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位艺术家眼中的人工智能 (艺术家眼睛)
艺术真的专属于人类吗?
但 AI 时代的到来,似乎正在解构这一专属所有权。
仅仅从人类最为重视的创作领域而言,AI 已经在大量的艺术领域进行了原创性工作,包括 AI 绘画、AI 作曲、AI 唱歌、AI 导演、AI 写诗、AI 写稿、AI 雕塑、AI 平面设计……许多看起来不可替代的工作,AI 都可以完成,甚至在有些方面比人类做得更好。
是的,面对如此超越意料之外的艺术动态,我们也是时候重新审视 AI 与艺术的关系了。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这一轮 AI 技术变革与发展的媒体之一,雷锋网致力于对 AI 对整个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所产生影响的关注和报道,这其中自然包括 AI 在艺术领域的进展和由此引起的思考。
2020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主办、雷锋网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的 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圳成功召开。其中,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发展的最新态势,雷锋网特意在 8 月 9 日上午开设了 AI + 艺术专场。
在这一专场中,我们到了邀请 5 位嘉宾,他们都是扎根艺术领域多年、但同时又密切关注着技术发展的跨界艺术家,并且都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们分别是:
在现场,5 位嘉宾分别从艺术评论、艺术创作等角度,对艺术与 AI 等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跨界艺术实践;不同嘉宾观点的激烈碰撞,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展示,以及深入浅出的艺术作品解读,令人眼界大开,思维震荡。
以下是本次大会的精彩回顾。
艺术评论家张海涛:自律与自省、欲望与创造——机器人艺术学概论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张海涛登台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为《“自律与自省、欲望与创造”——机器人艺术学概论》。
报告的开场,张海涛首先从一段波士顿动力机器人测试的视频案例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未来机器人艺术将成为科技艺术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艺术媒介,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伦理的启示,目前机器人还不具备反抗意识,近期被炒的很具争议的视频中机器人对人的抗击是数字合成的特效,不是真实现象,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证实。
张海涛回顾了机器人及机器人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并谈到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成之下,机器人将在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看:
而就机器人艺术来看,张海涛表示,它实际出现在上世纪 50 年代,其实早于媒体艺术(60 年代出现的录像艺术)出现,那时候就已经有机器人绘画、机器人雕塑,后来也逐渐出现机器人多媒体表演、机器人舞蹈甚至机器人评论家。由此,张海涛表示,现在的机器人艺术更倾向于借机器人主体表达更多的观念,对历史新的诠释或对未来的预见,以及对当下切身感受的表达,而不仅仅只是对艺术本体媒介进行演绎,也就是说机器人艺术不能只停留在让机器人画画、写字的初级阶段。
张海涛认为:
最后,张海涛介绍了他在深圳华·美术馆策划的《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这一展览表达了机器人与艺术和时代的关系,也预示着机器人艺术时代的来临。
中央美术学院费俊: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接下来登台的,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意总监费俊,他为本次专场带来了题为《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的主题演讲。
演讲开场,费俊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问题:
由此,费俊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探讨了身体与媒体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包括媒体对身体的改装、演绎、引导、延伸、互动、链接等。
比如他参与策展的《戏游:寻找生命中丢失的一小时》,是一个跨越新媒体、戏剧、音乐与舞蹈的艺术现场。一个多小时的超日常场域体验,令疲惫而麻木的都市人重启了尘封的身体感知,在寻找时间的路上,找寻丢失的自我。
在演讲中,费俊重点谈到了其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情绪几何2.0》互动装置,这是他与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政奎合作的跨学科实验作品。费俊表示:
与费俊合作的心理学家刘正奎认为,心理学会把很多特别的人看成是不正常的病人,但艺术界却会把这些人看作不平常的人,艺术的包容性、参与性和表达性具有非常好的心理疗愈价值。
最后,费俊表示,无论是基于现场的作品还是艺术装置作品,都在呈现同样的愿景:
跨媒体艺术家郑达: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
随后登台的,是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郑达,他的演讲题目是《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
演讲一开始,郑达基于自身经历,提出了诸多疑问,比如说:在同样的媒体文化和科技生态下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思考什么?视觉艺术家看到了什么?要创作出什么样的图景来描绘当下人真是的生存状态?什么是 AI?艺术家如何看待数据和不可见的东西?
