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浦”考略1何时开始有“三十六浦”一说?_我楚狂人
一、何时开始有“三十六浦”一说?
何谓“浦”? 辞书云,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实际上我们称为“滩涂”的湿地就是“浦”。青浦、乍浦(浙江沿海)、胜浦、石浦、浒浦,这些大小地名都是从这一含义而来。上海称“上海滩”,这个“滩”与“浦”是近义词。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三十六浦”是指河道。“三十六浦”见诸典籍比较早的记载如下:
(明代)《水利考》:宋初,导三十六浦,分引太湖、松江积水,其在县境(按:这里指吴县)者十有四,在常熟者二十六,其后大抵堙塞。今自七鸦、下张、杨林浦而外,十四浦之可考者鲜矣。
巡抚都御史翁大立言:“东吴水利,自震泽浚源以注江,三江导流以入海,而苏州三十六浦,松江八汇,毗陵十四渎,共以节宣旱涝。……”
查,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号见海,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明嘉靖十七(1538)年进士,屡起屡谪。隆庆二年(1568)命督河道,三年(1569)河大决于淮徐间。大立乃上疏言治河事,言朱衡所开新河运道之利,并请增浚回回墓至鸿沟,引昭阳湖水沿鸿沟出留城之水道。又痛言民间愁苦之状,且绘图以献。次年(1570),大立主持之各项工程次第告成,升工部侍郎。山东诸水复涨,河道复淤,被劾罢。万历初起复,历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归。
根据翁大立的经历看,这是一个治水的行家里手,所以,他的说法具有一定权威性。从上文可以知道,“三十六浦”是宋朝前期的水利工程,在明代已经广为人知。那么,在宋代当时有没有“三十六浦”这样的称谓呢?我以为没有。理由如下:
其一,按照时间推算,朱长文的颇具影响力的苏州地方志《吴郡图经续集》成书当在“三十六浦”的工程之后,范成大的苏州地方志《吴郡志》成书肯定在“三十六浦”工程之后。但是两书均没有关于“三十六浦”表述。这就可以证明,至少到范成大时代,也就是南宋初年,还没有形成“三十六浦”这样的说法。范成大纂修的《吴郡志》称,北宋宣和元年(1119),官居两浙提举常平的赵霖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一江、一港、四浦、五十八渎,此役自正月二十一日役夫兴工,至宣和二年八月初十竣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还是没有“三十六浦”这一说法。
其二,在“三十六浦”工程后不久的太仓籍水利专家应天府户曹参军郏亶撰长篇奏章《吴中水利书》,其中多处提到当时属于常熟的黄泗浦,说“古人治水之迹,纵则有浦,横则有塘”,以“东取海潮、北引江水灌田”,“黄泗浦即是吴地60条港、浦之一”。也没有“三十六浦”这一说法。
关于郏亶的说法,我这里要做一说明,郏亶说的“纵横”当然是地图的方位,但是“塘”并不完全“横”,也就是说并不是全是东西走向的,如元和塘、吴江官塘都是南北向的,真正东西向的就是在宋仁宗朝刚刚疏浚新修的至和塘。
这些权威的记载,证明实施这个工程的宋朝当时没有“三十六浦”这种说法。
那么有没有相近的说法呢?应该有。郏亶同时代人王安石在他的六言绝句中有这样的句子:“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见江南。”这里的“陂”,是多音字,有bi、p、pí的三个读音。常用的字义读[ bi]1.池塘:~塘。~池。2.池塘的岸。3.山坡。“p”字义同“坡”。“pí”只用于地名,黄陂。池塘的岸,水岸,与“浦”的原始字义差相近。
所以,我的结论是,“三十六浦”是宋代的水利工程,但是宋代还没有“三十六浦”的称谓,但是经过几百年,到了明代,“三十六浦”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了。此其一。“三十六浦”不是确数,其数量应该超过三十六。如郏亶说的“吴地60条港、浦”,此其二。
昆山巴城杨林塘今貌,下同。
喜欢
觉得不错记得把谷普下载网站分享告诉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