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 可携带4.5吨级超大型弹头 火星炮 朝鲜试射新型 (导弹可以带多少弹头)
朝鲜导弹总局1日完成启动了“火星炮-11丙-4.5”新型战术弹道导弹试射,该导弹可携带4.5吨级超大型弹头。
据悉,本次试射是反常钻研优惠的一环。试射是为了确认装载重量模拟弹头的导弹最大射程500千米和最小射程90千米的航行稳固性和命中准确性。
导弹总局示意,将于7月中旬再次启动试射,确认新型战术弹道导弹的250千米中程航行个性和命中准确性,以及确认超大型弹头威力。
此前,朝中社4月3日报道,朝鲜4月2日初次完成试射“火星炮-16B”新型中远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该导弹搭载新研发的高明音速滑翔航行战役部。朝鲜休息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现场指点试射优惠。
点击进入专题: 每日军情关于中华神盾,介绍下
兰州号
171海口号
一、相控阵雷达
“宙斯盾”系统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和反潜等作战性能,其关键部位是AN/SPY-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 AN/SPY-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分系统,是“宙斯盾”战舰的主要探测系统。 它由相控阵天线、信号处理机、发射机和雷达控制及辅助设备组成。 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动目标探测和多目标跟踪。 该雷达工作在S波段,对空搜索最大作用距离约为400千米,按设计要求,它能实施全方位搜索,可同时跟踪监视400个来袭目标,并能自动及时跟踪其中100个危险目标,并实施有效打击。 因此配备了“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实际上是一艘具有防空、反舰和反潜作战能力的超级战舰。 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影响,澳大利亚已于1996年保证为其8艘“安扎克”护卫舰采购AN/SPY-1F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爸嫠苟堋蔽淦骺刂品窒低场⒄奖缸刺�馐苑窒低骋约跋钟兄富雍途霾叻窒低车母男汀5��募鄹褚踩肥挡环疲�凰摇爸嫠苟堋闭浇⒌脑旒墼嘉?0亿美元,提康德罗加级造价在12亿美元以上。
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完成宙斯盾系统工作的核心,也是其工作的软件部分,它相当于服务器,用来连接各个系统的工作,如雷达系统、控制系统、发射系统以及与航母、预警机等数据链接的任务和信息处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不断升级,所以现在的宙斯盾与以前的宙斯盾在意义上已经截然不同,作战性能已经大幅度提升。
三、指挥决策系统
该分系统是全舰的指挥和控制中心。 它负责建立战术原则,显示并处理来自舰上各传感器的信息,作出威胁判断和火力分配,协调和控制整个作战系统的运行。 这种指挥决策系统有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因此这里也无需详细描述,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软件系统,大家知道它是一种智能反应系统就行了,在没有总指挥的情况下它有默认系统,而各个灵活调配单元则取决于舰长。 因此指挥决策系统仍是整个舰上的控制中心,它一般由舰长或副舰长亲自指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局面。 具体作战时,它所做的指挥和决定往往都需要航母数据链中心的默认或许可,因为在航母战斗群中,必须协同作战,因此指挥决策系统是相对于某一艘舰的。 在装在宙斯盾系统的军舰上,一般有着十分严格的纪律和工作制度,它要求无论是士兵还是长官都要有十分迅速的动作和十分冷静的大脑。
四、武器控制系统
该分系统负责按照MK1指挥和决策分系统的作战指令,具体实施对武器系统的目标分配、指令发射和导弹制导等功能。 这部分系统不是专业的人员是很难看懂的,这里不再赘述。
五、武器火控和发射系统
该分系统负责按照MK1武器控制分系统的指令,随同AN/SPY-1A雷达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达照射目标,以便对已发射的导弹提供末制导。 垂直导弹发射分系统包括61具导弹发射箱,可发射“标准”、“战斧”、“鱼叉”和“阿斯洛克”导弹等。 与控制系统一样,它属于下层控制系统,只是对上层系统的服从,对可靠性要求较高。 为了保证战时不出意外,可靠及完整的控制,宙斯盾系统还有了MK1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
六、MK1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
它与“宙斯盾”作战系统各主要分系统相联,完成对整个作战系统的监视、自动故障检测和维护。 以保证其设备的完好率和控制的可靠性。
七、作战训练系统
为了保证在真正的作战时不乱,工作有序,宙斯盾也配备了作战训练系统,它经常用于演习或摸拟攻击方面,该系统一方面检测了宙斯盾的系统,另一方面也培养和煅炼士兵和长官,提高了人为素质,并且得以增长经验。
宙斯盾的工作原理
“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工作是从AN/SPY-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开始的。 该雷达发射几百个窄波束,对以本舰平台为中心的半球空域进行连续扫描。 如果其中有一个波束发现目标,该雷达就立即操纵更多的波束照射该目标并自动转入跟踪,同时把目标数据送给指挥和决策分系统。 指挥和决策分系统对目标作出敌我识别和威胁评估,分配拦截武器,并把结果数据送给武器控制分系统。 后者根据数据自动编制拦截程序,通过导弹发射分系统把程序送入导弹。 导弹发射后,发射分系统又自动装填,以便再次发射。 在导弹飞行前段,采用惯性导航,武器控制分系统通过AN/SPY-1A雷达给导弹发送修正指令;进入末段后,导弹寻的头根据火控分系统照射器提供的目标反射能量自动寻的。 引炸后,AN/SPY-1A雷达立即做出杀伤效果判断,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拦截。 该雷达采用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工作,始终对全空域扫描以发现新目标。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不断监视着全系统的运转情况,一旦发现故障,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作战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此外,宙斯盾还有以下特点。 (1)反应快。 主雷达从搜索方式转为跟踪方式仅需50微秒,能对付作掠海飞行或大角度俯冲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2)抗干扰性能好。 可在严重的电子干扰(包括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海杂波和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火力猛。 可综合使用舰上的各种武器,同时拦截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目标,具有抗敌方饱和攻击的能力。 (4)整体的面防空能力强。 该系统实施全天候、全空域作战,能为整个航母编队或其他机动编队提供有效的区域防空。 (5)该系统可靠性高,而且随着版本的翻新,这方面更是得到了加强。
