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是什么时辰 (申时是什么时辰属什么时候)
【申时】叫做夕食等,它对应现代15点至17点。
这段期间就是晚饭的期间,后人以吃饭的期间来命名时辰,十分贴切适合。
15时正至17时正,别称哺时、日哺。
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后人进餐习气,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古时“晡”与“馎”相通。
《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
……‘馎’,一作‘晡’引申之义。
凡食,皆曰馎。
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子时:23点到1点;丑时: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5点到7点;辰时:7点到9点;巳时:9点到11点;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申时:15点到17点;酉时:17点到19点;戌时:19点到21点;亥时:21点到23点。
申时是几点
申时是15点~17点。
中国现代将一昼夜普通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裁减资料:
中国现代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后人依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生物的出没期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比如子鼠丑牛、寅虎巳蛇等。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期间名词导致。
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呼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履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
十二时表时共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卓越奉献,也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珍宝之一。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期间名词来经常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经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示人们迷信养生,从而让每团体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迷信养生得以遍及,这对改坏蛋们体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无疑具备反派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十二时辰制,在我国现代西周时就已经常使用。
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示意,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申时
申时是哪个期间段?
申时详细是15时正至17时正。
现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后人依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生物的出没期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裁减资料
申时,太阳偏西,或许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刻,猴子最青睐在树林里游玩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辰与猴子咨询在一同,于是有了「申猴」。
示意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联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