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口本世纪80年代将达103亿峰值 联结国 (全球环境人口容量)
[联结国:#环球人口本世纪80年代将达103亿峰值#]#环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达峰值#外地期间7月11日,联结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部)颁布《环球人口展望2024》报告。报告预测,环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到达约103亿的峰值,随先人口数量将会缓慢降低,在21世纪完结前回落至102亿人,对2100年人口数量的预测较10年前的预测数据降低6%。 报告称,目前环球已有63个国度与地域人口数量曾经到达高峰,人口数量占环球的28%。在到达人口峰值的国度和地域中,报告预测,未来30年内,其人口数量将降低超越14%,其中阿尔巴尼亚、波黑、立陶宛、波多黎各、摩尔多瓦人口数量将在2054年前迎来最大幅度下滑。 报告还预测,到2054年,环球人均预期寿命或者到达77.4岁。在2080年前,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数量将超越18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数量。央视资讯
关于预测劳动力人口的数学模型
1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摘要本文解决的是中国人口增长预测问题。 莱斯利模型是进行人口预测的常用模型,但由于它的不足——这种模型容易受某一年的具体情况影响,而且预测的时间跨度越长模型的精度越低。 我们提出了基于加权的莱斯利改进模型,用以提高莱斯利模型的精度,综合利用几年的数据,并区分出数据时间远近对某一年预测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根据2001-2005 中国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预测,得出2006—2080 年的人口数量与结构;得出人口峰值在2030 左右出现,峰值为14.3亿,老龄化指数的峰值将在2050 年左右达到峰值。 又基于人口问题与经济、教育水平相互影响,建立了两个表征人口数量,结构以及人均GDP 关系的线性对数方程,并分别利用多元回归拟合出了模型参数。 考虑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突出,利用预测模型求得的数据,我们适当的改变了总和生育率的值来反映政策改变对模型的影响。 得出如果在2025 年开放二胎,人口峰值将会推迟到2050 到达,峰值为15.3 亿,老龄化水平也将有所降低。 最后对模型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人口预测 莱斯利模型 加权模型 多元回归2一.问题重述1.1 问题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比开放政策二十几年来减少了四亿多人。 同时由于现阶段人口多处于劳动年龄内使得我国人均GDP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由于2005-2020 年间,20 岁-29 岁育龄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期间的独生子女也陆续进入生育年龄,现行生育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进而导致中国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 由于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家庭组成呈现“4-2-1”的模式,劳动力负担加重,据2000 年调查显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且中国社会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的特点,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108-111-118”打破了人口性别比的平衡,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子。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受高层教育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多,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条件,再加上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建立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二.问题分析人口数量受人口结构﹑出生率﹑死亡率﹑老龄化﹑经济水平﹑城市化﹑受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首先建立了改进的加权莱斯利模型---考虑年龄结构的未来人口预测。 基于此模型预测出的数据以及老龄化指数对人口老龄化做出预测。 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影响因素循序渐进,由简及繁的层层分析处理,最终得出人口数量较全面的预测。 指出:所给数据中2003 年无论市﹑镇还是乡育龄妇女各年龄段生育率明显过分偏底,与实际不符,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其数据与其他各年份相比大致相差一个数量级,故我们把附录2003 年育龄妇女的生育率由千分率改成百分率处理。 。 三.名词解释与符号系统32.1 名词解释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 之间。 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 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 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之所以为 2.1而不是 2.0 (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一般高于 2.1 。 出生率:也称毛出生率。 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时间内某特定地区的新出生人口数与同一时期内期中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的比值,用千分比表示。 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出生率均指年出生率,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0×100 0平均人口数年新出生人口数年其中新出生人口数是指脱离母体时无论发生何种意外事故亦不管怀孕月数早晚产与否有过生命现象比如呼吸或其他的婴儿数。 平均人数年是指年初人数和年底人数的平均数当然也可以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也称毛死亡率。 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时间内某特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一时期内期中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的比值,用千分比表示。 本篇文章中出现的死亡率均指年死亡率,计算公式为:死亡率= 0×100 0平均人口数年死亡人口数年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 老龄化指数:用公式表示为老龄化指数= 0×100 0人口平均寿命人口平均年龄42.2 符号系统k:年龄组别,k=0,1,2,…,90根据基于加权的改进莱斯利模型预测出来的人口结构的数据,再参考国外教育水平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预测我国人均GDP 的增长,而预测出来的人均GDP数值又可以反过来预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4.4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严重,这就需要适时的改变一些人口政策,来缓解,解决这些问题。 政策改变的原则(1) 人口峰值总量控制在15 亿左右(2) 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3) 避免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为了避免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人口规模失去控制,政策的开放时间不应早于2020 年。 我们知道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九十年代政策执行的已经较为普遍,这一批独生子女将在2015 年左右将达到生育年龄,为了缓解老龄化问题,以及独生子女赡养老人负担过重的问题,避免连续两代人均为独生子女,政策开放的时间应不晚于2030 年。 综上所述我们把政策执行的时间定在2025 年。 我们所说的开放人口政策是指允许生育二胎。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都达到了更替水平,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 时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所以我们把政策调整后的总和生育率β (t)定为2.1。 13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人口高峰推迟到2050 年左右,而人口峰值则达到了15.3 亿,这符合了我国要把人口峰值控制在15 亿左右的目标。 而且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14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老龄化指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可以看出政策执行前后人均 GDP 改变不大,这是由于控制了人口数量,而且人口素质和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五.模型的优缺点5.1 模型的优点(1)本文建立的基于加权的改进莱斯利模型充分利用了数据,并克服了传统莱斯利模型仅仅利用某一年的数据的局限性,同时也保持了人口数据在时间的延续性,预测结果证明这种改进有一定的可行性。 (2)模型不是一味的采用加权的思想,而是区分了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本身性质方面的区别,而加以区别考虑。 (3)模型不仅预测了人口本身的数据,还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而且模型的参数拟合度和显著性都较高。 (4)模型通过对控制变量的改变来模拟政策的改变,这使得模型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比较大。 (5)模型考虑了城乡差别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符合我国的国情。 5.2 模型的缺点(1)模型未考虑人口迁移,环境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2)权重的确定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15六.模型的推广方向(1)可考虑人口迁移和环境,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2)在政策的调整中,政策的制定可以考虑从“只生一胎”到“开放二胎”之间的过度政策,可以有条件的开放二胎,比如允许夫妻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二胎,这种政策改变的软着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还可以保持计划生育的成果,避免低生育水平的反弹。 (3)确定权重时可根据历史数据反复验证来确定七.参考文献[1]谭永基等,数学模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2]李政,我国人口增长的经济和教育因素的实证检验,西北人口,第 28 卷,2007 年第2 期[3]姜启源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王沫杰,MATLAB 与科学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5]刘家树,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24卷,2007 年4 月第2 期。 [6]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 MATLAB 求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贵州有多少平方米?
一、简况 省名:贵州省 面积:17万平方千米 人口:3663.1万人(1997年末户籍总人口) 省会:贵阳市 地理状况: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东北部,处于中亚热带区域,并与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省毗邻。 全省境内山峦起伏,地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景观独特,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山区地区。 自然资源:贵州省共有耕地2800多万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亩。 粮食作物占耕地总面积的3/4左右。 森林资源丰富,一些著名的林产品产量均居中国前列。 贵州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还有着较为丰富的水利、生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群以及附近的溶洞、石林等,均是该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经济: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792.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15元;工业总产值达715.1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7.54亿元;财政总收入为57.87亿元;粮食产量为1025.9万吨,但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87公斤。 由于贵州省地形崎岖,地处内陆,交通闭塞,经济开发较晚,加之农业基础比较脆弱,人口过多特别是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对该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人民生活:1997末统计,贵州共有劳动力223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61.13%,从业人员共计1976.7万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88.28%;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5206元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储蓄为10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4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372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38元。 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数16张、医务人员12名。 文化教育:1997年末统计,贵州省共有高等院校20所,,在校生人,教师5699人;中等学校2325所,在校生人,教师人;小学所,在校生人,教师人。 贵州总人口的文化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逐年增长,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23.3%,成人教育有较大的发展。 二、人口状况 人口规模与分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997年全省人口为3663.1万人,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约35%左右,是全国少数民族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 贵州省的总人口居全国中位,人口密度却高于全国,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但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密度差异大,城乡人口分布差异也大,人口垂直分布差异也比较显著。 总体来看,贵州中部自然区人口密度较密,人口相对于土地分布并均匀且向局部区域集中的程度较高。 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前,贵州省人口增长速度很慢,从1949-1997年,贵州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相继出现过几次生育高峰,致使人口基数不断扩大。 从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49-1958年,此间贵州省人口处于比较稳定而持续增长之中,总人口从1416.4万人增长到1710.0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1%;第二时期是1959-1961年,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两年中总人口减少了120.43万人;第三时期是1962-1975年,这是建国后贵州出现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崐峰期,人口总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最高;第四时期从1976年-现在,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 但目前贵州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还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渡(初期)阶段。 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1949年至今,贵州省总人口性别比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总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7.3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受男女死亡率的差异和迁移人口性别差异的影响。 此外,人口性别构成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异。 1997年,在贵州省3663.1万人中,0-14岁组人口有1072.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9.27%;15-64岁组人口有238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5.14%;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9%。 总负担系数为53.52%;少儿负担系数为44.94%;老年负担系数为8.59%。 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从80年代至今,贵州省人口出生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过程,人口出生率存在着地区差异,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进一步下降,但在全国仍处于高生育水平状态。 此外,由于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妇女总的生育水平高于汉族妇女。 总体来看,贵州妇女生育模式与全国妇女生育模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997年,贵州省人口出生率为22.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8‰。 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89年贵州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3.02,如果保持这个生育水平,到2000年贵州人口总数将达到3969.69万人,远远超过3810万人的人口控制目标。 此外,根据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在本世纪末,贵州省出生人数的规模较大。 无论何种方案,在本世纪内,贵州总人口都将表现为持续增长,总人口将增加510-660万。 下个世纪前30年,总人口将再增加843-1647万人,但总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渐趋缓,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建国以前贵州省人口死亡率很高,1938年总死亡率达29.40‰;解放后,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67‰下降到1990年的7.53‰。 从1949年至1979年,全省每年平均死亡人数为27.04万人,各个时期死亡人数起伏变化较大;进入80年代以来,贵州省人口死亡率较长时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且相对稳定。 