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中国的一线医生减负 继续教育的 临床 三座大山 科研 (谁会帮中国)
杨威一直对自己遇到的一位病人印象深刻。
这位病人身患“胃病”长达半年,多番治疗却不见好转。由于身处医疗资源较差的内蒙古草原,许多诊断、治疗项目在基层医院无法进行。
直到偶然在网上刷到一则科普视频,这位病人发现自己的症状与视频中介绍的情况十分相似,于是联系到视频的创作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生杨威,向他咨询自己的病情。
通过患者描述的症状,杨威猜测他患有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并强烈建议患者前往上级医院做冠脉造影。最终,患者在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前降支非常狭窄,进行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后症状终于缓解。
一个“普通”的胃病,元凶竟然是心脏疾病。在基层,这个诊断结论或许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误诊,一个普通的生命就此逝去。
不久前的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活动上,杨威讲起了这段特殊的诊疗经历。入驻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以来,杨威在线上接诊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与这位来自内蒙古的病人的故事只是无数个网络求诊病人的经历缩影。
站在自己的角度,医生何尝不希望能与自己的患者保持密切的联系?
自从疾病出现的那一刻起,医生与患者就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医患沟通也成为这场对抗疾病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显然,京东健康察觉到了医生们的需求,它是少数从医生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互联网医疗工具“功能性”的企业之一。
目前,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已入驻超4.5万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19万,2022年问诊量过亿。
在2022年疫情集中爆发、医疗资源最紧张的时期,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最高单日问诊量超114万次,医生们以互联网为媒介,为无数受疾病困扰的患者们提供问诊咨询、诊后管理、科普教育等服务。
当疫情的阴霾散去,互联网医疗平台还能为医生与这个行业提供怎样的帮助?
在今年的“年度医生盛典”活动现场,京东健康展示了专为医生打造的云诊室,以及针对医生的核心需求提供覆盖全职业周期、医教研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从诊疗、患者管理再到个人科研工作、个人成长··· ···如京东健康CEO金恩林所说,“(京东健康)和主流医疗服务体系的合作要提供增量价值,要有计划、集中力量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京东健康正在用技术底座来承托、实现、放大医生的职业理想。
01 站在医患桥梁的中间点,实现资源扩容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其根源在于着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配置失衡。
直到在线诊疗平台的搭建打通了横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这道壁垒,医生的服务半径从小小一间诊室扩展到所有网络覆盖之处。
杨威遇到的事情不是孤例。
很多时候,医患关系之间缺乏的是一个中间的媒介和沟通桥梁。所以,这也是京东健康推出智能辅助诊疗平台的原因。
在医疗行业内部,不同科室、不同方向的医生有着自己专攻的领域,彼此之间的门槛也难以逾越。对医生来说,为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患者提供治疗,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但合适的病例却并非随处可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医师倪晓光坦言,在互联网医院能够精准、高效地服务患者。
“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往往擅长一类疾病或者一种疾病,专科程度非常高,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但是这一类患者的数目却可能并不多,通过互联网参与可以高效精准地服务患者,一方面可以真真切切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产出。”
在线上看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患者隐私与尊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田龙也在活动中分享举例,“互联网诊疗的出现为男科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那些对患者来说难以启齿的问题,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网络渠道向专家咨询。”
对于在中小型医院工作的医生来说,线上诊疗渠道的意义则更为重要。中小型医院的患者资源往往不及大型知名医院丰富,医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寻找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病种,深入钻研。
除搭建线上诊疗渠道以外,智能辅助诊疗平台还为医生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康复全流程的帮助,通过智能分诊、辅助问诊、智能病历、智能质控、智能随访、病程管理的等诸多功能,帮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和诊疗质量。