与老美相比,中国海军的170和171也采用了与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类似的平面相控阵雷达、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先进的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和强大的指挥控制系统,而这些系统在中国以前建造的其他导弹驱逐舰上是从未出现过的。 将包括相控阵雷达、战术数据链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在内的大量设备安装在一艘排水量只有6600吨左右的导弹驱逐舰上显得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它的导弹数量较小也是十分难得的(现在的美国版宙斯盾与欧洲版的宙斯盾尽管可以装在排水量较小一些的军舰上,那也是在成熟应用的基础上)。 要知道,美国海军装备”宙斯盾”防空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几款战舰中,即便是最小的”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其排水量也达到了8400吨,而俄罗斯版”宙斯盾”-”天空哨兵”(SkyWatch)系统更是只能安装在排水量吨以上的航空母舰上!除了重量大之外,这种防空雷达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苏联在经过了多年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终因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而最终放弃了在普通驱逐舰上大量装备这种先进舰载防空系统的愿望,而只在两艘大型战舰上装备了该系统。 即便是研制成功”宙斯盾”系统的美国海军,在建造第一种”宙斯盾”型防空舰一”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之前,也经历了长达9年的研制开发和海上试验,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设计的难度是何等之大!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最新型驱逐舰170、171设备的性能以及和老美、老毛子的对比吧。
一、相控阵雷达
中国海军第一艘装备了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导弹驱逐舰是7000吨级的”兰州号”。 该舰于2003年4月正式下水,6个月后,第二艘同型舰也正式下水。 与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和俄罗斯的”天空卫士”系统不同,中国这两艘驱逐舰上安装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频率应为C波段,而非L或者F波段。 此外,这两艘驱逐舰上的相控阵雷达天线外表面弯曲成一定弧度,与美俄使用的平板形天线完全不同。 4面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外形尺寸均为高4.6米、宽3.9米,安装的位置与美国海军的”伯克”级驱逐舰基本相同。 中国还从俄罗斯购买了两套先进的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将安装在排水量更大的防空导弹驱逐舰及其后续舰上。 那就是现在刚露面的051C。
二、舰载垂直发射系统
1989年,美国海军在”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上首次安装了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其中舰首位布置了64个发射单元,舰尾32个。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为通用型垂直发射系统,能够发射多种型号的导弹,不过从时间上来看要比苏联的晚一些。 苏??舰上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套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SA-N-6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并在8000吨级的”无畏”级导弹驱逐舰上安装了8组SA-N-9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无论是SA-N-6还是SA-N-9垂直发射系统,使用的均是8枚一组的”左轮手枪”式垂直发射装置,通过一部大型”顶罩”或者”十字剑”型日标搜索与火控雷达进行控制。 中国海军的最新型驱逐舰装备的则是国产最新型HHQ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其中舰首安装6组,舰尾的直升机库上安装2组。 乍一看,中国军舰上安装的垂直发射装置与俄罗斯的极为相似,均为”左轮手枪”式,但是仔细看来却大不相同。 中国军舰使用的垂直发射装置为6联装,俄罗斯的则为8联装,而且俄式发射系统每组仅有一个活动舱盖,发射时需要转动弹舱里的导弹支架,将待发导弹对准舱口才能发射,而中国海军的”宙斯盾”驱逐舰上安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却不是这样,发射速度明显要高,与俄式发射系统一样,中国最新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同样采用了冷发射技术,这样一来导弹的燃气排导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用像美国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那样还需要再设计复杂的燃气排导系统。 不过据传中国海军的一艘海军试验舰正在对一种新型的垂直发射系统进行试验,这种新系统采用了与MK41类似的矩形发射单元,有可能会安装在正在建造中的下-代导弹驱逐舰上。
三、其他舰载雷达
