的几率是亿万分之一,这么小的几率竟然叫吴杰碰上了。 2002年10月27日上午11时,陕西省丹凤县竹村关镇阳河村的吴杰在院外玩耍,不幸被从天而降的卫星碎片砸昏在地,小脚趾骨折。 村民们也在不同地方见到了19块从天上落下的金属碎片。 砸伤他的是卫星升入轨道后脱落的金属外壳。

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 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 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 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2003年10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 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 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 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 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50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 1971年3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8年多,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 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10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3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年2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21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 特别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21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22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 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 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4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 从1988年至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3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2个增加到4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加到4个,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 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5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8年。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网和电视传输等,能同时转播6路彩色电视和8000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仅公众通信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 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2006年底前发射升空。 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 4.气象卫星系列。 1988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0年 9月和1999年 5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2000年8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 1997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 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3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3颗。 前2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5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3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 风云二号卫星装有3通道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 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台风等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1999年10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对地遥感卫星——资源一号01星发射成功。 星上装有5谱段CCD 相机、4 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等。 继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2003年10月,我国又与巴西合作研制发射成功了资源一号02星。 这两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的空白,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和环保等众多部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被誉为“ 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0 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资源系列卫星发射成功的同时,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2006年4月,又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 这些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我国的卫星遥感应用已经涵盖了气象、海洋、陆地三大领域。 遥感技术在许多业务运行系统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6.导航卫星系列。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这项成就表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自行研制发射导航卫星的国家。 二、运载火箭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截止到2006年9月,已实施了91次发射,成功地将国内70余颗大中小型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无人飞船;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探月工程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 经过多年论证,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可概括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四、载人航天从1992年开始,经过七年的论证、攻关、研制和试验,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飞船在轨正常运行一天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后经过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共三次无人飞行试验的考验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10 月15日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天后,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着陆。 航天员杨利伟健康地走出返回舱,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随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从神舟六号返回舱中健康出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多人多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神舟飞船的功能和性能越来越完善,质量越来越可靠。 神舟一号飞船着重考核了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回收着陆技术等5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 飞船采用了最小的配置,仅上了确保飞船成功返回、准确着陆的8个分系统,飞船的轨道舱没有进行留轨试验。 神舟二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而采用全系统配置的正样无人飞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 同时,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优化性能,增加了载人有关设备,航天员安全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神舟四号飞船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功能,优化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增强了整船偏航机动能力。 同时,设计人员还改善了舱内载人环境,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使用、出舱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全面通过医学和工效学评价标准的考核,为航天员创造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在神舟四号飞船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对神舟五号航天员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设置了多种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种故障对策方案,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2人5天航天飞行,为适应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需要,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重大配置调整,并对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等进行了多项改进,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并参与有效载荷的造作操作,标志着我国真正有人参与的航天活动的开始。

全局中部横幅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之一。医院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教、研、管全面发展,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享誉海内外。

微观影视

苏州微观影视在深入了解客户宣传需求,制定传播策略,为客户提供了苏州企业宣传片制作,昆山企业宣传片制作,太仓企业宣传片制作,常熟企业宣传片制作,张家港企业宣传片制作,吴江企业宣传片制作,广告片拍摄、微电影拍摄等影像全程解决方案。常年为国内各大中小型企业服务而积累的经验,使得微观的创意和技术优势在业界尤为突出。

托盘清洗机

力翰威自动化设备为您提多种托盘清洗机的产品信息、电话报价、厂家信息、厂家资质等信息,您在这里可以找到全面的托盘清洗机设备型号,以及厂家设备定制服务等。

臭氧发生器

宏奥臭氧发生器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款式品类齐全,厂家直供,价格优惠。咨询热线:189-7131-0042~

武汉宣传片制作

武汉红年数字科技影视宣传片公司,在武汉从事影视行业多年,专业为当地企业提供公司宣传片制作、拍摄,产品视频、动画制作,广告宣传片拍摄、制作等服务,并顺应潮流为武汉企业提供短视频的拍摄、剪辑服务。

河北银春采暖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生产系列化的钢制板式散热器,钢铝复合,钢铝复合柱型散热器,钢制高频焊翅片管散热器,卫浴散热器,钢管柱型散热器,钢制扁管散热器等百余种规格散热器

气动执行器(直行程

浙江诚业阀门执行器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制造气动执行器及气动控制阀的高新技术型企业。

卡米星校

卡米星校是专业的教育信息化全场景服务商,产品覆盖培训机构“品牌传播、招生营销、教务管理、经营分析、排课教学、家校互动、家校互联、多校区管理”等核心环节,为校区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校长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实现可持续盈利增长。

移动警务室站,流动警务室,负压救护车

咨询热线:400-696-3566。河北新宇宙电动车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电动汽车,电动客车,电动轿车,负压救护车,电动巡逻车,移动警务室,流动警务室,电动环卫车,电动扫地车,电动高尔夫汽车,电动观光汽车,电动老爷车等产品.全国诚招电动汽车、电动轿车、电动客车代理加盟。

广东鹏为软件有限公司

进销存ERP+在线商城DRP+OA+CRM+ERP+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一体化管理平台,支持深度定制!鹏为软件CRM/ERP/DRP软件系统,鹏为软件在线进销存,鹏为软件ERP系统,鹏为软件分销管理系统,鹏为软件分销管理软件,在线CRM/ERP,专注CRM软件领域17年,专业提供CRM管理系统/客户管理软件/CRM解决方案定制/客户销售管理CRM/私有云CRM等,咨询合作:4008-055-938.

全局底部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