但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总死亡率高于汉族。 1997年,贵州省人口死亡率为7.67‰。 据1935年有关资料表明,当时贵州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34.85岁,女性34.65岁。 1959年,分别上升到49.57岁和42.42岁,建国10年来贵州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10多岁,每年平均大约提高1岁多。 80年代以来,贵州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1.07岁,女性上升到61.55岁;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以上两个数字又分别提高到64.63岁和66.19岁。 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据“四普”资料表明,贵州省未婚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8.78%。 贵州省女性未婚比重低于男性,丧偶比例高于男性,男性离婚比例大于女性。 未婚人口随年龄上升比重逐步减少,有配偶人口比重随着年龄上升比重加大,到35-39岁年龄组为最高点,然后呈下降趋势;丧偶人口随年龄上升比重升高,离婚人口在中年时期比例最高,且文化层次高的人离婚比例大于低文化者。 此外,贵州省人口婚姻状况还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异。 1997年,贵州省2590.9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351.7万人,女性为1239.2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2.0万人,女性为218.0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880.7万人,女性为897.7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27.6万人,女性为24.9万人;离婚男性为13.4万人,女性为7.9万人;丧偶男性为58.0万人,女性为90.7万人。 从1953到1982年,贵州省的家庭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1982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到1990年下降到户均4.41人。 城市的家庭规模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相对全国来看仍处在较高水平上。 全省家庭类型以二代户为主体,一代户比重上升,三代及以上户比重下降。 1997年,贵州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9人。 人口老龄化状况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贵州省老年人口系数达7.07%,相对于1982年来看,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也在提高。 相对1964年,贵州人口已由年轻型过渡到了1990年的成年型,还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进入老年型。 预计到2000年,贵州省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8.29%,届时将接近老龄化社会的边缘;到2030年,贵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6.37%。 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贵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占老年人总数的32%以上的人仍然在业,其中男性在业老人占全部在业老人的63.07%,女性占36.93%。 人口文化素质 建国以前贵州省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解放以后有了明显提高。 自80年代以来,贵州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中等专业以下的文化程度人口增长缓慢,文盲、半文盲人口下降,女性人口的文化程度增长快,但仍偏低,男女差距仍然较大,且城乡、地区间人口文化程度的差距很明显。 目前贵州省的教育发展仍然滞缓,抑制了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 人口迁移与流动 由于贵州省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现实人口显得相对过剩,贵州省是一个迁出大于迁入的省份。 从迁移流向来看,迁入人口的来源和迁出人口的去向都集中在华东、中南、西南区。 省外迁入人口主要由外省乡村流向贵州城镇;迁出人口则以贵州乡村流向省外乡村为主,其次才是流向省外城镇。 总之,贵州省际迁移中主要是农村人口的迁移。 由外省迁入贵州的人口中以务工经商型为主,而迁往省外的人口则以婚姻迁出型为主。 此外,贵州省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无论是流入暂住人口还是流出的外流人口,从原住地到流入地均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城市化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 贵州省人口多、土地面积窄,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虽然人均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拥有水平较高,但实际开发运用程度低,人均占有量小。 用国民生产总值来量化贵州人口与经济资源,其总体特征是经济资源不足,人口相对过多,经济的人口超载状况突出。 此外,由于贵州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随着人口活动的频繁,天然森林面积减少,资源枯竭,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垦殖带来水土严重流失,工业“三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导致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日益加剧。 少数民族人口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共计达1124.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34.71%。 贵州少数民族具有居住分散、分布面广、多民族杂居、个别民族在小范围内聚居的特点,且各个民族的城乡分布较为均匀。 少数民族总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成年型,但人口再生产类型仍属于增加型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 三、计划生育工作 贵州省的计划生育工作起步较晚,1975年全省城乡才普遍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猛增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 其计划生育工作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倡导节制生育阶段(50年代)。 根据当时政务院的指示,贵州省于1953年在中心城镇中开展了避孕知识的宣传,并发放少量避孕药具。 这一时期主要以倡导节制生育、保护妇女儿童健康为主,是贵州省人口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阶段。 从1954-1959这6年中,贵州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3‰,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8.8‰。 2.初步控制生育阶段(60年代)。 1963年,贵州省成立了计划生崐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并且从上到下设立了计划生育机构,配备了专职干部,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 “文革”开始后,正在起步的贵州计划生育工作被中断,人口生产严重失控。 3.城乡逐步推广阶段(70年代)。 1975年,贵州省委作出《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在政策上明确“晚、稀、少”的生育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1979年自然增长率降到了19.79‰,比1975年降低了近10个千分点。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措施不够有力,贵州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还未得到遏制。 4.深入持久开展阶段(80年代)。 在此期间,贵州人民政府重新修订了《贵州省计划生育暂行办法》,全省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此外,80年代贵州根据本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把全省的人口生育纳入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轨道进行管理。 5.继续抓紧抓好阶段(90年代)。 从90年代起,贵州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县、乡、村三级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抓、抓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格局以及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网络,深化领导认识,加强工作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认真搞好技术服务,建立人口问题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加强宣传教育和对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领导。 1997年,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三为主”规划全面实施、整体推进,“三结合”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各项计划生育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近10多年来,贵州的人口控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面对巨大的挑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1949-1975年的26年间,贵州省人口总量增加了1114.55万人,年增长率为2.26%;1975-1990年由于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由高速盲目增长逐步转为有计划增长,15年间,总人口增加708.1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66%,大大低于前26年的增长速度。 