中国最新型驱逐舰并没有在垂直发射系统附近安装类似俄式”顶罩”那样的大型专用火控雷达,而是由四面相控阵雷达提供目标的搜索与定位,安装在垂直发射系统附近的小型雷达天线也能够提供目标数据,而体积更小的目标导引和跟踪雷达则位于舰首和舰尾。 此外,在舰首和舰尾的垂直发射装置附近还各有一套近程防空系统,每套近防系统均集成有一部小型火控雷达,不过该雷达通常被帆布覆盖,外人很难窥其真面日。 舰上还安装有多部天线,用于卫星通信和目标搜索等任务。 舰桥的主桅顶端还安装有一部大型雷达天线,看外型有可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海空搜索、目标指示雷达。 最新型驱逐舰的舰尾安装有一部苏联50年代研制的”刀架”八木天线早期预警雷达,而以前的168舰和”旅沪”级驱逐舰并没有安装该雷达,倒是”旅海”级和后期改进型的”旅大”级驱逐舰以及”江卫”级护卫舰装备有该雷达。 由于对空探测任务通常应当是由”宙斯盾”雷达完成的,因此该超长波天线的出现表明了”宙斯盾”雷达在探测某些特定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四、舰载武器
按照惯例,中国的水面战舰通常都安装有意大利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国产反潜火箭发射装置,用于执行反潜作战任务。 不过从现有的最新型驱逐舰照片来看,这些设备都被隐藏得很好,从外面很难看到。 在舰首部位安装有法国生产的DUBV-23型声呐,主炮位则安装有一门100毫米口径的全自动舰炮,该炮据信是由法国克卢索-卢瓦尔公司的100毫米紧凑型舰炮发展而来的。 最新型驱逐舰安装有两套新型近程防空系统作为最后一道防空屏障,从外观上看,该系统与荷兰”守门员”近防系统极其相似,不过荷兰方面否认曾向中国出口过该系统。 从照片上看,中国近防系统的火控雷达与荷兰”守门员”所使用的在外观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雷达,早先曝光的168型驱逐舰也装备有这种近防系统。 数年前,-艘”旅大”级改进型驱逐舰首次换装了采用矩形发射箱的C-801舰对舰导弹,之后的导弹驱逐舰也均使用C-801作为标准的舰载反舰武器。 而170号驱逐舰装备的则是8枚采用圆筒形发射箱的新型反舰导弹,该发射箱的直径比C-803所使用的发射箱要略大一些。 由于该舰装备的俄罗斯”音乐台”制导雷达的主动探测距离达250千米,被动探测距离更高达450千米,因此该舰装备的应该是一种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新型反舰导弹,有可能是C-803、YJ-12或者俄制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五、数据链
为了充分发挥”宙斯盾”驱逐舰优异的综合作战能力,先进的数据链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1955年,在北约国家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首次提出了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的概念;1961年,三艘北约海军军舰被选中作为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试验舰,此后数年,北约海军以这三艘舰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开发出了被称为TA苏联在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方面的研究并不逊色于美国,早在很多年以前就已在”卡拉”级和”克列斯塔Ⅱ”级导弹巡洋舰上安装了被称为”冠钟”的综合通信数据链系统。 这也是苏联第-种舰载战术数据链,其性能与北约的11号战术数据链大致相当。 1993年,俄罗斯海军又装备了更加先进的”捶钟”舰载数据链,由专门的”谷灯”数据中继器提供信息的中继转发,该中继器的作用相当于北约海军16号数据链中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 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就安装有”谷灯”和”音乐台”雷达,可以对SS-N-22反舰导弹实施中继制导。 1991年,中国海军第一套具备美国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特点的战术通信数据链出现在排水量4200吨的”旅沪”级导弹驱逐舰上。 在这之前的1987年,中国海军就曾经在105号导弹驱逐舰上安装了一套法国原装的TAVITAC作战指挥系统,而其他”旅大”级驱逐舰应当也有过这方面的改进考虑。 该战术通信数据链系统工作在225兆赫的高频和400兆赫的甚高频,这一频率段与美国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工作频率相同,有可能与其他系统一起组成中国海军新一代战术数据链系统。
曾经向中国出口过武器的西方国家证实中国的空军战机已经装备了MIL-STD1553B数据总线,而且还在168型导弹驱逐舰上装备了该系统。 除此之外,中国还通过法国获得了专门向非北约国家出口的Type-W数据链系统,该数据链与TADIL-A极为类似。 此外,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进口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及其配套的卡-28舰载直升机均配备了A-346Z防干扰数据链,工作频段为高频、超高频和甚高频。 而中国最新型护卫舰和168号等导弹驱逐舰装备的则是自行研制的战术数据链系统,该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可能借鉴并且利用了上述这些国外数据链系统的技术。 比如新型号驱逐舰就在舰尾的直升机机库上安装了一部”谷灯”数据中继器用于反舰导弹的制导,而”音乐台”雷达的使用也使得俄制武器能够使用来自中国数据链系统的数据。 中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配备有综合作战能力较强的卡-28直升机,该机具备在较远距离上执行反潜任务,由于安装有性能先进的数据链系统,因此卡-28还可以将目标数据通过双向数据链传至该控制舰,从而实现对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 在近岸作战时,该驱逐舰还可以与岸基远程航空兵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携带M400大型侦察吊舱的苏-30MKK战斗机可以通过数据链将目标的实时信息传回控制舰,同时也可以接受控制舰的指挥,使用自身携带的3M80”白蛉”中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对目标实施攻击。 据传,中国现在正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希望能够为其引进的最新型苏-30MK2战斗轰炸机配备下一代TSIMSS-1型数字式数据链,而为了能够与航空兵装备的各种苏霍伊战斗机实现联网,最新型驱逐舰应该也会配备相应的数据链系统。