分诊环节中,京东健康通过大规模医疗语言模型,对患者的病情描述进行精准识别,在一百余个科室上实现超过99%的分诊准确率;问诊过程中,则利用了大规模生成式对话模型提取患者对话中的有效信息,辅助医生生成问诊对话与诊断决策的依据,使医生回复效率提升了50%。
长达三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中,该平台为工作最繁忙的发热门诊医生减少了超过80%的重复工作。
在全科辅助诊断技术的基础上,京东健康还对部分科室进行了专科化技术突破。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皮肤科是最适合在线问诊的科室之一,医生通过患者病历资料或高清照片即可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据京东健康数据显示,其皮肤科问诊量位居科室前列。
因此,京东健康将皮肤科作为专科化技术突破的重点之一,利用100万份皮损图片与50余万份医患对话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对图片中的皮肤细节症状进行有效识别,结合图像信息和患者病情描述帮助医生在问诊过程中精细化诊断。
据京东健康公布的数据,这一技术目前在98种皮肤疾病上TOP5诊断准确率达到95%,治疗方案一致率超过80%。
京东健康还尝试对皮肤疾病的病程演化进行建模,利用内容生成技术AIGC将病程发展直观地展示给患者,从而提升用户对治疗方案的依从度。
目前,京东健康研发的皮肤智能辅诊系统帮助皮肤科医生将平均回复时长从1.6分钟降低到了0.8分钟。一份数据显示,一位在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上执业的皮肤科医生,已经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0万名,患者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1000多个县市地区。
此外,京东健康还打造了数字疗法平台,基于AI、IoT、大数据等技术,在皮肤疾病、睡眠障碍、心理健康等疾病领域帮助医生探索智能化的疾病管理方案。
一言以蔽之,京东健康在诊疗环节所做的,通过AI、互联网的技术能力,提高医生供给侧的效能,进而造福于患者。这些工作做在了后端,做在了医患不易感知的环节中。但对于入驻在京东健康的医生而言,这都是一个“长期主义”、认可平台的有益尝试。
02 被诊后管理困住的医生
对患者来说,完成诊断与治疗并非看病流程的终点,许多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复诊、康复等后续诊疗。不过,让患者在医生视线之外做到谨遵医嘱却不是一件容易事,诊后环节的一个小疏忽或许就会让医生的工作前功尽弃。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介绍,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患者在家中是否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控制饮食、自我监测,都是医生无法控制的环节。
有专家也指出,在慢性病管理的工作之中,百分之八九十是患者及其家属该做的事情,但如果没有专科医生1%-5%总体技术上的把握,那患者所做的百分之八九十就是错的。
“这是慢性病管理最难的地方,医生的工作占的比例很小,但至关重要。”
疫情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患者诊后管理的难度。
根据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的调研,有高达78.1%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或复诊过程受到影响;华西医院药学部针对371名慢性病患者的调研也显示,超过90%的患者希望接受网络问诊续方开药以及接受用药软件提醒服务。
京东健康的患者管理平台及时响应了这一迫切需求。平台基于临床路径,通过多种问诊服务与量表为患者定制康复方案,配备线上管理师帮助患者进行诊后的疾病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心内科首席专家、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霍勇在“年度医生盛典”活动上介绍,远程医疗、电子病历、智能穿戴、AI和远程监测等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之中。
医院基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植入式医疗装置、可穿戴智能设备,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患者通过远程问诊向医生反馈的情况,在AI的辅助下,医生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对患者进行远程指导及干预治疗。
根据霍勇教授介绍的一组研究数据,远程监测和会诊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7%、远程监测和咨询可使心血管住院风险降低28%,AI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度和效率上,甚至已经超越了人类专家。在医疗服务不足的偏远和基层地区,数字技术在患者的诊后护理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京东健康通过建立有效的任务激励机制,医生的随访效率也得以全面提升。
郭晓蕙指出,如今正火热的ChatGPT或许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诊后患者管理平台的易用性是留存用户的关键,通过京东健康提供的平台,郭晓蕙及其团队对患者的长期回访率能够达到60-80%。
京东健康还建设了诊后随访内容库,联合医生、医助、康复师等多重角色,打造不同疾病的定制化随访服务,并通过集成呼吸机、制氧机、手环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诊后全周期数据追踪。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技术产品部总经理李欣介绍,该平台目前已覆盖10多个科室,沉淀标准化随访方案300多个。
在多形式的随访之下,患者依从性达到34%,医生也得以从中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03 科研的最后一块拼图——找回缺失的院外数据
金恩林在活动中表示,“如何关注并满足医生群体的诉求,更好地帮助医生、服务医生,进而实现线上执业医生的价值最大化和整体幸福感提升,是行业发展应该优先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为什么忙?
