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领土的侵犯无法接受 埃及总统 (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争的看法)
外地期间11日,埃及总统塞西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加入阿拉伯-伊斯兰特意峰会时示意,环球和中东地域的未来正处于十字路口, 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领土被入侵是对整个国内体系的应战,无法接受 。
塞西谴责对加沙地带平民的屠戮。他示意埃及剧烈推戴任何破坏巴勒斯坦事业的方案,无论是经过驱逐外地居民、强制他们转移,还是使加沙地带无法寓居的任何行径。
他强调,要成功安保与稳固,并从充溢抵触和友好过渡到基于友好与开展的区域体系,就须要建设一个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齐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塞西还指出,埃及努力于允许黎巴嫩国度机构的还原,呐喊完结黎巴嫩人民所面临的侵略和破坏。他强调必定立刻努力成功开战并片面、公正地口头联结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总台记者 张亚宁)
中东战争共有几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6日,起因是巴勒斯坦土地的不公平分割,引发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 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在停火期间,以色列接受了美国的慷慨援助,同时阿拉伯联军指挥权的变动导致战局转变,最终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56年10月31日,起因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政策,他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举动激起了英法等国的利益冲突。 在埃及的军事压力下,英法最终同意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5月16日,导火索是戈兰高地叙利亚军队对以色列定居点的袭击。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发起进攻,试图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虽然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以色列。 第五次中东战争始于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为了报复其驻英国大使的暗杀,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发动了进攻。 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最终以以色列单方面撤军而结束。
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
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及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是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包括返回家园、民族自决和建立国家。 在这个问题上,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关于占领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比较赞同“以土地换和平”的主张,即以色列必须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拆除占领区的犹太定居点,允许巴勒斯坦人在这些地区自决。 在这些条件下,保证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但是以色列拒绝无条件撤出上述地区,坚持要保留占领区的犹太定居点,不同意在这些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关于耶路撒冷问题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吞并,要求重新讨论其地位。 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必须归还整个耶路撒冷。 以色列拒绝讨论耶路撒冷问题,并在议会通过了耶路撒冷法,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关于难民安置问题巴勒斯坦难民强烈要求返回家园。 以色列则反对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声称难民应由阿拉伯国家负责安置。 这是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不能接受的。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源。 许多国家和组织为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出了努力,提出过各种设想和方案。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直接同以色列总理M.贝京举行会谈。 在美国斡旋下,双方于1978年 9月在戴维营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项协议,就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设想。 1982年9月,美国提出了一个方案,即里根方案。 这个方案要求以色列冻结它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定居点,主张在那里实行同约旦有联系的巴勒斯坦自治,但仍然拒绝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拒绝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拒绝同它直接对话。 同年9月,在摩洛哥非斯举行的第十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八项原则,即“非斯方案”。 其主要内容是:以色列撤出它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拆除1967年战争以来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的定居点;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下享有自决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安理会保证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和平。 这一方案为全面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上,宣布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和338号决议,并把它作为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实现和平的基础。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益,迄今没有任何一项和平方案或建议能为双方所接受,巴勒斯坦问题迄今未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扩张的正义斗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下恢复民族权利,包括民族自决、返回家园和建立国家的权利;主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有权以平等一方参加巴勒斯坦问题的全面解决。 中国外交部于1988年11月20日发表声明,承认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关于中东战争的问题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 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 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 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 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 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 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 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 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 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 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 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 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 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 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 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 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 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 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 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 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 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 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 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 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 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 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 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