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领土的侵犯无法接受 埃及总统 (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的看法)
外地期间11日,埃及总统塞西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加入阿拉伯-伊斯兰特意峰会时示意,环球和中东地域的未来正处于十字路口, 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领土被入侵是对整个国内体系的应战,无法接受 。
塞西谴责对加沙地带平民的屠戮。他示意埃及剧烈推戴任何破坏巴勒斯坦事业的方案,无论是经过驱逐外地居民、强制他们转移,还是使加沙地带无法寓居的任何行径。
他强调,要成功安保与稳固,并从充溢抵触和友好过渡到基于友好与开展的区域体系,就须要建设一个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齐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塞西还指出,埃及努力于允许黎巴嫩国度机构的还原,呐喊完结黎巴嫩人民所面临的侵略和破坏。他强调必定立刻努力成功开战并片面、公正地口头联结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总台记者 张亚宁)
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
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及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是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包括返回家园、民族自决和建立国家。 在这个问题上,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关于占领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比较赞同“以土地换和平”的主张,即以色列必须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拆除占领区的犹太定居点,允许巴勒斯坦人在这些地区自决。 在这些条件下,保证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但是以色列拒绝无条件撤出上述地区,坚持要保留占领区的犹太定居点,不同意在这些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关于耶路撒冷问题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吞并,要求重新讨论其地位。 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必须归还整个耶路撒冷。 以色列拒绝讨论耶路撒冷问题,并在议会通过了耶路撒冷法,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关于难民安置问题巴勒斯坦难民强烈要求返回家园。 以色列则反对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声称难民应由阿拉伯国家负责安置。 这是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不能接受的。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源。 许多国家和组织为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出了努力,提出过各种设想和方案。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直接同以色列总理M.贝京举行会谈。 在美国斡旋下,双方于1978年 9月在戴维营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项协议,就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设想。 1982年9月,美国提出了一个方案,即里根方案。 这个方案要求以色列冻结它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定居点,主张在那里实行同约旦有联系的巴勒斯坦自治,但仍然拒绝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拒绝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拒绝同它直接对话。 同年9月,在摩洛哥非斯举行的第十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八项原则,即“非斯方案”。 其主要内容是:以色列撤出它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拆除1967年战争以来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的定居点;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下享有自决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安理会保证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和平。 这一方案为全面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上,宣布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和338号决议,并把它作为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实现和平的基础。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益,迄今没有任何一项和平方案或建议能为双方所接受,巴勒斯坦问题迄今未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扩张的正义斗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下恢复民族权利,包括民族自决、返回家园和建立国家的权利;主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有权以平等一方参加巴勒斯坦问题的全面解决。 中国外交部于1988年11月20日发表声明,承认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中东战争共有几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6日,起因是巴勒斯坦土地的不公平分割,引发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 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在停火期间,以色列接受了美国的慷慨援助,同时阿拉伯联军指挥权的变动导致战局转变,最终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56年10月31日,起因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政策,他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举动激起了英法等国的利益冲突。 在埃及的军事压力下,英法最终同意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5月16日,导火索是戈兰高地叙利亚军队对以色列定居点的袭击。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发起进攻,试图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虽然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以色列。 第五次中东战争始于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为了报复其驻英国大使的暗杀,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发动了进攻。 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最终以以色列单方面撤军而结束。
第三次中东战争战争背景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1967年爆发的一场冲突,涉及以色列、约旦、埃及、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家。 战争的背景是复杂的,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 以下是战争背景的详细描述。 战争爆发前,埃及和叙利亚在1958年合并成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然而,1961年叙利亚退出联盟后,埃及继续维持原名。 1964年,阿拉伯国家之间出现团结迹象,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方面达成协议。 这引起了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支持。 然而,约旦面临以色列的威胁,约旦首相马贾利于1960年被炸死,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叙利亚边境集结军队准备报复。 战争爆发前,黎巴嫩发生内战,伊拉克军队也卷入其中。 约旦国王侯赛因要求英国派遣军队帮助维持国内秩序,英国答应了他的要求。 美、英两国军队虽然撤出了黎巴嫩和约旦,但国内形势仍然极不稳定。 埃及和叙利亚两国采取了削弱约旦中立化的政策。 1964年,以色列空军轰炸了约旦河上游的水利计划,引发埃及的判断,认为强行实施计划会引起战争。 同年12月,埃及放弃了计划。 1965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耶路撒冷建立,但这并未得到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支持。 1966年,叙利亚军事政权加强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导致以色列不断发生来自约旦和黎巴嫩的袭击事件。 以色列领导人认为,除了对叙利亚行使武力外,别无他法来杜绝袭击事件的发生。 战争的真正根源在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开罗、大马士革传出消息称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叙利亚。
扩展资料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