在配备了能够直接与”宙斯盾”控制舰进行通信的数据链之后,图-154或者Y-8巡逻型之类的远程海上巡逻机的战斗力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俄罗斯海军通常使用R-837和R-807高频电台进行远程通信,使用R-802超高频电台进行指挥,而这些设备在中国海军的军舰上也能找到。 此外,尽管中国的海事卫星侦察能力还相当有限,但是中国完全有能力截获和利用别国卫星(包括美国卫星)所侦察到的信息,从而弥补本国卫星侦察能力的不足。 舰队中的其他非”宙斯盾”舰则可以通过数据链系统与”宙斯盾”控制舰进行通信,从而对”宙斯盾”舰发射的制导武器进行中继制导,以实现对目标的超视距攻击。 此外,这些非”宙斯盾”舰也可以接受控制舰的指挥,使用自身携带的武器进行作战,这就大大拓展了整个舰艇编队的攻击范围和攻击强度。 因此,在未来以”宙斯盾”舰为核心的驱逐舰作战编队中,现代化的”现代”级、”旅沪”级和”旅海”级将是非常理想的战斗伙伴。 如果有必要的话,”旅大”级驱逐舰甚至更为轻型的护卫舰也可以补充进采。
六、作战指挥系统
对于一艘”宙斯盾”驱逐舰来说,能否将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舰艇本身的局域网性能以及由各种传感器和运算/控制工作站组成的通用显示控制台的性能如何。 为了充分发挥”宙斯盾”系统的优势,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所使用的工作站从研制成功至今已经更新了好多代。 对于中国军舰作战指挥系统的结构,外界知之甚少,公开的文献资料对此也很少提及,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对此进行分析。 在一张关于”旅沪”级驱逐舰工作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许多类型相同的控制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操作,这些控制台在以前的中国军舰上是从未出现过的。 从外形上看,它们好像也不是俄罗斯或者法国的产品,极有可能是中国自己的电子科研机构研制生产的。
中国”宙斯盾”驱逐舰所使用的指挥系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的GOST标准或者法国TAVITAC作战指挥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总线型局域网,中国海军近期新建的军舰通常都采用了后者。 而显示控制台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也可以采用民用产品如Windows或者VXWorks(由美国WindRiverSystem公司开发的一种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由于中国空军和陆军的作战指挥系统均采用了以太网或者MIL-STD1553型数据总线,因此海军如果要装备的话应当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样一来,各军种之间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从而极大地增强各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以上是052C(170、171)及与在役神盾的对比。 除了170、171外,近斯露面的中国俄式神盾115、116也具有一定的宙斯盾系统的特点,051C驱逐舰配备了国产化改进的俄制RIF-M雷达??程远达150公里,051C舰装备了这种垂直发射“神盾”级防御系统,将具有相当强劲的区域防御实力。 这套防空系统是在俄国的技术协助下重新设计的,双方还特别成立了联合工作协调小组。 051C工程的俄方代号为TEMA—988。 中国大陆在2004年就已经获得两套RIF—M舰对空导弹。 每套RIF—M由一套48N6E舰对空导弹,及一套30N6E1型目标搜索诱导雷达构成。 SA-N-6防空导弹是陆基S-300的舰射型,这是一种远程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系统,首先装备于前苏联“基洛夫”巡洋舰上,搭配“基洛夫”的雷达构成前苏联版的“神盾”级防空系统,具有一定反弹道导弹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170、171,还是115、116,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外国的经验,尤其以老毛子的居多,在目前看来,这些神盾有了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各方面的性能也不错,但是明显还存在一些不足。 115的排水量要大一些,但是明显载弹量不足,有人说是鸡肋,从115及116出面后大家的反应就能看出来。 但实际上115比170务实,里夫性能不低于海红-9,大家对中国过急拥有高性能神盾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是路也是走出来的,老美在83年装配到军舰后先后试验改进共花了9年时间,在拥有大量经验的前提下,我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但是也需要走下去,从定型051C和052C两种神盾就已经看出来我们的神盾还在试验阶段,而这四个舰也不可能是目标舰,因为与老美的宙斯盾相比,我们还是占了下风,用做航母的防卫还是有点勉强,还需要改进,这会体现在更好的系统性能、更好的武器及更多的载弹量上面等等。
不过大家也不要丧气,我国的神盾虽起步晚,但起点不低(从170的配置可以看出),虽是试验舰,也是目标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标是分阶段的,在这段时间内的目标舰不可能是另外一段时间的目标舰,170、171及115、116的出色性能可以承担起相当重要的防空角色,也会为后续舰提供经验及技术支持。我们期待下一代舰的早日出现,或许该叫它051D或052D了吧,不仅在性能上,各个方面都应该得到提升
中国的未来大驱排水量仅止万吨级?
170、171排水量:7000吨主机:柴燃动力航速:<30节。 武器:反舰导弹:2座4联新型反舰导弹发射架舰空导弹:2组“海红-9”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1座100毫米单管隐身主炮2座7管30毫米近防炮4座3×6多用途发射器2座3联324毫米鱼雷发射管直升机:1架卡-28反潜直升机外形设计以及动力性能052C“兰州”级舰沿用了052B“广州”级舰体的基本结构设计以及动力系统,“兰州”级的舰体采用模组化建造,大幅度地减少了造舰的成本,加快了建造时间,并且更加有利于服役后的后勤保障。 “兰州”级排水量估计比“广州”级增加数百吨,吃水增加0.1m,满载排水量应在7000吨附近。 机库结构虽与舰体同宽,不过只设有一个机库(据说170舰的机库位于左侧,171则位于右侧),多出来的容积主要用于安装VLS垂直发射系统。 舰体布局较“广州”级改善了一些,不过还是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从烟囱到直升机库间的上层结构布置依旧凌乱,不仅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减少了可用的甲板空间(尤其是对安装垂直发射系统而言)。 