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 但我更想念我的 摩拜彻底走了 押金了
摩拜单车,在活了不到六年之后,已经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2020 年 12 月 14 日晚 23 时 59 分,摩拜 App、摩拜微信小程序正式停止服务和运营——与此同时,摩拜 App 也从苹果 App Store 下线,摩拜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也消失,原来的官网(mobike.com)也只显示:美团相见陪伴不变。
原有摩拜的一切,全部由美团 App 承接。
但非常诡异的是,摩拜单车 “死了”,它的老对手 "ofo 共享单车" 依然活着,其 App 还能下载并注册使用——只不过跟共享单车不再有任何关系,彻底变成了一个购物网站的导流 App,画风甚是迷人。
曾经的共享单车两大巨头,就这样剩下了一地鸡毛。
摩拜与 ofo:曾经的资本 "香饽饽"
在最初的两三年,摩拜和 ofo 生动演绎了一场共享单车领域资本驱动下的创业大戏。
相对来说,起源于北大校园的 ofo 出发得更早一些。一开始,凭借扫码、无桩、电子锁等崭新的产品理念,ofo 在社交网络爆红,并且无形中催生了 “共享单车” 的概念——此后不久,2015 年 3 月,ofo 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不过,摩拜单车起步也并不晚。
事实上,摩拜背后的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是 2015 年 1 月 27 日,而 ofo 虽然出发相对比较早,但它背后的 "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直到 2015 年 8 月 6 日才成立。
2015 年 10 月,资本几乎同步开始进入到 ofo 和摩拜的发展路径中;其中,摩拜当月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 A 轮融资,ofo 则获得了 900 万元人民币的 Pre-A 轮融资——当月,ofo 实现了 2 万辆的单车投放量,但摩拜单车还未上线。
实际上,当它们各自走向商业和资本的真正战场,已经是 2016 年。
2016 年 4 月,摩拜单车正式在上海上线,开启了共享单车城市运营的步伐——而 ofo 虽然起步早,但一直在专注于校园出行,到当年 10 月份才以北京和上海为起点进入到城市。但这里有一个大背景是:
图自:腾讯科技
不过,无论是 App 下载量,还是用户认可度,摩拜和 ofo 都是遥遥领先;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们受到资本的热捧。雷锋网注意到,2016 年全年,ofo 在 8 个月的时间里获得了 5 轮融资,其中最后一轮是 10 月份的 C2 轮融资,金额高达 1.3 亿美元。
而摩拜在 2016 的融资历程也不遑多让——业务上线 4 个月后,它在当年的 8 月到 10 月密集完成了 4 轮融资,其中在 2016 年 10 月的 C+ 轮融资中,美团 CEO 王兴以个人名义投资其中。
王兴的个人投资,成为摩拜单车最终与美团走向融合的一个伏笔。
烧钱大战中,摩拜和 ofo 的高光时刻
2017 年,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上半年,尽管烧钱已经成为共享单车众所周知的发展手段,但在资本的热捧之下,依然有人入局,最终形成了超过 40 家共享单车共存的局面——但毫无疑问,ofo 和摩拜单车依然是无可争议的头部。
尤其是它们获得资本支持和烧钱的能力。
2017 年上半年,摩拜单车在 1 月份和 2 份月获得数亿美元的三轮融资;ofo 也分别在 3 月和 4 月完成了 D 轮和 D+ 轮融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这些动辄亿元的资本,为它们的生存和烧钱式扩张成功续了命。
2017 年 5 月,在多国青年评出的中国 "新四大发明" 中,共享单车与高铁、扫码支付和网购榜上有名——这成为以 ofo 和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行业的最后的高光时刻。
然而,下半年,以悟空单车停运为标志,共享单车开始迎来 "死亡潮"。
共享单车出现 "死亡潮" 其实是可以预知的,毕竟它太烧钱了,而资本是谁赢才帮谁的。有数据显示,2016 年和 2017 两年,中国数十家共享单车公司,其他多家加在一起烧掉的钱(16.2 亿),比不上 ofo、摩拜和永安行三家的零头。