由此,郑达表示,这次在 CCF-GAIR 的人工智能前沿专场,大部分科学家谈人工智能都避不开计算机视觉,今天的 AI+艺术专场也是;机器人视觉作为 AI 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如果只交给科学家来研究是不够的,真正了解图像、理解影像的,还是艺术家。
由此,郑达谈到:
由此,郑达认为,人工智能对艺术家来说,不是 PS 和工具,它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可见的东西背后运行的方式。
基于这个观点,郑达介绍了一些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艺术作品,来表现 AI 发展背后不可见的东西。他表示,艺术这个领域,我们一开始从科学性地描绘自然,到现在科学性地描绘不可见的层面,所以艺术家和科学结合得非常紧密,要善用各种工具。
因此,郑达也介绍了自己位于武汉的 Low Tech Art Lab(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和一些作品。比如说《机器的自在之语》,这个作品来自于对人和机器自然交互的思考;当人摸它的时候,心跳的频率和曲线也会被科学性的描绘出来,生成动画,这个时候机器的生命体征和人的体感一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见智能化的机器。
最后,郑达表示:
中央美术学院王成良:记忆设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下的诱导加接口设计
随后登台的,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交通设计专业的交互艺术设计课程教师王成良,他的演讲题目是《记忆设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下的诱导加接口设计》。
在演讲开始,王成良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人工智能在艺术智能认知领域,对比美术学院教学,基本上是停留在本科二年级的造型设计阶段。
他表示,AI + 艺术其实并不算是主流,尤其是在国家目前的新基建大背景下,还没有参与到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层面的需求。艺术被重新审视之时,往往是在各类基础(新基建)达到一定积累完成之后才被在人文层面提出。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认知世界、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值得现在就开始去探究的,将如何映射给AI系统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眼下只有在动画片里实现了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但眼下无论是新基建,还是 AI、5G 等,都无法实现这一点(目前还是处于功能型、只具备复杂性控制开关和较复杂运算方式的集合,与智能无关还是属于控制论范畴)。
接着,王成良从自己在 2017 年央美给本科二年级开设的《诱导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谈到了自己对艺术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思考:
王成良表示,“诱导”和“记忆”这两种方法论在艺术认知学习里是独特的,美术学院则是建构出来了一套单独的系统,和其他学科对这两个单词的认知和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其他学科有很多自己的记忆方法、运算方法、诱导方法;到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需要碰撞共建出奇点的时代,更多的是需要接口设计,要寻找和平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成为任何一方作为主导范式的先入为主的思维排他意识。新的接口才能出现所谓的智能大数据,而智能大数据的意义并不是一堆信息的堆放,而是如何进行更加精神性的超链接激发和启发。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对话与面向高智能的交流学习。
最后,王成良谈到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和 AI 要解决三个问题,当它们都解决了,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分别是:
清华大学高峰:AI 重新定义艺术
最后一位登台的,是清华大学博士后高峰,他的演讲内容是《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这也是高峰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
演讲开始,高峰谈到了自己对于科学和艺术关系的认知。他表示,科学和艺术实际上是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两个领域,艺术家的想象力往往启发着科学家的创造力;当然,艺术家也非常有创造力,科学家也非常有想象力;我们经常在一些科幻大片里看到艺术家、编剧、导演为我们勾勒未来的生活非常科幻,其中有一些已经逐渐变成科普,变成我们的生活,所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跨界领域。
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高峰采用了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一些案例,比如说让人工智能学习画家的风格,最后通过算法进行生成新的画作。
在这个环节,高峰介绍了一个案例,也就是让人工智能和人类画家根据同一个主题——齐白石风格的虾——进行绘画,最终结果出人意料,齐白石最小的孙女齐慧娟女士评价称,人工智能绘画工具是她向往的辅助绘画工具,它可以很快提取画家的特点,成为一些想创作绘画的人的便捷工具和新的绘画途径。
在演讲中,高峰还引用了世界知名设计师唐·诺曼的采访,有记者提问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设计出好作品,唐·诺曼回答称:
接着,高峰介绍了旗下的道子系统的人工智能虚拟形象,也就是道子白羽,它结合了古装和现代的风格,以小姐姐的面目出现,可以对话和交互,在前台、礼仪、接待都可以用这种设备完成很大一部分工作。
最后,高峰介绍了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脑机接口等。他认为,人机交互是通过鼠标、键盘、按钮、语音、触摸屏等等方式,这些都太复杂。以交流为例,首先大脑控制嗓子,把想法变成声音,声音进到手机里变成信号,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另外一个手机,手机接到信号以后再解码成声音,再通过喇叭、手机的扬声器播放出来,这个声音再进到耳朵里,耳膜振动才能听到声音,再经过大脑处理才知道:你想和我说这个事。
高峰表示,如果未来有脑机接口,中间所有的步骤省略了,设备插到脑子里,两个人可以通过意念进行交流,很多科幻电影有两个武林高手,两个人面对面一动不动就有一方说我输了,这是他们在意念中模拟了一场比赛——脑机接口实现了以后,这有可能成为现实。
结语
一场论坛下来,艺术与 AI 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解读。
但毫无疑问,科技与艺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在影响着艺术的变迁,甚至于,摄影、电影等艺术直接依托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诞生,也在创作、传播、接受方式、风格等多个维度上直接影响了艺术。
显然,AI 作为当前人类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也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极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看到 AI 与艺术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对技术变迁的关注和深刻思考,也看到了艺术在 AI 科技发展中所绽放出来的崭新魅力;当然,从更深层的角度,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基于技术价值和艺术精神的人文关怀。
这大概就是我们开设 AI + 艺术专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 AI 与艺术的未来,也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