与“广州”级相同,“兰州”级的上层结构与桅杆也安装了许多球型天线罩,包括射控雷达、电子战系统等等,这些东西也同样会破坏匿踪性。 与“广州”级导弹驱逐舰国产和进口装备混装不同的是,“兰州”级上的除个别雷达,几乎全部采用国产设备。 “兰州”级与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史普鲁恩斯”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中国近年发展新型舰艇的“一种平台,两种用途”的设计原则。 170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天线“中华神盾”的焦点—相控阵雷达“兰州”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舰桥四周加装了四具大型的固定式相位阵列雷达天线(网友经常称之为“板砖”)。 “兰州”级上层结构呈八面体,往上朝内倾斜15度,而与中心轴线呈45度夹角的四个倾斜面各安装一具阵列天线,这种配置与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类似。 170舰下水之际,四个“板砖”的位置都以圆弧形的钢板遮住,最初还有人以为这就是天线表面,不过很明显地,精密脆弱的相位阵列雷达不会在下水前就装上,所以这些弧形钢板应该是单纯地用来遮蔽“板砖”基座并吸收下水时的冲击力道,避免基座变形受损。 170舰完工后的照片显示,“板砖”的天线外罩为弧形且明显向外突出,此乃气冷系统的静压箱(以下将详述),而天线本身是平的。 这四面“板砖”的面积比美国AN/SPY-1还大(4.5X4.2m),采用波长较长的S波段操作,拥有较佳的远距侦测能力,实际侦测距离则不明。 由于“板砖”面积不小,而舰上的海红-9远程防空导弹又与俄制SA-N-6舰载防空飞弹(SA-N-10的舰载版)可能有血缘关系,不禁令人联想此雷达是否与俄罗斯“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的“SkyWatch”相位阵列雷达(天线面积也很大,也是方形)或者SA-N-10的30N6E相位阵列雷达有所关连。 “兰州”级的一个焦点就是垂直发射的“海红”9(HQ-9)防空导弹系统,改系统构型明显沿袭自俄罗斯海军的冷发射VLS。 “海红”9是“红旗”9的海上版,后者是中国从1980年开始发展的新一代远程防空导弹。 历经十余年的漫长研发之后,“红旗”9终于在1997年定型并开始初期少量生产,并被中国海军选择成为新一代舰载区域防空导弹。 “红旗”9全长9米,弹重1600千克,弹头重180千克,采用十字形条状中段弹翼加上控制尾翼构型,据说拥有不错的灵活度,射高50-米,射程6-20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4.2马赫,导引方式应为中途惯性/指挥+TVM(Track-via-Missile)。 在TVM导引方式中,导弹本身虽具有雷达照明波接收器,但航行控制指令并非由弹体本身计算,而是来自于发射单位。 发射单位的追踪雷达同时锁定目标与导弹,导弹将接收的雷达回波传给发射单位,由控制中心计算出航行参数再上链传给导弹。 由于推测“兰州级”的相位阵列雷达为解析度较差的S频,应该不具备TVM能力,所以“兰州”级可能装有额外的火控雷达负责TVM导引,只是目前从外观上难以判断。 火炮装备情况“兰州”级舰所用火炮型号和“广州”级舰上的完全一样。 在舰艏装有100毫米隐身舰炮,在舰桥前下方的平台上和舰尾直升机机库顶端一前一后各配备了2座7管30毫米近程武器防御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对付反舰导弹、飞机、快艇,甚至大口径炮弹。 170舰下水之初,舰桥前方用来安装730CIWS的结构物与舰桥之间有个缝隙,两者并未相连,这可能是为了避免730机炮发射时的震动损害舰桥以及内部的装备,副作用就是增加雷达截面积。 不过等到该舰完工服役后的新照片则显示这个缝隙被补起来了。 反潜系统“兰州”级舰装备有2座三联装的7424型324毫米的鱼-7A型反潜鱼雷,被安装在舰尾两侧的船舷开口内,平时以舱门遮蔽。 此外,该舰也装备有4座18管的多用途火箭发射装置。 相信该将会以发射金属箔条、红外干扰弹、假目标诱饵为主,也不排除配有小型反鱼雷深弹的可能性。 机库结构前方有两组四联装“鹰击”62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器。 和“鹰击”8系列的四联装箱式发射装置不用,“鹰击”62导弹首次采用了大尺寸的四联装圆筒型发射装置。 该导弹应该由位于舰桥顶端的“音乐台”超视距雷达进行指导,并依靠直升机完成数据传输。 据推测,“鹰击”62型反舰导弹采用捆绑式冲压发动机推进,制导方式为惯性导航+GPS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 有消息称,该导弹采用了新型的末制导雷达,锁定距离可达30千米。 “兰州”级舰还装备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卡-28型反潜直升机。 该机可携带包括反潜鱼雷、深水炸弹和声纳浮标在内的多种反潜武器,海上适应性较强,可在多种复杂气象条件下载距舰艇200千米的半径内执行任务。 战术作战指挥系统及其使用“兰州”级舰具有完善的对空防御、对舰打击和反潜对抗能力,这些不同类型的武器系统被整合在了一套战术指挥系统中,它使用了中国海军第三代的新型舰载战斗系统,应该是由“旅海”级的ZKJ-7进一步发展而成,型号据说为H/ZBJ-1,采用全分散架构以及模组化设计。 H/ZBJ-1以舰内网路系统将舰上所有水上与水下侦测/反制系统、武器装备以及通讯/资料链路整合在一起运作。 据推测,该系统除了可以集中显示空中、水面、陆地和水下的不同敌我目标参数外,还可以自动给出目标的威胁等级,计算运动参数,分析战术意图,并控制舰上的相关武器系统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打击。 除了“板砖”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兰州”级烟囱后方的桅杆上装有一具极低频(VHF)远程对空监视雷达。 此种雷达与“旅海”级驱逐舰上的517型类似,但是前者由八组八木天线构成(与早期“旅大”级的PeaSticksVHF雷达相同),角解析度比只有四组八木天线构成的517型更佳。 之所以在新造舰艇上配备此种源于50年代设计的老古董,是看上目前没有任何电子支援装备以此为主要工作波段(VHF频道一般用于民间通讯),而且现有的隐身飞机对此种超长波长雷达波的隐密效果也比较差。 虽然波长特长的VHF雷达解析度一定很差,但是如能侦测到隐身飞机的迹象,至少有示警作用,所以中国此举明显是冲着美国引以为傲的隐身技术(包括飞机与舰艇)而来。 在装备了新型相控阵雷达和远程防空导弹后,“兰州”级舰成为中国海军中真正意义上的区域防空驱逐舰。 高效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能够使战舰同时对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目标进行对抗,基本具备了抗“饱和攻击”的能力。 依靠中国自行开发的数据链系统,“兰州”级舰可以及时将战场态势通过卫星、激光、水声等方式传送给友军或战役指挥中枢,从而大大提高作战效171号
导弹可分为几种,用途,结构,材料?