当然,在 “死亡潮” 中,ofo 和摩拜作为头部企业,依旧是被资本托住的幸运儿。
2017 年 6 月,摩拜完成了 6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诞生以来的单笔融资最高纪录,领头方是腾讯;2017 年 7 月,ofo 完成了 E 轮融资,金额超过 7 亿美元,领头方是阿里巴巴。
然而,2017 年的冬天,成为共享单车行业最冷的一个冬天。
在资本冷却、大量共享单车企业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就连身为头部企业的 ofo 和摩拜单车也出现了押金问题。
到了 2018 年 3 月,ofo 完成了 E2-1 轮融资,金额高达 8.66 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但需要注意的是,ofo 将旗下共享单车抵押给阿里系企业用于融资,而融资规模达 17.66 亿元。
一个月后,摩拜单车作为一家独立创业公司的命运突然画上了句号——2018 年 4 月 4 月,美团以 27 亿美元的价格,将摩拜全资收购。
后共享单车时代,摩拜和 ofo 的两种结局
可以说,从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的那一天,共享单车行业的战争已经结束。
当然,战争虽然结束,但用户对于共享单车的需求继续存在,摩拜、ofo 等共享单车平台也依然有其存在自身的价值——只是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创业领域的价值已经被看清并被否认,已经不再受到资本的关注。
此后两年时间里,摩拜和 ofo 的两种结局让人唏嘘。
先看 ofo。
在 2018 年 3 月完成迄今为止的最后一轮融资之后,ofo 在此后两年多里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在 2018 年 11 月,ofo 陷入严重资金危机,用户发现押金无法立刻退还——不仅如此,ofo 还以退押金为手段,上线过 "天天返钱"、P2P、押金变金币消费等活动。
与此同时,ofo 也通过卖线上线下广告、公众号接广告、试水滑板车、卖资产等多种方式试图自救,员工也裁员殆尽,而 CEO 戴威也被发布消费限制令。
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年中,滴滴 CEO 程维曾试图收购 ofo,被戴威拒绝;但到了 2019 年 6 月,处于破产边缘的戴威主动找到程维寻求收购,反被程维拒绝。
关于 ofo 的最新动态,则是中国消费者报在 2020 年 12 月的报道,其中显示,在 61 天的时间里,ofo 退了 46 个人的押金——按照这个速度计算,退完押金还要 988 年。
一句话:ofo 彻底烂尾了,而且是烂透了。
而摩拜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被美团收购之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慢慢地化身为美团的一个小型业务板块,而它作为独立品牌的所有外在特征并逐渐淡化——最终在 2020 年 12 月 15 日之前,摩拜单车(Mobike)这个品牌完全消失,成为历史的尘埃。
虽然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些悲哀的色彩,但它究竟是稳妥的;而对于资本方和用户来说,摩拜单车终究还是给出了一个交代的。
对比 ofo 如今的一滩烂泥,摩拜单车的结局已经算是体面了。
共享单车,最终走向平台边缘
摩拜单车的故事,已经画上了句号。
作为曾经的标杆性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单车彻底带走了当时只属于共享单车行业的历史荣光,而ofo 则依旧以烂尾的面目苟延残喘——但不要忘了,共享单车这个业务并没有消失,它还继续存在,而且依然拥有用户价值。
只不过眼下,它彻底变成了一个边缘性业务。
客观地说,无论是美团的单车业务、滴滴的青桔单车还是阿里巴巴的哈罗单车,在现有的产品形态下,它们已经沦为这些大平台们的导流工具——试想一下,在这三家开展共享单车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中,谁会想着用共享单车来赚钱呢?
事已至此,只能说这是共享单车业务的宿命。
只不过,在与摩拜单车最终告别之际,我还是忍不住想问问 ofo: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