除了前文所说的日常门诊、手术、住院病房,他们还要做科研。因为,科研水平是衡量医院水平和个人支撑晋升的重要因素。
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曾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他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没有比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不管多有水平的医生,在湘雅医院都不能当科主任。科研在医生进阶过程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临床科研,是循证医学的需要,现在临床上能达到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疾病的探索,对治疗方案最优解的追求。对于医生来说,一边做临床,一边做科研,两条腿往前走,医疗才能发展。
不过,想做好科研,实际并不容易,多数据源整合问题则是临床科研工作中的痛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分析国内RWS(真实数据研究)热点发现,截至2021年9月的十年间,RWS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病例注册登记平台、医疗保险数据库、全国人口数据库等,研究热点集中在HIS(医疗信息化)数据的挖掘与分析。
长久以来,RWS始终在院内数据上做功夫,反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板块:院外数据。
缺失了院外数据,医生就无法完全掌握患者的病程,导致现有的医学研究的知识图谱难以支持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京东健康布局RWS业务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2年,京东健康医疗器械用户规模破亿,通过集成呼吸机、制氧机、手环、智能穿戴等居家设备的监测数据,京东健康对患者的健康数据实现院内、院外全周期追踪,将临床科研中的最后一块拼图补全。
京东健康RWD平台对多源数据的处理流程
京东健康推出的RWD(真实世界数据)平台,能够将患者在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患者院内外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真实世界数据链条,为医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及临床的决策支持。
据了解,RWD的数据收集效率达到传统模式的6-7倍,可以极大提升医生开展研究的效率。
而针对院内外采集的非结构化数据,RWD平台也可基于健康知识图谱,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语义识别、聚类与分类等,进行数据结构化与标准化处理。
在医疗隐私数据的处理上,京东健康基于数据使用和呈现的不同需求,使用数据脱敏系统对姓名、证件号、患者健康状况等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RWD平台建立以来,重点进行了专病字段集、专病库建设,基于通用字段集构建专病字段集满足多方科研诉求,支持自定义专病模型。
目前,京东健康已经开设了包括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精神心理中心等在内的27个专科中心,外部医生团队覆盖超过1.5万家医院的十余万名医生,并入驻近百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如韩德民院士、胡大一教授、高思华教授、林江涛教授等。
因此,基于以往的积累,RWD平台已经规划了心血管、消化内科、耳鼻喉科、妇产、精神心理等12个学科内的约100个专病库,不断开放给多个学科的研究者使用,形成平台与医生的正向循环。
与所有的职业一样,医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专业技能的提升贯穿医生职业生涯的重要任务。
对医生来说,学校里、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对大医院的医生来说,身处医疗资源最丰富的核心地区,尚且能够得到业内前辈的指导,但中国数目众多的基层医生,学习机会要少得多。
国内目前共有基层医生一百余万人,其中全科医生30万人,乡村医生100多万人,如何帮助基层医生高效率、高质量地成长,是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习平台,对想要自我提升的医生们来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京东健康的专科辅助诊疗系统将业内专家的诊疗经验转化为标准的诊疗方案,此外,京东健康健全的培训体系与海量临床案例,对医生来说都是保持知识更新与诊疗能力提升的绝佳工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表示,“医生们通过每天查房、会诊、上级医生指导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医生如果只是自己面对患者,没有学习和交流,时间久了就会知识老化、诊疗能力逐渐萎缩。”
王贵强指出,借助互联网,业内的权威专家们只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像平时查房一样为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医生提供远程指导,将诊疗意见提供给当地医生而非患者,再由当地医生完成后续的开方、治疗等工作。
这样的远程分级诊疗既能帮助基层医生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基层医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能保证专家的诊疗意见精准实施,从而节约专家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时间成本。
在京东健康的支持下,医生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打造个人品牌,通过联合共建健康科普内容等方式,提升个人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科研等工作机会。
这个过程,也让医生获得了成就感。
正如杨威在“年度医生盛典”活动开场时所讲,他在短视频平台上以科普视频的形式与网友互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关于新冠科普用药、预防二次感染的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也因此被全国各地的患者关注,通过网络向他问诊。
从院内到院外,从临床到科研,医生不再孤军奋战,这些融合了AI与数字技术的工具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使从业者们看到医疗行业的另一种生态。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胡亚男表示,他们将持续优化流量支持、工具支持、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整合京东健康流量、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全方位帮助医生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助力医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值如何实现,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当下以及未来的重要命题。在以往的一些认知中,互联网医疗的头部企业一直摆脱不了“医药电商”的帽子,如果单纯企业的收入占比来看,确实有待商榷。
但如金恩林此前受访所言,“医疗服务这个命题能不能彻底解决,现在很难说,但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需要去探索、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也正因为医疗服务的价值不易突破、更不容易体现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上,用时下的前沿技术来为医生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增添一份力,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找到了互联网医疗价值的“答案”。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