潜舰导弹 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 空舰导弹 是指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 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 通常由弹体、弹翼、战斗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等构成。 战斗部有普通装药或核装药。 制导系统,常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多数为复合制导,其中以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较普遍。 动力装置,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喷气发动机。 有的空舰导弹可与舰舰导弹、岸舰导弹通用。 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空舰导弹,飞行速度多为亚音速,射程数十至数百千米。 飞行多采用低弹道,初始段多为下滑飞行,中段转入超低空平飞,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飞行接近目标,可取得隐蔽突然袭击的效果。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的山猫直升机使用两枚海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根廷巡逻艇各一艘;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使用飞鱼空舰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成为空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成功战例。 中国研制的鹰击6号空舰导弹,于1986年装备部队。 空舰导弹的发展,主要是采用隐身技术,改进制导系统,增强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捕捉目标和全方位机动作战的能力。 空空导弹 是指从飞机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是歼击机的主要空战武器,现代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也多装备空空导弹。 与地地、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等特点。 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 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组成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 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 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 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导弹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均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工作原理 导弹在截获目标并满足其他发射条件后被发射,脱离载机,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便停止,导弹进入惯性飞行段。 在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量、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号,使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当导弹接近目标符合引信工作条件时,引信引爆战斗部,毁伤目标。 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控制信号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 红外寻的制导是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信号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 雷达寻的制导是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 这种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主动、半主动两种。 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 复合制导有两种以上的制导装置,弹道初始段一般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等,中段为半主动雷达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 分类 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 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 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 横向过载30~60g,机动能力强,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 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 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 中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 远距拦射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目标100千米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 拦射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 简史 1944年4月德国首先制成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告结束。 战后,空空导弹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空空导弹只能对机动性能比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b,前苏联的aa—1导弹。 第二阶段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超音速轰炸机的出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空空导弹的射程、横向过载、适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 制导规律普遍采用比例导引,导弹具有一定的拦射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主要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等。 但在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使用结果证明,这类空空导弹不宜用于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 第三阶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空空导弹在远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和近距格斗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c、鹰aim—120、响尾蛇aim—9l(图1),前苏联的aa—11,法国的魔术2,美、英、联邦德国等国家合作研制的aim—132(图2)等。 1981年以来,美国和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在空战中,都使用了近距格斗导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 中国从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数种空空导弹,装备部队使用。 展望 格斗导弹, 将采用新型的红外探测元件,提高导弹全向攻击能力,适应更大离轴角的要求。 拦射导弹,将进一步增强对目标的分辨能力,提高导引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研制供直升机使用的空空导弹,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 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又称防空导弹。 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 地空导弹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和短程。 划分的标准各国也不尽相同,多数国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称为远程,20~100千米之间的称为中程, 10~20千米的称为近程, 10千米以内的称为短程。 按制导方式分为遥控、寻的、复合制导等类型。 其中寻的制导又分为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和被动寻的3种。 最初的地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研制的莱茵女儿等。 战后,美、苏、英等国相继发展地空导弹, 并于50年代先后装备第一代地空导弹;60至70年代装备了第二代地空导弹;70年代以来又研制和装备了第三代地空导弹。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地空导弹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地空导弹系列。 在60年代以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地空导弹武器,极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干,构成对突防飞机的主要威胁,迫使空袭飞机采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并寻求在防空火力圈外发射空地导弹等新的突防样式,从而使防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空防斗争的推动下,地空导弹将主要朝着抗干扰、多用途和复合制导的方向发展。 舰空导弹 是指从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亦称舰艇防空导弹。 舰艇主要防空武器之一。 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按射程分为远程舰空导弹、中程舰空导弹和近程舰空导弹;按射高分为高空舰空导弹、中空舰空导弹、 低空舰空导弹和超低空舰空导 弹;按作战使命分为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和单舰防空舰空导弹。 射程从数千米至120千米,射高为数米至3万米,飞行速度一般为ma1.5~3.5,最大为ma6。 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 战斗部多采用普通装药和复合引信起爆。 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用冲压喷气发动机的。 制导系统,一般采用复合制导或半主动寻的制导。 有的采用主动寻的、被动寻的、无线电指令和波束制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海军曾研制一种以超音速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舰空导弹; 1955年,美国首先在 波士顿号巡洋舰上装备小猎犬中程、中低空舰空导弹;1959年,制成黄铜骑士远程、中高空舰空导弹,装备在加尔维斯顿号等9艘巡洋舰上;1961年,又制成鞑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装备在驱逐舰和巡洋舰上,与小猎犬、黄铜骑士 形成美国海军第一代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系 列。 为防御超低空飞机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袭击,自6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拉姆、英国的海狼、法国的海响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应的单舰防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先后被研制成功。 