二是改善了人口年龄结构。 1990年全省政府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32.68%,比1982年的40.88%下降了8.2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4.66%降为1990年的4.61;人口年龄中位数8年间上升了3.23岁,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实现了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三是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工作重点放在努力降低妇女生育率特别是放在杜绝多胎生育上,在育龄妇女的绝对量和比重大量增加以及在近10年来农民家庭人口增殖机制强化的不利条件下,全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仍然在70年代迅速下降的基础上稳步下降,从而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四是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良性转变。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贵州省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从高、高、低向高、低、高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自1975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均呈快速下降的趋势,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渡(初期)阶段。 五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年来实行人口控制,大量减少了出生人口,这已经并将继续为贵州省节省巨大的人口投资,缓解全省在资金、粮食、原料、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教育、服务、住房等多方面的需求紧张状况,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出版。 (2)《贵州统计年鉴》(1998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贵州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 (4)《’97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5)《中国西南部人口研探》,杨培成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出版。 (6)《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彭佩云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5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5年出版。 (8)《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6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6年出版。 (9)《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7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7年出版。 (10)《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8年卷),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98年出版。
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在线测试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人口增长--------------------------------------------------------------------------------主讲:黄冈中学教师 沈丹凤一周强化一、内容概述本周内容重点介绍了一个专题,即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是人口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程”“人口构成”“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和“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分析了影响人口增长的各种因素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在人口增长模式图中说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并能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列举这些国家采取的主要人口措施或政策。 二、重点知识讲解(一)人口增长过程1、“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机械增长”是衡量人口增长的两个重要概念,必须确切理解其涵义以及两者的区别。 举例:上海近几年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率),而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却呈现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那是因为迁入人口比较多,人口机械增长率高。 2、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世界人口的增长,从原始社会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公元前8000年至1770年工业革命前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缓慢;1770年至1950年为第二个时期,世界人口达到25.2亿;1950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到2005年世界人口增加到64.7亿。 从图中发现产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慢、数量少,产业革命后人口快速增长,显著的对比反映了产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指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而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工、采掘、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发展大大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195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有重要意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划分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状况 特征 工业化之前 人口低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工业化初期 人口高增长阶段 维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化中后期 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出生率快速下降,而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低增长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 4、人口增长率的国际比较从图中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的特点,主要把握两大关键:一是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比低收入国家低。 二是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不同,调节人口的效果就有巨大差异。 从图中可得出:(1)美国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2)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人口增长率只有印度的一半;(3)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 分析: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许多州在法律上禁止妇女堕胎,也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快。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著。 印度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虽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所以,人口增长不仅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 (二)人口构成1、基本概念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1)人口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年龄人口的组成状况。 人口年龄构成主要指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人口(15~6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 如2004年韩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少年儿童占19.6%,劳动人口占71.4%,老年人口占9.0%。 一般来说,如果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则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潜力大,需要抚养的人口多,社会负担重;劳动人口比重大则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较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既说明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较高,也说明社会负担增大。 (2)人口性别构成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据此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男女人口比例的合理程度。 如日本1995年人口的性别比为96.5,说明每100名女性对应96.5名男性。 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口的性别比会发生变化。 到老年,女性数量往往会超过男性。 人口的性别比失衡会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2、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图的判读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上面的示意图和实例图。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种,扩张型。 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 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 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 这种类型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 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 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 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3、“思考与实践”活动参考答案(1)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政策要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2)2000年,俄罗斯人口的性别比是87.8。 解释人口性别比数据的含义,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答案:(1)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共计少出生4亿多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2年的15.6‰下降到2001年末的6.9‰,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成效显著。 我国人口增长率速度减缓,有助于减轻社会的负担,增加社会成员资源财富的平均享用量,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国家经济负担减轻,还意味着可以将更多的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成果最终还是服务于人民。 当然,这种计划生育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调节政策,当我国的人口趋于稳定或下降时,就需要改变人口政策。 近年来由于上海连续多年人口自然负增长,人口政策已经调整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胎”。 一定数量稳定的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减缓国家发展速度;人口规模过小不仅不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严重的还会威胁国家安全。 (2)人口性别比的含义:2000年俄罗斯每100位女性对应87.8位男性。 俄罗斯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影响:俄罗斯长期以来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已大大影响了俄罗斯军事和经济发展。 根据预测,今后20年内,达到参军年龄的俄罗斯男子人数将下降40%,只有140万。 到21世纪中期,俄罗斯现有的8500万劳动人口将减至6500万。 因此,俄罗斯政府对生育子女的家庭予以经济补贴,以鼓励生育。 (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1、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等于或大于10%,属于人口严重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在人口统计上的直接表现:死亡率加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 3、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原因,一是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这些国家都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许多家庭少生甚至不生孩子,出生率低,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 4、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问题它最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 同时,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2)采取措施:面对上述人口问题(Population Problems),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等政策。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许多欧洲国家还通过接纳外来移民等方法来解决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法国增加的人口中有25%是外来移民。 5、案例:欧洲的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 2004年欧洲人口为7.26亿,而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12亿,老龄化平均水平为15.4%。 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19个国家,除摩洛哥和日本外,都是欧洲国家。 其中,意大利和瑞典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8%,而另外1 5个欧洲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也都在15%以上。 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欧洲国家普遍比较富裕,属于高福利社会,社会保障体制完善,老年人生活富足。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医疗保障使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 而欧洲人的生育观念也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许多夫妇不愿意生育子女。 人口老龄化和新生儿的减少使得欧洲人口在过去10年中一直在减少,每年平均负增长0.2‰。 欧洲许多国家通过鼓励生育、增加移民、推迟退休等方法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根据欧盟统计,2004年欧盟人口增长了230万,增长率为0.5‰,其中1 90万属于外来移民,自然增长人口仅为40万。 通过政策鼓励,2004年欧盟的平均生育率略有增长,其中最高的是爱尔兰,达到每个育龄妇女平均孕育1.99个子女,其次是法国和芬兰。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等问题。 1、读表2004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国家从图中可以得出经济与生育水平的关系:经济落后、贫困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慢。 在解释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原因时,首先应该明确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一直以来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差和生活贫困,新生儿死亡率高,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医疗卫生革命和国际人道主义惠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继而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不完善,老年人的赡养主要依赖于子女,因此出现多生育现象;再加上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节育观念不强等原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面临巨大人口压力。 2、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的产生和效应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的产生和效应是一条互为影响的因果链条:人口过快、过多增长造成国家负担重、社会贫困,使得国民生活水平难以改善,国家更无财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致使支撑家庭生活所需劳动力数量增加,老年养老靠子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了取得经济的发展就不得不以牺牲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为代价,违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结果使经济雪上加霜,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这就是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瓶颈。 突破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在于降低人口出生率,发展教育和医疗,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经济建设。 3、专栏运用丹麦与中国的人口政策效果比较如图所示,丹麦政府对该国的人口增长不加干预。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从1750年的30‰,经过210年的时间,才基本稳定到1960年的‰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将人口的死亡率从1950年的40‰迅速降了下来。