1983年,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装备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 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装备近程、中低空舰空导弹。 海战实例表明,舰空导弹是一种有效的舰艇防空武器。 1968年5月9日,美国长滩号巡洋舰发射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在105千米距离上击落越南米格-17飞机2架。 1982年,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护卫舰发射海标枪、海猫舰空导弹击落阿根廷飞机多架。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标枪舰空导弹击落一枚伊拉克蚕式导弹。 舰空导弹主要发展趋势是:采用垂直发射、复合 制导、抗干扰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使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成为快速反应、高发射率、高速机动、高杀伤力和自动寻的精密制导与多种防空武器联合作战的系统。 地地导弹 是指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的导弹。 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远程、中程、近程地地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 地地战略弹道导弹通常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 地地战术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战斗部)或核弹头(核战斗部),尺寸小,质量轻,射程近,机动性好,可用汽车、火车、飞机、舰船运输,陆地机动发射,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目标。 最早的地地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使用的v-1导弹和v-2导弹。 战后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各种地地战术导弹,以及中程、远程和洲际地地战略导弹。 地地导弹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装备数量大。 地地战略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地战术导弹是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 地地导弹有的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有的打击地面活动目标;有的打击地面面(软)目标,有的打击地面(地下)点(硬)目标;可采用地面、地下、固定、机动、垂直、水平、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种发射方式。 地地导弹与机载、舰载导弹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发射点的位置、发射方位和重力异常等数据都可预先精确测定,能较好地保证导弹初始瞄准的精度,但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机载、舰载导弹。 地地导弹射程有的近至几十米,如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有的远达上万千米,如地地洲际弹道导弹。 从导弹发射井发射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由于阵地固定,平时易被对方侦察发现,其生存受到威胁。 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抗核加固措施来提高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舰地导弹 舰地导弹 是指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也可攻击海上设施,是舰艇主要攻击武器之一。 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 通常采用复合制导;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少数为超音速。 同舰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但连续作战能力差。 通常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 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 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在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上。 空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 空地导弹与航空器上的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等构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 武器系统的具体组成取决于空地导弹类型、导引方法和发射方式等因素。 航空器可从不同高度以亚音速或超音速发射导弹,攻击一个或多个目标。 组成与分类 空地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战斗部等组成。 弹体的气动布局通常为常规式、鸭式。 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按确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其构成随制导方式而定。 制导方式有自主式制导、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 动力装置用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等。 战斗部用以摧毁目标,有常规装药与核装药。 空地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作战使用分,有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按用途分,有反舰导弹(空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坦克导弹、反潜导弹(空潜导弹)及多用途导弹;按飞行轨迹分,有弹道式空地导弹和机载巡航导弹;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远程空地导弹。 此外,还可按制导方式、发射方式、动力装置类型等进行分类。 战略空地导弹 为战略轰炸机等作远距离突防而研制的一种进攻性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 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达3000千米,弹重数吨,速度可达ma3以上,通常采用核战斗部。 从技术发展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装备使用。 如美国的大猎犬agm-28、前苏联的as-5、英国的蓝剑等,其特点是体积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较差,一架载机只能携带一枚或两枚。 这一代导弹装备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现役。 第二代在60年代中开始研制,7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 如美国的近程攻击导弹agm-69a,前苏联的as-6等,其特点是摆脱了机型结构,体积、重量大大减小,最大速度为ma3,增强了突防能力,仍采用惯性制,远射受精度限制。 第三代在70年代初开始研制。 其中一类是亚音速的,如美国的agm-86b,前苏联的as-15,均已装备部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远等特点;另一类是超音速的,如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asmp,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等特点外,还具有地形跟踪和半弹道式飞行弹道等多种突防能力。 战术空地导弹 装备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 反潜巡逻机等机种,用以攻击雷达、桥梁、机场、坦克、车辆及舰船等战术目标。 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多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激光或雷达寻的等。 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内,弹重数十至数百千克,通常采用常规战斗部。 多用途的战术空地导弹能攻击多种目标,如美国7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小牛系列,按模块化多用途原则设计,有电视型、激光型、红外成像型,其战斗部按反舰、反坦克和对地堡、桥梁实施攻击的要求设计,已大量生产。 法国有采用激光制导的as.30l空地导弹,以用来攻击坚固目标。 美国的agm-130导弹,由电视和红外成像制导的gbu-15制导炸弹加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而成,既保留了原来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又能在防空区外实施远距离控制。 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舰船的空舰导弹,有的可用于攻击陆上目标。 70年代后期,有的导弹采用无线电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以数米高度差作掠海飞行,末段采用雷达主动寻的制导。 空舰导弹主要有法国的 飞鱼am.39、美国的鱼叉agm-84a、联邦德国的鸬鹚as.34、日本的asm-1、英国的海鸥 等。 机载反坦克导弹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导弹装备到武装直升机和某些轻型飞机上,载机相应地加装瞄准、悬挂和发射装置,能机动灵活地对坦克等装甲目标进行攻击,弹重数十千克,最大射程数千米,主要有美国的陶、狱火,联邦德国、法国合制的霍特等。 空地反雷达导弹主要用以攻击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射炮瞄准雷达,这类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百舌鸟agm-45a、高速反雷达导弹agm-88a,法、英合制的战槌as.37,法国的阿玛特,前苏联的as-9等。 空潜导弹是专门攻击潜艇的导弹,它同反潜鱼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远等优点。 简史和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研制并使用hs293导弹击沉过许多商船,还曾将v-1导弹装在飞机上,用以袭击英国伦敦。 战后,随着地空导弹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发展,为了有效地攻击目标和减少对载机的威胁,美、英、前苏联、法等国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空地导弹。 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余种战术空地导弹分别在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多次使用,战果显著。 实践证明,空地导弹与其他攻击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击效果。 空地导弹将主要朝着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全天候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以及一弹多用的方向发展。 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 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 与潜艇的导弹射击控制、检测、发射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 隐蔽性、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突击。 主要用于袭击敌方政治和经济中心、交通枢纽 、重要军事设施等战略目标。 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地导弹分为潜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巡航导弹。 潜地弹道导弹,全长8.7~17米,直径1.4~2.1米,射程650~千米,起飞重量10~60余吨,投掷重量0.5~2.5吨,命中精度3700~130米。 核弹头有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 。 多弹头导弹有3~10个分弹头,总爆炸威力为30~300余万吨梯恩梯当量。 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制导或星光加惯性制导。 动力装置,大多采用2级或3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也有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 战略导弹潜艇导弹舱有12~24具垂直发射筒。 潜艇在水下机动时,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舰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连同预先装定的目标坐标,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定到导弹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 发射时,通常采用冷发射(动力发射)方式,一般用燃气蒸汽作能源,以较大的推力将导弹从发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自身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射向目标。 潜地巡航导弹装备在攻击潜艇上,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较强的战略武器。 其战斗部用常规装药或核装药;动力装置通常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 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垂直发射筒发射。 当导弹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弹翼自动展开,火箭助推器脱落,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导弹转为水平巡航飞行,进入陆地后,能随地形起伏飞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部队的战斧bgm-109a型潜地巡航导弹,全长6.17米,直径0.53米,翼展2.65米(可折叠),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 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 前苏联装备部队的ss-n-21潜地巡航导弹,直径0.53米,射程约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 前苏联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并于1955年9月首次在常规动力潜艇上由水面发射成功。 此后,装备潜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s-n-23六种液体燃料的和ss-n-17 、ss-n-20 两种固体燃料的潜地弹道导弹。 ss-n-23导弹,射程8500千米,投掷重量为1.52吨,可携带6~8个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600米。 美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 1961年在乔治·华盛顿 号核动力潜艇上首次水下发射成功。 先后研制出北极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图1)和三叉戟-Ⅱ(d5)六种型号潜地导弹,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装备潜艇;三叉戟-Ⅱ(d5)潜地导弹,射程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装有8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威力为47.5万吨梯恩梯当量。 法国于1965年开始研制m-1型潜地导弹,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装备潜艇;其后研制的还有m-2、m-4,分别于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装备核动力潜艇。 中国于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中国潜地导弹(图2)已进入实用阶段。 在现代条件下,潜地导弹是战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 其发展方向是:减少品种型号,提高质量,增大射程,扩大打击目标范围和提高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载荷能力,增大对硬目标的摧毁能力;完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发展机动弹头和隐身技术,增大突防能力;改善发射和测控系统,缩短发射时间。 潜地巡航导弹发展方向是:提高射程、速度、制导精度和目标识别能力。 岸舰导弹 是指从岸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 亦称岸防导弹。 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 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两侧。 与海岸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破坏威力较大;但易受干扰。 岸舰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构成。 射程数十至数百千米,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 由飞机、直升机、舰艇或卫星进行中继引导时,可攻击雷达视距外的海面目标。 与地面指挥控制、探测跟踪、检测、发射、技术保障系统等构成岸舰导弹武器系统。 分为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和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 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导弹及其发射控制系统,配置在坚固的永备工事内,有固定的发射点和射击区域,阵地分散隐蔽,能连续作战;为获得较远的作战距离,其目标搜索指示雷达通常配置在高地上。 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指挥操作人员,装载于车辆上,战时可驶入预先或临时选定的阵地投入战斗,并可随时转移;为能连续作战,每个机动式岸舰导弹部队,都拥有供应维修车和装载导弹的重新装填车。 岸舰导弹通常是由舰舰导弹、空舰导弹或地地导弹改装而成。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首先研制岸舰导弹。 60年代后,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国等,相继研制生产岸舰导弹。 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队从岸上临时阵地发射飞鱼mm-38导弹,击中英国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使其受创。 其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研制机动式岸舰导弹,建立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链传输系统,实施隐蔽攻击,提高机动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舰舰导弹 是指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 也可攻击海上设施,沿岸和岛礁目标。 舰艇主要攻击武器之一。 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 射程多为40~50千米,有的可达数百千米;通常采用复合制导;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少数为超音速。 同舰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但连续作战能力差。 通常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电源等构成。 战斗部,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采用普通装药或核装药,装有触发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动力装置,多采用火箭发动机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制导系统,多为惯性、自控加雷达或红外末制导。 舰舰导弹发射时,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助飞,爬高升空后,靠主发动机的动力继续飞行。 飞行弹道分初始段(发射段)、自控段和自导段。 在自控段由自动驾驶仪(或惯导系统)和无线电高度表控制,按预定弹道飞行,巡航高度为数米至数百米;在自导段由末制导装置和自动驾驶仪(或惯导系统)、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向目标。 20世纪50年代, 装备舰艇的舰舰导弹有瑞典的 罗伯特315、苏联的扫帚ss-n-1和冥河ss-n-2等。 60年代,中国海军舰艇装备了上游1号、海鹰1号舰舰导弹。 1967年10月21日,埃及导弹艇发射苏制ss-n-2舰舰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舰舰导弹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实战证明了舰舰导弹的有效性和战斗威力,引起各国海军的重视,许多国家海军相继装备舰舰导弹。 70年代以来,新型舰舰导弹应用精确的惯性制导、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频率捷变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等新技术,使舰舰导弹技术战术性能有显著提高。 1972年,法国研制的飞鱼mm-38舰舰导弹,应用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使导弹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飞行。 中国研制了雷达反射面积小、掠海面飞行的鹰击-8舰舰导弹。 苏联研制了ss-n-19远程超音速、掠海面飞行舰舰导弹。 80年代初,美国研制的战斧bgm-109b战术舰舰巡航导弹可以从舰艇垂直发射筒发射,射程达450千米左右。 美国还研制了127毫米舰炮发射的导弹,每分钟可发射导弹20枚,1981年8月装备在布里斯科号驱逐舰上。 这种导弹装有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半主动激光导引头,用mk45-v5型127毫米舰炮作为发射装置,既可发射导弹,也可发射炮弹。 这是导弹与舰炮结合的新发展。 今后,还将继续研制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径舰炮发射的导弹。 舰舰导弹将向中远程、隐身、精确制导、微电子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导弹速度、制导精度和机动性、隐蔽性,增强抗干扰和突防能力。 反坦克导弹是指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导弹。 是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能从地面、车上、直升机上和舰艇上发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导弹主要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弹上制导装置和弹体组成。 战斗部通常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 有的采用高能炸药和双锥锻压成形药型罩,以提高金属射流的侵彻效率。 还有的采用自锻破片战斗部攻击目标顶装甲。 破甲威力主要用静破甲厚度和动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导弹战斗部静破甲厚度可达1400毫米。 动力装置通常指安装在导弹上的发动 机,用固体推进剂产生推力,以保证导弹获得所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