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采取宏观调控,到1 990年,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将人口出生率从1 970年的42‰迅速降了下来,从而改变了旧中国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状况,使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稳定在18‰和7‰的较低水平。 这种变化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国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来调控人口规模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 该专栏通过我国与丹麦人口发展变化的比较,说明了:①解放后,由于我国政府对卫生事业加大投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个过程丹麦用了200年,我国仅用了10年;②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不到20年)内,效果就十分显著(从40‰下降到20‰以下)。 与此相对应,丹麦用100年的时间才将出生率从30‰下降到10‰。 图中丹麦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不同色块依次分别表示工业化之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从而使大家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和国家对人口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五)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1、读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通过阅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的时间”表,不难发现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逐渐加快,再由快减慢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总体上处于飞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开始提倡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1954年至1964年的十年间,我国人口增加1亿,主要是当时人口的高出生率决定的;1995年至2005年间我国人口增加1亿,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的惯性增长。 若我国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则人口增速越来越快,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和显著效果。 2、读图阅读“2004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 通过数值分析、计算,大致得出我国一年新生儿数量(将0~4岁年龄段男女婴幼儿人口百分比总和乘以人口总数除以5),从而理解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多的事实。 从人口金字塔的形态上看,少年儿童比重正在减小,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速已得到显著缓解,目前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庞大人口基数的惯性作用。 可以根据人口金字塔关注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我国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少年儿童比重日益下降,金字塔底部已经趋于收缩,根据人口惯性作用,未来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里,与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形相反,新补充的劳动力数量将越来越少,劳动力规模缩小可能会造成青壮年负担过重、劳动力紧缺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3、读图阅读“2004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发现我国劳动力人口丰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7%,说明我国已经处于老龄社会。 思考:“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能否采用与它们相同的措施应对?”我国是在经济尚处于不够发达,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在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且,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压力大,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的政策措施。 4、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今后十几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万~1 000万的速度增长。 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 2033年前后,我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5亿的高峰。 我国各地的人口增长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缓慢,而许多农村贫困地区受“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等思想的影响,出现许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人口增长相对较快。 (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我国每年新生儿缺陷发生率为4%~6%,约50万例。 人口文盲率高于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瓶颈。 (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经受着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双重考验。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 200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l亿,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我国大约只要25年,而法国用了115年。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时出现的,而我国却需要在经济欠发达的时期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定居人口转化慢,大量农村人口常年在城乡之间流动。 庞大的流动人口增加了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难度,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出现“妇老农业”和“留守子女”等问题。 5、专栏上海人口负增长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 778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 340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上海人口出生率下降,1993年上海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至2004年已连续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是我国大陆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 人口负增长的同时,上海入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截至2005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老龄化程度达11.94%。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10年至2020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与此同时,2005年上海市劳动适龄人口则出现负增长。 为此,上海于2004年对实行了2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不鼓励夫妇不生孩子,符合“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夫妇双方一方为本市农业户口且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等的其中一个条件者即可申请生第二个孩子。 专栏“上海人口负增长”主要介绍了上海人口的老龄化和负增长,以及上海人口政策调整等内容,体现了教材关注身边现象和乡土化的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户籍人口计算)呈负数,但常住人口数量仍然不断增加,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上海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口机械增长,即常住人口的增长。 上海将居住时间半年以上的居民作为常住人口,因此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也被计算在内,庞大的数量使上海常住人口呈现正增长;而自然增长率计算的人口为拥有上海户籍的人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海户籍人口中也包含着每年大量从外地迁入的人口,即便如此,户籍人口依然呈现负增长,可见上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当低。 面对上海人口的负增长,上海已经调整了人口政策,说明人口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人口发展的新情况而调整变化。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